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病前后血压的变化情况。方法选取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和出血性脑卒中患者各100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其发病前后的血压变化。结果对比两组患者发病后3h内收缩压的初次测量值,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发病后15min内的平均收缩压变化最大;发病后15min~24h内,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平均收缩压无明显变化,出血性脑卒中患者则慢慢降低。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病前后的收缩压无明显变化,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病前后的收缩压明显上升。

  • 标签: 缺血性脑卒中 出血性脑卒中 发病前后 血压变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延续护理模式的脑卒中急救护理小组对脑卒中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以我院收治70例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35例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35例给予延续护理模式。结果:护理后,观察组在干预后运动能力上明显高于对照组,统计学有意义(P<0.05)。结论:我院对脑卒中患者护理中,采用延续护理模式,护理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和使用。

  • 标签: 延续护理模式 脑卒中急救护理小组 脑卒中患者康复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脑卒中急救护理小组模式对脑卒中患者抢救效率和临床转归的影响,希望通过本次的研究对脑卒中患者的急救护理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方法:规定研究资料入组时间为2019年8月到2020年8月,在此段时间内选择100名因为脑卒中在我院急诊进行急救的患者,根据入院的时间先后将100名患者均分为两组,分别是接受急救常规护理的对照组50名和接受急救护理小组模式的实验组50名,对比两组患者的抢救效率以及临床转归。结果:研究数据表明,实验组的50名患者在接受急救护理小组模式参与抢救之后,其抢救效率结果明显较对照组更理想,临床转归结果也较对照组理想,以上的两项指标两组相比存在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

  • 标签: 脑卒中 急救护理小组模式 抢救效率 临床转归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急诊建立脑卒中急救护理小组对急性脑卒中抢救成功率的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5月至2021年5月急诊救治的10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分为两组进行细致的数据分析,观察组50例,所采用常规性急救护理,试验组50例接受脑卒中急救护理小组予以全面护理干预。汇总两组护理评估耗时、确诊用时、治疗时长以及抢救成功率4项相关数据,并进行对比分析,验证护理实施性能。结果:试验组护理效果较为明显,其各阶段用时均明显缩短,以致抢救成功率显著提升,较观察组各数据(P<0.05)符合统计意义。结论:在急诊建立脑卒中急救护理小组,其对急性脑卒中患者抢救成功率的价值显高,在缩短护理评估、确诊、治疗时长的同时,及时挽救患者生命,对其预后发挥重要作用,提倡临床进一步实施。

  • 标签: 急救护理小组 急性脑卒中 急诊 抢救成功率 实施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脑卒中急救护理小组模式对脑卒中患者抢救效率、临床转归的影响。方法:选取在我院就诊的脑卒中患者70例,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进行急救护理小组模式,统计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护理质量评分以及急救指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护理质量评分以及急救指标优于对照组(P

  • 标签: 脑卒中 急救护理小组模式 抢救效率 临床转归 临床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建立急诊脑卒中急救护理小组对急性脑卒中抢救成功率的影响意义,希望可为领域研究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方法:抽取笔者院内收治的急性脑卒中患者作为分析对象,人数共计80例,拟定2021年5月至2022年5月作为研讨期限,按照系统标注法将其均衡分至两组,每组归入(n=40),分别定义为参照组与研究组,针对前者:开展常规急救护理方案,针对后者:实行建立急诊脑卒中急救护理小组抢救方案,而后进行数据收集、统计,予以比对,整合做全情阐述。结果:两中方案策略相比、两组救治效果及抢救成功率相比,研究组更为优异,各项数据指标均显优参照组(P<0.05)。结论:通过对比研究结果可见,建立急诊急救护理小组对急性脑卒中患者临床影响意义重大,在提高急诊救治效率的同时令抢救成功率有效增进,最终赢得家属满意度,值得肯定与推崇。

  • 标签: 建立急救小组 急性脑卒中 抢救成功率 影响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缺血性脑卒中与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病前后的血压变化差异。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2013年6月—2015年6月该院收治的脑卒中患者136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出血性脑卒中69例,缺血性脑卒中67例,采集两组患者卒中发作后的收缩压与舒张压并比较,分析不同亚型脑卒中患者血压的差异性及其临床意义。结果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作后舒张压与收缩压均显著高于缺血性脑卒中,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不同亚型脑卒中患者血压正常比例存在显著差异,并且两组患者各级高血压构成比存在差异,各级高血压致出血性脑卒中发病风险明显高于缺血性脑卒中,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缺血性脑卒中与出血性脑卒中发病前后血压均存在显著差异,其中高血压对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度高于缺血性脑卒中,并且出血性脑卒中发病风险随血压分级的增高而增强。?

  • 标签: 出血性脑卒中 缺血性脑卒中 血压变化?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缺血性脑卒中与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病前后的血压变化差异。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2013年6月—2015年6月该院收治的脑卒中患者136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出血性脑卒中69例,缺血性脑卒中67例,采集两组患者卒中发作后的收缩压与舒张压并比较,分析不同亚型脑卒中患者血压的差异性及其临床意义。结果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作后舒张压与收缩压均显著高于缺血性脑卒中,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不同亚型脑卒中患者血压正常比例存在显著差异,并且两组患者各级高血压构成比存在差异,各级高血压致出血性脑卒中发病风险明显高于缺血性脑卒中,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缺血性脑卒中与出血性脑卒中发病前后血压均存在显著差异,其中高血压对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度高于缺血性脑卒中,并且出血性脑卒中发病风险随血压分级的增高而增强。

  • 标签: 出血性脑卒中 缺血性脑卒中 血压变化
  • 简介:摘要随着诊治水平的提高,脑卒中的病死率明显降低,但存活者仍大多留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文通过分析影响脑卒中患者质量的因素,探讨提高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的护理方法与措施,为临床相关护理人员作一参考。

