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作者: 张慧清
  • 学科:
  • 创建时间:2024-05-31
  • 机构: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人民医院儿科   新疆巴州  841000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集束化护理对预防早产儿PICC相关血流感染的效果。方法:将2022年11月到2023年11月在本院儿科接受治疗的60例早产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两组患儿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并比较效果。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护理效果更佳,且PICC一次穿刺成功率更高,导管留置时间和穿刺时间更短,组间差距明显(P<0.05)。结论:集束化护理可以有效预防早产儿PICC相关血流感染,并缩短导管留置时间和穿刺时间,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早产儿 PICC 血流感染 集束化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标本存放时间、不同的抗凝剂、不同的溶血程度对血流变测定的影响;对普利生N6C血流变仪精密度进行评价。方法测定标本采集后不同时间(0h、1h、4h、5h、6h)、使用不同的抗凝剂(肝素锂、EDTA?2K)、不同的溶血程度时的全血粘度和血浆粘度;用连续20天的质控值评价仪器的天间重复性;用新鲜全血重复测定20次,以评价仪器的批内重复性。结果全血粘度在标本采集后5h内变化不明显,无统计学差异(P>0.05),从6h开始升高,统计学差异明显(P<0.01);而血浆粘度在6h内变化不明显,无统计学差异(P>0.05);EDTA?2K抗凝时比肝素锂抗凝时的全血粘度、血浆粘度都低,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1);用去离子水溶血时,比生理盐水对照的全血粘度、血浆度都高,有明显的统计学(P<0.01),且不同溶血程度之间也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1);普利生N6C血流变仪的天间重复性和批内重复性数据统计结果均CV<5%(天间的高切除外)。结论血流变测定应在5h以内进行;EDTA?2K抗凝与肝素锂抗凝,两者之间存在明显的统计学差异。因此,如果使用EDTA?2K抗凝,应使用与肝素锂抗凝不同的参考值;不完全溶血使得溶血时的全血粘度、血浆粘度比不溶血时高;普利生N6C血流变仪的重复性较好,可以满足临床要求。

  • 标签: 标本存放时间 普利生N6C血流变仪 全血粘度 血浆粘度
  • 简介:摘要颅内动脉狭窄是缺血性卒中的重要病因,Willis环作为一级侧支在发生脑动脉狭窄时会导致脑血流的重新分配,完整的Willis环可起到代偿作用,从而维持脑灌注,减少梗死体积,是脑卒中的保护因素。既往关于Willis环与脑动脉狭窄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颅外颈动脉狭窄,关于Willis环变异与颅内动脉血流的关系由于研究方法的限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本文通过对Willis环解剖变异及生理功能进行回顾,重点对Willis环变异对颅内动脉狭窄血流分布的影响进行综述,并简要介绍其评估方法。

  • 标签: Willis环 颅内动脉狭窄 血流动力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门板下降技术在半肝血流阻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9例半肝切除患者,术中行肝门板下降Glissonian鞘外半肝血流阻断,总结术中情况及手术结果。结果9例患者均成功行肝门板下降Glissonian鞘外半肝血流阻断,半肝血流持续血流阻断41~86分钟,平均61.5±21.4分钟,术中出血240~690ml,平均660±62ml,9例患者均顺利完成半肝切除术。结论肝门板下降能够实现Glissonian鞘外半肝血流持续阻断,避免对肝蒂内的解剖,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 标签: 肝门板下降 半肝血流阻断 Glissonian鞘 半肝切除
  • 简介:摘要目的综合分析血培养阳性结果在新生儿血流感染中的临床医学意义。方法随机选取我院在2019年3月~2019年9月就诊患儿的血培养标本118例作为本次实验研究的分析样品,区分出118例患儿血培养标本中的致病菌以及污染菌。结果在我院随机抽取出的118例患儿血培养样品中,格兰阳性球菌83例(70.7%)、革兰阴性杆菌34例(28.4%)以及白色念珠菌1例(0.9%)是本次研究细菌的主要类型,经过实验后,基本上可以将血流感染判断为53例(44.8%)、污染菌65例(55.2%),其中污染菌以血浆凝固酶隐形葡萄球菌为主要细菌类型;对比之后发现致病菌与污染菌中检测出MRSA、MRCNS和产ESBLs细菌的概率是相同的,两者的耐药谱也是基本相似;至于报警时间,污染菌的报警时间明显要长于致病菌的阳性报警时间。结论通过我院对患儿血样标本中报警阳性的分析,结果显示报警阳性中的污染率较高,致病率次之,致使报警阳性污染率较高的主要原因是血浆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的存在,鉴于此,医师必须将实验室结果与临床资料结合考量,保证污染菌与致病菌的区分准确性,从而充分发挥血培养的真正作用。

