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95 个结果
  • 简介:区域文化的多元性和交合性,造成了文化形象认知和文化定位的困境。如何以统一的理念,深度解构和挖掘区域文化生态的形成肌理和要素特征,是进行区域文化定位的重要手段。文章以解构和重构的方式,诠释了南京市建邺区的文化意象,提出了“和平、优雅、开放、远见”的文化定位,以提升对于建邺新城区的文化认知与区域发展形象定位。

  • 标签: 文化地理 文化意象 文化定位
  • 简介:以长株潭结合部暮云镇为例,主要采用2004与2010年土地利用数据,从动态变化与多维综合视角,对行政边界区域土地利用与空间发展的特征、机制及问题进行系统分析,在此基础上归纳理论模式。研究表明:①暮云镇土地利用结构由农村型向城镇型快速转变,城镇用地比重年均约增加2个百分点,其中居住、教育科研、交通和工业等用地增加显著;②受主体功能定位、过境通道建设、周边城市辐射差异和规划管理制度变迁等因素影响,暮云镇空间格局与扩张模式快速演变,芙蓉大道沿线新增城镇用地占全镇82.78%,北、中、南区域开发强度分别上升20.95%、7.96%和1.58%,城镇用地平均图斑面积增长2.04倍。③研究区土地利用与空间发展存在诸多阶段性和结构性问题,应加强综合路网建设、公共设施用地供给、建设用地优化布局与集约利用以及生态环境保护。

  • 标签: 行政边界 土地利用 空间发展 模式 长株潭结合部
  • 简介:旅游资源普查与评价是支撑旅游规划设计的基础工作,目前实践中主要依靠经验方法判别,可靠性不高,尚未形成科学的评价方法。基于ArcGIS旅游资源信息采集系统和空间分析平台,采用空间集聚度、开发潜力评价和组合集群识别相结合的方法,构建了区域旅游资源开发利用评价体系,并以蓬莱市进行了案例分析。结论认为:(1)旅游资源开发利用评价可以建立旅游资源单体数据采集、数据库构建、等级规模分析、空间分析与可视化、区域旅游功能与布局、空间管理的一体化方法,提高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科学性;(2)区域旅游资源存在空间分布和等级分布的差异性,开发利用中应识别不同区域的优势资源群及其开发潜力,据此来结合市场消费需求、交通条件等外部环境等进行产品设计和时序安排;(3)旅游资源单体普查是旅游规划设计的基本技术手段,仍需改进旅游资源单体分类标准,根据科学评价结果对当前产品体系进行类型和结构优化,巩固发展优势,提高区域旅游竞争力。本研究可作为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价值评价提供依据,并为未来的旅游资源评价和区域旅游规划研究提供理论借鉴。

  • 标签: 城市旅游 资源开发 旅游资源评价 蓬莱市
  • 简介:本文在考察图们江地区国际城市系统的形成与发展及其现状特点的基础上,分析了主要影响与制约因素,预测了未来图们江地区国际城市系统的发展趋势.图们江地区国际城市系统是区域一体化的必然产物,短期内,基本发展框架是以中国珲春、俄罗斯斯拉夫扬卡和朝鲜罗津为顶点的"小三角"核心区为主;长期来看,则将在以中国延吉市、俄罗斯海参崴市、朝鲜清津市为顶点的"大三角"框架下发展,以现代国际网络城市系统构成东北亚地区国际物流中心与增长极.

  • 标签: 区域一体化 图们江地区 国际城市系
  • 简介:本文从科学文献、学术会议、科学考察方面入手概括了东北亚区域合作与图们江地区开发的研究过程,从中分析了科学研究与实践和社会利益的相互关系及发展,指出今后研究重点和文献工作重点应放在国际关系动向及重大项目论证上。

  • 标签: 东北亚 图们江 区域合作 区域开发
  • 简介:本文基于区域经济学基本理论,研究了自都市旅游定位正式提出以来,上海核心旅游资源、核心旅游企业类型数量区域差异及其与旅游经济总量区域差异的关系;上海旅游产业政策演进规律特点及其与旅游经济总量区域差异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上海核心旅游资源、核心旅游企业类型数量区域差异与旅游经济总量区域差异呈正相关关系;上海旅游产业政策不断完善,呈现6大演进规律特点,缩小旅游总人次区域差异的优化效果好于缩小旅游总收入区域差异的优化效果。

  • 标签: 旅游业区域差异 核心旅游资源 核心旅游企业 旅游产业政策 上海
  • 简介:城市滨海区域是海滨城市中最有活力的地段,也是海滨城市居民亲水、休闲娱乐的理想场所。本文在论述滨海区域游憩功能提升的基础上将这一区域游憩环境系统分为4个子系统:陆域游憩环境系统、海岸游憩环境系统、近海游憩环境系统和海岛游憩环境系统。其子环境系统构成的三要素是游客、游憩环境和交通。本文以大连市旅顺口区为例进行系统分析,提出该区今后建设游憩环境的几点建议。

