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5 个结果
  • 简介:人道本天道而来,须尊(遵)天道而行,"天人合一"是人道与天道的合一,是人道对天道的彰显与实现,是人生的实践过程。实践性是"天人合一"思想与中国特色环境哲学内在统一的关键,具体体现为人道和天道在对天人之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观照,对人的实践主体地位的强调,对人的实践方式之依据的规定,以及对人的实践过程的重视等方面,它们是内在一致的。人不是抽象的人,而是在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主导下的实践活动主体,"天人合一"思想在一元论世界观、整体性价值观、可持续发展观、适度节俭的消费观等方面的理论内涵,正可助益中国特色环境哲学的建构。更进一步,从对形而下的人与自然关系的关注,上升为重新或继续思考中国哲学形而上的"究天人之际"和"天人合一",中国特色环境哲学有理由成为中国哲学当代发展的一种形式。一方面,中国特色环境哲学的理论建构,应该充分挖掘中国哲学的源头活水,充分吸收中国哲学的理论滋养,在传统与现代的对接中结出丰硕的理论果实;另一方面,中国特色环境哲学的现实关注,赋予了"究天人之际""天人合一"的中国哲学以鲜活的时代精神,或可成为中国哲学现代化的一个路向,进而使中国特色环境哲学成为中国哲学当代发展的一种形式。

  • 标签: 天人合一 环境哲学 中国特色 建构
  • 简介:人与自然何以处于一种和谐共生的状态,这是西方绿色思潮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西方绿色思潮从各个哲学维度展开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从存在论意义看,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首先在于懂得欣赏自然物的存在之美;从价值论意义看,所有的物种都具有平等的天赋权利,包括自然,人与自然之间是一种种际平等关系;从文化哲学角度看,对自然物的生态伦理责任是新文化的伦理功能的实现;从本体论意蕴看,自然价值具有客观性,自然造就社会,人对自然负有道德责任。西方绿色思潮呼吁人类通过恢复自然之魅来倡导新生活方式,建立了一种新的自然哲学研究范式,将自然观和文化哲学的研究相结合,开创性地提出了一个区别于传统自然观的研究方向。辩证地看待西方绿色思潮的自然观,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大启示意义。

  • 标签: 西方绿色思潮 自然观 文化哲学 生态文明建设 种际平等 生态伦理责任
  • 简介:英国环境、食品及农村事务部5月24日消息:英国环境、食品及农村事务部部长戴维·米利班德(DavidMiliband)于5月24日发表了题为“气候变化与欧洲生物多样性”的报告,分析了气候变化对欧洲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该报告受环境、食品及农村事务部委托,由生态学和水文学中心的科学家共同完成。

  • 标签: 生物多样性 气候变化 欧洲 研究报告 英国 环境
  • 简介:英国环境、食品及农村事务部5月24日消息:英国环境、食品及农村事务部部长戴维·米利班德(DavidMiliband)于5月24日发表了题为“气候变化与欧洲生物多样性”的报告,分析了气候变化对欧洲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该报告受环境、食品及农村事务部委托,由生态学和水文学中心的科学家共同完成。

  • 标签: 生物多样性 气候变化 欧洲 研究报告 英国 环境
  • 简介:2010年11月27-28日,全国"人工生命技术的哲学思考"研讨会在同济大学举行。会议由上海市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江苏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自然哲学专业委员会、上海市生物科学学会、同济大学生命科学和技术学院、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共同主办。

  • 标签: 同济大学 生命技术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 学思 人工 马克思主义学院
  • 简介:陈泽环教授所著《敬畏生命——阿尔贝特·施韦泽的哲学和伦理思想研究》于2013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在20世纪的西方世界,阿尔贝特·施韦泽(AlbertSchweitzer,1875-1965)是一个在文化和道德意义上的伟大人物。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弗洛姆甚至认为:"阿尔贝特·施韦泽和阿尔贝特·爱因斯坦大概是最能代表西方文化的知识和道德传统的最高成就的人。"

  • 标签: 上海人民出版社 伦理思想 敬畏生命 施韦泽 哲学 法兰克福学派
  • 简介:江苏省委宣传部近日对江苏15家省直社科理论期刊及9个社科期刊专栏进行了表彰,我校文科学报“环境哲学、环境伦理学研究”栏目获“优秀栏目”殊荣,并得到栏目建设的项目资助.《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从创刊起就坚持“环境与发展”内容特色,依托学校学科发展的支持,学报编委会全体编委和编辑部全体成员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加之国内外环境哲学研究领域学者的真诚信任,是获得该殊荣的关键.

