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18 个结果
  • 简介:李荣有教授三十年前便开始关注音乐图像研究,《中国音乐图像学概论》既是他承接的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课题《传统与现代接轨的中国音乐图像学研究》的重要成果,也是音乐图像学在我国逐渐发展成形的过程中,在基础理论建设方面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项收获。学科不断细化、深化,不同学科、方法间更多交叉渗透,是当今世界学术发展一大趋势,笔者希望学界对中国音乐图像学这一新学科宽容、扶持的同时,也鼓励它以著名科学学家库恩判断学科成熟的标准,即拥有自己的专属对象、行之有效的"科学范"以及自觉遵循这一范式的"学术共同体",作为努力方向而茁壮成长。同时,也希望这一新学科注意防止当前学术碎片化及学科相互割裂的弊病,注意加强与友邻学科的联系,加强对研究对象的整体观照。

  • 标签: 音乐图像学 科学范式 学科碎片化 整体观照
  • 简介:音乐期刊作为出版链条之一,其时效连续的出版方式和丰富独特的资源优势依然是我们当前拓展学术视野的途径之一。以九大音乐学院学报刊载的音乐期刊论文(2000-2017)为视角,获知当前音乐期刊的文化研究主要集中于音乐期刊的创刊回顾与发展;音乐期刊的编校、策划与规范;音乐期刊的办刊思想与经验;音乐期刊的个案研究;音乐期刊的类别研究;馆学视角下的音乐期刊研究六大方面。将研究范围进行梳理整合,能够看出音乐期刊的文化研究领域愈发宽泛;按研究议题分门别类,能够看出当前音乐期刊文化研究中的学术热点和前沿问题。从而宏观上把握九大音乐学院学报音乐期刊文化研究的历时性发展轨迹。

  • 标签: 音乐期刊 九大音乐学院学报 编校工作 办刊经验 学术规范
  • 简介:理查德·威廉·瓦格纳(RichardWilhelmWagner,1813-1883)德国歌剧史上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他以“无终旋律”以及“主导动机”的等手法对传统歌剧进行了改革,使浪漫主义歌剧达到了顶峰。《齐格弗里德牧歌》虽然篇幅短小,但其宁静、深情的浪漫主义情怀,也成为瓦格纳的经典代表作之一。因此,选取从1920年代到1990年代不同指挥家录制的《齐格弗里德牧歌》六个版本进行比较分析,了解不同的指挥家对于同一作品的不同想法,以及录音技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所带来的从单声道到立体声,从非均衡性到均衡性,从没有空间感到真实的现场空间感,从没有定位到清晰的定位等等.明晰录音技术对于音乐作品的真实还原是音乐传播的重要途径。

  • 标签: 瓦格纳 《齐格弗里德牧歌》 唱片 比较分析
  • 简介:教育均衡不仅是我国当代教育发展的热点问题,同时也是全球教育发展的焦点。教育均衡不仅关系到我国教育方针的贯彻实施,更是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重要保障。受多种因素影响,在我国基础教育整体发展中,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发展水平相对滞后,学校音乐教育更亟待发展。本文聚焦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以教育均衡视角出发,对当前学校音乐教育发展现状及发展的必要性进行分析,力求为后续发展提供重要依据。

  • 标签: 教育均衡 必要性 少数民族 学校音乐教育 发展现状
  • 简介:《中国丝绸之路上的墓室壁画》(七卷本)是第一套关于丝绸之路上墓室壁画艺术成就的学术成果,该书由总论和分论组成,对墓室壁画的数量、型制、题材、影响等进行了全面整理,归纳总结出艺术特征,图文并茂,有很强的综合性。该书侧重现有考古成果材料梳理,强调中原文化的主导性,在“丝绸之路”语境下进行了完整的学术归纳。

  • 标签: 中国 丝绸之路 墓室壁画 宗教艺术
  • 简介:会议主题为“石器时代的音乐研究”的第十五届国际传统音乐学会(ICTM)音乐考古学研究会学术会议,于2017年夏在斯洛文尼亚首都卢布尔雅那科学与艺术学院研究中心召开。与会学者围绕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人类的音乐文化、人类与发声工具使用关系的发展演化、洞穴音乐文化以及史前遗址的音响考古学研究等问题进行探讨。本届国际音乐考古学术研讨会,很好地促进了世界各国音乐考古学家的学术交流,同时也体现出音乐与考古、建筑、美术、科技、医学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是跨文化、跨地域的音乐考古学学术对话。

  • 标签: 石器时代 音乐考古与文化 音响考古学
  • 简介:茶文化是中国古典文化中灿若星河中的一支,是具有几千年悠久历史的文化精品。纵观古诗词,有大量有关茶的论述即所谓的茶诗,而在这些茶诗中与音乐形态相关联的不在少数。本文拟以古诗词中的茶文化和音乐形态为研究对象,在甄别大量茶诗中涉及音乐形态的古诗词基础上,探讨茶文化与音乐的结合方式及内在关联,研究古诗词中茶文化与音乐审美的意境。

  • 标签: 茶诗 茶文化 音乐形态 音乐类别
  • 简介:继续教育是面向学校教育之后的教育,是我国教育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才资源开发的基本手段。继续教育的社会化是各个国家继续教育不断演化的必然结果。面对当前社会对艺术类人才需求的新形势、新要求,艺术类继续教育的任务繁重,头绪较多,结合国家十三五当中提出的“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是发展的根本目的。”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办好继续教育,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提高国民素质。”继续教育的概念在不断地深化和拓展,艺术类继续教育的道路也在不断进步。本研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化研究继续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工作中找准切入点,扎实推进,根据沈阳音乐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的现状以及社会化人才的需求,对沈阳音乐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岗位化、方向化、能力化”(以下简称“三化”)的创新理念。期以这个具有创新性的课题研究,启迪艺术类继续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思想并促进艺术类继续教育发展。

