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急性胰腺炎实施CT诊断临床效果。方法 按回顾分析法将61例急性胰腺炎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对其均实施CT诊断,对比其与腹膜炎诊断及血淀粉酶诊断结果。结果 经CT结果显示,出现坏死型胰腺炎具有31例,水肿型胰腺炎具有30例。同时分级影像发现B级范围患者具有23例,C级为15例,D级为8例,剩余患者均为E级,其诊断结果准确率为100%。结论 急性胰腺炎实施CT诊断效果显著,可有效判断患者疾病状况,提高临床诊断价值,因此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 标签: CT诊断 急性胰腺炎 诊断价值 临床效果
  • 简介:目的:探讨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HAML)CT表现特征及其鉴别诊断。方法:采用GELightspeed16层螺旋CT机,全肝平扫后行肝脏常规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分析5例HAMLCT表现。结果:HAML呈分叶状或球形混合密度影,CT值为-70-40Hu,平扫病变低于肝实质密度,边缘清楚,其特征性表现为含有不同数量脂肪成分,增强扫描动脉期肿块呈明显强化并见到瘤内血管,门脉期和延迟期非脂肪性成分强化程度逐渐降低,可出现“假包膜”。结论:HAML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CT不但能准确定位和定性,而且能确定肿瘤大小、数目及其与相邻结构关系,为临床治疗、随访和判断预后提供可靠依据。

  • 标签: 肝肿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 简介:目的:探讨产前超声诊断胎儿卵巢囊肿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胎儿卵巢囊肿声像图特征及产后序贯超声检查与追访结果。结果:18例均为单胎、单侧发病,其中左侧10例,右侧8例;单纯型囊肿14例,复杂型囊肿4例;17例为单一病变,1例合并永存左上腔静脉;引产1例,继续妊娠至分娩17例;出生后手术2例,15例随访至1岁,囊肿均逐渐缩小至消失。结论:胎儿期卵巢囊肿多为一过性囊肿,大多数可自行消退。超声因其安全、简便、准确性高等优势,可作为卵巢囊肿产前发现及产后追踪观察首选检查方法。

  • 标签: 超声检查 产前 胎儿 卵巢囊肿
  • 简介:螺旋CT及其重建技术用于骨骼疾病诊断越来越受到重视。我们对我院2006年5月~2006年12月间60例骨骼病变患者行螺旋CT扫描临床应用情况进行分析,探讨螺旋CT扫描MPR及SSD技术对骨骼病变诊断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骨骼系统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MPR SSD
  • 简介:目的:探讨气道不同位置发生原发性黏液表皮样癌CT图像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原发性支气管黏液表皮样癌临床资料,按病灶位置分为中央型、肺门型和周围型三型。结果:9例中央型支气管黏液表皮样癌中,8例表现为气管或左右主支气管腔内结节灶;15例肺门型表现为肺叶或段支气管管腔结节灶,其中10例(66.7%)合并病灶远端肺组织不张和扩张支气管黏液栓形成;4例周围型均表现为较大肿块。斑片样低密度区在各型中均常见,甚至可形成空洞。结论:气道不同位置发生原发性支气管黏液表皮样癌具有不同典型影像表现,但均易出现内部斑片样低密度区。

  • 标签: 黏液表皮样 肺肿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 简介:目的探索超声影像组学评估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系统与侵袭性蛋白质关系.方法:通过已有影像组学系统,选择于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手术30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进行淋巴结转移预测,并获取病灶组织,通过蛋白质质谱分析筛选侵袭性蛋白质,用Person统计法分析超声影像组学特征与蛋白质表达之间相关性.结果:超声影像组学预测淋巴结转移准确率为96.7%.4种蛋白质与19项特征呈极强相关,5种蛋白质与23项特征呈强相关.结论: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系统超声影像组学特征与病灶组织侵袭性蛋白质相关.

