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16 个结果
  • 简介:“折柳阳关”是《紫钗记》中流传最广的的出目,经过明清两代无数演员的打磨演练,成为昆曲清唱和剧唱中的经典。本文通过对比六种不同时期和来源的昆曲工尺谱及当今昆曲演唱实况、参考两种南北曲格律谱、对照《紫箫记》和臧懋循改本《紫钗记》,比较分析昆曲“折柳阳关”唱腔的差别与流变,以探讨南北曲之区别、曲腔与曲关系、文辞与曲关系、曲腔与文辞关系等一系列曲学问题,并由此引出对曲腔、曲关系的思考和讨论。

  • 标签: 紫钗记 折柳阳关 唱腔 曲律
  • 简介:<正>中国古代乐律学的两个概念——三分损益法与三分损益,在现代人的观念中似乎并不存在理解上的困难,其含义是明确的。三分损益法是一种生方法,而三分损益,即通过三分损益法产生的制。对于三分损益法,笔者的理解与上述并无分歧,而对于三分损益,笔者认为由于这种解释缺乏历史的视野,难于帮助我们准确把握古代三分损益这种学观念的历史内涵,因而是有缺陷的。那么,回到古代文献有关记载本身,以史料为起点作再次的考察,应该说仍是有必要的。

  • 标签: 吕氏春秋 三分损益律 历史内涵 三分损益法 律历志 史料
  • 简介:中国上古"四宫纪之以三的十二吕"制度,与中国古典"宇宙算术学"的数理文明框架有极为密切的关系."四宫纪之以三的十二吕",是一个"叁伍以变,错综其数",且"和之以心耳"的动态平衡乐制.在此"精微之变,可得而综"()之的动态平衡系统中,两种生律法(纪之以三的纯律大三度生律法和三分损益的下四、上五度生律法)的"错综"之差异并未消除,而只是在不同的"上下文"中,选取和微调不同的值.

  • 标签: 四宫纪之以三 十二吕律 叁伍以变 错综其数
  • 简介:本文通过对巴赫中赋格曲的分析,阐述赋格曲结构思维的严谨性、精确性,以及这种思维方式形成的历史根源和社会背景.说明巴洛克时期的赋格曲是欧洲音乐理性主义思维方式的集中体现.

  • 标签: 巴赫 赋格曲 结构思维 对立统一
  • 简介:2005年11月18日,由香港演艺制作中心主办,香港康乐及文化事务署资助的“中国演奏家系列——林聪二胡演奏会”;在香港太空馆演奏厅成功举办。音乐会得到香港音乐界专家及观众的高度赞扬,产生了强烈反响。

  • 标签: 演奏会 香港 成功 二胡 艺术 胡琴
  • 简介:成书于乾隆十一年(1746)的《御制律吕正义后编》标志着乾隆鼎盛时期宫廷礼乐的最终形成,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清代宫廷礼乐的经典。全编计一百二十卷。主要记载清代的宫廷典礼音乐。编内分祭祀乐、朝会乐、宴飨乐、导迎乐、行幸乐、乐器考、乐制考、乐章考、度量权衡考、乐问等10类。其“乐问”章,以问答形式穷研乐之奥意,言简而义赅。中国古代乐律之于易,自来相互发明浑然一体,然言其理者众而推其数者鲜。是篇所论于理于数均属稀有,如数推演中的“三天两地”之法,数与“先天数”及“生成数”、数与“三统术”之关系等,其道深矣。今拙笔不避浅薄之陋,试整理并以注,以期同志者共勉。

  • 标签: 律吕 周易 黄钟 三分损益 隔八相生
  • 简介:中国古时历代王朝初兴,必须物色一位精通历学者,来制定本朝音乐所需要的“黄钟”标称长。王莽秉政时期,国师刘歆曾设计和监制了黄钟尺和度量权衡标准器具。由此遭到明代乐律学家朱载堉的严厉批判,认为刘歆尺只取汉尺的9寸,每寸又分10分,有失洛书、河图的伦理。谴责“刘歆之徒”致“千数百年造不成”。本文将通过对西汉以来传世和出土文物的考证,以追本溯源来甄别刘歆造所遭遇的千年不白之冤,以及评价他为此所做出的历史贡献。

  • 标签: 黄钟 西汉 朱载堉 刘歆 度量衡
  • 简介:音乐形态学研究的核心课题之中,民族音乐的制研究、乐器研究和民族基本乐理规律的研究占有重要位置。音乐考古学在民族音乐形态研究中的作用,至今并未充分展开,但却具有意义深远的前途。④无论是音乐史学还是音乐考古学都应该以音乐形态学的建立作为研究的主要目标之一。

