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酸相关性疾病是由于胃酸作用而诱发或导致的一类疾病。随着对这类疾病认识的提高,该类疾病的疾病谱和治疗发生了巨大改变。回眸《中华消化杂志》这40年发表的酸相关性疾病的论文发现,酸相关性疾病的治疗发展主要体现在对发病机制的认识和治疗药物的进展。虽然酸相关性疾病的治疗在这40年内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但未来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

  • 标签: 酸相关性疾病 质子泵抑制剂 幽门螺杆菌 胃食管反流 消化性溃疡
  • 简介:摘要腹腔镜视觉平台经历了从最初利用烛光反射镜装置到高清、3D、4K超高清腹腔镜的发展历程,是外科从开腹手术变革为微创手术的重要推手。随着腹腔镜技术在胃癌外科领域的持续发展,其在胃癌手术中的地位和作用逐渐得到确立。胃癌根治术主要包括淋巴结清扫及消化道重建,术后消化道重建直接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患者术后营养状态和生命质量密切相关。远端胃癌根治术后消化道重建一直是临床上讨论和研究的热点。笔者探讨4K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Roux-en-Y吻合消化道重建。

  • 标签: 胃肿瘤 远端胃切除术 D2淋巴结清扫 Roux-en-Y吻合 4K分辨率 腹腔镜检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发生延迟性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17年11月至2020年5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73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病人的临床病理资料;男107例,女66例;年龄为(61±11)岁。病人均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术后消化道出血采用非手术治疗或手术治疗。观察指标:(1)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消化道出血及治疗情况。(2)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发生延迟性消化道出血的影响因素分析。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或百分比表示。单因素分析采用χ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1)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消化道出血及治疗情况:173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病人中,15例术后发生消化道出血,其中2例为早期消化道出血,13例为延迟性消化道出血。13例延迟性消化道出血病人中,3例为轻度出血,10例为重度出血;4例为胃黏膜病变出血,3例为胃溃疡出血,3例为胃肠吻合口出血,2例为胆肠吻合口出血,1例为胆管动静脉瘘出血。13例延迟性消化道出血病人中,4例行内科保守治疗,4例行介入治疗,3例行内镜治疗,2例行手术治疗。13例延迟性消化道出血病人中,12例治愈,1例死亡。(2)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发生延迟性消化道出血的影响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白蛋白、总胆红素、胰瘘、胃溃疡病史是影响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发生延迟性消化道出血的相关因素(χ2=7.888、6.555、4.252、6.253,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总胆红素>200 μmol/L、胰瘘、胃溃疡病史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发生延迟性消化道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优势比=4.122、4.290、5.267,95%可信区间为1.009~16.844、1.149~16.022、1.195~23.221,P<0.05)。结论总胆红素>200 μmol/L、胰瘘、胃溃疡病史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发生延迟性消化道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胰腺肿瘤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消化道出血 高胆红素血症 胰瘘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1例79岁男性患者因头部外伤合并大肠埃希菌肺炎给予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4.5 g静脉滴注、1次/8 h治疗。治疗前白细胞计数(WBC)10.20×109/L,红细胞计数(RBC)3.58×1012/L,血红蛋白(Hb)101 g/L,血小板计数(PLT)202×109/L。用药第2天,血细胞值开始下降,WBC、RBC、Hb和PLT的最低值分别为2.96×109/L、2.40×1012/L、66 g/L和128×109/L。因患者同时出现胃液隐血阳性,而被误诊为消化道出血。但患者无明显黑便,胃液隐血与贫血的发展不成比例,且无溶血和其他部位出血的证据,考虑可能与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有关。停用该药,3 d后患者的血细胞均恢复到治疗前的水平。

