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5 个结果
  • 简介:中华文明起源多元一统、多源一体的格局,已为考古发现提供的大量材料所印证.成都平原宝墩文化、三星堆文化早期古城址,揭示了古蜀共主政起源形成的演变关系.本文对此作了深入探讨,提出了一些很有见地的看法.

  • 标签: 古城 酋邦 共主政治 古蜀文明
  • 简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后,八路军、新四军深入敌后,出师抗日。为了支援前线,巩固后方,改善根据地军民生活,各抗日民主根据地根据中共六届六中全会“允许被割断区建立地方银行,发行纸币”的决定,相继建立起自已的银行。据统计,我党领导的19个抗日根据地中,先后建立起24个较大银行(另有10个较小者),共发行了488种货币(详见附表)。只有东江抗日根据地受条件限制,未能发行货币。各家银行及其发行的货币主要是:(1)陕甘宁边区延安光华商店代价券;

  • 标签: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抗日根据地 货币发行 抗战期间 民主 地方银行
  • 简介:职官制度政治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最重要的典章制度之一.蜀汉承袭汉代官制,但因其国情,与汉制又不全相同.本文通过对刘备当益州牧、汉中王时的职官构架,蜀汉王朝职官以及地方职官等方面的分类总结统计,整理出了蜀汉职官制度的大纲和基本体系.最后,又指出蜀汉官制的特点,如多承汉制,相权过大,官宦子弟入仕太便,文官武称,高位低职普遍等等.

  • 标签: 蜀汉 职官制度
  • 简介:在民国时期纷乱杂芜的中央银行纸币中,有一套由中华书局有限公司印制的“宝鼎”图案纸币,该币共有壹圆、伍圆、拾圆3种面值。壹国印制时间为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伍圆和拾圆为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

  • 标签: 民国时期 纸币 三民主义 中央银行 中华书局 货币流通
  • 简介:<正>汉代墓葬是目前出土数量最多的古代墓圹群体,大约有上万座,其中大批的随葬器物、墓室彩绘、砖雕、石雕,品类繁多,内泽广泛,生动地再现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各方面,为我们今天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的实物资料。汉代墓葬中的文化遗存如此丰富,与其丧葬制度有着密切关系,《后汉书·成帝纪》中有诏曰:“世以厚葬为德,薄终为鄙,至于富者奢僭,贫者惮财,法令不能禁,礼义不能止……。”这种现象的出现,有其政治、经济,伦理、宗教等一系列的诱

  • 标签: 丧葬制度 后汉书 封建社会 孔子 儒家思想 西汉中期
  • 简介: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使用纸币的国家。北宋的交子、钱引,南宋的关子、会子,金代的交钞、贞祜宝券等都是人类历史上最早使用的纸币。这些纸币流通行用都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流通区域较小,影响不大。到了元代,元朝政府汲取宋、金王朝发行使用纸币200多年的经验教训,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纯纸币流通制度.实现了纸币在全国范围内的流通使用.并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禁止金银和铜钱的流通,

  • 标签: 元代 纸币流通 处置 地域性特征 人类历史 流通制度
  • 简介:一、银两制度及其主要内容明后期的银两制度并不是由明朝某个皇帝诏定的一个制度而宣告诞生的。银两制度是经明后期数朝政府陆续颁定的一系列律令而构成的综合法规,其内容很广,主要包括以银两为法货单位;国家财政收支概以银两计算;规定白银货币的形制、分等、成色标准;规定银两与钱钞的法定比价等重要法规。其中,保证国家财政收入和基本确定白银本位货币地位的政策制度这两方面,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诞生的银两制度的要点所在。中国封建社会虽始终未能建立银本位制度,但在明后期,白银已成为当时社会实际经济生活中货币社会职能完备的

  • 标签: 银两 中国封建社会 形制 朝政 白银 明朝
  • 简介:银钱业的领券制度.是近代中国货币发行史上一项独特的制度。笔者由于工作的关系.曾对领券制度产生的源流做了初步的梳理。然而,现存关于领券制度的资料比较缺乏.在这方面的研究还有待深入。本文仅是提供一些基本情况.并谈点自己肤浅的看法。

  • 标签: 近代中国 货币发行 基本情况 源流
  • 简介:高句丽是中国文献中貊族的一个分支。“貊”在先秦文献中多次出现,由此,很早以前学界就已提出貊族起源于中国北方,并在向东迁移过程中建立了高句丽的观点。但必须看到,时常出现在先秦文献中的貊族,只是古代黄河流域居民对北方诸族的一种泛称,并不意味着特定的族属。因而,在中国北方族属的迁移过程中去追索高句丽的起源,难以找到明确的文献证据。对高句丽最初起源的探索,最有效的方法应是从分析考察现今鸭绿江流域的积石掾的起源入手。

