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7 个结果
  • 简介:中国经济网北京2012年5月26日讯(王红娟)美联社报道说,中国第一个作业深度达3000m的深海钻井平台“海洋石油981”已由制造方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交付给国家海洋石油公司投入使用。这个深海钻井平台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深海钻井平台之一。

  • 标签: 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 钻井平台 交付使用 深海 海洋石油 石油公司
  • 简介:我国陆相页岩油勘探开发实现重要突破。记者2019年2月27日从中国石油大港油田获悉,截至当日,两口页岩油水平井——官东1701H井、官东1702H井已自喷超260d,原油日产稳定在20~30m^3,官东地区已形成亿吨增储,标志着中国石油在渤海湾盆地率先实现陆相页岩油工业化开发。大港油田开发建设始于1964年1月,是继大庆、胜利之后新中国自主开发的第三个油气田,勘探开发范围地跨津、冀、鲁25个区、市、县。

  • 标签: 页岩油 中国 陆相 油田形成 石油 增储
  • 简介:SQC-701F(改进型)色谱气测仪深度测定器,在录井过程中,存在如下两个问题。其一,原机所配绞车传感器(接近开关式),现场安装不便,易损;其,不具有绞车传感器状态指示功能,在测定器工作不正常的情况下,录井人员很难判别是内部电路还是外部绞车传感器故障;

  • 标签: 测定器 色谱气测仪 SQC-701E 传感器故障 传感器安装 开关式
  • 简介:庄油田目前处于特高含水开发阶段,原有储集层评价方法已不能满足现阶段油藏精细化开发和剩余油挖潜的需求。为此,通过对羊庄油田曲流河、辫状河储集层构型特征、注水渗流特征、剩余油分布特征的对比研究,提出不同级别河流储集层构型特征对剩余油分布的控制模式。七构型控制的河道叠置、河道边缘砂体尖灭都会形成局部的剩余油富集;八构型单元内的砂体韵律特征、废弃河道遮挡注水等也会控制剩余油的分布;九构型单元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主要是点坝内部侧积界面和心滩内部落淤层的影响,形成三构型控制下剩余油分布模式。不同类型砂体剩余油分布规律不同,应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剩余油挖潜。

  • 标签: 曲流河储集层 辫状河储集层 构型 水驱开发效果 剩余油分布
  • 简介:利用荧光同步扫描分析法,分析产油层油样与油藏上覆土壤样品中的芳香烃含量以及此化合物中苯、萘、菲和蒽的相对含量,探讨油样与土壤样品间的直接联系,据此,可判断出某一地区是否具有开采价值;对不同地区的探井,可通过荧光特征相关系数间的差异,判断其是干眼井,还是具有开采价值的产油井。实验结果表明,与现代化地震勘探结果相比,此方法具有成本低、准确率高的优点,它尤其适用于勘探之前筛选勘探区块。

  • 标签: 同步荧光扫描 芳香烃浓度 油样特征 土壤样特征 相关系数 油层判断
  • 简介:渤海钻探测井公司在W1710井使用LOGIQ测井系统成功实施维核磁共振测井作业,录取到合格的资料,标志着该公司核磁共振测井已经迈入维时代。核磁共振测井在复杂井,如特殊岩性、水淹层、低孔低渗储层评价中具有独特优势。

  • 标签: 核磁共振测井技术 二维核磁共振 测井公司 钻探 渤海 应用
  • 简介:油田进入开发后期,地下剩余油分布越来越复杂,稳产难度加大。为解决老油田剩余油开发难问题,以大港油田港东开发区区六断块为研究对象,在精细油藏地质研究的基础上,以沉积岩石学、储集层地质学和测井地质学为理论指导,运用油藏工程和数值模拟等方法开展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详细描述了该区块高含水率后期剩余油分布特征。根据剩余油分布类型,综合运用渗流力学、数值模拟等手段对开发层系重组、注采井网重建进行了可行性论证,开展针对性的剩余油挖潜研究,提出了在井况差、井网稀疏的部位,通过加密调整动用剩余储量;重塑注采井网,挖掘低渗透带及砂体边部的剩余油,通过改善注水剖面,提高注水波及体积;深化长停井潜力研究,恢复利用停产井,通过转注、恢复注水、大修等进行注采井网的完善等不同的挖潜技术对策。通过针对性实施,提高油层动用程度,增加可采储量,提高最终采收率,进而实现了断块产量保持稳定。

  • 标签: 剩余油 精细地质研究 开发层系 注采井网 采收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