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4 个结果
  • 简介:根据丽水市国家气象观测站1953--2010年逐日平均气温资料,运用趋势分析、Morlet小波变化和多窗口谱检验对季长度的气候变化特征、趋势演变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季长度,夏、冬季长度较长,春、秋季长度较短,且以冬季长度缩短最为明显(气候倾向率达-2.8d/10a)。Morlet小波分析季长度的周期变化特征,主要体现在年际时间尺度上,且各周期强度有所差异。MTM检验对周期演变规律进行验证,春季长度以2.8a周期最显著,夏季长度2~7a周期相对明显,秋、冬季长度以2a左右周期交替为主。

  • 标签: 气候学 四季长度 变化趋势 MORLET小波分析 MTM检验 丽水市
  • 简介:乡镇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是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防御和应对气象灾害中最基础的一环,对基层灾害风险管理和灾害防御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然而,乡镇行政单元往往空间区域较小,风险空间差异的反映需要有高精度的致灾因子、承灾体和灾情数据来支撑,而现阶段较为匮乏。为此,本研究拟通过阈值筛选、权重赋值及空间插值等地学统计方法,尝试建立一套在当前数据条件基础上,大致正确反映乡镇级别气象灾害风险空间格局的方法,并以浙江省永嘉县为例,对台风、暴雨、雷电、低温灾害进行了乡镇气象灾害风险评估,以期为各部门切实进行不同灾种的灾害防备和增强基层群众气象灾害风险防御行动提供科学依据。

  • 标签: 乡镇级 气象灾害 风险评估 永嘉县
  • 简介:依据2001—2007年北京市环境保护局公布的SO2、NO2和PM10日平均空气质量等级大于或等于三以上的污染日作为样本,统计分析了污染日3种污染物指数与同期南郊观象台(近郊区)的地面和探空气象要素的相关关系。同时采用Hysplit-4后向轨迹分析方法,对出现以上污染的重污染日污染源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风向是造成上述3种污染物出现重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污染日存在两重或多重逆温层,而且逆温层较低较厚,垂直对流和水平扩散作用较弱,湿沉降作用较小,因此污染物不易扩散和输送,堆积在近地面,造成重污染。北京西南、东南部地区以及沙尘暴过程内蒙古、河北北部是造成重污染天气的主要输送源地。研究结果可为北京重污染过程的预警预测及其综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 标签: 三级污染日 污染物 气象影响因子 Hysplit-4 北京
  • 简介:采用川省115个气象站1961—2014年的逐日降水资料,计算各站历年各季的Z干旱指数,根据Z指数的旱涝等级划分标准将其划分为7个等级,参考过去川省干旱灾害的灾情记录,研究Z指数在川的适用性,并用多种统计方法研究川干旱的时间变化和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Z指数在川各季干旱监测中表现均较好,在川有较好的适用性。川干旱可划分为6个空间型,其中川盆地西部区、东部区、南部区、中部区干旱程度加强,而川西高原区和川西南山地区干旱程度减弱;川盆地东部区出现干旱的频率最高,而盆地西部区和南部区出现干旱的频率最低。川盆地西部区、东部区和川西高原区较严重的干旱主要发生在夏季,而盆地南部区、中部区和川西南山地区较严重的干旱主要发生在冬季。各分区干旱变化周期不同,盆地西部区具有3~4a的振荡周期;盆地东部区振荡周期为6~7a;盆地南部区具有3~4a和14~16a的振荡周期;川西高原区具有4~5a和8a左右的振荡周期;盆地中部区振荡周期为7~8a;川西南山地区振荡周期为2~3a。

  • 标签: 四川干旱 Z指数 空间分型 适用性
  • 简介:IPCC第一工作组(WGI)第次评估报告(AR4)已于2007年2月2日公布(http://ipcc-wg1.ucar.edu/wg1/wg1-report.html)。我们对报告所引用的参考文献,主要针对论文第一作者是海外华人和大陆作者的情况,进行一些初步统计。对海外华人和大陆作者的判断,以论文标注的所属第一单位为准。

  • 标签: IPCC 评估报告 引用文献 海外华人 参考文献 工作组
  • 简介:从集合预报的角度研究了"05.4.8"川冰雹个例的定量降水的预报技巧随水平尺度以及地形的变化。初步结论为当水平尺度小于100km时,预报技巧随着水平尺度的增加而迅速增加,当水平尺度达到200km及以上时,预报技巧增加地非常缓慢,基本维持不变;在不同的地理位置,预报技巧的差别很大。总体而言,预报技巧在山地要较平原地区来得高。

  • 标签: 集合预报 定量降水 预报技巧 水平尺度 地形
  • 简介:通打字机的维护与常见故障排除李素玲(陕西省气象台西安·710015)掌握和了解通打字机的维护方法和常见故障的排除,对延长机器寿命,减少故障率、不影响正常工作起到积极作用。本文根据本人近年来的工作经验,谈谈通打字机的维护与常见故障的排除。1环境要...

