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37 个结果
  • 简介:界定单位犯罪行为的标准,除了考虑由法定代表人或决策机构人员集体决定,体现单位意志或单位意志支配下,为单位谋利益等特征外,还应考虑由于单位自身的缺陷等因素,其他普通工作人员对失造成危害社会的结果的情形。单位犯罪的罪过形式不仅可由故意构成,也可由过失构成,且过失可分为非获利性过失和获利性过失,特定的过失和非制定的过失两类。对此,应在刑法总则中有所规定。另外,应一些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中增设单位过失犯罪的条款。

  • 标签: 单位犯罪 过失杀人 判例 单位过失犯罪 刑法总则 罪行
  • 简介:目前我国正在进行的主任检察官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其意义并不在于"去行政化",改革所面临的矛盾其实在于"行政化"得不科学,即以基层检察院管理跨度过大、职务和级别层次幅度过窄为突出矛盾的层级管理不合理问题。无论是为了设计合理的管理跨度,还是实现"传、帮、带"的人才成长路径,客观上都需要为基层检察院设计更多的人员层次,这才是当前主任检察官制度改革所面临的真实困局。从这两个视角来考虑问题,当前主任检察官制度改革试点从增量改革入手,尽可能在基层检察院进行管理跨度重构,并努力争取机构、职务编制的扩张,对此应当充分予以肯定。

  • 标签: 主任检察官 管理跨度 成长路径 层级管理 基层检察院
  • 简介:《罗马规约》第12条第2款a项是关于国际刑事法院属地管辖权的具体规定,无论是对缔约国还是非缔约国行使管辖权,其前提均是有关行为在该国境内发生。然而,对于"有关行为"应作何理解,是仅指行为本身,还是除了包括行为本身还包括行为结果,规约并未给出明确的解释与说明,对其理解不同将直接影响国际刑事法院的管辖权,因而也留下了较大的争议空间。本文拟从术语本身的含义、规约中的其他条文规定、国际刑事法院设立的目标、罗马规约的起草历史并结合国际法院及其他有关国家的实践,对该条文进行分析,以期给出合理的解释。

  • 标签: 《罗马规约》 有关行为 行为结果 主观属地原则 客观属地原则
  • 简介:<正>对于英美法系国家尤其是美国与英国近年来刑事政策的发展,我国学者多认为其呈现出"轻轻重重"的两极化趋势,并且总体偏重。[1]不过,多数文章仍停留在对相关法律法规的总结与陈述层面,并未深入探讨该刑事政策形成的社会背景、理论演变、社

  • 标签: 刑事政策 英美法系 人身危险性 行为失范 法益侵害 犯罪行为
  • 简介:基于控辩平等对抗的要求,检察官在诉讼中的地位应当当事人化。但是,控辩平等对抗也应当有其底限,检察官的当事人化不能违背客观公正义务。检察官在诉讼中的角色应当区别于民事诉讼中的原告,而具有当事人和准司法官的双重属性。

  • 标签: 控辩平等对抗 检察官 当事人 客观公正义务
  • 简介:网络时代的来临对于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的影响是以往任何一次技术革新所无法比拟的。作为传播媒介的网络,打破了原有著作权法律体系下著作权人、传播者和社会公众之间利益的相对平衡状态。知识产权代表的是个体利益,是私权的一种。参与文化活动则是宪法赋予公民的基本权利,是公权的一部分。

  • 标签: 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 平衡状态 权利限制 公民的基本权利 博弈 网络时代
  • 简介:在现有终结机制不完善的情况下,涉诉信访面临着权利被滥用、功能被异化等困境,终结机制的构建面临着转变"信访不信法"的理念、确保终结质量、实现服判息访和保障终结决定效力等难题,通过提升公民法律素养、规范终结标准程序、整合社会化解力量、明确终结决定普遍适用效力、建立终结案件系统等举措可以在不同程度上消解终结机制构建中的困难。在诉、访分离背景下,诉与访应当建立不同的终结制度,通过导入司法程序、建立"一申终申"、变更受理机关、限定受理条件、指派律师提供援助等制度可以实现诉的终结,通过建立案件审查制度、听证制度、由二审、再审或者承办法院书面审查或组织听证、省级或最高法院评查、决定等程序可以实现访的终结。

  • 标签: 涉诉信访终结制度 再改革 审视 探赜
  • 简介:新《刑事诉讼法》的立法初衷将监视居住从非羁押性强制措施转变为减少羁押的替代性措施,但具体的条文设计却使监视居住制度产生了内部的分裂:在嫌疑人、被告人自己住所执行的监视居住可以被认为是一种非羁押性的强制措施,但指定居所的监视居住却演变为一种准羁押性的强制措施。我们应立足司法实践,以程序正义与人权保障的价值博弈为切入点,以构建刑事强制措施体系的层次性、完整性为视角,提出通过加强检察机关的监督使该项制度更加完善与更加具有可操作性。

