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夹竹桃天蛾在汕头一年发生3代,以蛹越冬。越冬代成虫于2月下旬开始羽化,第1代幼虫于3月上旬开始孵化,以5-6月、8-9月为幼虫取食高峰期。本文报道其生物学特性,并提出防治建议。

  • 标签: 夹竹桃天蛾 生物学特性 幼虫 形态特征
  • 简介:通过调查数据分析,直径结构径阶愈小,株数密度愈大,在规模较小的抚育伐后的林分中,直径分布保持稳定规律,曲线呈反J字型.

  • 标签: 典型 异龄林 直径 分布
  • 简介:针对海南木麻黄人工林出现无性系品种单一,生产力退化,防护效能衰退等问题,通过选用63个木麻黄优良无性系为试验材料,并进行7年的试验观测,筛选出适应海南不同地区的优良品种。33号、28号、17号、14号、4号、21号和34号等7个无性系具有较强的抗风与抗涝性,经强台风的袭击后仍保持95%的保存率;而1号、53号、54号、41号和10号等5个无性系具有较强的耐高温和耐旱性,在西部典型的干旱地区,保存率为85%以上;21号、34号和17号等3个无性系较为适合海南东部地区种植的优良无性系,7年生综合评价指标平均每亩蓄积量达16.3m3~17.4m3;西部干旱地区优良无性系为41号、38号;北部砖红壤地区的优良无性系为9号、3号、36号、38号。

  • 标签: 海南 木麻黄 优良无性系 筛选试验
  • 简介:采用样地法对福建雄江黄楮林自然保护区的福建青冈天然群落进行植物物种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该群落的植物物种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较高,但乔木层植物物种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都较低;福建青冈为群落绝对优势树种且分布均匀,在群落中处于主导地位;群落稳定性好,对于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特别是对珍稀植物福建青冈种质资源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福建雄江黄楮林自然保护区 福建青冈 物种多样性
  • 简介:我国林业部门为建国初期的林业工作付出了很多,提供了较多的林木资源推动我国的经济发展,然而因无节制的开发使得大多林业部门极其缺乏林木资源,生态不平衡。在当前这个发展绿色经济的社会,我们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对林业的植树种林开始重视。推动林业营林生产管理任务的开展,采用合理的规划带动林业发展。在对树种的选择阶段,要结合实际,研究当地生态和气候环境,进一步研究树种的生长环境和条件,确保培育出大规模有成效的林木资源,能够促进我国林业发展。这篇文章我们主要对怎样改善林业造林措施和营林生产方法做出一系列研究,有了以下几点建议。

  • 标签: 林业造林 营林生产管理 林业部门
  • 简介:在黑龙江省镜泊湖地区对陡坡疏林地进行改造,采取拟行状和鱼鳞坑方法选林,经过10年-35年的观测与调查,效果比较明显,改造的林分都已成为较理想的针阔混交林.

  • 标签: 陡坡 疏林地 改造 镜泊湖地区
  • 简介:栗瘿蜂是建瓯锥栗林的重要害虫之一,该虫在建瓯市东峰镇一年一代,以初龄幼虫在芽组织形成的小室内越冬,次年4月上旬开始活动并且迅速生长,4月中旬栗芽长到1.5~3cm时形成虫瘿.5月下旬为化蛹盛期.6月上旬为成虫羽化盛期.在锥栗产区采取选育推广抗虫性品种,加强栗园管理,5月中旬以前人工摘除虫瘿、适时防治等综合防治措施,可取得投资少、见效快的防治效果.

  • 标签: 锥栗 栗瘿蜂 芽组织 生长发育 虫瘿 化蛹期
  • 简介:利用马尾松人工林标准地材料,选择林分年龄、地位指数和断面积为辅助变量,采用逐步回归技术建立林分材积收获模型.从生长和收获的一致性出发,由材积收获方程对年龄取微分导出材积生长模型,并建立断面积生长模型,从而为预估森林生长量和收获量提供科学依据.

  • 标签: 收获模型 马尾松人工林 生长模型 森林生长量 辅助变量 林分材积
  • 简介:簕仔树(光荚含羞草)为豆科落叶或半落叶小乔木,原产巴西引入我国广东省已有四十多年历史,是一个优良的薪炭林树种,亦是护土、改土、饲料、蜜源、绿篱树种。本文对该树种的生态特性、生长发育、生物产量、经营方式以及栽培技术等进行较全面、深入的描述,在广东省热带和南亚热带适生地区开发利用这一外引树种资源,可带来多方面的经济效益。

  • 标签: 落叶小乔木 南亚热带 生物产量 光荚含羞草 树种资源 适生地
  • 简介:通过对海南霸王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霸王岭睑虎的栖息地状况、分布情况、种群数量等进行调查和统计。结果表明:霸王岭睑虎仅分布于霸王岭自然保护区内的东一、东六和雅加三个地点,其分布海拔介于500~800m之间;霸王岭睑虎的种群数量极小,主要原因为栖息地的破碎化;最后提出了保护霸王岭睑虎的几点建议。