  • 标签: 新生儿血流感染 血培养标本 致病菌 污染菌 血浆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 简介:血流储备分数(FFR)及血管内超声(IVUS)是目前PCI治疗的两大中药辅助检测手段,并且其临床介入治疗的指导意义也得到了认可。但是,近期的一项研究指出,与标准血管造影指导PCI相比,FFR及IVUS指导的PCI并不能降低患者死亡率。该结果发表在2014年6月23日JAMA杂志上。

  • 标签: 血流储备分数 手术死亡率 血管内超声 PCI IVUS 介入治疗
  • 简介:为探索持续植物状态(PVS)患者康复治疗的有效措施,进一步评价高压氧对PVS患者的疗效,我们对本院1999年5月至2002年12月间收治的颅脑损伤后PVS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高压氧治疗,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 标签: 高压氧 持续植物状态 治疗 SPECT
  • 简介:通过对方形、圆形和椭圆形三种横截面支架筋附近的血流动力学数值分析,对优化设计支架结构提供流体力学理论指导。利用边界元方法,计算了血液流场、血管壁切应力及支架筋所受压力。与方形和圆形截面支架筋比较,椭圆形截面支架筋对血流的扰动较小,支架筋所受压力较对称,并且支架筋间没有形成低切应力区。椭圆形截面支架筋对增加支架置入后的稳定性、防止再狭窄有一定的优越性。

  • 标签: 介入治疗 支架 血流动力学 再狭窄 稳定性 边界元方法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糖尿病肾病患者超声检查肾血流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1月—2017年11月期间诊治的64例糖尿病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设为研究组,根据24h尿蛋白排泄率的差异将其分为研究组A44例与研究组B20例,分别处于糖尿病肾病I~II期、III期,另选取同期在我院接受常规体检的32名健康者作为对照研究对象,设为对照组,所有受检者均行超声检查肾血流,对比分析其检测结果。结果研究组A与研究组B肾脏段动脉、肾脏叶间动脉的收缩期最大流速、舒张末最小流速均小于对照组,血流阻力指数大于对照组,对比各组差异均显著(P<0.05)。结论对糖尿病肾病患者进行超声检查,有助于检测肾脏血流参数的变化,进而评估肾脏损伤的严重程度,对患者病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糖尿病肾病 超声检查 肾血流 临床意义
  • 简介:[摘要 ]目的:分析预见性护理在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抽取我院 2016年 3月 -2018年 5月中心静脉置管患者 112例,按入院顺序分为 2组: 56例基础护理对照组, 56例预见性护理试验组,统计 2组的护理结果。结果:试验组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为 1.8%,护理满意率为 98.2%,和对照组的 12.5%、 85.7%相比,差异显著( P

  • 标签: 预见性护理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 临床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重度妊娠高血压采用降压治疗方法对其胎儿血流的影响。方法选取某院2015年5月~2017年10月收治的妊娠高血压综合征产妇45例为观察组,同时选取同一时期的45例健康产妇为对照组,观察组产妇实施降压治疗,分析产妇治疗前后胎儿血流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后UA-RI、UA-S/D以及UA-PI与对照组比较无差异(P>0.05),但MCA-PI、MCA-S/D以及MCA-RI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针对某院妊娠高血压综合征产妇,采用降压治疗是确保产妇顺利分娩的关键步骤,尤其对于重度妊高症产妇,可改善胎儿血流量,但对于脑动脉血流量进行检测,发现有胎儿宫内低氧现象,在临床治疗中需谨慎。

