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弗兰纳里·奥康纳(FlanneryO’Connor)是美国南方杰出的女作家。1925年,她出生于乔治亚州的一个天主教家庭,高中毕业后进入大学主修英国文学和社会科学,1947年毕业于依阿华大学,获得文学硕士学位。奥康纳1952年出版了她的第一部长篇小说,1964年死于红斑狼疮。十几年的创作生涯中,她出版了长篇小说《智血》《暴力夺取》和其他三十一部短篇小说。

  • 标签: 奥康纳 美国南方 好人难寻 故事集 老祖母 生活背景
  • 简介:本书是百年中国比较文学基本书目的汇集,收录了(1904-2005)中国(包括台湾、香港和澳门地区)学者及海外华人学者编撰的有关比较文学的图书1200余种,集梳理、考订和介绍为一体。本书体例分正文及附录两部分。正文主要是所收图书的出版信息和内容提要。出版信息包括出版社、出版年月、版次等,提要是对该书籍做简明扼要的介绍,包括主要内容、篇章结构、学术风格及学术简评。

  • 标签: 中国比较文学 书目 海外华人学者 编著 出版信息 内容提要
  • 简介:不难发现,在新时期文学发展的几十年来,尤其是在80年代中期以后,我们的小说叙事形态之所以会不断发生衍变,西方思潮的侵入显然是促使变革发生的一个强大动力.而进一步考察又可发现,在小说叙事的衍变过程中,这种受到西方思潮的驱动而发生的变革,又常常是与对于传统的反思和创造绞结在一起的.

  • 标签: 小说叙事 新时期文学 思潮 衍变过程 嬗变 传统
  • 简介:1920年代创刊于中国大连的《亚》被公认是体现了日本现代主义诗歌特点的重要杂志,而同期创刊于广州的《铜锣》则被视为具有无政府主义色彩的重要杂志,代表了日本1920年代广义上的现代主义诗歌的另一个谱系。本文以《亚》和《铜锣》为中心,从两者创刊时的历史语境、不同的都市背景,以及杂志中心人物安西冬卫与草野心平各自不同的越境体验等方面,论述日本现代主义诗歌与中国的至深关联。

  • 标签: 现代主义诗歌 大连 广州 安西冬卫 草野心平
  • 简介:我之所以要花费许多笔墨去划分中、西文学的区别,描述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简况,是为了强调天生万物,各有其用;花相万殊,各呈其美.我们不能用一种文学经验去代替另一种文学经验;用一种文学规律去规范另一种文学的发展;用一种文学标准去衡量另一种文学作品的价值;用一种文学理论去判断另一种文学现象.否则,即使是正确的钥匙也打不开与它不相适应的锁,真理越过了界线反而成了谬误。

  • 标签: 中国文学研究 回顾与前瞻 文学经验 文学发展 文学规律 文学作品
  • 简介:法国学者奥古斯特·孔德的格言:“认识你自己,就是认识历史。”至今仍然对我们研究傩文化,就是指傩的全套祭祀仪式及在祭祀中唱、念、舞、面具等艺术形态和在此基础上的附加形态傩戏有经典意义。一直困扰我们并使我们难以拒绝回答的问题是:为什么中国这个伟大的文明古国戏曲的诞生迟缓到公元十二世纪以后,比希腊和印度晚出一千年?遵照奥古斯特·孔德的启示,我们从认识人类自己,去寻觅中国戏曲诞生迟缓的原因,我们发现原始人类生命精神化在史前时代不可能全面表现,生命精神化在最初年代所凝

  • 标签: 傩面具 中国戏曲 傩戏 精神化 原始人类 奥古斯特
  • 简介:雷纳·韦勒克既是杰出的文学批评大师,又是文学史研究领域的渊博学者,同时还是颇有建树的比较文学专家。客观而言,作为英美新批评派文论的领军者、比较文学美国学派的掌舵人,他的诸种著述及其文学研究思想在中国学界经历了不断被阅读、阐释与重新评价的复杂过程,逐步被接受与肯定,最终赢得了“经典”的殊荣。对于当下的相关研究而言,韦氏的诸种文学研究思想在中国学界的传播与接受历程及其所产生的影响等问题,无疑都具有极大的借鉴价值与启示意义。

  • 标签: 雷纳·韦勒克 文学研究思想 在中国的影响
  • 简介:20世纪80年代中期之前,中国知识界对女性主义的偏见、抗拒与误读,中国妇女解放运动自身的特点以及女性主义诗学本身呈现的后现代性与中国国情之间的错位等等,不仅导致了女性主义诗学在中国传播与实践的滞后,亦与中国文论界引进“新方法”的众声喧哗形成了对照。双重落差不仅制约、甚至决定着女性主义诗学在中国的基本形态与发展走向。

