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 针对临床血液标本检验中产生误差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探讨预防控制措施。方法 选取我院产生误差的血液检验样本56例为研究对象,时间2019年12月-2020年12月。对血液样本检验过程中产生误差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与探索,并在此基础上总结针对性预防控制措施。结果 经深入分析与总结,本次研究中导致56例血液检验样本产生误差的原因主要来源于以下四方面:(1)样本采集时的问题;(2)样本检测过程中的问题;(3)患者自身的问题;(4)样本运输过程中的问题;分别有11例(19.64%)、14例(25.00%)、11例(19.64%)、20例(35.71)。其中导致血液检验样本产生误差的最主要原因为血液检验样本操作的原因。结论 血液检验样本可受多因素影响导致产生误差;患者及医务人员都可导致血液检验样本误差的产生,实际工作中应从强化患者采血认识以及强化医务人员责任意识、提升专业技能等着手,以此降低血液检验样本误差发生几率。

  • 标签: 血液检验样本 误差 产生原因 预防控制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锥形束CT(CBCT)在宫颈癌调强放疗人工摆位误差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12月~2021年11月我院拟行宫颈癌术后调强放疗的患者36例,根据身体质量指数(BMI)分为I组(BMI<24kg/m2)15例、II组(24kg/m2≤BMI<30kg/m2)13例和III组(BMI≥30kg/m2)8例。三组患者放疗前均采用CBCT扫描,获取前后方向(X)、头脚方向(Y)、左右方向(Z)三个方向上的线性误差以及旋转误差。比较三组患者首次摆位及摆位误差纠正后2~6次摆位的X轴、Y轴、Z轴的线性误差及θX、θY、θZ的旋转误差。结果  三组患者2~6次摆位X轴、Y轴、Z轴的线性误差低于首次摆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首次摆位及摆位误差纠正后2~6次摆位Z轴的线性误差III组高于I、II组,II组高于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2~6次摆位θX、θY、θZ的旋转误差低于首次摆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首次摆位及摆位误差纠正后2~6次θY、θZ的旋转误差III组高于I、II组,II组高于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BCT应用于宫颈癌调强放疗中能明显减少人工摆位误差, 确保实现精确放疗;而BMI可影响摆位误差的发生,超重、肥胖者应尽可能采用图像引导放疗。

  • 标签: CBCT 宫颈癌 调强放疗 人工摆位 误差
  • 简介:[摘要] 目的 本研究旨在分析临床血液检验标本出现误差的主要因素,并探讨相关的防控措施,以提高血液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方法 选择2021年12月—2022年11月期间我院检验科进行血液检查存在误差的100份血液标本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影响检验结果准确性的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和预防方案。结果:100份存在误差的血液标本中,14例为患者自身原因,占 14.0%;28例为标本检验因素,占28.0%;46例为标本采集因素,占46.0%;12例为标本送检因素,占12.0%。结论:分析临床血液检验标本出现误差的因素,并提出相应解决对策,能够显著提高血液检验质量。

  • 标签: [] 血液检验 标本 误差 防范方法 影响因素
  • 简介: 【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引导定位与传统解剖定位行坐骨神经联合股神经阻滞用于膝关节置换的临床麻醉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2月至2021年2月我院行坐骨神经联合股神经阻滞的膝关节置换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依据数字随机表法分为对照组(n=25例)和观察组(n=25例)。对照组予以传统解剖定位,观察组则采用超声引导定位。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应激反应情况以及两组感觉阻滞、运动阻滞起效以及持续时间。结果:两组患者术后3h 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6h、9h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感觉阻滞、运动阻滞起效以及持续时间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行坐骨神经联合股神经阻滞的膝关节置换患者,采用超声引导定位能够获得良好预后,降低患者疼痛指数,提升患者阻滞起效以及持续时间,加强麻醉效果,值得推广和应用。