  • 标签: 甲状腺乳头状癌 超声 影像组学 蛋白质
  • 简介:目的比较GEVCT与GE750HDCT在健康人群中进行肺结节(早期肺癌)筛查价值。方法对3269例健康体检者肺部CT和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比较GEVCT与E750HDCT筛查早期肺癌敏感性和辐射剂量。除探测器和重建算法外,其他软硬件和扫描参数均相同。结果GEVCT组(931人)检出肺结节72例89个结节,病理证实早期肺癌3例;GE750HDCT组(605人)检出肺结节83例146个结节,病理证实早期肺癌4例。GE750HDCT对肺结节检出率高于GEVCT(P<0.05)。GEVCTCT容积剂量指数(CTDIvol)平均值为(9.8209±1.63092)mGy,剂量长度乘积(DLP)平均值为(511.15±45.73)mGy-cm;GE750HDCTCTDIvol平均值为(5.4250±1.72108)mGy,DLP平均值为(229.09±84.73)mGy-cm。GE750HDCT辐射剂量低于GEVCT(P<0.05)。结论GE750HDCT较VCT分辨率更高且辐射剂量更小,更适合健康群体早期肺癌筛查。

  • 标签: 肺结节 早期肺癌 计算机断层摄影术 辐射剂量
  • 简介:第2版前列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ProstateImagingReportingandDataSystemVersion2,PI-RADSV2)是一个应用多参数磁共振成像(multiparametricmagneticresonanceimaging,mpMRI)检查进行前列腺临床显著癌诊断影像学规范。PI-RADSV2制定了mpMRI技术参数最低标准,简化并标准化影像学报告内容,提出了与前列腺临床显著癌风险相关分级标准。笔者根据PI-RADSV2标准化要求,结合本单位实际临床工作中经验,构建了前列腺mpMRI结构式报告模板,旨在对该结构式报告进行解读。

  • 标签: 前列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 前列腺癌 结构式报告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维生素 D+沙丁胺醇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对IgE 水平及肺功能影响分析。方法:随机选取 2019 年 6 月~2020 年 6 月在我院儿科诊治 82 例支气管哮喘患儿,分为不同治疗方案两组各 41 例,将采用沙丁胺醇雾化吸入治疗列为对照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维生素D 口服为观察组,将两组患儿治疗后 1 个月血清 IgE 以及肺功能改善情况进 行分析,观察其治疗效果。结果: 在采用维生素D 联合沙丁胺醇治疗观察组中患者治疗有效率为 97.56%,高于对照组 82.93%,x2=4.9865,P=0.0255;患儿FEV1(2.23?.59)、FVC(3.33?.54)以及 FEV1%(74.90?.61)均优于对照组 (1.27±0.56)、(2.12±0.45)、(64.62±3.54),同时血清 IgE 值(12.34

  • 标签: 维生素D 沙丁胺醇 小儿支气管哮喘 疗效分析
  • 简介:目的:探讨乳腺癌小鼠区域性局部皮内和静脉注射^18F-脱氧葡萄糖(^18F-fluorodeoxyglucose,^18F-FDG)后瘤周淋巴结PET/CT成像差异,评估^18F-FDG在肿瘤淋巴结微转移中成像效果。方法:构建4T1原位乳腺癌淋巴结微转移模型,区域性局部皮内和次日静脉注射^18F-FDG,进行小动物PET/CT显像,对淋巴结摄取^18F-FDG较高者隔日再行瘤周局部皮内注射锝硫胶体(technetiumsulfurcolloid,99mTc-SC)后行小动物SPECT/CT成像。显像完成后,取淋巴结组织进行H-E染色,以及上皮细胞角蛋白5/6(cytokeratin5/6,CK5/6)和葡萄糖转运蛋白1(glucosetransporter-1,Glut-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局部皮内注射时,有微转移小鼠瘤周淋巴结摄取^18F-FDG异常增高,ID%/g值为19.2±2.0(n=2),显著高于对照(自身对照时对侧淋巴结;ID%/g值为6.8±0.4)和无转移小鼠(ID%/g值为7.2±0.4)相同位置淋巴结(P〈0.001)。静脉注射时,未发现任何小鼠淋巴结摄取异常增高(ID%/g值为2.5±0.5;P=0.870)。局部皮内注射^99mTc-SC时,可观测到多个腋淋巴结,其中1个瘤周淋巴结与^18F-FDG高摄取淋巴结位置相吻合。H-E染色和CK5/6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证实,^18F-FDG高摄取淋巴结为发生微转移淋巴结。结论:区域性局部皮内注射^18F-FDG能定性前哨淋巴结,比静脉注射法早期发现肿瘤微转移淋巴结。

