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6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早期应用银杏提取物(EGB)对大鼠颅脑损伤后脑血管内皮细胞的保护和调节作用。方法将140只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EGB治疗组,按Marmarous等人的方法建立弥漫性脑损伤模型,EGB治疗组在伤后即刻腹腔注射EGB,以后每24h腹腔注射一次直至被处死,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分别在伤后1h、4h、8h、12h、24h、3d、7d七个时间点断头取脑组织,采用免疫组化和荧光定量PCR测定大脑皮层脑血管内皮细胞不同时间点血栓调节蛋白(TM)和假性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蛋白表达水平,并观察大鼠皮层血管变化及皮层病理学变化。结果伤后4h至伤后3dEGB治疗组脑组织中TM和vWF的表达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明显下降(P〈0.05)。结论EGB可以抑制大鼠弥漫性颅脑损伤后脑血管内皮细胞活化标志物TM和vWF的表达,其机制可能与EGB抑制脑血管内皮细胞的活化有关。

  • 标签: 颅脑损伤 脑血管内皮细胞 血栓调节蛋白 假性血管性血友病因子 银杏叶提取物 大鼠
  • 简介:目的研究亚低温、β-七皂甙钠及二者联合对大鼠实验性脑出血后AQP4表达及脑水肿的影响。方法270只健康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30只,对照组、亚低温组、β-七皂甙钠组及联合组各60只,每组又分为5个亚组,分别于造模后1,2,3,5,7d断头取脑,其中半数大鼠进行脑含水量测定,另一半大鼠作免疫组织化学分析。在大鼠苍白球注射胶原酶制作脑出血模型,用冰块降温及白炽灯调整与动物距离照射加温的方法调节体温,采用干湿重法观察脑水肿的变化;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脑组织AQP4表达。结果在各个时间点脑出血模型大鼠病灶侧脑含水量及AQP4的表达均明显高于假手术组(均P〈0.01),而亚低温组、七组及联合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联合组在出血后5,7d病灶侧脑含水量及AQP4的表达均低于亚低温组及七组(均P〈0.05);AQP4表达水平与脑含水量呈正相关(r=0.970,P〈0.01)。结论亚低温及β-七皂甙钠均能明显减轻大鼠脑出血后脑水肿,而二者联合可能起到协同作用;亚低温及β-七皂甙钠可能通过抑制AQP4的表达而减轻脑水肿。

  • 标签: 脑水肿 脑出血 水通道蛋白4 大鼠 Β-七叶皂甙钠 亚低温
  • 简介:目的筛选缺血性卒中患者机械通气撤成功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对通过筛查试验和自主呼吸试验并满足撤标准的30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检测机械通气前及撤前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comascale,GCS)、生命体征、生化指标以及浅快呼吸指数(rapidshallowbreathingindex,RSBI)和血气分析的变化。撤后连续观察48h,需要重新应用呼吸的定义为撤失败,24h后可重复试验。无需应用呼吸者定义为撤成功。结果30例患者共完成38次撤,28次撤成功,10次撤失败,失败率26.3%。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年龄,消化道出血、肺部感染、机械通气前和撤前GCS评分的变化(ΔGCS)是影响撤成功的危险因素(P〈0.05)。机械通气前,与撤失败组相比,撤成功组的浅快呼吸指数偏低、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高。撤前,与撤失败组相比,撤成功组的GCS评分、血磷、白蛋白、氧合指数较高,而体温、收缩压、血糖和RSBI则显著降低,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与撤相关的独立因素为撤前的RSBI、肺部感染和ΔGCS,3项指标判定能否撤的敏感性为85.7%,特异性为70%,准确性为81.6%。结论撤前的RSBI、肺部感染和ΔGCS为影响缺血性卒中患者机械通气撤的独立因素。