  • 标签: 重度妊娠高血压 降压治疗 胎儿血流 影响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ICU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标准化管理的效果情况。方法 选取了2021年1月-2022年12月我院ICU,并采取双腔中心静脉导管置管的患者100名,按照患者是否实施ICU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标准化管理,将患者分为实施前组和实施后组,并对两组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和住院时长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实施前组住院时长明显长于实施后组,p<0.05;实施后组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也要明显低于实施前组,p<0.05。结论 ICU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标准化管理的实施可以大大减少患者感染率,缩短患者的住院治疗时间,在临床上具有一定的应用意义。

  • 标签: ICU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 标注化管理 效果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根据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MRSE)感染患者的预后转归情况,分析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收集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北部战区总医院沈河院区所有临床科室住院治疗的42例MRSE血流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数据选取自检验科),男33例,女9例,年龄(53±19)岁,年龄范围为16~96岁。根据经有效抗生素治疗后的情况,将经有效抗生素治疗后正常出院的患者为预后好转组,经积极抗感染治疗后病死或放弃治疗要求出院的患者为非好转组。将全部待研究因素纳入单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的结果纳入多因素分析。结果预后好转组与非好转组性别、年龄、使用抗生素时长、手术、机械通气、免疫抑制、颅脑疾病或损伤、肺部基础疾病、肾功能不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时长、抗生素应用种类、入住ICU、留置尿管、患有心脏疾病及高血糖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住院时长、抗生素种类、心脏疾病以及高血糖与不同预后情况间存在显著关联,提示其可能是导致患者MRSE血流感染预后不佳的危险因素。将其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有心脏疾病及高血糖与患者MRSE血流感染预后间存在显著关联,提示可能是导致MRSE血流感染预后不佳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心脏疾病史以及高血糖可能是影响MRSE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

  • 标签: 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 危险因素 心脏疾病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Meta分析明确血液透析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搜集血液透析患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危险因素的研究。由2名研究者按照标准独立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并且评价文献质量后,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0篇文献,包括3 143例研究对象,共7项危险因素。Meta分析显示,导管留置时间(OR值为2.59,95%CI 1.18~5.68)、置管次数(OR值为10.02,95%CI 5.93~16.92)、股静脉置管(OR值为1.73,95%CI 1.32~2.25)、年龄(OR值为1.94,95%CI 1.50~2.51)、合并糖尿病(OR值为2.58,95%CI 2.03~3.29)以及血红蛋白水平(OR值为1.61,95%CI 1.18~2.18),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导管留置时间、置管次数、股静脉置管、年龄、合并糖尿病、血红蛋白水平是血液透析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而白蛋白水平与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关系有待纳入更多的研究进一步验证。

  • 标签: 血液透析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 危险因素 Meta分析
  • 简介:摘要猪链球菌引起的猪链球菌病是由国家规定的二类动物疫病,是人畜共患的急性传染病,患者感染猪链球菌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诊断困难,如不及时治疗,病死率高。流感嗜血杆菌生长需要X、V两种因子,普通培养基不生长,极易漏检。血培养中少见菌准确鉴定是血流感染的早期诊断和合理使用敏感抗生素的重要依据。回顾性分析2例少见菌(猪链球菌和流感嗜血杆菌)引起血流感染的临床资料、治疗以及血培养实验室检查特点,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价值。