  • 标签: 哌拉西林 他唑巴坦 贫血 白细胞减少 胃肠出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的消化系统损害和心理健康特征。方法收集2020年1月25日至2月20日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收治的123例COVID-19患者的临床资料,同期选择本院健康体检者85例,比较普通型组(n=87),重型、危重型组(n=36)患者消化系统症状差异及肝损伤特点,评估消化道损害的时效关系,对主要症状进行多因素分析,并对部分患者(85例)及健康对照组(85例)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比较两组差异。结果在患者一般症状中,以发热及咳嗽最为常见,分别为112例(91.06%)、94例(76.42%);在伴随的消化道症状中,以纳差最常见,为55例(44.72%),其次是腹泻23例(18.70%);以消化系统症状为首发表现者共2例(1.63%)。重型、危重型组患者中,合并有纳差、腹痛者[28(77.78%),5(13.89%)]多于普通型组[27(31.03%),2(2.30%)],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腹泻一般持续1~4 d,平均(2.69±0.87)d,纳差症状持续时间较长,可持续5~15 d,平均(9.67±2.54)d。重型、危重型组患者的谷丙转氨酶(ALT)[36.60(19.57,57.50)]、谷草转氨酶(AST)[39.70(22.40,61.75)]水平明显高于普通型组患者[20.50(12.70,27.88),18.80(13.40,22.90)],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91,-5.36;均P<0.05),白蛋白(ALB)[33.35(30.02,35.30)]水平明显低于普通型组患者[38.10(34.90,39.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61,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氧合指数(OR=0.99,95%CI:0.98~0.99)、焦虑或抑郁(OR=0.18,95%CI:0.03~0.97)对纳差产生显著的影响(均P<0.05)。COVID-19患者的焦虑、抑郁、睡眠障碍的发生率[28(32.94%),29(34.12%),40(47.06%)]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9(10.59%),8(9.41%),10(11.76%)],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47,15.23,25.50;均P<0.05)。结论COVID-19患者消化道症状中以纳差最常见,部分COVID-19患者可伴焦虑、抑郁或睡眠障碍,氧合指数、焦虑或抑郁是纳差的重要影响因素。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体征和症状,消化系统 肝损伤 焦虑 抑郁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功能性消化不良重叠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健康教育需求及干预效果。方法选取余姚市中医医院2018年4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功能性消化不良重叠胃食管反流病患者130例为观察对象,调查患者健康教育需求。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5例。两组均给予临床常规治疗,观察组根据调查结果给予针对性、个体化健康教育。治疗8周后评估症状积分和生活质量。结果(1)需求率最高的三项依次为饮食指导(90.77%)、中医养生指导(86.15%)和用药指导(70.77%)。(2)两组治疗后餐后饱胀不适、早饱感、上腹部疼痛、反酸、烧心及上腹烧灼感等症状评分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576、4.768、5.778、7.675、6.567、5.453,均P<0.05)。观察组餐后饱胀不适、早饱感、反酸、烧心的症状评分改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325、4.859、5.365、6.325、5.325、5.589,均P<0.05)。(3)两组治疗后功能性消化不良生存质量量表的不适、饮食、睡眠、日常活动及忧虑因子分均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223、5.145、6.187、4.254、3.898,均P<0.05);观察组在不适、饮食、睡眠和忧虑等因子分改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895、5.897、6.528、3.897、7.568,均P<0.05)。结论健康教育能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重叠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 标签: 消化不良 胃食管反流 健康教育 生活方式 饮食习惯 医学,中国传统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采用可吸收载抗菌药物硫酸钙联合组织瓣治疗儿童足跟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继发创伤性跟骨骨髓炎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2007年1月至2020年8月新乡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共治疗儿童足跟部皮肤软组织缺损伴创伤性跟骨骨髓炎并获取有效随访病例44例,其中采用可吸收硫酸钙联合组织瓣治疗17例为硫酸钙组,采用载抗菌药物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骨水泥链珠膜诱导联合组织瓣治疗27例作为膜诱导组,比较2组治疗效果、术后感染复发率、术后踝关节活动度、手术次数、总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等方面的差异。结果硫酸钙组随访时间平均为10.7个月,膜诱导组平均为9.3个月。除3例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远端小面积坏死外,其他皮瓣均顺利成活。硫酸钙组的术后感染复发率、住院费用低于膜诱导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硫酸钙组患儿的术后踝关节活动度[(63.6±9.3)°]、手术次数[2(1.0,2.0)次]、住院时间[6.1(4.5,7.5)周]低于膜诱导组[(57.7±9.5)°,2(2.0,3.0)次,7.0(5.0,9.0)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严重跟骨骨髓炎可能导致跟骨结节或跟腱止点结构破坏,但主动跖屈功能良好,屈曲力量有所降低。结论采用可吸收载抗菌药物硫酸钙联合组织瓣治疗儿童创伤性跟骨骨髓炎效果良好,手术次数、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相较于PMMA骨水泥联合组织瓣方法更少。

