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5
290 个结果
  • 简介:篆书是篆刻的基础。为了应用自如地书写印稿,我们要写好篆书。历史上许多印人曾通过写篆书为篆刻艺术的创新发展寻求出路。邓石如将其篆书的笔意用到篆刻里,印从书出,开一代新风(图A1)。吴昌硕将《石鼓文》笔意融到篆刻创作中,从而塑造了他独特的篆刻语言(图A2)。齐白石从《祀三公山碑》得到启发,创造出了他那恣肆雄强的风格(图A3)。看来,能写好篆书确是篆刻成功的根本保证。初学篆书,可以从《说文解字》临起,既可识,又练习写。小篆易识易读,李斯、李阳冰的小篆都可作为临习范本。《石鼓文》既有大篆的活泼自然,又有小篆的整洁温润,也是很好的临本。杨沂孙篆书、邓石如篆书有墨迹本,临习时可体会篆书的用笔方法,也可临习。写篆书的执笔方法和一般执毛笔的方法一样,只是篆书的使转幅度较大,为便于使转,执笔稍靠上。“尚婉而通”,写篆书一般藏锋起笔,匀速行笔,回锋收笔,流畅自然,圆润浑厚。篆书的书写笔顺可根据书写需要作适当变通,如:先写主笔,后写辅笔;先写中间,后写两边等。为能正确而完美地用,篆书入印时都要作适合印面的处理,也就是配。选配篆字要字字有来历。可从古碑帖、古器铭、古玺印中选。初学篆刻,最好从篆刻工具书里找。《汉印分韵合编》...

  • 标签: 习篆
  • 简介:李斯(?—前208)。秦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书法家。上蔡(今河南省上蔡县)人。书法传世有《泰山刻石》、《峄山刻石》、《琅琊台刻石》等。后世评其

  • 标签: 作篆 李斯作
  • 简介:历代史书、文字学、书印论著中有关缪的资料综述与分析。缪是西汉与新莽时律定用于官印的书体。秦汉私印中,缪不是主要书体。“缪”字通“穆”,缪即“穆”,驳“绸缪”“纰缪”诸说。疏理缪之起始、成熟、拓展、衰退的各发展时期。

  • 标签: 缪篆 书法 印章 书体 使用范围
  • 简介:《周礼》中的“”字,其意义是“装饰美化的图案”,不确。通过对《周礼》本身及注,疏的训释,佐以《诗经》、《说文》以及后代学者的说解。考辨得出《周礼》:义不同“图案”,而是“缠绕”的结论。

  • 标签: < > 非图案 缠绕 考辨 书法艺术
  • 简介:“印宗秦汉”思想自元明以来被树立后,“秦汉印”一直是明清篆刻流派乃至现代印人赖以取法的最高典范。但现今印学理论界有一种看法,认为缪是谬误的篆书。若以汉印文字为讹误之篆书的观点成立,势必会影响到人们对秦汉印章、篆刻艺术所取得的高度艺术成就的认识,对当今篆刻艺术的发展恐亦有影响。本文力求从缪产生的时代,缪的性质及与篆书的关系等方面,证明缪并非是讹误的篆书,以使我们更好地领悟秦汉印的艺术魅力及其艺术价值。

  • 标签: 汉印 篆书 篆刻艺术 印学 讹误 艺术价值
  • 简介:本文把“用传世和出土文物上东周汉的文字与汉印文字对比印证”和“抽样统计”两种方法结合起来,得出:(一)王莽改“摹印”为“缪”,其取义的依据,应是“缪”具有同一个字而存在很多“形不同”的变体这一特点;(二)缪是东周秦汉时代对篆书少改录变而来的“俗书”或其变体两个结论这两个结论支持“缪”就是“摹印”,和缪与小篆“各为一体”的观点,同时对缪“是只用于私钝的“美术字”这个诊断提出驳议,本文为此

  • 标签: 摹印 缪篆 美术字 形式特征 东周秦汉时期
  • 简介:  汉鸟虫印的抽象型作品,明显地分为汉玉印式、汉铜印式两种,尤以后者为秦汉鸟虫印的大宗.我们下面分析一下玉印式的特点.……

  • 标签: 抽象纹饰 汉鸟 玉印抽象
  • 简介:在英国剑桥传记中心《世界名人录》里,记载着这样一个中国人的名字:哈普都·隽明。在中国军事博物馆里,珍藏着一套《中国元帅》和《大将印谱》的组印。在作者的栏目里,也写着这样一个名字:哈普都·隽明。

  • 标签: 中华 金石 军事博物馆 名人录 中国人 名字
  • 简介:艺术的经典是永恒的,然而,经典又总是有保鲜期的。清人赵翼是具有战略思维的学者,他从文艺发展史的角度洞察:『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风骚』作为经典,它的开拓创新功绩,以及它的影响力,其实要远长于『数百年』,乃至是永恒的。