  • 标签: 少见菌 血培养 血流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扫描信号强度(SS)对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测量正常人黄斑浅层血流密度的影响。方法:系列病例研究。对2020年9—12月在北京同仁医院进行健康体检的某事业单位在职职工进行系统眼科检查,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和OCTA测量平均黄斑节细胞内丛状层(mGCIPL)厚度和黄斑6 mm×6 mm浅层血流密度。提取血流密度(VD)、灌注密度(PD)和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等参数。纳入SS为8、9、10的患者,并分为SS8组、SS9组和SS10组。取右眼数据用于统计学分析。采用方差分析和非参数检验分析比较3组间VD、PD和FAZ参数之间的差别。采用Spearman检验分析黄斑VD和PD之间的相关关系。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SS、年龄、性别、等效球镜度(SE)以及mGCIPL厚度对黄斑浅层血流的影响。结果:75例(75眼)健康人纳入研究,其中SS8组20眼,SS9组20眼,SS10组35眼。黄斑总体VD在SS8、SS9和SS10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c=19.86,P<0.001)。黄斑总体PD在SS8、SS9和SS10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c=25.51,P<0.001)。3组间FAZ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pearman分析显示黄斑总体VD和总体PD呈正相关(r=0.978,P<0.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平均mGCIPL厚度值每减少1 μm,总体VD减少0.05 mm-1,总体PD减少0.002;SS每减少1个单位,总体VD减少0.55 mm-1,总体PD减少0.02。年龄、性别和SE对VD和PD无影响。结论:在SS为8以上的扫描中,正常人黄斑FAZ血流参数无明显差别,但是在黄斑VD和PD不同信号强度存在明显差异。在解读旁中心凹区域血流参数时需要考虑信号强度差别带来的影响。

  • 标签: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信号强度 黄斑血管密度
  • 简介:摘要回顾性分析行肠系膜上动脉造影同时完成肠系膜上动脉血流储备分数(FFRSMA)测定的70例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24例行肠系膜上动脉支架植入,46例予抗凝治疗下的保守治疗。支架植入组患者术前FFRSMA为0.53±0.14,支架植入后为0.95±0.05(P<0.01)。随访时间1~36个月,随访期间全部患者均未出现腹痛、腹胀及慢性腹泻症状。本中心认为肠系膜上动脉血流储备分数的测定可充分评估夹层病变对肠道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利于临床决策。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儿童屎肠球菌血流感染的临床特点、易感因素及预防措施,为临床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搜集2011年1月至2019年10月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住院治疗的18例屎肠球菌血流感染患儿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屎肠球菌血流感染患儿的基础疾病、易感因素、临床信息、病原学资料、治疗及预后。结果18例患儿中,16例(88.9%)存在基础疾病,包括肠道疾病/肠道手术后、早产儿、血液系统疾病、先天性心脏病、胆道闭锁术后及泌尿系统畸形。17例(94.4%)存在易感因素,主要包括广谱抗生素暴露、入住重症监护室(ICU)、中心静脉置管、营养不良、腹胀/肠道感染、粒细胞减少/缺乏、机械通气,基础疾病及易感因素存在年龄差异性。各年龄段最常见的易感因素为广谱抗生素暴露(76.5%)及中心静脉置管(52.9%)。单一屎肠球菌血流感染者C-反应蛋白(CRP)正常或轻度升高,呼吸衰竭、休克、严重脓毒症的发生率分别为16.6%、0%及8.3%,无死亡病例;6例(33.3%)患儿存在混合血流感染,其CRP均升高或显著增高,呼吸衰竭、休克、严重脓毒症的发生率分别为33.3%、33.3%及66.7%,死亡1例。未发现耐万古霉素菌株,万古霉素治疗有效且临床症状缓解快。结论1.屎肠球菌血流感染患儿多存在基础疾病及易感因素,各年龄段最常见的易感因素为广谱抗生素暴露及中心静脉置管;2.单一屎肠球菌血流感染致病性低,临床表现多不典型;3.存在较高的混合感染率,混合感染者病情严重度及死亡率增加;4.万古霉素耐药性低,治疗有效且临床症状缓解快;5.合理使用抗生素及严格管理中心静脉置管是最重要的预防措施。

  • 标签: 儿童 屎肠球菌血流感染 临床特征 易感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