  • 标签: 超声引导定位 坐骨神经联合股神经阻滞 膝关节置换 疼痛指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采用精确定位法透视在MIS-TLIF减少辐射暴露的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3月-2017年5月需要进行MIS-TLIF的4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21例和观察组21例,对照组患者选用传统的定位法透视,观察组患者选用精确定位法透视,对比两组患者术前检查和手术中的透视时间、X射线曝光的时间和次数以及手术时间。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前检查过程中的透视时间为(10.25±2.44)min,X射线的曝光时间为(2.76±0.97)s,曝光次数为(5.7±1.78)次,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透视时间为(7.95±1.56)min,X射线的曝光时间(1.87±0.55)s,曝光次数(4.69±2.04)次;术中的透视时间为(10.89±2.75)min,X射线的曝光时间为(2.12±0.77)s,曝光次数为(5.1±1.34)次,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的透视时间为(28.13±4.38)min,X射线的曝光时间(4.78±1.24)s,曝光次数(9.76±2.18)次;观察组患者的总的透视时间为(20.54±5.89)min,X射线的曝光时间为(4.98±1.15)s,曝光次数为(10.7±2.54)次和手术总时间(1.5±0.3)h,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的透视时间为(33.54±7.98)min,X射线的曝光时间(6.98±2.43)s,曝光次数(14.77±3.56)次和手术总时间(1.8±0.8)h。结论精确定位法通过术前的精确定位能显著降低术中的辐射时间,节约手术总时间,患者在整个过程中在辐射中的暴露时间要显著低于传统定位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精确定位法透视 辐射暴露
  • 简介:摘要目的脑电图监测对癫痫患者诊断与致癫灶定位的相关意义。方法我院2006-2010年收治的74例脑癫痫患者进行常规脑电图检查和录像脑电图长期监测进行比较分析。结果74例患者进行常规脑电图(REEG)监测痫样波检出率为36.84%,致癫灶定位率为34%;录像脑电图(VEEG)长期监测颠样波检出率为78.37%,致癫灶定位率为67%;总异常率分别为56.27%和85.48%,两者相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VEEG长期监测癫痫患者相较REEG具有明显优势,通过与其他监测结合运用可提高癫痫诊断率及致癫灶定位准确性,对顽固性脑癫痫患者的诊断治疗及致癫灶定位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VEEG 癫痫 致癫灶
  • 简介:脊柱分为颈椎、胸椎、腰椎和骶尾椎5个部分,手术时必须准确定位所需手术节段。尽管外科医生术前、术中详细判断脊柱节段,但节段定位错误仍然时有发生,我国暂未对手术节段定位错误发生率作出统计。国外有文献[1]报道,在医生职业生涯中,几乎有一半的脊柱外科医生曾有错误定位的经历。

  • 标签: 胸椎 腰椎 外科手术 定位方法 术前 进展
  • 简介:摘要乳腺组织定位标记夹是一种可经皮穿刺并在乳腺病灶组织中放置、具有定位标记作用的含金属标志物,主要用于可疑小肿块及不可触及乳腺癌的标记、接受新辅助治疗的乳腺癌的标记、新辅助治疗前阳性淋巴结的标记以及指导随后的定位切除。相对于现阶段最常用的导丝定位技术,乳腺组织定位标记夹的应用是一种创新与补充,特别是对于穿刺活组织检查后影像学检查无法定位的乳腺癌以及新辅助治疗达到pCR或接近pCR的影像学阴性乳腺癌,其成为术前唯一能精确定位原发肿块位置的技术。但是,该技术仍存在放置后移位等问题,其安全性、临床效果以及适应证等有待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 标签: 乳腺肿瘤 组织 定位标记 精准医学
  • 简介:摘要食管癌是我国常见肿瘤之一,临床上患者多数已属中晚期,根治手术难以实行,而其病理>90%为鳞状细胞癌,对放射线较敏感,故放射治疗是目前食管癌主要的、有效的和安全的手段之一。

  • 标签: 食管癌 放疗 进展 综述 定位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随着放射治疗设备的发展与放疗技术的进步,三维适形放疗和三维调强放疗等精确放疗技术的日趋普及,对直线加速器激光定位灯的使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验证及调整激光定位灯就显得极为重要。本文详细介绍激光定位灯的验证与调整方法。