  • 标签: 硫酸钙 创伤性跟骨骨髓炎 组织瓣 骨水泥 儿童
  • 简介:摘要功能性消化不良(FD)和胃轻瘫是2种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疾病,在中国和世界范围内影响着数百万人。然而,由于其病理生理学涉及多种因素,导致治疗方案有限且制定困难。因此,在治疗前评估和了解这些疾病的病理生理学非常重要。本文就FD和胃轻瘫的病理生理学和治疗最新进展进行综述。除了FD常见的临床症状如胃容受性受损、胃排空延迟和内脏高敏感,最近有报道称FD症状中亦有十二指肠功能的一些损害,如轻度炎症和黏膜通透性增加。巨噬细胞在胃轻瘫的病理生理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根据FD和胃轻瘫的病理生理学,讨论了治疗这2种疾病的常用方法和新兴方法的优缺点。同时对FD和胃轻瘫的治疗方案进行了综述,包括作者对每种治疗方法的优缺点的看法。本文对FD和胃轻瘫的可能的新疗法,尤其是与中医药相关的新疗法也进行了介绍和讨论。

  • 标签: 功能性消化不良 胃轻瘫 胃肠动力 神经调制 替代疗法
  • 简介:摘要食管空肠侧侧吻合是腹腔镜全胃切除术中常用的消化道重建方式之一,无需辅助切口并利用直线切割吻合器通过穿刺器直接进入腹腔,完成食管空肠侧侧吻合,共同开口可用手工缝合或直线切割吻合器进行关闭。4K腹腔镜可向术者呈现出更清晰、更真实的画面,从而更加精准地实现食管空肠侧侧吻合,减少术后吻合口相关并发症,提高手术安全性。笔者详细阐述4K腹腔镜全胃切除术食管空肠侧侧吻合消化道重建技术要点、难点以及相关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 标签: 胃肿瘤 全胃切除术 消化道重建 食管空肠吻合 侧侧吻合 4K分辨率 腹腔镜检查
  • 简介:摘要全腹腔镜全胃切除术在技术的演进中安全性和标准化尚待确立。临床研究和技术创新,为进展期胃癌行腹腔镜全胃切除术的成熟开展奠定了强有力的基础。笔者认为:完善的D2、D2+淋巴结廓清技术(脾门、下纵隔、腹主动脉周围淋巴结廓清),合理选用具有抗反流、食物储存能力、患者拥有最佳生命质量的消化道重建方式,以及安全的食管空肠吻合缝合法是全腹腔镜全胃切除术消化道重建中的焦点问题。

  • 标签: 胃肿瘤 全胃切除术 淋巴结清扫 消化道重建 腹腔镜检查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基于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估策略下的分层积极心理干预在消化道肿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2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消化道肿瘤患者154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78例,对照组76例。对照组给予包括疾病知识宣教、心理干预、饮食及运动管理、并发症预防等在内的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联合应用基于SCL-90评估策略下的分层积极心理干预。干预前后,比较2组患者癌因性疲乏、希望水平以及护士满意度。结果干预6个月,观察组患者认知疲乏、心理疲乏、躯体疲乏、疲乏对生活的影响、癌因性疲乏总分分别为(7.24 ± 1.21)、(7.58 ± 1.16)、(5.16 ± 1.24)、(7.65 ± 1.42)、(27.63 ± 4.32)分,对照组分别为(8.35 ± 1.32)、(8.02 ± 1.12)、(5.87 ± 1.16)、(8.72 ± 1.56)、(30.96 ± 4.56)分,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2.265~5.442,P<0.05或0.01)。观察组患者三级癌因性疲乏总分分别为(27.34 ± 4.32)、(27.65 ± 4.25)、(27.63 ± 4.41)分,对照组分别为(29.56 ± 5.12)、(30.23 ± 4.35)、(40.77 ± 5.45)分,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8.528、2.163、5.812,P<0.05或0.01)。观察组患者对现实和未来的态度、与他人保持亲密关系、采用积极行动、希望水平总分分别为(10.35 ± 2.01)、(9.87 ± 1.43)、(10.16 ± 1.42)、(30.28 ± 5.20)分,对照组分别为(9.12 ± 1.45)、(9.15 ± 1.32)、(9.24 ± 1.36)、(27.51 ± 4.36)分,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3.245~4.345,P<0.01)。观察组二、三级消化道肿瘤患者希望水平总分分别为(30.24 ± 5.20)、(31.87 ± 5.45)分,对照组分别为(27.24 ± 4.23)、(19.41 ± 3.52)分,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2.271、5.644,P<0.05或0.01)。干预6个月,观察组护士满意度为94.87%(74/78),高于对照组的82.89%(63/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为5.623,P<0.05)。结论基于SCL-90评估策略下的分层积极心理干预有助于保证干预效果的均衡性,能够缓解消化道肿瘤患者癌因性疲乏,促进希望水平的养成,提高护士满意度。