  • 标签: 乳腺癌 淋巴结微转移 皮内注射 静脉注射 ^18F-脱氧葡萄糖PET/CT成像
  • 简介:目的:评价骨纤维异常增殖症(fibrousdysplasiaofbore,FDB)CT征象及病理基础。方法:对经病理确诊20例FDBCT征象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20例均有不同程度骨膨胀畸形,病灶有以下一种或几种密度影像:软组织密度7例(纤维组织);磨玻璃样高密度18例(纤维异常成骨);斑点状或片状高密度9例(软骨钙化);液性密度3例(囊变坏死)。结论:熟悉FDBCT征象及病理基础,对其定性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 标签: 纤维发育不良 病理学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 简介:目的:利用多层螺旋CT优势,对肺内孤立结节血管集束征血管构成和形态进行分析,以进一步提高孤立结节定性诊断准确性.方法:肺内孤立结节病例81例,利用多层CT及MPR重建,确定血管集束征存在及其构成,并与病理、临床相对照.结果:肺癌、肺结核血管集束征阳性率较高,炎症以Ⅰ型血管集束征为主,肺癌以Ⅲ型为主.结论:各类肺内孤立结节血管集束征阳性率及血管构成有一定规律性,识别这一征象对病变定性诊断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肺内孤立结节病变 多层螺旋CT 血管集束征 多平面重建
  • 简介:目的:研究发育性髋关节脱位髋臼前倾角变化,为手术选择和判断预后提供依据.方法:选择手术前发育性髋关节脱位DunnⅠ型28髋,DunnⅡ型19髋,DunnⅢ型22髋.选取手术后为优17髋.正常髋关节12髋.采用多层螺旋CT扫描,然后行髋臼三维重建,测量通过两侧Y形软骨中心O点横断面测量髋臼前倾角.结果:髋臼前倾角度数正常组<术后<DunnⅠ型<DunnⅡ型<DunnⅢ型.结论:发育性髋关节脱位髋臼前倾角大于正常,并且随脱位严重程度增加而加大,手术中应减少髋臼前倾角.

  • 标签: 发育性髋关节脱位 髋臼 前倾角 CT
  • 简介:目的探讨超声弹性对比指数(elasticitycontrastindex,ECI)在甲状腺结节鉴别诊断中应用价值.方法:选取甲状腺结节患者85例共120个结节,行高分辨率超声检查,记录结节二维超声特征及结节距颈动脉距离,并行弹性成像检查(记录ECI值),以手术病理结果为金标准,绘制ECI诊断甲状腺良恶性结节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operatingcharacteristic,ROC)曲线.结果:120个结节中,恶性结节65个,良性结节55个,恶性结节ECI值(3.54±1.23)显著高于良性结节ECI值(2.65±1.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ECI鉴别甲状腺结节良恶性最佳临界值为2.90.钙化组结节ECI值(3.50±1.55)显著高于无钙化组结节ECI值(2.45±1.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两组组内良恶性结节ECI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所有结节和恶性结节ECI值与结节距颈动脉距离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298和0.3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ECI值对距离颈动脉≥10mm恶性结节诊断效能优于距离颈动脉〈10mm恶性结节.结论:ECI在甲状腺结节良恶性鉴别诊断中具有一定价值,可作为常规超声重要补充.

