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2 个结果
  • 简介:马拉菌是人类及温血动物皮肤上的正常菌群之一,其与花斑癣、马拉菌毛囊炎、脂溢性皮炎、银屑病等多种疾病的相关性日益受到关注,作者对马拉菌的分类及其相关疾病的发病机制、病因、临床表现及诊断作一综述。

  • 标签: 马拉色菌 脂溢性皮炎及头皮屑 特应性皮炎 银屑病
  • 简介:目的了解江西地区花斑癣患者马拉菌菌种分布情况。比较传统吐温试验和改良吐温试验。方法对141例临床典型、真菌镜检阳性的花斑癣患者,采用Leeming和Notman培养基培养皮屑。以标准菌株为对照,按形态学和生理生化特点进行分类,分析马拉菌菌种构成情况。同时比较传统吐温试验和改良吐温试验优缺点。结果培养到95株马拉菌,分离出5个菌种:合轴马拉菌62株,糠秕马拉菌17株,球形马拉菌9株,钝形马拉菌6株,限制马拉菌1株。结论合轴马拉菌占有明显优势(65.26%)。改良吐温试验易于操作、费时短,尤其适合多标本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值得推广。

  • 标签: 马拉色菌 花斑癣 吐温试验
  • 简介:患者男,18岁,以双侧面颊污秽样皮损3个月就诊。患者3个月前因经常不洗脸双侧面颊起较多粟粒至绿豆大黄褐色结痂,皮损发生后患者因害怕,拒绝擦洗面部,痂皮逐渐增厚,融合扩大成不规则斑块。患者自发病以来,除面部有绷紧感外,无其他不适。家庭其他成员未发现类似情况。既往体健,无慢性病史,无药物过敏史。

  • 标签: 皮肤垢着病 脂溢性皮炎 马拉色菌
  • 简介:利用微卫星(SSR)标记技术,从600对SSR引物中筛选86对扩增条带清晰的引物,检测了来自我国不同地区37个肉质不同颜色萝卜品种的遗传多样性。86对引物共扩增到976个条带,每对引物扩增出2~17个条带,平均为10.7个,其中多态性条带892个,多态性条带比例为91.39%;共检测出753个基因型,每对引物检测2—20个基因型,平均8.7个,其中有效基因型443.99,有效基因型比例为58.96%;Shannon多态性指数变幅为0.44~2.77,平均1.76。当相似系数为0.81时,可将供试萝卜分成3类,第1类包括6份白色肉质萝卜,第11类包括3份红色肉质萝卜和6份白色肉质萝卜,第1II类包括22份红色肉质萝卜。各红色肉质萝卜品种间的遗传相似系数有97%大于0.80,而各白色肉质萝β品种间的遗传相似系数有91%大于0.80。红色肉质萝卜遗传多样性略低于白色肉质萝卜,红色肉质萝p与白色肉质萝P间平均相似系数为O.83,说明不同肉色的萝卜间亲缘关系较密切,在分类上红色肉质萝卜可能是白色萝卜的一个变种。

  • 标签: 萝卜 红色肉质 白色肉质 SSR标记 遗传多样性
  • 简介:目的:研究部分东南亚国家青年人群中马拉菌菌种构成。方法采集285名青年人(分别来源于中国、尼泊尔、印度、巴基斯坦)面部正常皮肤及皮损区标本,接种于Leeming&Notman培养基后进行培养分离,生化及形态学方法鉴定到种。结果共分离出8个菌种,共计501株马拉菌,以球形马拉菌为主,占40.5℅(203/501),其次为合轴马拉菌19.0℅(95/501)、糠秕马拉菌16.0℅(80/501)、限制马拉菌11.0℅(55/501)、斯洛菲马拉菌6.2℅(31/501)等。各国家间未见明显的地理学差异。结论东南亚地区青年正常人群及马拉菌相关疾病患者中的主要菌种为球形马拉菌。

  • 标签: 马拉色菌属 微生物群
  • 简介:对重庆地区的野生合资源进行了调查,共记录到野生合资源17种(含变种);分析了野生合资源在重庆地区的分布特征和资源现状;初步评估了重庆地区野生合资源受威胁情况及其综合价值,并提出保护和利用建议。