  • 标签: 学术成就 曾侯乙 音乐形态学 音乐考古学 述略 铭文
  • 简介:乐学乐学涉及的问题要比学复杂得多,学只是某个乐官在治礼作乐的过程中搞的一些基本理论,影响面不大;乐学则涉及全部音乐生活中最具体的问题,历朝历代讲音乐,就必须接触它。

  • 标签: 中国音乐史 乐学 律学 讲习班 专题 暑期
  • 简介:燕乐四声调属于宫(音阶)层次,而非调(调式)层次,所以古无“三层次”之说!一均不只三宫,而有六宫,正就是燕乐的四声调(民乐四调)与六声调(日本的六音阶),所以古无“三宫”之说!民乐用七(平均),所翻的七调,只有七,故为一均下的七宫,七声调(间阶),而非用配指气控,以十二所翻的七律调(调高)若笛子所用竟为十二,则与其它只用七(平均)你器之所奏如何能合?

  • 标签: 一均三宫 翻七调 四声调 燕乐 口古乐 中国
  • 简介:中国学学会第五届年会暨第六届学术研讨会于2010年4月在温州大学音乐学院召开,会议主要议题有五个方面:一是传统与当代——中外乐律体系源流研究,二是乐器与制的关系问题研究,三是学在音乐教育中的地位与功能研究,四是理论学与实用学的关系问题研究,五是近期乐律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研究。会议期间,学者们本着客观、严肃的学术态度,从学、乐学、古文字学、音乐考古、音乐声学五个不同的研究视角对乐律学及其相关学科中的众多问题发表了有价值的见解。

  • 标签: 学术研讨会 乐律学 研讨会综述 学会 中国 黄钟
  • 简介:《吕氏春秋》的生问题,成为近年古代乐律学研究的热点问题,这也是与中国乐律学核心知识建构直接相关的重要问题。近期,陈克秀先生发表的题为《(吕氏春秋)的“十二”与“十二纪”》一文依据四个方面的论证。得出《吕氏春秋》生为“黄钟上生林钟,所生十二以林钟为首”的结论。陈先生对上生、下生、“上”、“下”的解读虽然较为深刻,但他花了大量篇幅去解读高诱注,却没有直接解读《吕氏春秋·音律》篇的原文,对上生、下生的具体使用也没有严格区分古今语境,还疏忽了《管子》与《吕氏春秋》“宇宙图式”中音乐信息差异的重要性。对这些问题的认识,除了关系到生次序,还关系到先秦乐律术语、乐律系统甚至乐律文化的理解,因此,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

  • 标签: 《吕氏春秋》 高诱注 《管子》 生律次序 宇宙图式
  • 简介:'汤沈之争'及由此衍生的'吴江派'与'临川派'之争,是晚明戏曲史研究中的一个热门话题。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以此为题的争论此起彼伏,一直未曾停歇。20世纪80年代初,周育德的《也谈戏曲史上的'汤沈之争'》和叶长海的《沈璟曲学辩争录》在辨析有关史料的基础上,对'汤沈之争'提出质疑,认为所谓的'汤沈之争'和'临川派与吴江派之争'实际上是不存在的。

  • 标签:
  • 简介:本文通过对鼓子秧歌教材中"磨韵动"的分析,来论证元素教学中"时代性"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以及它在"原始素材―课堂教材―舞台作品"这个民间舞蹈文化再创造过程当中的作用和意义。

  • 标签: 元素教学 磨韵 提炼 时代性
  • 简介:本文通过对中国当代军事小说50年历史的考察,认为,中国当代军事小说存在着较为严重的二悖反现象:即,我们在强调军事小说反映现实的军事或战争生活的同时又不自觉地让其承担起过于沉重的功利的负荷,导致现实主义精神的失落.这种倾向在中国当代军事小说发展的不同的历史阶段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 标签: 军事小说 当代 现实主义精神 自觉 倾向 失落
  • 简介:先秦至汉初关于五音与十二的记载,有《管子》、《国语》、《吕氏春秋》、《放马滩秦简》、《礼记月令》、《淮南子》、《汉书》等文献,而其中有关三分损益法的最为典型的材料要数《管子》记载的五音与《吕氏春秋》记载的十二。从上述系列文献中可见先秦至汉初五声、十二的生律法与古代先民的阴阳五行宇宙观相联系,并有其系统、深厚的思想基础。本文将本着以“古人的思想研究古代”的宗旨,依据已有的古代哲学研究成果,探寻五声、十二生律法的思想依据,为古代乐律文献的解读提供一个可以尝试的思维方法。

  • 标签: 先秦 汉初 阴阳 五行 分畛 合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