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05 个结果
  • 简介:叔本华与尼采,作为悲观主义语境下不可分割的两个名字,在一次次被讨论、被分析、被注解之后,愈发地延展出更多有关生命价值的思考。尼采的悲观主义衍生于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却在某一个岔路上与后者分道扬镳,本文援引了叔本华与尼采颇具代表性及标识性的原著以及众多相关学者对他们的思想及生平的剖析评述,旨在将二者对于生命价值的思想做粗略的分析与比较。

  • 标签: 悲观主义 强力意志 人生意义 生命价值
  • 简介:本文主要的思路是围绕苏格兰启蒙运动中执道德哲学思想家之牛耳一位人物弗兰西斯.哈奇森为中心,揭示其情感主义道德哲学中整体主义机论的历史渊源。本文认为他继承了古典亚里士多德主义尤其是随后的斯多亚主义中整体主义内核,文章试图在斯多亚与苏格兰启蒙运动中主要人物的关系中集中凸显哈奇森对斯多亚的继承性,而这种继承性又体现在他对马可.奥勒留《沉思录》一书的翻译和注释。然后,通过几个核心概念的钩沉和梳理,文章清楚地揭示出斯多亚与启蒙运动,尤其是与哈奇森本人的承接关系。实际上,这样的整体主义机论的视角在我们中国思想史中也是不陌生的。

  • 标签: 整体主义生机论 斯多亚 沉思录 哈奇森
  • 简介:道德资本的存在有其客观依据。道德作为人性化产品设计的灵魂、缩短单位产品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重要因素、市场信誉之源、激活有形资本的特殊资源和理性消费的引导或约束力量,对价值增殖和财富增长起着独特的资本性作用。

  • 标签: 道德 资本 道德资本
  • 简介:《21世纪资本论》提出用“全球累进资本税”这一工具来解决资本主义长期悬而未决的分配正义问题,本文基于资本逻辑推动现代性发育这一视角,梳理资本成长和扩张的世界历史进程,对资本的本性、权力等进行哲学追问,探讨这一工具短时间内不能实施的缘由、中国如何应对公平问题及其未来解决方案。

  • 标签: 资本逻辑 经济正义 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 简介:道德资本是特殊的资本形式,是企业发展不可或缺的条件,培育、应用和管理好道德资本将是企业获取更好效益和更多利润的重要方法和途径。西班牙的阿莱霍·何塞·G.西松围绕领导者的道德资本而展开的论述,提出了一些有创见的和有借鉴意义的理论。

  • 标签: 道德资本 投资股 培育 管理
  • 简介:信息化生产方式的产生会给人类伦理学带来诸多新变动、新发展和新要求,因此,科学地分析信息化生产方式的产生对资本的益与忧,正确地看待信息化生产方式与马克思主义伦理的发展的关系是我们必须面临的任务。

  • 标签: 信息化 生产方式 资本 人伦关系
  • 简介:效用主义作为一种后果论是具有目的性的,这与人性相符合。新自然主义进一步认为,人类不但具有目的性,并且还意识到他们的目的性。统合效用主义对伦理学的研究使用决策论的方法。决策论的描述一规范的双重性使得跨越实然/应然之鸿沟成为可能。生存、进步和繁荣是人类追求的目标,这是“实然”;这一目标也是人们所应当追求的,这是“应然”。

  • 标签: 自然主义 效用主义 伦理学 实然/应然鸿沟 高层次目的性 道德行动
  • 简介:一个国家和民族有三种立国资本,即文化和民族灵魂资本、金融和经济资本、科技和知识资本。本文着重讨论民族灵魂工程建设是中国在21世纪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最急需的第一资本,并提出民族灵魂工程建设的具体实施方案。

  • 标签: 民族灵魂 灵魂教化 新教伦理 宗教真理 信仰危机
  • 简介:尼采对道德的价值重估不仅批判了柏拉图一基督教道德基于神目观的形而上学道德实在论(“自在的善”),而且驳斥了康德和功利主义立足于抽象的道德规则的伦理学,他认为它们都是以外在的权威和标准压制生命的本能条件,本质上都是虚无主义。他的道德视角主义否定了道德的绝对价值和客观标准,认为没有道德事实,只有对现象的道德解释。一方面,解释总是多元的、多视角的,因而道德是多元化的;另一方面,一切道德要求都必然关联着内在根据即生命的本能条件,没有无奈件的道德要求。尼采的道德视角主义在我们今天的道德话语(比如“内在理由”的伦理学)中仍有活力。

  • 标签: 尼采 道德 视角主义 柏拉图-基督教道德 功利主义
  • 简介:阴阳"是传统中国哲学的古老学说。在古代中国,情感主义者(如孟子和王阳明)都没有把阴阳作为其道德理论的基础,但事实上,中国的阴阳思想为18世纪欧洲情感主义奠定了基础。在情感主义伦理学中,"阴"可以理解为潜在能力,"阳"可以理解为理性目标,二者具有必然的补充性。阴阳可以视为个体和整体意义上的道德情感论的基础,并有可能通过阴阳范畴将情感主义伦理学加以规范化。