  • 标签: 超声弹性对比指数 甲状腺结节 鉴别诊断
  • 简介:目的通过对乳腺微小肿块(直径<1cm)超声不同定位方法比较,寻求适合术前超声定位方法。方法选择我院60例女性乳腺微小肿块患者,分成3组,分别经超声体表定位、超声引导下亚甲蓝(美蓝)注射定位及细针穿刺定位3种不同方法术前定位后,行乳腺肿块切除术,对术中找到肿块时间(多个肿块为找到第1个肿块时间)、出血量(多个肿块为平均出血量)及切除组织与肿块重量比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对单一良性肿块,细针穿刺定位找到病灶时间为(2.1±1.7)min,出血量为(10.2±3.8)mL;经皮肤体表定位找到病灶时间为(5.6±3.2)min,出血量为(18.1±4.8)mL;亚甲蓝定位找到病灶时间为(4.0±2.8)min,出血量为(14.0±4.6)mL。结论乳腺微小肿块术前行超声定位是简单准确方法,能准确标明肿块深度和位置,节省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并发症。其中细针穿刺定位最精准,术中寻找到肿块时间最短,出血量最少,但价格昂贵;体表定位最简便,尤其适合多病灶定位,但当乳房过大或乳腺较松弛时易发生偏移而导致术中找到肿块时间过长;亚甲蓝染色定位较准确,但易弥散,时间和注射剂量是关键。

  • 标签: 乳腺 微小肿块 超声定位 手术
  • 简介:目的探讨经胸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诊断急性肺栓塞价值。方法对63例临床诊断为急性肺栓塞患者行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与CT各参数比较;并将肺动脉高压患者分为3组,进行组间分析。结果超声心动图发现右房内血栓1例,主肺动脉干或左右肺动脉血栓3例,右心腔增大38例,肺动脉增宽33例,右室壁运动异常19例,肺动脉高压45例,肺动脉血流流速曲线异常19例。CT发现右房内血栓及肺动脉内血栓7例,右心系统形态改变及肺动脉高压例数均低于超声心动图。3组肺动脉高压患者随肺动脉收缩压(SPAP)升高,右室舒张末期内径(RVDD)与主肺动脉内径明显增大(P<0.05)。结论超声心动图简便易行,对急性肺动脉栓塞诊断有非常重要价值。

  • 标签: 超声心动图 急性肺栓塞 计算机断层扫描
  • 简介:气管支气管狭窄,无论管腔内肿瘤或管外压迫均能引起呼吸困难、难治性咳嗽及致死并发症.近年来,文献报道气管支气管内安置支架治疗气道狭窄,取得了较好效果.1994年12月至今,我科经纤维支气管镜置入镍钛记忆合金支架(NT-支架)治疗气管支气管肿瘤所致各种气道狭窄142例,取得了满意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 标签: 支架 气道狭窄 护理
  • 简介:结直肠癌是常见恶性肿瘤,也是癌症相关死亡第二大原因,其早期诊断和肿瘤分期对治疗方式选择有重要意义.纹理分析是一种新型影像分析技术,通过纹理分析对影像学图像进行处理,能预测肿瘤侵袭程度、微小转移灶和治疗反应性等信息,有助于肿瘤早期诊断、分期和预后评估.该文综述了纹理分析在结直肠癌中应用进展.

  • 标签: 结直肠癌 纹理分析 治疗反应
  • 简介:目的:应用血氧水平依赖性功能磁共振成像(BOLD-fMRI),探究针刺太冲穴治疗眼疾现代科学机制.方法:30例健康志愿者接受交替针刺视觉相关穴位--太冲穴及假穴,1.5TMRI采集数据,SPM2软件处理后获得2个针刺任务个体及组激活图;组激活图若见视皮层激活,计算激活点信号强度,并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Wilcoxon符号秩检验.结果:组激活图针刺太冲穴见视皮层激活,而假穴未见激活;针刺太冲穴双侧视皮层激活点信号强度均较强,且均为针刺侧激活强度强.个体激活图针刺太冲穴9例视皮层激活;假穴6例.结论:BOLD-fMRI研究中发现针刺太冲穴激活双侧枕叶视皮层(BA18),负责较高级视觉过程,且针刺侧视皮层激活强度强,为中医针灸治疗眼疾提供了一种解释.

  • 标签: 针刺 太冲穴 磁共振成像 视皮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