  • 标签: 滨海区域 游憩环境系统 旅顺口区
  • 简介:本文基于专利的统计数据,分别采用绝对指标、相对指标和特化系数来评价我国旅游业技术创新水平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采用绝对指标评价的旅游业技术创新水平呈现“东高西低”的格局;而采用相对指标(单位人口的旅游业专利申请数量)评价的结果表明,东部地区仍处于领先地位,但与绝对指标评价结果相比,西部地区的排序明显升高;东部地区旅游业发明专利特化系数较高,如北京、天津、上海、广东、海南均在1.1以上,但是全国大多数省市的旅游业专利还属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特化类,说明我国旅游业技术创新结构并不完善。

  • 标签: 旅游业 技术创新 空间分布 专利
  • 简介:我国目前已有数十个观光农业基地,伴随观光农业的兴起和发展,研究与之有关的理论、方法及实践等也越来越迫切。本文在前人研究和工作的基础上,结合防城港市上思县观光农业开发实践,侧重探讨从较大空间尺度范围出发,研究区域观光农业规划的一般过程和方法,并尝试应用地理信息系统进行辅助规划工作

  • 标签: 区域 规划 观光农业 上思县
  • 简介:旅游花费由客源地花费、路途花费和旅游目的地花费三部分构成,游客的旅游目的地花费结构和花费水平客观地反映了目的地旅游产业部门结构的合理性及旅游业发展水平。以西安地区国内游客黄金周旅游花费为研究对象。选取旅游花费水平及花费结构指标,利用SPSS12.0中的聚类分析将国内游客划分为三类:高、中、低消费游客群,通过对不同消费水平的游客群的研究,得出如下结论:西安地区以中低消费游客群为主体,停留时间、旅游目的等旅游消费行为因素是影响国内游客旅游花费水平的主要因素。增加参与性、体验性旅游活动项目,加大旅游商品及娱乐产品的开发力度,是提高国内游客在西安花费水平的根本途径。

  • 标签: 旅游目的地区域 旅游花费 差异性
  • 简介:随着我国社会体制和市场经济进入加速转型期,城市规划与开发建设也面临着转型与创新的挑战。为了应对市场化、专业化的更高需求,“规划与工程一体化设计”这种新兴的咨询服务类型应运而生,不仅延展了传统规划体系的“广度”和“深度”,更切实提高了规划设计的实施性和可操作性。本文基于对绿地长岛项目游艇通航区域的研究为例,探讨“规划与工程一体化设计”的方法及运作机制,以期为以后的城市开发和设计提供借鉴。

  • 标签: 一体化设计 城市规划 规划创新 工程设计 规划实施
  • 简介:2016年4月17-18日,“中国特色经济地理学与区域可持续性转型发展学术论坛”在河南大学校举行。论坛由中国地理学会经济地理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地理学会黄河分会、国际区域研究协会中国分会联合主办,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环境与规划学院联合承办。来自全国及海外的百余名经济地理学者出席论坛。河南大学副校长宋纯鹏出席论坛并致辞。开幕式由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苗长虹主持。

  • 标签: 经济地理学 学术论坛 河南大学 中国特色 转型发展 可持续性
  • 简介:<正>区域人文地理学是人文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在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研究区域人文地理学,可以为生产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以便为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服务。50年代,由于我国全盘苏化,错误地批判了人文地理学,严重影响了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致使中国人文地理学无人问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的政治经济形势发生了战略性的大转变,使人们摆脱了教条主义和形而上学思想的束缚。在这种背景下,

  • 标签: 中国人文地理学 科学依据 区域 生产建设 严重影响 地理分区
  • 简介:作为晚清民国时期的一座区域性大都会,潍县城市地域结构表现为“西绅东商”的特征:士绅主要聚居于主城,东关西半部和自浪河西侧则是工商业最为繁盛之地。这种地域结构特征实际上在晚清以前即已形成,1904年胶济铁路的通车并未在潍县火车站一带形成可观的城市地域,“西绅东商”特征表现出强烈的稳定性。士绅近官署而居的居住习惯、潍县城孛茸毂胶东的交通区位特征、晚清民国时期颇具规模的城市建设运动和东关因有城墙环绕而表现出的安全优势,是造成这种稳定性的四个内在原因。

  • 标签: “西绅东商” 城市地域结构 稳定性 潍县城 晚清民国
  • 简介: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一体化已经成为该地区经济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本文结合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召开,分析了长三角地区经济一体化的战略意义及其基础,指出世博会对长三角地区经济一体化各个方面具有促进作用,并提出长三角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对策.

  • 标签: 世博会 长三角地区 经济一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