  • 标签: 继续教育 社会化 培养模式
  • 简介:中青年学者逐渐成为当前学界的一支重要力量,他们的成长与发展对我国未来学术界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给中青年学者提供学术交流与对话的平台,促进音乐学各学科间的交流与发展。南京艺术学院于2017年6月9日至11日主办了“音乐学学术前沿中青年学者论坛”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地包括香港和澳门共100多位的中青年学者参加论坛。本次论坛共设“文化认同与音乐研究”“跨学科与音乐研究”“全球化与音乐研究”三个议题,这是当前国内外音乐学届研究的热点问题,也是众多中青年学者普遍关注的话题。

  • 标签: 音乐学学术前沿中青年学者论坛 文化认同 跨学科 全球化
  • 简介:高等艺术院校除了承担培养专业艺术人才的重任外,还要履行科学研究、文化传承创新、合作交流、普及和提升国民艺术素质、服务社会、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等职能。本文探求协同创新视角下高等艺术教育在文化建设和发展中的作用及发展策略,有助于推进区域文化产业和艺术教育事业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以适应文化发展和艺术教育的变化趋势,为地方政府制定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和艺术教育创新教育的政策提供理论依据,为制定文化发展战略进行有效的宏观指导调控提供实践模式,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实践意义和现实意义。

  • 标签: 协同创新 服务社会 文化建设路径
  • 简介:本文以萧亢达《汉乐四品》为脉络,在一一辨析《汉乐四品》研究成果所涉文献的基础上,梳理条陈已有建构,以期确认其认知的合理与可信——"短箫铙歌"很可能只是汉乐第三品"黄门鼓吹"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不应是与其并列的汉乐第四品;当时在三品之外还存在着一种天子用乐叫"宴私之乐":天子与其后宫亲昵者欢宴时表演的乐舞——进而为中国古代音乐史教科书之汉代音乐史文本注入新知。

  • 标签: 萧亢达 汉乐四品 短箫铙歌 宴私之乐 辨析确认
  • 简介:高等职业院校在为社会培养大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同时,也要兼顾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在航空类高职院校开设公共艺术选修课有助于培养学生美学素养、丰富学生想象力和塑造学生的完美人格。本文以《民间艺术赏析》课程为例,就目前教育教学现状分析,系统讨论了如何更好地开展高职院校公共艺术选修课程教学,不断提高高职学生的培育质量。

  • 标签: 航空 高职 公共艺术 民间艺术
  • 简介:生产性保护研究是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与再生的有效途径。本文以江西省吉安县渔鼓道情为例,结合笔者多次实地调研经历,根据渔鼓道情在生产性保护研究中的实际问题与矛盾,旨在探索一种以传承为根基,创新发展为目标的生产性保护研究策略。

  • 标签: 渔鼓道情 生产性保护研究 策略
  • 简介:马勒《第五交响曲》中铜管部分非常活跃,其中特别重视圆号的演奏,在第三乐章又以独奏圆号与乐队的形式呈。本文对第三乐章独奏圆号部分进行分析,进一步探究其独特的演奏风格与丰富的技巧。

  • 标签: 独奏圆号 演奏技巧 马勒 第五交响曲
  • 简介:研究生课程体系决定了研究生知识结构的基本框架,其建设直接关系到研究生专业基础的形成,在研究生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本文以天津音乐学院作曲系为例,从创新研究生人才培养的角度,对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建设现状存在的问题加以分析,提出改进措施与建议。

  • 标签: 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 硕士研究生 课程建设 人才培养 措施与建议
  • 简介:流传至今的中世纪圣徒纪传日课(historia)多达数百部。这些作品具有音乐方面的极大价值,因为它们是中世纪新圣咏创作的范例。本文通过比较两例纪传日课(分别为9世纪无名氏为普瓦提埃的圣希拉里以及15世纪杜费为圣母玛丽亚创作的纪念日课)来说明单声圣咏音乐创作的发展。这类音乐创作渗透着记谱法与音乐理论的影响。本文的结论是:比起时间上更早的圣希拉里纪传日课,杜费的音乐更有效地解决了用诗篇歌调吟唱圣咏的老问题,但也比前者更多地反映了不同的创作自由和限制。

  • 标签: 纪传日课 圣希拉里日课 圣母玛丽亚纪念日课 诗篇歌调(psalmtones) 教会调式 素歌记谱法
  • 简介:拉赫玛尼诺夫9首室内乐作品中仅包含两首钢琴三重奏作品。第一首g小调《悲歌钢琴三重奏》是拉赫玛尼诺夫1891年创作的,当时的他还在音乐学院学习,这首作品是拉赫玛尼诺夫对钢琴三重奏这一室内乐体裁的勇敢尝试。1893年底为纪念柴可夫斯基创作了第二首《悲歌三重奏》,正是因为之前对三重奏这一室内乐体裁的尝试和铺垫,才使得这首作品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 标签: 钢琴 三重奏 声部合作 创新
  • 简介:京、津、冀一带的"音乐会"研究是中国传统音乐理论研究中的学术高地之一,30余年来吸引了众多学者投入其中,至今研究热度持续不减。该书的调查研究以单一村落为视角,记录了特定时段具有独特文化内涵的圈头村"音乐会"个案。书中收集的原始工尺谱文本与音响资料,对后续研究具有深远价值。

  • 标签: 圈头村 音乐会 调查 延续 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