  • 标签: 脑卒中 生活质量 护理干预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医疗水平的发展也有了进步。本文采用“中医康复”“吞咽障碍”“脑卒中后”“ deglutitiondisorders”“dysphagia”“rehabilitation”等关键词对中国知网、 pubmed等数据库进行检索,总结了近 5年来中医康复疗法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研究进展,发现针灸治疗、中药内服、中药外用法、穴位按摩、穴位注射等具有中医特色的治疗方法在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中通过不同的作用机制改善了吞咽肌群的运动,提高与吞咽功能相关的神经肌肉的兴奋性,促进受损神经功能的恢复,提高吞咽肌肉的力量、耐力和协调性,缓解废用性肌萎缩,改善其功能及咽部血流,实现吞咽反射弧的恢复与重建,从而提高吞咽摄食能力,为临床中医康复疗法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提供了理论依据及新方法。

  • 标签: 脑卒中吞咽障碍 中医康复 进展
  • 简介:摘要脑卒中,又称中风或脑血管意外,是一组突然起病,以局灶性或弥漫性脑功能缺失为共同特征的急性脑血管疾病,包括脑出血、脑梗死、蛛网膜下腔出血。据WHO统计,我国脑卒中的发病率高、病死率高居世界首位,脑卒中已经成为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问题。脑卒中已成为我国居民死亡率第二位原因,中国现有脑血管疾病600~700万人次,每年新发病200万人次。在存活的脑卒中患者中,约有3/4患者不同程度丧失劳动能力,其中重度致残者约占40%。由于目前脑卒中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而卒中康复是经循证医学证实的对降低致残率最有效的方法,是脑卒中组织化管理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康复干预的根本目的是预防并发症,最大限度地减轻障碍和改善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 标签: 脑卒中 预防 康复
  • 简介:摘要在脑卒中患者中,吞咽功能障碍的发生率可高达45%,因此对脑卒中患者饮食的护理至关重要。本文对100例脑卒中后遗吞咽障碍的患者进行系统的饮食护理,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 标签: 脑卒中 吞咽障碍 饮食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脑卒中患者进行护理、指导、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住院率;方法我院对2011年22例脑卒中使患者治疗初期以常规溶栓等对症治疗,并给以综合护理等有效措施,把出院时的护理放到重要位置,重视健康教育,给予生活指导,加强功能锻炼等,改善患者的病情和生活质量,增加随访及指导;结果经过以上护理患者生活质量有明显改善,住院频率降低;使患者脑组织功能恢复更加明显。结论护士对脑卒中患者护理可以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减少住院次数,值得推广。

  • 标签: 脑卒中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心理护理干预分析。方法随机筛选2013年9月~2014年9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86例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平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患者各43例,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强心理护理干预,对两组脑卒中患者恢复情况进行观察、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饮食、运动、休息以及睡眠等情况恢复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强脑卒中患者心理干预,可促使患者积极面对疾病,抑制患者不良心理情绪,促进治疗,提高生活质量。

  • 标签: 脑卒中 心理护理 护理干预 病情恢复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号A 文章编号2095-7165(2015)04-0049-01
  • 简介:摘要脑卒中是人类三大致死疾病之一、居所有疾病致残率首位,脑卒中幸存者往往遗留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研究发现,对脑卒中急性期预后进行准确的评估可以高度的预测急性卒中患者的早期死亡率和住院时间的长短。它可以帮助制定患者的治疗计划,同时也能将卒中患者的危险程度分层,从而提高整个机构的对卒中的治疗质量。本文将急性脑卒中早期死亡率的预测量表及预后模型进行综述。

  • 标签: 卒中 评估量表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的抑郁症状的缓解和神经功能的康复。方法通过于患者进行有效地语言、行为的交流,给予心理调适和疏导。结果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症状缓解。结论规范心理护理和治疗能显著缓解患者的抑郁症状,有助于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全面康复。

  • 标签: 脑卒中 抑郁 心理护理 康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卒中后继发癫痫的护理干预。方法研究整理本院在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符合入选标准脑卒中后继发癫痫17例护理干预措施进行总结。结果本组17例脑卒中后继发癫痫患者均经系统的精心护理,和有效的措施,无1例因癫痈发作导致死亡。结论对脑卒中患者加强观察,及早发现癫痫早期先兆、发作时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严密的监护及观察,可以降低脑卒中后继发癫痫脑卒中后继发癫痫病死率、致残率。

  • 标签: 脑卒中 继发癫痫 临床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卒中后继发性癫痫临床特点,总结脑卒中后继发性癫痫的治疗方法。方法利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我院于2010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42例脑卒中后继发性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分析此42例脑卒中后继发性癫痫患者的发病时间、卒中部位、癫痫发作类型、治疗效果等情况。以此具体分析脑卒中后继发性癫痫临床特点,总结脑卒中后继发性癫痫的治疗方法。结果通过我院收治的42例脑卒中后继发性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其中早发性患者28例,迟发性患者14例。卒中部位主要有基底节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叶出血、脑叶梗死、基底节梗死、混合型卒中等。42例脑卒中后继发性癫痫患者中全身发作24例,部分发作16例,多种发作类型2例。根据脑卒中后继发性癫痫患者的临床特点,给予相应治疗,效果良好,病情得到控制,没有患者死亡。结论脑卒中后继发性癫痫的发病机制复杂,治疗存在一定难度。目前还没有公认的治疗“金标准”。我们要细心观察记录患者发病时间、卒中类型、癫痫发作类型等情况。根据上述情况应用具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法,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现将具体情况叙述如下,供广大同仁参考。

  • 标签: 脑卒中后继发性癫痫 临床特点 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