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3 个结果
  • 简介:摘要贵州属于中国西南部高原山地,境内地势西高东低,俗称“八山一水一分田”。所建高速公路沿线地质情况极其复杂,桥隧众多,其中多数隧道围岩变化频繁,不可预料因素较多,给隧道建设管理带来了极大挑战。本文结合贵州高速公路隧道工程的施工实际情况,采取动态设计、信息化施工的动态管理法,有效地控制了工程的安全、质量、工期和投资。

  • 标签: 高速公路隧道 安全管理 质量管理 新技术
  • 简介:近日,经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批准,寒武系第三统暨第五阶的全球标准层型剖面和点位(“金钉子”)在贵州省剑河县建立。这是我国获得的第11枚“金钉子”,也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金钉子”最多的国家。

  • 标签: 金钉子 贵州省 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 层型剖面 剑河县 寒武系
  • 简介:【摘要】:对某机场附近受污染地区进行调查,弄清污染来源及环境污染因子。通过调查、取样、检测分析等手段,查明受污染区域的污染因子,为后续工作提供依据。

  • 标签: 耕地污染 污染来源 污染因子 取样测试
  • 简介:煤层气井试井解释中基础参数的取值对储层渗透率、探测半径、表皮系数和断层(裂缝)距离等的计算影响较大,取值不准确容易造成试井结果与真实储层参数之间偏差较大,不利于指导煤层气试井工程施工和煤层气井储层评价研究。以贵州煤层气参数井试井工程试验和区域煤层测试资料为依据,研究黔西煤田、黔北煤田的煤质特征及煤层孔隙度,模拟不同区域煤层综合压缩系数的取值范围。结果显示,黔西煤田煤层综合压缩系数为6.73×10-5MPa-1、孔隙度为4.89%;黔北煤田煤层综合压缩系数为3.06×10-5MPa-1、孔隙度为5.21%,流体水黏度取值范围为0.5~1.2mPa·s、水地层体积系数取值为1。通过区域试井试验和基础参数值优选,提高对储层地质评价分析的准确性,其结果可为煤层气试井解释、工程设计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 标签: 煤层气 试井解释 基础参数 孔隙度 综合压缩系数 参数优选
  • 简介:利用气象常规观测资料、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CEP1°×1°再分析资料,对贵州2010年一次冬季暴雨极端天气的诊断分析发现:这次暴雨天气主要是因南支槽、准静止锋以及850hPa切变共同影响造成,其形成原因与贵州秋末暴雨非常近似,属于冬行秋令。对比分析本次降水过程中2个重要天气系统之一的南支槽与气候平均态的差异发现:本次过程中南支槽前的强偏南气流提供了有利的暖湿输送,不同于气候平均态的干暖输送;南支槽前偏南气流的水汽辐合、上升运动、低层辐合、高层辐散均明显强于气候平均态。另一个重要天气系统准静止锋具有2个主要特点:(1)锋区温度较高,锋面逆温层温度均高于0℃;(2)锋区表现为等θse密集区,锋区狭窄而陡峭,锋后低空逆温明显。在暴雨发生期间,静止锋是一个加强北抬的过程,在静止锋加强的过程中促使了水汽辐合、上升运动发展以及低层辐合等产生暴雨的有利条件发展。

  • 标签: 冬季暴雨 南支槽 准静止锋
  • 简介:摘要:近年来,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步伐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城乡面貌焕然一新。然而贵州坡多地少,山高谷深,坡陡坡长客观现实环境下,经济发展虽然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但生态环境问题依旧面临严峻挑战和威胁,尤其是城镇化快速发展、工业化项目建设等造成的水土流失、石漠化、自然灾害等问题突出,一旦遭遇暴雨天气,降雨历时长,措施不到位,将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和自然灾害。本文针对贵州山区水土流失产生的原因及应对措施进行探析。

  • 标签: 贵州 水土流失 措施
  • 简介:摘 要:为充分利用贵州省内河水运资源,加快打通公路进港 “ 最后一公里 ” , 促进多式联运体系发展, 对全省重点 港口集疏运公路 发展进行分析 。通过总结贵州省重点 港口集疏运公路 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分析 未来发展形势和需求 ,研究提出发展策略 ,并从规划衔接 、组织协调、资金筹集、用地统筹和环境保护 等角度提出相关措施建议。