  • 标签: 监视居住 指定居所 权力制衡 检察监督
  • 简介:在大陆法系语境中,民事诉讼学者对于"既判力是否及于判决理由"的议题提出了众多精深的理论。然而这些学说并没有使我们对客观范围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反而越发地迷失在明希豪森三重困境之中。走入困境的根本原因主要在于这些复杂的理论仍然建构在古典当事人主义的根基之上,固守司法克制的基本原则,而对法官司法能动性的积极功能认识不足。

  • 标签: 民事既判力 客观范围 当事人主义 司法能动
  • 简介:一、困惑:司法公正自我评价与社会评价的悖反看上去很美——司法公正指数一路攀升最高人民法院2008年开始探索建立案件质量效率评估指标体系,并在2011年3月正式下发了《关于开展案件质量评估工作的指导意见》,从公正、效率和效果三个方面对全国法院案件审理工作进行质量评估。

  • 标签: 质量评估指标体系 案件审理工作 最高人民法院 司法公正 公正评价 质量效率
  • 简介:彼得·达沃豪斯的《知识的全球化管理》以对45个国家(地区)专利局的实地访察为基础,揭示了专利局的运行、特点以及世界各专利局全球整合的过程和实质。他以专利社会契约论作为理论框架,对现行专利制度的全球整合提出质疑。其核心观点是目前由欧美日专利局主导的全球专利管理体系已经致使许多国家的专利局沦为为跨国公司服务的机构,专利局违背了其在专利社会契约下的义务。对此,他提出了一系列贯彻执行专利社会契约的改革方案。

  • 标签: 专利社会契约 全球专利管理体系 专利局 知识全球化管理
  • 简介:当前,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人民法院受理案件数量不断提升。如何提高案件办理效率、确保案件质量,都需要妥善部署和筹划,利用好“编外法官”——人民陪审员,发挥他们的专业技能,无疑就是做好法院工作的捷径。

  • 标签: 人民陪审员 人民法院 长清区 济南市 山东省 法官
  • 简介:我国实行的是土地使用权与房屋所有权主体相一致的原则,不能将两者绝对化或者对立化。有关权利凭证上记载的权利人若与实际权利人不一致时,应当以物权变动有无法律事实和法律行为为标准。登记错误未必不可以纠正,违法建筑本身也有不同的情况,有的应当在拆除范围,而有的则通过纠正、补办或有权部门的追认,并不影响其建筑物的合法性,故对不违反城市规划法等规定的房屋,仍应当按照合法性财产对待。

  • 标签: 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权利冲突 房屋拆迁 纠纷案 淮安 所有权主体
  • 简介:新《国家赔偿法》的颁布实施,是“人权入宪”理念在专门法中的具体拓展和延伸。其在规范赔偿程序、畅通赔偿渠道、保证赔偿支付等方面的完善,充分体现了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侵权要赔偿的现代行政法治精神。新《国家赔偿法》在形式和内容上进一步保障赔偿请求权人获得国家赔偿的权利的同时,也对各级行政执法机关的行政执法行为提出了更为严峻的考验。

  • 标签: 《国家赔偿法》 行政执法行为 行政执法机关 强制隔离戒毒 司法行政 戒毒工作
  • 简介:客观法”(objektiveReeht)与“主观权利”(subjektiveReeht)是舶来品,源自德国法理论。针对许多人对“客观法”与“主观权利”的含义及其划分意义,特别是其对大陆法系民法典的影响仍然存有困惑,笔者试图通过回归本源的方式,站在德国法理论的角度,追溯民法典制定的时代,来解读“客观法”与“主观权利”的划分对大陆法系民法典的影响。

  • 标签: 中国民法典 大陆法系 权利 主观 解读 舶来品
  • 简介:客观归责理论形成于德国。1990年代初,台湾地区刑法学界开始介绍客观归责理论,虽然未必成为主流,但在刑法学的研究上引起很大的重视。相对于此,台湾地区司法实务由于长期受相当因果关系的影响,客观归责理论的运用则是近十年来的事,且是从各级法院的第一审开始。台湾地区“最高法院”96年台上字第5992号判决突破相当因果关系说的束缚,大胆采用客观归责理论,可以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一个法律学说从外国引进,能否在本土生根,是测试这个外国学说是否良好的指标。台湾地区“最高法院”虽然已经接受客观归责理论,但是否可能取代相当因果关系说而成为实务的主流,还需要后续的观察。

  • 标签: 客观归责 因果关系 风险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