  • 标签: 激光定位灯 机械等中心 等中心照射
  • 简介:目的探讨中孕期(20~26周)经三维超声定位胎儿脊髓圆锥及其对于隐性脊柱裂的诊断价值。方法经三维骨骼模式成像分别对290例中孕期正常胎儿(正常组)和10例隐性脊柱裂胎儿(异常组)的脊髓圆锥进行定位,计数正常组脊髓圆锥末端水平所对应的腰椎椎体,观察胎儿脊髓圆锥的位置在中孕期正常胎儿的分布趋势及两组脊髓圆锥的位置差异。结果282例中孕期胎儿经三维骨骼模式可清晰定位脊髓圆锥末端的位置,正常组的脊髓圆锥在孕20~21周可位于L3.5及以上水平,孕22周开始全部位于L3及以上水平,脊髓圆锥的位置与孕周之间的线性回归方程为:Y=0.179X+4.536(R=0.953,P〈0.01)。异常组的10例均位于L3水平以下。结论通过三维骨骼模式成像可以识别椎体的位置,以此进行脊髓圆锥的定位,隐性脊柱裂的胎儿脊髓圆锥的位置明显低于正常水平。脊髓圆锥的定位对于隐性脊柱裂的明确诊断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 标签: 隐性脊柱裂 三维骨骼模式 脊髓圆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彩色超声多普勒在甲状旁腺病变的术前定位价值方法从2010年6月到2016年6月,连续的患有继发性或原发性甲旁亢的386名患者,在手术前接受彩色超声多普勒和核素锝99m扫描病变甲状旁腺。结果原发性甲旁亢患者中,甲状旁腺大小平均为2.25±1.73cc;继发性甲旁亢患者中,甲状旁腺大小平均为1.63±1.09cc;差异具有显著性(P﹤0.001)。结论彩色超声多普勒作为一种常规检查方法在术前诊断原发性及继发性甲旁亢的总体特异性及准确性明显升高,彩色超声多普勒可能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 标签: 彩色超声多普勒 甲状旁腺病变 术前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B超定位下肾脏穿刺活检术前后的护理措施,以期早期发现并处理并发症。方法总结2010年3月~2012年6月在我院接受B超定位下肾穿刺活检术的术前准备及术后护理。结果本组经B超定位下肾穿刺活检术的112例患者均得到满意护理,为明确诊断、指导治疗和预后的判断奠定了基础。结论B超定位下穿刺术是明确诊断、指导治疗、评价预后的好方法,而手术前后的护理是减少或避免各种并发症,保证手术成功的重要环节。

  • 标签: B超 肾穿刺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采用静脉尿路造影(IVU)定位行体外冲击波碎石(ESWL)治疗超声难以定位的输尿管阴性结石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IVU定位行ESWL的4例的输尿管阴性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右侧输尿管结石3例,左侧输尿管结石1例,结石最大径0.7cm~1.5cm。结果4例患者结石排净率100%(4/4),其中2例经1次ESWL后结石排净,1例经2次ESWL后结石排净,1例经2次ESWL后复查彩超及CT示残留结石直径<4mm,为无临床意义的残留结石(CIRF)。碎石后3例出现肉眼血尿,1例出现发热,1例出现肾绞痛,均经对症治疗后消失,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对于超声难以定位的输尿管阴性结石,X线下IVU定位行ESWL为有效的治疗手段,且安全可靠,并发症少,值得进一步研究及推广。

  • 标签: 静脉尿路造影 输尿管阴性结石 体外冲击波碎石
  • 简介:针对我国高校学报发展面临的一些问题,从办刊目标定位和发展思路两个方面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和探讨。高校学报必须明确办刊的目标定位,从树立创新意识和加强质量控制两个方面实现学报的优势发展。

  • 标签: 高校学报 目标定位 发展思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临床麻醉中神经刺激器定位神经阻滞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本院收治的100例接受锁骨上入路臂丛神经阻滞的患者为研究案例,随机分为甲组和乙组,分别采用的是异感定位和神经刺激器定位方式,应用后对效果分析。结果对两组患者的阻滞效果分析,乙组和甲组的有效人数分别是45例和35例,总有效率分别是90%和70%,乙组的优势明显。对两组患者的起效时间、痛觉消失时间分析,乙组的各项时间延长,对比后差异明显。结论在临床麻醉指导中采用神经刺激器定位神经阻滞的方式,能让患者尽快恢复,值得推广和应用。

  • 标签: 神经刺激器 定位神经阻滞 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