  • 标签: 消化道肿瘤 症状评估 积极心理干预 癌因性疲乏 希望水平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远程干预个案管理模式对消化性溃疡患者复发率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就诊于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的消化性溃疡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将6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和B组,各30例。A组采取常规护理,B组采取远程干预个案管理。结果A组SDS评分及SAS评分均高于B组,B组复发率低于A组,A组各项生活质量评分均低于B组,A组失眠率高于B组,B组护理满意度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远程管理联合个案管理在消化性溃疡患者中应用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的复发率,提高护理满意度和生活质量,减少患者的负性情绪。

  • 标签: 消化性溃疡 个案管理 远程干预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机器人技术在胃癌手术中应用的安全性良好,可以获得与腹腔镜和开腹手术相当的近、远期疗效。随着吻合器械的迭代和吻合技术的提高,加之机器人多自由度的可转腕装置,使得腹腔内手工缝合更加游刃有余,机器人胃癌切除术后消化道重建也开始向完全腔内吻合时代迈进。机器人下完全腔内消化道重建的技术难度较高,为了进一步规范该技术的适应证及操作要点,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上消化道外科学组、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胃肠外科学组、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消化道肿瘤专业委员会以及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胃肠病学分会联合组织国内专业领域专家,讨论制定了《机器人胃癌切除术后完全腔内消化道重建专家共识(2021版)》以指导临床工作。机器人完全腔内消化道重建的定义为胃癌切除术后,消化道重建所有手术操作步骤全部在腹腔内由机器人设备完成或除空肠-空肠吻合口外,其余步骤均在腹腔内由机器人设备完成。机器人腔内消化道重建方式主要包括远端胃切除术后的Billroth Ⅰ吻合、Billroth Ⅱ吻合、Billroth Ⅱ+Braun吻合、Roux-en-Y吻合以及Uncut Roux-en-Y吻合,近端胃切除术后的双通道吻合、食管胃器械吻合或手工缝合(双肌瓣法),全胃切除术后的功能性端对端吻合(FEEA)法、π式吻合、Overlap吻合及改良术式、Uncut Roux-en-Y吻合以及Parisi双环重建等。相较于体外消化道重建,机器人腔内消化道重建可以最大程度缩短手术切口,减少腹腔暴露风险,加速患者术后康复,初期研究均已取得良好结果。相信未来随着国产机器人系统的不断成熟,必然会大大降低医疗成本和医疗费用,机器人下全腔内消化道重建的技术壁垒也会进一步突破,其应用也必将越来越广泛。

  • 标签: 胃肿瘤 机器人手术系统 胃癌切除术 消化道重建 完全腔内吻合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基于调神理论针刺治疗肝胃不和型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 FD)合并抑郁情绪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2018年5月-2019年8月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针灸科76例FD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38例。常规组施以常规针刺,调神组在常规组基础上配合调神法针刺治疗。2组均治疗28 d。采用尼平消化不良指数(Nepean Dyspepsia Index, NDI)、中医证候积分及24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24, HAMD-24)对结果进行评价。结果调神组总有效率为94.6% (35/37)、常规组为75.0%(27/36),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25,P=0.011)。调神组NDI症状评分低于常规组(t=3.038,P=0.003),生活质量中干扰领域、控制领域、食物饮料领域及睡眠打扰领域评分高于常规组(t值分别为3.096、2.460、2.225、2.732,P<0.05);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常规组(t=3.241,P=0.002);HAMD-24评分低于常规组(t=2.767,P=0.007)。结论基于调神理论针刺治疗可明显提高肝胃不和型FD合并抑郁情绪患者在疾病过程中对被症状干扰、控制、食物饮料及睡眠打扰领域的生活质量,改善患者抑郁情绪。