  • 标签: 港口 集疏运 公路 多式联运
  • 简介:大方累托石粘土矿,产自贵州大方地区上二叠统龙潭组底部。本文研究的样品,采自猫场一带,该矿区累托石平均含量55.0%±,矿层厚度大且稳定,矿石类型单一,具有很高的开发利用价值。1.大方累托石矿物的矿物学特征:与国内及美国、法国产出的累托石矿物相比,该地区累托石矿物以铝偏低而钛、钾含量偏高为特征,其中,SiO243%±,Al2O330%±,K2O

  • 标签: 累托石 粘土矿物 矿物物化性能
  • 简介:喀斯特山区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已经成为决定西南地区环境、经济和社会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其中植被的生态恢复无疑是极为基础和重要的环节之一,物种选择又是重中之重.通过互联网搜索、文献阅读和野外实地考察,针对喀斯特分布极广且石漠化最为严重的贵州省,本研究调查和分析了喀斯特山区植被生态恢复过程中所选择的物种分布现状,对其恢复效果进行了初步评价,希望能对西南喀斯特山区的生态恢复,尤其是对即将全面铺开的石漠化综合治理提供参考和建议.结果表明:在贵州省78个岩溶县(市、区)的328个地点,共调查收集到用于植被恢复的物种87种,其中生态林物种26种(主要是松、杉、柏、香椿、杨树和车桑子等),经济林物种47种,包括26种药用植物(太子参、天麻等)和其他21种经济林物种(茶、油茶、梨、桃、李、板栗等),另外有牧草14种(白花三叶草、黑麦草、紫花苜蓿等).这些物种聚集或零散种植在不同的喀斯特石漠化综合治理大区:A区(黔西高原山地)、B区(黔中丘原山地)、C区(黔东低山丘陵)和D区(无石漠化).就恢复效果而言,油茶、茶、中药材、花卉栽培及草地畜牧业均显示出了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的良好势头,板栗、核桃、花椒、桃、梨等经济林物种也在其生长适宜地取得了良好的生态和经济效益.然而,植被生态恢复中所营造的人工林,均存在树种单一、物种配置简单、经营粗放等问题,林分的整体功能和生态、经济效益较低,亟待进行改造;不同喀斯特石漠化综合治理区域也需要采取不同的物种配置措施.

  • 标签: 喀斯特 石漠化 植被恢复 评价 物种配置
  • 简介:为揭示泥堡金矿床的成因机制,本文对泥堡金矿床两类矿体中的萤石、方解石中的流体包裹体进行了岩相学、显微热力学和单个包裹体成分的激光拉曼显微探针分析.结果表明,层控型矿体为早期成矿阶段的产物,其中的脉石矿物萤石中发育了气液两相水溶液包裹体、含CO2包裹体,其均一温度为220~260℃,盐度为0.00%~2.00%NaCleq,密度为0.54~1.03g/cm3;断裂带型矿体方解石中发育气液两相水溶液包裹体、含CO2气液两相包裹体和含子矿物的三相包裹体,其均一温度主要为100~200℃,盐度为3.00%~6.00%NaCleq,密度为0.69~1.00g/cm3.计算得到早期成矿阶段流体捕获压力为40~80MPa,成矿深度为1.5~3.0km;断裂带型矿体中流体的捕获压力为30~40MPa,成矿深度为1.0~2.5km.反映出初始流体的中低温、低盐度、低密度并含CO2及CH4、N2等有机气体成分的特点.流体混合是导致成矿早期阶段矿质初步富集形成层控型矿体的原因,后期的断裂带活动引发的流体沸腾是形成断裂带型矿体的原因.