  • 标签: 道德情感主义
  • 简介:"国家中心主义"在主流范式的理论建构中具有本体论意义。主流范式假定,世界秩序是其基本构成单位——理性国家——逐利行为的副产品。以"理性自主"的男人为原型,主流范式塑就了理性国家的身份特质,并就此割裂了性别要素与世界秩序之间的关联,划清了国家道德与普遍道德的界限。理性与道德对立导致了世界秩序范畴对道德和性别的排除,最终将国际关系塑造成真正的"无女人世界"。

  • 标签: 女性主义 国家中心主义 理性国家 国家道德
  • 简介:<正>王海明在《北京师范学院学报》1990年第2期撰文,剖析了历史上的合理利己主义论者的思想,指出公认的合理利己主义巨匠有爱尔维修、霍尔巴赫、费尔巴哈、车尔尼雪夫斯基。他们的合理利己主义体系由行为观和道德观构成。合理利己主义是这样一种错误的伦理观,一方面,从行为本性来说,每个人的行为目的只能利己,却又不可能依靠自己单独实现,而只有依靠社会,通

  • 标签: 合理利己主义 无私利他 道德目的 伦理观 霍尔巴赫 行为目的
  • 简介:近现代西方主流伦理学所关注的主要是人际伦理义务,种际伦理义务被作为某种无需关注的问题暂时被置于伦理思考的后台;一些伦理学家甚至否认人对人之外的自然存在物负有伦理义务。因此,当现代环境伦理学开始探讨人对自然的伦理义务时,就不得不首先清理近现代主流伦理学中那些根深蒂固的错误伦理观念,为确认和阐释人对自然的伦理义务扫除理论障碍。在现代环境伦理学看来,物种歧视主义和人类沙文主义就是这类需要加以批判和扫除的错误观念和理论障碍。

  • 标签: 环境伦理学 物种歧视主义 人类沙文主义
  • 简介:传统价值观是典型的建立在人类中心主义世界观立场上的人种主义价值观。它错误地理解了价值关系的本质并割裂了客观世界的事实关系与价值关系的统一,是极其片面、错误与不合理的价值观。物道主义价值观是建立在物道主义世界观立场上的物道存在主义价值观。它是正确地反映万物彼此之间的事实关系和价值关系及其二者统一关系的价值观,是全面、正确与合理的价值观,是对传统人种主义价值观的颠覆和超越。

  • 标签: 价值观 物道主义 物道存在主义 物道-物种主义 人种主义 颠覆和超越
  • 简介:<正>由于某种机缘,当延边大学潘龙海等同志编著的《中华民族爱国主义通论》(以下简称《通论》)一书尚在校样时,我们就有幸先读到了它。先睹为快,这总是令人庆幸的;然而,当我们掩卷沉思,特别是当我们想诚恳地把这本书推

  • 标签: 爱国主义 《通论》 中华民族 新成果 历史主体 刻意求新
  • 简介:资本成为当今学术界热议的研究对象,一方面在于"资本的文明"对于推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与进步的巨大作用,另一方面在于只有对资本进行有效的控制,才能抵制资本的负面效应及其对人的抽象统治,进而在马克思所言的立足"人类社会"的语境中开启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路向。在马克思对资本进行批判的思路方面,当今学界的研究多见于宏观上的梳理与阐发,而从具体化途径分析马克思资本批判的构思,即从人的对象性活动出发阐释资本批判的方向方面,亟须做出理论上的推进和深化。

  • 标签: 资本批判 自我意识 对象性活动 中国道路 存在论
  • 简介:马克思之所以批判正义,乃是因为其矛头无处不是指向资本主义正义。资本主义正义以普遍性掩盖阶级性、以永恒性掩盖暂时性,是妨碍工人进行革命斗争的麻醉剂。马克思虽然没有关于正义观念的系统表述,但不能因此否定马克思主义所具有的正义内涵。马克思主义的正义观表现在生产资料社会所有、按劳分配和按需分配等方面。按劳分配的合理依据不是人对自身劳动能力的所有权,而是人对自身劳动能力的使用权。按劳分配与按需分配是共时性而非历时性的分配原则。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正义 社会所有 按劳分配 按需分配
  • 简介:道德相对主义既非一个独立的学术流派,亦非某一时代的道德思潮,而是伦理思想史上长期出现的一种思想倾向。学者们围绕道德相对主义的相关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论争,在充满敌意、对立和冲突中推动了道德相对主义的发展,由此产生了众多的道德理论。当代学者不再拘泥于知识论意义上的相对主义研究,而是转向发掘道德相对主义的多样性与情境性的特点,进而重视道德相对主义在不同实践领域中的重要价值。

  • 标签: 道德相对主义 道德多样性 论争 价值
  • 简介:<正>胡汝泉著的《共产主义基本知识》一书于1985年4月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紧扣时代脉膊,密切结合当前改革和人们的思想实际,针对十年内乱中搞乱了的理论问题,从根本上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共书共分五章,重点论述了什么是共产主义、怎样树立共产主义理想、共产主义是科学的革

  • 标签: 共产主义理想 理论问题 时代脉膊 基本知识 出版社 思想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