  • 标签: 女性主义 诗学 中国 双重落差 文化学 国情
  • 简介:在当下怎样来理解或建构新的“国家认同”,远较过去复杂,而新世纪的中国电影对于这一命题有着较为多样的表述。在《集结号》《十月围城》等影片中,表达了在“个人”与“国家”之间的纠结与融合;在《孔子》《建国大业》等影片中,正面强化了一个统一“国家”的合法性;而在《金陵十三钗》《非诚勿扰》等影片中,则传递出今天人们对于“中国”与“世界”之间关系的想象。时代语境的变迁,决定了中国电影人对于“国家认同”命题有了不同的叙述姿态。

  • 标签: 国家认同 新世纪电影 个人 国家 世界
  • 简介:20世纪前期中国原创钢琴曲作是中国现代社会的一枝奇葩。本文通过分析20世纪前期不同作曲家的创作情况,指出其美学特征为学自西洋的良好技艺、传统经典的现代转换和海外精华的本土转换。在源于实践,用于实践的创作方式指导下,作曲家创作了很多为时代服务的优秀作品。在五十年的发展历程中,其美学特征的轻重变换反映了中国美学现代性的曲折进程。而其立足本土,面向当代的创作原则,对当代社会主义新文化建设具有借鉴作用。

  • 标签: 中国钢琴曲 留洋作曲家 西洋音乐本土化 美学现代性
  • 简介:90年代即将结束,我们不禁要追问:90年代的文学为中国文学提供了什么新的经验?这些经验与80年代的文学经验有什么实质性的区别?这些经验对中国文学的未来提示了怎么样的可能性?为此。我们约请了三位颇具影响力的批评家,提供他们的相关研究;林白、卫慧也有相关的体会(见“作家自观”一栏),我们一并献给读者。

  • 标签: 中国文学 90年代文学 个人性 主导倾向 意识形态 当代文学
  • 简介:2016年12月28日,北京外国语大学与山东教育出版社共同举办了《中外文学交流史·中国一中东欧卷》出版座谈会。中国作协副主席、诗人吉狄马加,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作家出版社社长、文学评论家吴义勤,外交部中国一中东欧合作事务特别代表霍玉珍大使,中联部六局副局长严宇清,教育部国际司调研员王道余,文化部外联局副处长关昕,山东教育社社长刘东杰、副总编辑祝丽,《中外文学交流史丛书》主编、南京大学教授钱林森.以及来自中国社科院、中国艺术研究院和北外等单位的中东欧文学翻译家和研究家林洪亮、张振辉、冯植生、陈九瑛、郑恩波、高兴、易丽君、冯志臣等,还有中外文化与文学专家张西平、张建华、魏崇新等教授出席。

  • 标签: 文学交流史 中国作协 出版座谈会 中东欧 北京外国语大学 中国艺术研究院
  • 简介:中国当代文学在美国读者市场中一直处于边缘。抛开政治、历史等原因不谈,美国读者的优越感促成其对翻译文学的冷漠,出版商为了利润只关注具有轰动效应的作品,对中国文学没有大力宣传推动;而且,中国当代文学颇多存在演绎概念的倾向,导致人物个性刻画及心理描写不足,这些都是美国主流媒体批评的关键词。此外,与欧洲读者不同,美国大众读者注重快捷的审美愉悦感,注重行动胜于沉思感伤,其美国梦情结和宗教情感等深层审美心理都影响其对中国作品的接受。为使中国当代文学叩动美国大众读者的心门,译介应打破对精英文学的固守,在趣味性、思想性、艺术性之间找到与美国大众读者的契合点;在不影响原作文化精神和思想内涵的前提下,在可读性方面应赋予译者较大的自由度,

  • 标签: 中国当代文学 美国大众读者 审美心理 译介
  • 简介:家族与乡土─—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潜文化景观透视何向阳从来,家族情结都是作为一种文化复合体,补偿或平衡着文明象征同时也是文明遗失物的文学,随着工业社会的加速度推进,这种状况,在二十世纪更加凸显。正仿佛是我们在前行同时不得不弃掉包袱而在弃掉时又不能不为这历...

  • 标签: 家族小说 中国文学 二十世纪 文化景观 《白鹿原》 家族主题
  • 简介:在90年代即将结束的时候,来谈论90年代中国文学的发展经验,这种行为本身就反映出90年代的思想特殊性。假如是在80年代,这样的话题,早就有批评家在做了,而对于90年代的批评家来说,似乎很不情愿谈论自己眼前的作家作品,尤其是谈论那些完全从90年代文学土壤中成长起来的作家作品。批评家们将信任的目光投射在那些有着昔日辉煌声誉的作家作品身上,即便是这些作家作品已经很难再给今天的读者

  • 标签: 作家作品 90年代文学 中国文学 张爱玲 批评家们 先锋派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