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6 个结果
  • 简介:载:勃,每为碑颂,先磨墨数升,引被覆面而卧。忽起,一笔书之,初不窜点,时人谓之腹稿。书上记载,唐人王勃,经常给人家写碑文颂词,在写之前,先让人磨好数升墨,他自己拉上被子蒙住脸,躺在那里。等一有灵感,突然跳起,一挥而就,从不更改,当时人们说他是在腹中打好了稿子。腹中打好稿子也好,纸上画好稿子也好,作文画画的人大多都有过这样的经历。但对于马大师,画一张画,22次,数易小稿的事情,听说之后,还着实令人惊异,令人敬佩。

  • 标签: 油画 艺术创作 艺术欣赏 绘画艺术
  • 简介:本栏目设立“印稿设计台”拟在引起同学们对设计印稿、制作印章的兴趣,大家可以根据本刊每次的印文命题,设计、制作不同风格的印章,请把你的印稿寄来,我们会择优刊出.

  • 标签: 设计 印章 制作
  • 简介:《祭侄稿》是颜真卿在极度悲愤的情绪下写成,因而顾不得笔墨的工拙,字随情绪起伏,纯为情之所至与平时功力的自然流露。用笔颜真卿《祭侄稿》用笔取法篆籀,变方为圆,中锋运笔较多,线条浑厚圆劲,一改魏晋以来以内擫笔势表现方刚之气的习惯。颜真卿用外拓的笔势,取外满之字形以表现书家鲜明的个性,其用笔圆润、厚实,徐疾顿挫如"屋漏痕"。颜真卿曾问书于张旭,故其用笔与张旭一脉相承,起笔藏锋逆入,中锋

  • 标签: 侄稿 祭侄 稿临习
  • 简介:一、在美术欣赏教学的探索中,针对中学的美术欣赏教学特点,我探索“学稿”的教学方法。中学美术欣赏课的特点是:教学内容丰富.容量大.知识面宽.横向学科联系较多,不太容易在一节课里面面俱到地让学生学习并掌握所有的知识点。我在教学中尝试用“学稿”的形式.“学稿”就是给学生学习时用的学习提纲.

  • 标签: 教学法 美术欣赏教学 学习提纲 美术欣赏课 教学特点 教学方法
  • 简介:形临,即写实地临写字帖,注重形似,是向经典法帖学习技法语言的途径,以此获得原碑帖的笔法运作技巧和结字方法。形临是学习技法的阶段,那就意味着临帖时要严格按照原帖法则来写。一要笔法准确,二要结构准确。总之形临的终极目标是准确无误地再现原帖。所谓意临,实质上也就是得原帖意蕴神采。大凡有所成就的书法家,对传统的学习皆以意临为之,多以自己的书法语言特色来再现原帖的风神,若这时书家对原贴的理解能够达到神思散逸的程度,临作或许更精妙。意临在拟其意态风神的基础上,可以夸张笔画粗细对比以及结字的疏密、欹侧,使它更充满生机。郭子绪先生临作《祭侄稿》帖,皆以其善长的沉着笔致来体现原帖的风神意韵,可谓是从形临到意临过渡阶段的佳构。要做到形神兼备,必须具备很好的形临基础,并且还要有丰富的读帖、临帖经验以及对书法持有独到的思想和见解,三者缺一不可。意临是书法学习从临摹到创作的最好训练方式,是锻炼思维能力和建立自己书法思想、书风语言的不二法门。如果一味只是形临,而没有熔铸百家的思想与窍门,哪怕临得再像,临过的法帖再多,法帖在脑海里至多呈块面陈列罢了。意临,读帖的环节不可忽视。读行书字帖,着眼在于一个“势”字,应细细品味其笔势是如何运作的。...

  • 标签: 侄稿 祭侄 稿赏
  • 简介:但凡有书法史常识的人都知道中国书法史中有三件彪炳青史之作——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侄稿》、苏轼《黄州寒食诗》,当然也知道三件作品都有一个共同属性——稿草。稿草是书家最为自由的书写状态的产物,因为没有现实的创作目的,没有"受主",完全是自己精神状态的记录,因而也最为本质与自然。诚如王澍《论

  • 标签: 办稿 稿草 草展
  • 简介:本文通过对石涛"我自用我法"辩证思想研究,探寻20世纪以来水墨中国画的成长,为打散重排的第三阶段中国画提供理论价值。本文既研究"我自用我法"的现实依据和美学思想,也从辩证角度探讨"自"与"法"对当代水墨中国画坚守与跨越的文化启发。在此,石涛的美学思想对当代水墨画的贡献极为重要。这类研究,对传承中国传统笔墨文化,保护并创新艺术文化,推动艺术精神文明建设具有真正价值。

  • 标签: 石涛 “我自用我法” 辩证 当代水墨画
  • 简介:由上海中国画院和中华艺术宫联合主办的“丹青致——陈佩秋书画艺术展”于7月18日在上海中华艺术宫开幕。据介绍,今年恰逢陈佩秋先生92岁华诞,因此展览展出了她的92幅工笔画作品及书法作品,涵盖其大半个世纪的创作历程。

