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3
259 个结果
  • 简介:动机问题一直是心理学研究和教育工作者非常关心的话题,大家都相信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之间有密切的关系,但如何把各种理论系统地运用到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却是许多老师感到困难的事。现任教于美国佛罗里达州州立大学的凯勒博士把讨论动机的相关研究,

  • 标签: 学习动机 ARCS 习作教学 美国 原理 教授
  • 简介:1944年7月,去延安的"美国军事观察小组"中有一名重要成员,名叫约翰·S·谢伟思。谢伟思是美国人,但他出生在中国的四川成都。他的父亲是一位美国传教士,曾在中国的成都创办基督教青年会。谢伟思的童年是在成都和重庆度过的,因

  • 标签: 美国人 毛泽东 美国政府 延安 美国军事 成都
  • 简介:本文通过对美国联邦最高法院有关“反向歧视”系列案件的判决等法律性文件的分析,将联邦政府的种族政策“肯定性行动”的历史沿革划分为“维权时期”、“优待时期”以及“平等时期”,提出了“优待时期”只是临时过渡阶段,而“平等”才是最终的追求目标的观点。

  • 标签: “肯定性行动” 维权时期 优待时期 平等时期
  • 简介:美国驻华使馆依据国务院指令,每月报告其对于中国政情的观察。这些文件多为“机密”等级,流通范围有限。该馆迁宁后关于1936年2月中国政情的观察报告,在中关关系方面,披露了美国参议员皮特曼和副国务卿菲利普斯涉华演说反响、美国侨民许万素贞(SusanWaddellHsu)被杀案;在中日关系方面,记述了双方在南京的外交谈判、东京未遂政变之于双边关系的影响,分析了中日敌对的可能性;就国内而言,既关注了南京方面与西南派胡汉民的关系,也对于国民政府的公债整理、法币发行、中央银行改组等多所分析,均具有重要史料价值。

  • 标签: 美国驻华使馆 中国政情报告 中美关系中日关系
  • 简介:在2001-2010年间,中国美国史研究取得了超过前20年的成就。尽管研究队伍及其成果的区域分布变化不大,但无论是研究成果的总量、类型,还是参考资料、学术规范、提出学术问题的意识和对研究生教育的关注程度,等等,都表明中国美国史研究已进入成熟阶段。一方面,学术思想的原创性成果日益增多,越来越多的博士学位论文经过修改后出版,给日益活跃的中国美国史研究增添了活力;另一方面,学者们对于中国美国史研究的走向、现实关怀、中国特色、学术检讨与反思以及与美国学界对话等问题的关注程度,都是以前不曾有过的。尽管目前中国美国史研究中还存在着学风浮躁等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但这些问题属于与时俱进中的问题,相信随着未来中国学界学术氛围净化程度的提高和研究生培养体系的完善与缜密,中国美国史研究会在不远的将来取得令国际学界侧目的优秀成果。

  • 标签: 美国史研究 学术创新 青年学者 学术检讨 学风浮躁
  • 简介:1950年代初期,鉴于共产党在法国议会选举中得票率过高的现状,美国心理战略委员会负责制定了编号为PSBD-14c的心理战略计划,试图以此有效遏制共产党在西欧特别是在法国的发展。从短期实施效果来看,经过法美两国的共同努力,该计划得到了很好的落实,法国共产党的力量被严重削弱。不过,受多种因素影响,该计划的最终实施效果究竟如何却仍有待做进一步考察。

  • 标签: 法国 心理战略委员会 心理战
  • 简介:翻阅《国家记忆》,给人的视觉冲击是如此强烈。一帧一帧的照片,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一个听得到枪炮声和“一个嗅得到硝烟,触得到军人体温的战争场面”(《国家记忆》编者语)。每一张照片,都会让人产生发自内心的震撼力。特别是那么几张,令人刻骨铭心。

  • 标签: 美国国家档案馆 震撼力 记忆 影像 战场 收藏
  • 简介: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钱端升、周鲠生等知名学者奉命赴美开展“民间外交”攻势,宣传中国抗战,争取美国朝野对华援助、对日禁运,并将其见解通过军委会参事室直接反馈到决策层。

  • 标签: 钱端升 周鲠生 禁运 对美宣传 美国援华借款 王世杰
  • 简介:作为一个长期受奴役、压迫和歧视的少数民族,黑人应该怎样争取自己的自由平等权利和公民生存权利一直是困扰黑人群体的难题。从主观上讲,绝大多数黑人希望和要求融入美国社会,成为真正的美国公民;从客观上讲,白人种族主义观念的顽强抵制使黑人融入美国社会困难重重。黑人在融入努力受挫之后,不得不诉诸分离主义,试图通过自立和自治的方式实现黑人的自由和平等。综观美国黑人史,融入主义和分离主义贯穿于整个斗争历程。