  • 标签: 环境哲学 栏目建设 理学研究 宣传部 江苏 表彰
  • 简介:当今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尤其生命科学技术发展迅速,2010年美国学者创造出了“人造细胞”。无论人工生命是“潘多拉魔盒”,还是人类的福音,这些技术都将对自然界以及人类自身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对生物技术、人工生命可能对人类社会带来的各种影响进行探讨,是每一位科研人员的社会责任。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自然哲学专业委员会、上海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江苏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

  • 标签: 科学技术发展 2010年 人工生命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 上海 学思
  • 简介:江苏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自1985年成立至今,已走过不平凡的三十年,收获了一大批重要学术研究成果.为了纪念研究会30年发展历程中的学术成就,江苏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在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一本纪念文集《科学技术哲学论》(王国聘主编,江苏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集中展示了江苏自然辩证法研究30年来所取得的部分重要成果,展现江苏自然辩证法研究的特色和风采.

  • 标签: 江苏人民出版社 自然辩证法 科学技术哲学 纪念文集 江苏省 三十年
  • 简介:中国传统哲学的核心问题是以天人关系为基础的人生问题,具体说是在“天人合一”立场上人的价值选择问题。以“法天象地”为自我安放起点,先民找到了“天人相通”的可能性路径,这就是“天道”的“生生之德”及以此为基础人的道德价值取向。“天人合一”因此获得了仁爱道德的伦理意义。这种“天人合一”的哲学特质及其蕴含的“主客统一”的思维方式,使人与自然在文化源头上获得了内在的和谐关系。这种智慧虽产生于农业文明,却能为现代社会的环境伦理提供合理视域。

  • 标签: 天人关系 天人合一 环境伦理 主客统一
  • 简介:2015年12月,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江苏大学李明宇、李丽两位老师的新作——《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理论建构与实践创新》,为生态哲学的研究增添了鲜亮的一笔,为生态文明建设方略的探索贡献了一份新的力量。通读全书,既有宏大叙事,又有见微知著,在高屋建瓴和小中见大之间拿捏得较有分寸。自始至终都彰显了作者致力于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坚定信念。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作者展开研究的主线,又是研究的基本方法。从行文中不难看出,对于生态文明而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十分必要的视角。

  • 标签: 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生态文明建设 马克思主义 生态哲学 李明 创新
  • 简介:为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会议精神,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国生态文明与社会主义学术研讨会暨2013中国环境哲学环境伦理学年会于2013年4月12日至14日在沈阳隆重召开。这次会议是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环境哲学专业委员会、中国伦理学会环境伦理学分会、东北大学文法学院、清华大学哲学系等单位联合主办,东北大学文法学院、教育部"985工程"科技与社会(STS)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承办。会议历时两天,来自辽宁省社科联、辽宁省教育厅、辽宁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东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吉林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北京工商大学等各地学者100余人参加了会议。

  • 标签: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 生态文明建设 环境伦理学 学术研讨会 环境哲学 社会主义
  • 简介:2015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论。为了进一步加强关于“创新发展”和“绿色发展”的理论研究,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和江苏省自然辩证法于2016年11月4日至6日在江南大学联合主办了“新常态下的科技创新与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

  • 标签: 科技创新 学术研讨会 社会发展 绿色发展 研讨会综述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
  • 简介:建设生态文明是当代中国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追求社会共同福祉,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必由之路。为了进一步研究和传播生态文明理念,同时广泛借鉴国外的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经验,南京林业大学江苏环境与发展研究中心、哈尔滨工业大学人文学院、中国环境伦理学会、

  • 标签: 环境伦理学 当代中国 环境哲学 国际研讨会 社会可持续发展 哈尔滨工业大学
  • 简介:2012年10月26日至29日,由南京林业大学江苏环境与发展研究中心、哈尔滨工业大学环境与社会研究中心、中国环境伦理学会、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环境哲学专业委员会、江苏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主办,美国北德克萨斯大学环境哲学研究中心、澳大利亚拉筹伯大学中国研究中心、《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协办的“生态文明:国际视野与中国行动——第二届中国环境伦理学国际研讨会暨2012中国环境伦理学环境哲学年会”在黄山召开。

  • 标签: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 环境伦理学 国际研讨会 环境哲学 年会综述 国际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