  • 标签: 野生百合 资源调查 受威胁现状 综合价值 重庆
  • 简介:通过对云南省内11个区系野生合资源的调查和分析,明确了云南11个区系中有9个区系分布有野生合资源,云南野生合的地理分布特点和种群数量,以及资源现状,并提出保护和开发利用云南野生合资源的建议。

  • 标签: 云南 野生百合 分布现状 保护
  • 简介:2006年6月~12月我科应用盐酸布替萘芬乳膏(商品名:嘉瑞,山东正大福瑞达制药有限公司)和1%环吡酮胺软膏(商品名:爽肤王,桂林华信制药有限公司)治疗马拉菌毛囊炎,对其I临床疗效进行了对照观察,现报告如下:

  • 标签: 马拉色菌毛囊炎 布替萘芬 环吡酮胺
  • 简介:利用绿豆Berken/ACC41重组自交系在北京种植得到的121个F10家系和79个RFLP分子标记,采用改进复合区间作图法对绿豆种子休眠性和粒重进行数量性状基因定位及上位性互作分析。检测到与发芽势有关的QTL3个,与发芽率有关的QTL4个,分别位于第1、11连锁群,解释表型变异的8.17%~12.14%和4.34%~12.69%。检测到与粒重有关的QTL5个,分别位于第2、8、9、11连锁群,解释表型变异的4.58%~10.36%。增加发芽率和粒重的基因效应均来自母本Berken。分别检测到发芽势、发芽率和粒重的加性×加性上位性互作8、9、9对,对这3个性状的总表型贡献率分别达到66.58%、47.91%、39.90%。本文初步分析了休眠性和粒重的关系,并与前人的研究结果作了比较,旨在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培育适度休眠的优良绿豆品种,进而解决绿豆收获前的荚上子粒发芽问题。

  • 标签: 绿豆 RILs群体 休眠性 QTL定位 上位性互作
  • 简介:合是合科大合属一种重要的野生植物资源,本文采用基因测序法,利用叶绿体DNArpl16序列对10个大合居群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分析,旨在为其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基础。结果显示:rpl16序列矩阵长度为699bp,共检测到14个变异位点和12个单倍型,单倍型多态性(Hd)为0.604;总的遗传多样性(HT)为0.660。该居群间遗传变异(71.53%)大于居群内遗传变异(28.47%),说明居群间变异是其居群的主要变异来源;居群间遗传分化很高(Gst-=0.677,Nst-=0.614,Fst=0.71531),基因流较低(Nm=0.0995)。失配分析结果表明种群在进化过程中曾经历过快速扩张,中性检验支持上述结果:Tajima'sD=-1.74368(P>0.05);FuandLi'sD=-2.69366(P<0.05);FuandLi'sF=-2.79896(P<0.05)。研究结果表明:大合居群遗传多样性较高,居群间存在较高的遗传分化,主要与其生活史特征相关。基于得到的居群遗传信息,建议采取就地保护为主的保护策略。

  • 标签: 大百合 rpl16 遗传多样性 遗传结构
  • 简介:目的了解濮阳地区部分浅部真菌病中两种及两种以上真菌混合感染的情况。方法对临床确诊为浅部真菌病的患者456例,取标本行10%KOH直接镜检、真菌培养及菌种鉴定。登记确诊患者相关临床资料,分析其中}昆合感染的发病特点。结果确诊皮肤癣菌和念珠菌混合感染病例36例,分离率为7.89%,多见于股部(58.33%)和足部(27.78%);分离菌株72株,皮肤癣菌中以红色毛癣菌为主(75.00%),念珠菌中以非白念珠菌为主(72.22%)。结论濮阳地区部分浅部真菌病中混合感染主要为皮肤癣菌和念珠菌的混合感染,多见于股部和足部;致病菌以红色毛癣菌和非白念珠菌为主。

  • 标签: 浅部真菌病 混合感染 红色毛癣菌 非白念珠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