  • 标签: 艺术展 书画 丹青 书法作品 创作历程 工笔画
  • 简介:顔真卿是中國書法史上一位承前啓後的書法家,其書法作品爲歷代所珍視,即便片紙隻字,也被反復傳刻。近百年來新發現的顔真卿作品,絶大部分是埋藏于地下的碑刻墓志,多出土于北方的西安、洛陽等唐代政治中心,而江南發現的顔真卿書迹極爲罕見。筆者新發現的顔真卿書《殷踐猷墓碣銘稿》刻石,爲一方明代帖石,現僅存首石,清代藏書家馮雲濠舊藏,今歸寧波市江北區文管會所藏。此石長久以來被誤認爲是《滋蕙堂墨寶》中的帖石。本文梳理了此石的收藏、流傳過程,并考證此帖的文本出處,推斷此帖應爲顔真卿起草《殷踐猷墓碣銘》的手稿,極可能是顔真卿真迹。此石雖非全璧,但雖殘尤珍,既可供專家學者研究探討,也可以作爲臨池的又一範本。

  • 标签: 顔真卿 殷踐猷 殷踐猷墓碣銘 滋蕙堂墨寶 馮雲濠
  • 简介:清末以后的中国书坛,有两位大家,一位是致力于草书标准化研究与整理的于右任,一位则是倍受于右任敬重的章草书家王世镗。他们相遇的时间虽然很短,但却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他们都为草书文化的发展和革新倾尽了心血,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们是近代书法史上两个接力赛式的人物。近几年,笔者对王世镗《稿诀集字》(以下称《稿诀》)与于右任标准草书偏爱有加,研习不辍,获益匪浅,大有高山景行之感。

  • 标签: 标准草书 于右任 王世 书法史 沃兴华 书谱
  • 简介:鲜于枢(一二四六——一三○二)《张彦享行状稿卷》(以下称《行状》)现藏台湾。行书,作于一二九五年,全卷一千一二百余字,笔墨酣畅洒脱,文辞严谨洗炼,更能补充元代史实之缺憾,不失为一件兼历史和艺术双重价值的珍品。

  • 标签:
  • 简介:为了使《中国书法》更加全面、深刻地反映当代书法创作的成就,不久前,我刊编辑部在主编刘正成的主持下,就有关栏目设置、组稿方式、版面安排等事宜作了专题讨论。参加讨论的有崔志强、石开、刘恒、朱培尔、李义兴等。其决议之一,就是利用新增加八个内页中的五页(《中国书法》从今年十月起增加了八个内页,明年的定价仍为每期十一点八元),设立“精品选刊”栏目,每期推出十件左右的书法精品,并力求在短期内使之成为当代老、中、青书法篆刻家展示自己

  • 标签:
  • 简介:從盛唐到晚唐,长安法書收藏鑒賞之學的傳承有其譜系,其中一條完整的傳承綫索特别凸顯,即武平一對于東海徐嶠之、徐浩父子的影響,徐浩對于其長子徐璹的悉心教導,對于竇臮、竇蒙兄弟的賞拔,徐浩、徐璹父子形成的東海徐氏書學傳給韓方明,韓方明又傳給入唐求法的日本學僧空海,以上數代鑒藏家皆有書學論著傳世。徐浩的著作和墨迹流傳到晚唐,經追慕者司空輿、司空圖父子之典藏和評論,司空氏的評論又爲史家引用,進而塑造了鮮明的歷史形象。追溯唐代法書鑒藏之學的脈絡,分析典型收藏家的案例及其學術傳承,能够繪出長安文化的一個側影,并将這些法書鑒藏家置于長安的城市空間之中予以觀察,尋求他們之間的地緣關係。唐代法書鑒賞之學追隨内府法書的幾度聚散,由宫廷、貴族之家逐漸走向朝士、文人、"好事者"群體,他們或爲新興士族,或爲科舉之家,或爲貧寒文士,或爲市肆書賈。法書鑒藏至宋代而趨向興盛,即爲唐代中後期新興鑒藏之家法乳滋養之結果。

  • 标签: 法书收藏 鉴赏 谱系 交游 长安
  • 简介:"五凉"是中国历史上十六国时期的政权,当时中国北方及河西地区连年军阀混战、政权更替频繁。其中,前凉301年至376年,立国七十六年;后凉386至403年,立国十八年;南凉397年至414年,立国十八年;北凉公元397年至439年,立国四十三年;西凉400年至421年,立国二十二年。五凉从张轨治凉起301年至北凉并于北魏止499年,历时一百三十九年,大略与十六国时期相始终。

  • 标签: 优婆塞戒经 写经 南凉 张轨 八年 大般涅槃经
  • 简介:千年一脉,今古同源。中国毛笔书法和硬笔书法都以汉字为表现对象,有着历史的渊源。毛笔书法经过数千年的发展,现已高居艺术殿堂;硬笔书法却在近现代一直扮演着实用和艺术的双重角色,特别是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蓬勃发展,中国硬笔书法已上升到了较高的艺术境界,且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为弘扬传统艺术,促进中国毛笔、硬笔书法事业的全面发展,培养和推出毛笔、硬笔书法兼擅的“双优”书家,更好地服务于和谐社会与和谐文化的建设,特举办首届中国毛笔与硬笔书法大展暨“双十杰双百”评选。

  • 标签: 硬笔书法 毛笔书法 中国 评选 启事 艺术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