  • 标签: 美国黑人 融入主义 分离主义 种族主义
  • 简介:本文探讨了刊登在《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上的《美国学界蒙元史研究模式及文献举隅》一文的若干纰漏。海内外史学界研究蒙元史的切入角度有三:中国史角度,蒙古史与蒙古帝国史角度,中西交通史角度。美国、德国、法国、日本、韩国和澳大利亚等国的学者在蒙元史文献的翻译和研究上取得了大量成果。中国学者李思纯、韩儒林、陈得芝、李治安和王晓欣等人都阐述了蒙元史研究的方法与途径。

  • 标签: 蒙元史 成果 方法
  • 简介:朝鲜战争前,处于美国亚太政策调整过渡期的美国朝鲜半岛政策,因对日、对华政策的“不确定”而显得“若即若离”。即便如此,以撤军、援助和稳定韩国政府为主要环节的对朝政策依然遵从着一定的决策逻辑,这一逻辑通过国家安全委员会第8号系列文件及其实施得以体现。该文件奠定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对朝鲜半岛政策的基调,对于理解朝鲜战争、战争遗留问题以及当前美国的东北亚政策有重要的意义。

  • 标签: NSC8 美韩关系 朝鲜半岛
  • 简介:<正>《接管海地:军事占领和美国帝国主义文化,1915—1940》(MaryRenda,TakingHaiti:MilitaryOccupationandtheCultureofU.S.Imperialism,1915-1940,ChapelHill:TheUniversityofNorthCarolinaPress,2001.)讨论的是美国在20世纪上半期军事占领海地的一段历史。就这段历史本身来说,中国的读者或许并不熟悉。海地是一个以黑人为主要人口的加勒比海岛国,1804年脱离法国的殖民统治获得独立。但独立后,长期内乱不断。由于海地境内有不少美国的传教士和

  • 标签: 军事占领 海地岛 主要人口 CAROLINA 家长式 非洲裔美国人
  • 简介:此稿原文刊登在1939年11月10日华盛顿“中华经济研究社”社刊第16期。文章对1937、1938、1939三年1—8月份美国对日贸易进行了比较统计,并逐项分析说明贸易额变化的原因,反映出在此三年间虽然美国与日贸易总额下降很大,但军用品出口额却下降甚微。美国向日本出口了战争必需品——石油,钢铁、机床等工业原料与设备,给日本制造军火,进行现代化战争提供了优越条件。本文主要依据美国商业部统计资料而撰写,它对于研究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美日贸易颇有价值。

  • 标签: 军用品 日本 现代化战争 华盛顿 太平洋 工业原料
  • 简介:随着中国政府宣布撤离南京前往汉口和重庆,1937年11月22日美国大使离开南京前往汉口。由于南京尚有18名美国公民拒绝撤离,大使馆二等秘书艾奇逊、帕克斯顿和武官助理罗伯茨上尉留在南京大使馆,负责处理日常事务及与国务院保持通讯联系。12月7日艾奇逊认为他们已为留在南京的美国人做了能做的一切,并将自己的住所留给美国人在危急时刻使用。12月9日,光华门等地爆发战斗,艾奇逊等一行于下午3时离开南京市区,登上停泊在下关江面的帕奈号撤离南京。以下一组电报①报告了其间南京的情况和发生的事件以及他们亲历帕奈号遭受到轰炸的全过程。

  • 标签: 美国驻华大使馆 艾奇逊 南京 日军轰炸 帕奈号
  • 简介:迈克尔·W.朱克曼(MichaelW.Zuckerman)教授的研究方向是美国文明史。他于1961年在宾夕法尼亚大学获得学士学位,1967年在哈佛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早在1965年,朱克曼就在宾大历史系担任兼职讲师,开始教学生涯。1967年获得博士学位后,他正式成为宾大历史系助理教授。朱克曼教授在宾大历史系工作近半个世纪,直到

  • 标签: 反思年代 史研究 年代美国
  • 简介:冷战史研究在国际学术界一直是一个热门课题.近年来国内也出现了研究冷战史的热潮.对于冷战的政治、军事层面,有关的研究论著可以说是不胜枚举,而与它们同等重要的经济层面则长期为学者们所忽视,缺乏一种系统而全面的研究.可喜的是,崔丕教授的新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以下简称)以巴统、中国委员会的兴衰全史为索对冷战年代美国的经济遏制政策进行了细致、深入的探讨,为国内该学术领域的发展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

  • 标签: 冷战 委员会 开创 遏制政策 层面 新视角
  • 简介:西方学者认为,当前的世界是一个由“民族-国家(nation—state)”构成的“国际体系”。随着工业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民族-国家”体系也已经扩张到全球的每一个角落;“民族主义(Ila—tionalism)”迄今为止仍然是全球范围内影响最为深远、最具有号召力的政治口号之一。但中国作为一个特例,在经历了引进“民族主义”话语的时代以后,却最终选择了“多民族国家”的政治理念,并在现实运作中稳步发展,这表明“民族-国家”及其“民族主义”意识形态并非这个世界上的唯一选择。

  • 标签: 多民族国家 民族-国家 政治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