  • 标签: 创作手记 保鲜期 发展史 影响力 风骚 艺术
  • 简介:鸟虫形式的印章工艺化强,美术意味突出,易流于小巧。印人作鸟虫印,多倾力表现其繁复的一面,风格富丽工稳,有的甚至不知不觉流于工艺化,热衷于炫耀技法,几成匠作。而韩天衡的鸟虫印打破工稳对称,呈现出写意的作风和雄健的气象,为鸟虫

  • 标签: 天衡鸟 篆漫议 虫篆
  • 简介:《袁安碑》是东汉篆书碑刻,全称《汉司徒袁安碑》。东汉永元四年刻立(公元92),原在地不详。

  • 标签: 风貌 万历年间 东汉
  • 简介:如果要在世界上评选历史最长、流行最广、版本最多,并且至今还能听到的歌曲,恐怕为这首脍炙人口的唐诗谱写的《阳关三》可以“夺魁”。今天,且不说“西出阳关”,就是远渡重洋,《阳关三》也不会“无故人”的。但是,《阳关三》是如何“三”的,历代众说纷纭,至今仍无令人信服的定论。本文想从音乐和文学的两个角度,纵观诸家之说,推出吾之结论。

  • 标签: 《阳关三叠》 西出阳关 王维诗 柳色 李冶 原诗
  • 简介:清代书法理论界虽然在溯源问题上各抒新见,但在追求"汉法"上基本达成共识。"六书"在文字学研究上处于理论核心和基础地位,清代书家对《说文》的依赖贯穿始终,其中有着"求形"和"取义"的差别,而其作为临摹范本的意义是逐渐削弱的。随着范本转向汉碑篆隶,面临如何定义新见字体的问题,不同的字体定位也使书家重新思考何为传统的问题,进而接受新思潮来改造书写实践。

  • 标签: 清代 汉法 风气 《说文》 重新思考 源问题
  • 简介:篆书中的“艹”部、“竹”部和“双手”部,书写规则都用六笔合成,而隶书只须三笔。这种六笔法是怎样变成三笔法的呢?根据过去文字演变的理论,在篆书中、“草”中找,都无法找到可以将两者衔接起来的依据。然而跨越东周时空,直入三代吉金,纵观殷墟龟甲,却可发现早期隶书中“艹”部、“竹”部的写法与甲骨文、西周金文的写法完全一致(图1,图2)。又如“兴”、“兵”、“戒”、“举”、“丞”、“共”之类文字的“双手”部,在东周篆书中找不到“隶变”的依据,在西周反而可见到许多写法与隶书完全吻合。西周《兴鼎》、《簋》、《戒鬲》铭文的“兴”、“兵”、“戒”的“双手”部,不仅“双手”合一,且弧势已逐渐变小(图3)。这类字例还可在西周几十种铜铭中找到,商金文中亦已有数例。可见“双手”部的三笔法不仅形成早,且字例很多,弧势已很小,这当然为“隶变”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问题是,为什么篆书体系继承六笔法,而隶书体系则继承三笔法?隶书时代与东周是连续的,为何笔法不能衔接?隶书时代与三代相隔甚久,为何笔法反而相遇?对此,我个人有以下一些观点:一、篆隶分流早。分流从西周就已开始,所以、隶渐成两条脉络,两种书写模式。时间愈久,两者差异也愈大。故东周之后...

  • 标签: 三笔隶 笔篆法 篆法三笔
  • 简介:我国唐代著名诗人王维所写的《送元二使安西》,是一首送友人赴边疆从军的诗,入乐后被称为《渭城》或《阳关》,在中国流传了千年而不衰。一首七言绝句,在漫长的中国音乐历史中被不断地加工发展,成为中国文人送别时所常引用的千古绝唱,在中国的诗、词和琴歌中出现,并...

  • 标签: 《阳关三叠》 古阳关 叠法 《渭城曲》 长短句 衍文
  • 简介:宋徽宗题楮慧龙章云诗碑位于陕西省耀县药王山显化台。碑分为两个部分.碑额为龙章云诗,题为“西台长吏臣楮慧书”。“龙章云”是北宋时较为特殊的一种篆体书体,既有篆体鸟兽鱼虫的印痕,也有方士巫术书写咒符的章法,传世不多,较为罕见。

  • 标签: 宋徽宗 诗碑 药王山 陕西省 长吏 北宋
  • 简介:唐孙过庭的《书谱》,是集书法创作与书法理论价值于一体,在书法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的作品。自唐以后,《书谱》得到广泛的流传,其文中有很多观点,对当下书法创作具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以"尚婉而通,隶欲精而密,草贵流而畅,章务检而便。"为论述重点展开。尚婉而通,看似简单,在书写时候却难度较大。篆书作为五体书法之源头,对书法线条以及字形的锤炼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 标签: 《书谱》 创作特点 简论 书体 书法理论 书法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