  • 标签: 脑梗死 呼吸 人工 通气机 负压
  • 简介:目的探讨环氧合酶-2抑制药塞来昔布对慢性颞癫痫大鼠海马核因子-κBp65和P-糖蛋白表达的影响,以及核因子-κBp65和P-糖蛋白与颞癫痴发病机制的关系,以为环氧合酶-2抑制药用于抗癫痼药物辅助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大鼠海马CA3区微量注射海人酸的方法制备颞癫痫动物模型,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Westernblotting法观察塞来昔布治疗后大鼠海马核因子-κBp65和P-糖蛋白表达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较,颞癫痫大鼠海马核因子-κBp65、P-糖蛋白表达水平,以及核因子-κBp65核移位现象明显增加(均P〈0.05);经塞来昔布治疗后,海马组织中核因子-κBp65、P-糖蛋白表达水平及核因子-κBp65核移位现象显著改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核因子-κBp65和P-糖蛋白在颞癫痼慢性期表达上调、核因子-κBp65核移位现象增加,有可能是难治性癫痫发生与发展的分子生物学机制之一。环氧合酶-2抑制药塞来昔布通过降低慢性颞癫痫大鼠海马CA3区核因子。KBp65和P-糖蛋白表达水平,抑制核因子-κBp65核移位,最终降低炎性反应,逆转多药耐药而发挥抗癫癫作用。

  • 标签: 癫痼 颞叶 环加氧酶抑制药 NF-κB P糖蛋白类 药物耐受性
  • 简介:目的:评价超声检查膈肌增厚和活动度对机械通气患者撤结局的预测价值。方法:纳入54例成功通过自主呼吸试验(SBT)的患者进行研究。SBT过程中,采用超声检查评估患者的膈肌活动度、吸气末和呼气末的膈肌厚度(Tdi)以及膈肌增厚分数(DTF%);同时记录常规的撤参数。撤后,追踪观察患者48小时。结果:54例患者中,14例(25.9%)患者撤失败。撤成功患者的膈肌活动度、吸气末和呼气末Tdi以及DTF%均高于撤失败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撤成功相关的膈肌指标的临界值为:膈肌活动度≥10.5mm;吸气末Tdi≥21mm;呼气末Tdi≥10.5mm;DTF%≥34.2%。各指标预测撤成功的敏感性分别为87.5%、77.5%、80.0%和90.0%;特异性分别为71.5%、86.6%、50.0%和64.3%。将膈肌活动度≥10.5mm和吸气末Tdi≥21mm两者结合,预测撤成功的敏感性降低至64.9%,但特异性升高至100%;浅快呼吸指数(RSBI)〈105用于预测撤成功的敏感性达90.0%,但特异性仅有18.7%。结论:对通过SBT的患者,膈肌活动度和吸气末膈肌厚度的超声评估,是优质的机械通气患者撤结局的预测指标。因此,推荐考虑使用上述指标和RSBI,以改善撤结局。

  • 标签: 超声膈肌 撤机 机械通气
  • 简介:目的探讨皮质电刺激对颞癫病人颞后感觉性语言中枢和致癎灶关系的评估价值。方法对15例致灶可能与语言区毗邻的颞癫癎病人,行左颞后颅内电极植入,并进行皮质电刺激完成致癎灶定位。选择与病人智力水平相适应的语言作业,所有病人于术中唤醒下行致癎灶切除。结果所有病人均能通过皮质电刺激确定感觉性语言区的精确位置。致癎灶和感觉性语言中枢相离11例,相切2例,相交2例。随访15例,时间21~36个月;根据Engel分级:Ⅰ级8例,Ⅱ级4例,Ⅲ级2例,Ⅳ级1例。术后语言障碍2例,部分恢复1例,无改变1例。结论感觉性语言中枢有明显的个体差异。皮质电刺激能够客观评估感觉性语言中枢的位置,据此判断其与致癎灶的关系,是一种有效和可靠的评估手段。

  • 标签: 癫癎 颞叶 皮质电刺激 感觉性语言中枢 致癎灶 术中唤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