  • 标签: 流体包裹体 卡林型金矿 成矿流体 泥堡金矿床 滇黔桂
  • 简介:为探讨丹寨古油藏的形成条件和热演化历史,本文对两种产状的烃类包裹体进行了显微观察和测温研究.结果表明,丹寨古油藏经历了原油充注阶段、原油高温裂解成气阶段和地壳抬升气藏剥蚀破坏阶段.在原油早期充注阶段,捕获于方解石、石英溶孔充填物中的包裹体有气液H2O包裹体、液相烃包裹体和气液烃包裹体,其均一温度为105.8~167.3℃,盐度为13.0%~22.6%NaC1eq,密度为1.00~1.12g/cm3,代表原油运移充注期低温、中盐度、高密度油田流体特征.在原油高温裂解成气阶段,溶孔充填矿物中早期捕获的烃类包裹体发生变化或被破坏,包裹体中油裂解气泄露而沥青残留,形成沥青包裹体;封存完好的包裹体变为含沥青的气相烃包裹体.燕山期地壳抬升气藏剥蚀破坏阶段,形成方解石、石英构造裂隙充填物,其中的包裹体类型有沥青包裹体、气相烃包裹体和气液H2O包裹体,均一温度为147.7~245.8℃,盐度多为2.6%~8.7%NaCleq,密度为0.85~1.00g/cm3,反映了油藏破坏期中低温、低盐度、中密度气田流体与地下水的混合流体特征.

  • 标签: 包裹体 热演化作用 古油藏 贵州丹寨
  • 简介:摘要:而随着近年来气候变化异常,降雨分布明显不均匀,各地区对于水源的供给和需求之间的矛盾突出。因此,我国逐渐加强水利工程建设,兴建水利,去除水害,加强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本文通过对贵州顺西秀区水利项目实施情况的调查和总结,发现当前中小型骨干水源工程在施工阶段存在的问题,并据此提出有效的建设管理对策,促进中小型骨干水源工程的顺利实施。

  • 标签: 水源工程 问题 管理对策
  • 简介:摘要青海省治多县尕龙格玛矿区在大地构造的位置上属于青海玉树地区三江构造带北段,唐古拉准地台北缘,区域内断裂、褶皱构造发育,岩浆活动频繁。晚三叠世以来,唐古拉北缘裂陷活动强烈,伴有强烈的火山活动,几条深段裂既控制着区内地层和岩浆岩的分布,也是成矿物质来源的主要通道。成矿地质条件优越。本文针对治多县尕龙格玛矿区的所处的地理位置,对其进行了地质构造方面的分析。

  • 标签: 治多县 尕龙格玛 地质构成
  • 简介:摘要:贵州省地处山区高原,气候多变,高速公路上常见多雾凝冻天气,高速公路气象站的建设实现了对全省高速公路气象的信息监控,为交通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和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能力的提升提供了坚实的观测基础,但维护管理上仍需要跟进,数据应用需挖掘。本文简要地介绍了贵州省高速公路气象站的建设,并针对维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意见建议。

  • 标签:
  • 简介:摘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不断完善,我国公路建设事业蒸蒸日上,国内各地区的高速公路建设项目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涌现出来,呈现了一派繁荣景象。作为高速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边坡与高速公路的安全性以及稳固性起到了关键的作用,然而边坡滑坡是各地高速公路中频频出现的问题,不仅危害着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同时也对社会稳定性造成了一定的损害。本文针对贵州省高速公路,对其边坡滑坡进行分析,并提出了治理的对策,以供参考。

  • 标签: 贵州省 高速公路 边坡滑坡 治理
  • 简介:基于1961—2015年贵州省81个气象观测站的逐日气温、相对湿度、平均风速和日照时数等资料,分析了贵州省夏季各月的温湿指数、风效指数、穿衣指数及旅游气候舒适度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6月温湿指数和风效指数为夏季最低值,7月和8月温湿指数、风效指数和穿衣指数的年际变化基本一致,其中6月第1候和第2候是贵州省夏季最舒适的候;空间分布上,夏季温湿指数和风效指数整体上自西向东呈递增趋势,而穿衣指数由西向东呈递减趋势;舒适度空间分布表明,6月是贵州省夏季旅游的最佳月份,6月仅贵州省南部低海拔地区处于"较不舒适"等级,大部分地区处于"较舒适、舒适"等级,7月和8月"舒适"区域主要位于贵州省西部地区。

  • 标签: 旅游 舒适度 时空分布 贵州省
  • 简介:贵州是喀斯特强烈发育的省区.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近年来贵州喀斯特地区的生态环境出现了日益恶化的趋势,严重影响可持续发展甚至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顺利实施.本文阐述了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现状,深入探讨了人为因素对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影响,为防止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提供科学依据.

  • 标签: 贵州 喀斯特地区 生态环境 人为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