  • 标签: 消化不良 抑郁障碍 调神理论 肝胃不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消化系统原发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extranodal natural killer/T-cell lymphoma,nasal type,ENKTCL)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收集河南省人民医院2000年8月至2020年8月间13例消化系统原发ENKTCL病例,分析其临床、影像学资料及组织学特征,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和原位杂交检测相关指标表达情况,并进行T细胞受体(TCR)基因重排检测,结合文献讨论分析此类罕见部位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结果13例原发消化系统ENKTCL中,男性11例,女性2例,年龄范围28~80岁,中位年龄53岁;结直肠7例,回肠3例,肝、胆囊、胃各1例。所有病例既往均无淋巴瘤病史,行全身CT检查未发现消化系统外病灶。临床症状主要为发热、腹痛,并常伴乏力、腹泻、便血,常见血清白蛋白降低、乳酸脱氢酶升高、外周血EB病毒DNA拷贝增加。组织形态学特点为多形性的淋巴样细胞散在或灶性分布,弥漫浸润固有腺体,多灶或片状不规则的肿瘤性坏死,可见血管侵犯或血管破坏,背景为混杂的小淋巴细胞、浆细胞或组织细胞。所有病例免疫组织化学淋巴样细胞均表达CD3,部分存在其他T细胞标志物减弱/缺失,除1例外均表达CD56,少部分为CD4-/CD8+的杀伤T细胞表型。13例患者EB病毒编码的RNA原位杂交检测均为阳性。7例患者进行TCR基因重排检测均阴性。11例获得随访者8例死亡,中位生存期9个月。结论消化系统原发ENKTCL极为少见,易合并消化道穿孔等急腹症,治疗效果不理想,预后差,临床和影像学缺乏特异性,易误诊为非特异性溃疡。了解其临床病理特征,结合免疫组织化学、原位杂交及TCR基因重排检测结果,对有效提高该病的诊断和早期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消化系统肿瘤 淋巴瘤,结外NK-T细胞 免疫组织化学 疱疹病毒4型,人 基因,T细胞受体
  • 简介:摘要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致消化道出血的情况较为罕见。本文报道1例相关病例的诊断及治疗过程,并结合国内外文献,探讨其临床特点和诊疗方法。

  • 标签: 毛细血管扩张 遗传性出血性 胃肠出血 家族史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营养支持治疗可改善消化道恶性肿瘤病人术后营养状况和生命质量。国内外临床指南建议对恶性肿瘤手术病人术前施行早期以口服营养补充为主的营养支持治疗,以减少营养不良风险。肠内营养粉剂是胃肠道功能基本正常病人围手术期的主要营养支持方法。目前众多Meta分析结果显示:术后早期肠内营养能有效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减少术后并发症和缩短住院时间,但近期结局指标分析不全面,且目前尚无关于中国病人的汇总分析结果。笔者查阅相关文献,采用Meta分析评价肠内营养粉剂对中国消化道恶性肿瘤病人术后近期疗效的影响。

  • 标签: 食管肿瘤 胃肠肿瘤 肠内营养粉剂 手术 近期疗效 Meta分析
  • 简介:摘要腹腔镜近端胃切除术的应用越来越多。传统的食管残胃吻合方式会导致患者术后出现严重的反流性食管炎,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近年来,多种抗反流的腹腔镜下近端胃切除后消化道重建方式被应用到临床。笔者结合最新的临床研究结果以及自身的临床经验,对腹腔镜近端胃切除后消化道重建方式进行临床评价,重点讨论了食管胃吻合(食管胃后壁吻合、食管胃前壁吻合、管状残胃食管吻合、食管残胃侧壁吻合、双肌瓣吻合即Kamikawa吻合及改良的Kamikawa吻合等)和食管空肠吻合(间置空肠、间置空肠+储袋以及双通道吻合等),以供临床医生参考。当然,不同术式的抗反流机制不尽相同,所起到的抗反流效果参差不齐,且各术式在腔镜下完成的难度亦有所不同。因此,如何选择合理的近端胃切除后消化道重建方式,需依据患者自身的情况和医生的技术水平综合考虑。

  • 标签: 腹腔镜 近端胃切除术 消化道重建 抗反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