  • 标签: 霸王岭睑虎 霸王岭自然保护区 种群分布 种群数量
  • 简介:杨树是山东省平原绿化和营造速生丰产林的主要树种。为了丰富杨树品种资源,先后从意大利,土耳其和国内引进18个黑杨派新无性系,利用生产上已经推广应用的I-69(Populusdeltoidescv.慙ux?I-69/55)为对照,共计19个无性系,分别在莒县、曹县和莱阳市进行了苗期试验和无性系造林对比试验。经过多年试验,选出由意大利引进的新无性系102/74(Populus?euramericanacv.?02/74?欧美杨速生优良无性系。试验结果表明:新无性系(102/74)生长表现突出,在3块试验林中5年生林木平均树高、平均胸径和平均单株材积分别为13.9m,18.0cm和0.1445m3,超过对照杨(I-69)的2.2%,21.6%和52.9%。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表明:新无性系(102/74)的平均单株材积与对照差异达极显著或显著。该无性系还具有繁殖容易、育苗、造林成活率高、抗病虫、耐盐碱、生长周期长等优良特性,其木材基本密度和纤维长度也与对照杨(I-69)基本相同,可用于营造纸浆林,并且生长表现稳定,可以在山东省各杨树栽培区推广应用。图2表8参14。

  • 标签: 杨树 无性系 引种 选育
  • 简介:在合江方竹自然分布区海拔400、600、800、1000和1200m处分别布设样方,对其退笋规律和影响因素进行了2个年度的研究。结果显示:1)2个年度各海拔处合江方竹的日退笋量均呈"少-多-少"的变化规律,而累计退笋量几乎均呈Logistit曲线增长,中海拔(600m)退笋总量较大(超过3000个/667m~2),而高海拔(1000和1200m)的总退笋率较高(超过65%)且进入退笋盛期较早;2)合江方竹的退笋以营养退为主且集中于发笋末期,退笋的易发程度存在年度差异;3)合江方竹发笋10d左右的高生长速度可能是其退去与否的早期判断依据;4)在无外部干扰的情况下,该竹种的退笋与其发笋量、母竹胸径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与林内最低气温、温度极差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研究认为,在合江方竹的经营过程中,在其发笋前及时施肥,并采取适当的覆盖措施保温,可能是降低退笋的有效方法;而在发笋初期根据其高生长速度及时采割利用或清除可能退去的笋,也有利于保证笋产量和竹林的健康发展。

  • 标签: 合江方竹 退笋动态 分布格局 影响因素
  • 简介:分析了博士研究生学习英语的特点及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课程设置等方面提出了改革博士研究生英语教学的新模式.

  • 标签: 博士研究生 教学模式 应用能力
  • 简介:根据杉木人工林315株样木地径和材积实测值,采用多模型选优法和逐步回归法研究地径材积表的编制方法.结果表明:地径D和材积V的关系以V=aDb为最优方程,逐步回归法是寻找最优方程的一种理想方法,采用改进单纯形法可提高材积表的编制精度.

  • 标签: 杉木人工林 地径材积表 编制方法 单纯形法 逐步回归法
  • 简介:文章分析台州市区绿化的现状,指出绿化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市区绿化的总体思路、目标和对策措施。

  • 标签: 城市绿化 思路 对策 台州市
  • 简介:从杉木种子品质、育苗技术、种植模式、杉木林的培育的抚育管理技术、林分更新以及杉木的经济利用等方面,对杉木林的培育进行总结,初步揭示出当前杉木人工林培育技术已日臻完善,杉木人工林发展应以市场经济为导向,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加强研究的力度和深度,促进杉木相关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并步入资源基地化、产品系列化、质量标准化的轨道。

  • 标签: 杉木 人工林 研究进展
  • 简介:检索中国专利信息中心数据库,以1985年至2011年期间申请的竹木复合结构中国专利为分析样本,对其进行了专利申请趋势、发明专利授权情况、申请地域、申请单位、专利申请技术领域以及专利技术生命周期的定量分析。结果表明:白1996年起竹木复合结构中国专利申请数量呈指数上升趋势,申请人数不断增加,发明专利授权情况波动较大,申请类型主要为实用新型专利和发明专利,申请区域集中在我国主要产竹区,教学科研单位是竹木复合结构研究的主力,专利申请的主要领域为作业运输(B)和固定建筑物(E),2008年后竹木复合结构技术高速发展并有进入成熟期的特征。

  • 标签: 竹木复合结构 专利 分析 发展
  • 简介:美丽胡枝子是一速生的豆科灌木树种,具有适应性强,耐旱、耐瘠、花色秀丽等优良特性。通过几年试验研究,分别从美丽胡枝子的自然分布、生境条件、群落结构、生长规律、开花结实、物候特征、萌蘖特性和根系生长特征等方面揭示其生物学特性。

  • 标签: 美丽胡枝子 生物学特性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