  • 标签: 高句丽 政治发展史 朝鲜 发展模式 政治结构 国家体制
  • 简介:关于三星堆文化与金沙文化的关系问题,我在电视里先后听到俞伟超和林向两位教授所提出的观点。其大意是:两者应属于同一文化,即蜀文化,但有先后之别,是后者紧承于前者且有所变化。我同意这一观点。本文仅就这次蜀文化大转移的政治意义,谈点初步的看法,以求教于同行的方家学者。

  • 标签: 蜀文化 三星堆文化 金沙文化 出土文物 羊子山土台 文物古迹
  • 简介:清雍正初年卫所制度的大变革罗远道明代的卫所在多数情况下是一种军事性质的地理单位,而不仅是一种单纯的军事组织。因为大部分卫所管辖一块地盘,他们对辖区内军、旗、舍、余征收的子粒同行政系统的州县征收的赋税在数量上和方法上相距甚远①,力役制度也有很大差别。清...

  • 标签: 卫所制度 行政系统 州县 都司 清世宗 守御所
  • 简介:本文分析了现存的北魏墓志材料,考虑到北魏时期存在三种不同尺度的状况,对北魏墓志的大小类别采取了较宽松的标准,从而揭示出北魏墓志中存在的等级制度,并对个别不符合这一制度的墓志材料作了合理的解释.说明在北魏时期,随着正方形墓志成为主要的墓志形制,结合礼制,已经形成了一套对墓志外形尺寸以及雕饰的正式等级规定.隋代以后的墓志制度基本上沿袭了这一规定,或在其基础上加以调整.

  • 标签: 墓志 北魏时期 形制 礼制 等级制度 隋代
  • 简介:试论包山楚简所见的卜筮制度陈伟湖北荆门包山2号楚墓出土卜筮、诗词简54支,经整理为26件简书。其中22件记叙卜筮之事,另外4件专记祷祠之事[1]。这类简以前在望山、天星观等地楚墓中已有发现,但保存状况较差,并且尚未全面刊布。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学者们对...

  • 标签: 包山楚简 《左传》 简书 卦画 《说文》 命辞
  • 简介:<正>德国四次中亚探险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携到柏林的吐鲁番文献残卷中大约有6000件汉文文书残卷。与轰动一时的吐火罗语文献,梵文文献,回鹘文文献以及伊朗文献所不同的是,这些汉文文献在当时并没有引起柏林吐鲁番研究小组的足够重视.后来探险队决定,由柏林普鲁士科学院东方事务委员会负责监管和处理这批文献。我们从这个委员会当时所写的年度报告中获悉,最初有一位名叫王印察(音译)的中国学者担任了这批汉文手稿残卷的编目工作,在他之后,由一位叫Kimm-Chung-Se(金重泽)的朝鲜学者

  • 标签: 残卷 佛教文献 回鹘文文献 吐火罗语 摩尼教 文书
  • 简介:近年来,在历史上曾被金朝统治过的广大地区,今河南、河北、山西、陕西、山东、东北以至于苏联的南滨海地区,黑龙江下游地区等地,不断的出土和发现大批的金代窖藏铜钱。金代为什么会窖藏这么多铜钱呢?我认为除了特殊原因(战乱)之外,主要是由于金代货币制度所造成的。

  • 标签: 金代 交钞 金上京 猛安谋克 限钱法 《金史》
  • 简介:<正>我国古代西北高昌地区(今新疆吐鲁番),在麴氏高昌王朝统治的一百四十一年(499—640)期间,其土地制度如何?对我们来说几乎还是一个未知数。从土地所有制问题入手,这是揭示麴朝社会形态以及种种社会矛盾的重要手段。然而,无论当时的土地买卖,还是土地租佃关系,特别是关于麴氏高昌时期是否推行了均田制度,我们都知道得很少。吾师唐长孺教授曾这样指出:“关于麴氏高昌时期的土地制度尚未开展研究,目前还难以断言是否曾实行均田制度。”现依据敦煌、特别是新发现的吐鲁番出土文书,就麴氏高昌时期是否曾推行均田制度问题,试作如下探讨,以就正于大家,并作引玉之砖。

  • 标签: 均田制 吐鲁番出土文书 土地买卖 高昌 土地制度 吐鲁番文书
  • 简介:佩挂制度是我国古代服饰制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各个时期对不同阶层人们的佩挂物都有严格的规定,不能僭越,是统治阶级"昭名兮、辨等威"的工具,是中国古代服饰制度中的一个特色.

  • 标签: 古代服饰 佩挂 制度
  • 简介:所谓盟誓,指人们用言辞共相约束。盟誓的言辞,《左传》称之为“载书”。盟与誓有时是有差别的。《礼记·曲礼》说:“约信曰誓,莅牲曰盟。”盟是两个人、两个集团及其以上之间的行为,通常采用神秘的仪式。就是说举行盟礼,要杀牲歃血以表……

  • 标签: 盟誓制度 温县盟书 中国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