  • 标签: 常见故障 打字机 打印头 软质塑料 器件及其结构 故障的排除
  • 简介:利用闪电监测定位系统获取的洪雅县2011—2015年地闪数据,分析洪雅县境内雷电流强度、陡度等参数,结合GB50057—2010探讨洪雅县雷电参量与雷击大地年平均密度,为洪雅县的雷电灾害防御提供参考。

  • 标签: 闪电定位 闪电数据 地闪密度 防雷技术
  • 简介:从分析气象部门加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建设的优势入手,探讨了气象部门加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建设面临的新要求新问题,提出了气象部门加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建设、为提高“个能力”提供有力保障的几点思考。

  • 标签: 能力建设 风险 气象部门
  • 简介: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川省汶川县发生了里氏8.0地震。面对非常之灾,做非常之应,民航局紧急决定调用民航系统所属直升飞机,以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广汉机场为基地,从16日起加入救援活动。为此,民航局空管局气象处立即决定组成临时气象台,支持广汉机场气象台,保障民航直升机救援任务的顺利完成。截止至6月22日,共保障各类直升机飞行1千多架次。

  • 标签: 民航系统 气象保障 救援活动 直升机 四川省 抗震救灾
  • 简介:省气象局局长、党组书记王观涛在3月24日全省地面气象测报技术选拔赛开幕式上代表省局党组宣布:辽宁选手如果在全国测报大赛中获得名次,将会得到晋升一工资的奖励.这次全省地面气象测报技术选拔赛是由

  • 标签: 一级工资 地面气象 测报技术 气象测报 气象系统 比赛结果
  • 简介:利用中国气象局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提供的中国599个测站1961~2007年逐日温度资料,分析了我国近47年来季开始日期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季开始日期在全国范围内主要表现为春季、夏季提早,秋季、冬季推迟的变化趋势,其中以夏季的变化最为明显,且在显著增温的21世纪初最为明显。这种趋势在空间分布上有所差异,北方比南方明显,东部比西部明显。东北最北部、华南最南部以及新疆局部区域春季推迟,青海东部以及内蒙古最北部的小范围地区夏季推迟,华南及西南局部地区冬季提早。此外,全国平均季开始日期的年代际变化在20世纪并不是很明显,而在21世纪初非常明显。但年代际变化特征存在区域性差异,高原地区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春季提早,冬季推迟。而在21世纪初春季、冬季均推迟,但冬季的变化比春季明显得多。华南南部地区春季推迟、冬季提早。西南地区在21世纪初春季、夏季明显提早,秋季、冬季推迟,但之前这种趋势并不明显。

  • 标签: 四季开始日期 季节变化 全球变暖 气候趋势系数
  • 简介:2010年8月12日晚至15日,川省因强降雨发生多起泥石流灾害。由于应对科学、转移及时,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人员伤亡,创造了成功避险的川奇迹。本文将从政府应急管理能力、预警、灾害意识、应急演练等九个方面分析其成功应对原因。

  • 标签: 四川省 山洪泥石流 原因 避险 解析 泥石流灾害
  • 简介:利用1961—2010年川盆地122个气象站观测资料,分析了川盆地年平均霾日数时空分布特征及霾日数季节和年变化趋势,探讨了近50a川盆地大气干消光系数、风速、能源消耗和人口等因素与霾日数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961—2010年川盆地122个站年平均霾日数为62.5d,霾日数最多的站可达10.00d以上。霾日数有明显季节变化,川盆地冬季霾日数最多(28.4d),春季和秋季次之,夏季最少(5.9d)。川盆地有104个站霾日数年变化呈增加的趋势,其中有71个站通过了置信度99%的检验,霾日数增加最多的为川省内江地区的戚远,气候倾向率为42.0d/10a;霾日数增加最少的为成都市的新都,气候倾向率为0.4d/10a。川盆地有18个站霾日数年变化呈下降的趋势,仅7个站点通过了置信度99%的信度检验,霾日数减少最多的为川北部广元地区的南江,气候倾向率为-16.7d/10a。霾日数的年变化与大气干消光系数呈显著正相关,与风速呈显著负相关,与川盆地的能源消耗和人口增长呈显著正相关。

  • 标签: 气溶胶 消光系数
  • 简介:基于中国城市温室气体清单编制已有研究,探讨清单定位、清单框架、清单边界、清单范围4个关键问题.根据中国垂直行政管理特点,中国城市温室气体清单编制应该与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保持一致;同时,中国与国外城市温室气体清单要具有可比性;根据城市温室气体排放特征,建立涵盖城市、中心城区、镇3种类型的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方法、流程等的清单框架;清单边界按照行政管辖区进行界定,既利于地方政府切实掌握辖区温室气体排放整体状况,又有助于对城市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目标的分解和考核;清单范围包括直接排放和间接排放,有利于突出城市温室气体排放特点,并且实现国际城市之间可比.

  • 标签: 城市 温室气体清单 清单定位 清单框架 清单边界 清单范围
  • 简介: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一工作组第次评估报告阐述了气候变化的人为和自然驱动因子、观测到的气候变化、气候变化的认知和归因以及预估的未来气候变化等方面的最新科学进展,这些最新进展主要是基于大量新的和更全面的数据、对数据更复杂的分析、对各种过程更进一步的认识、模式对这些过程模拟的改进以及对不确定性范围更广泛的分析得到的。

  • 标签: 评估报告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 工作组 IPCC 未来气候变化 驱动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