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23 个结果
  • 简介:为了探索夏季(6~8月)气象负荷的最佳分离方式和引起最大电力负荷波动的主要因子,以及建立预报模型最佳个数,基于北京市2005~2010年逐日最大电力负荷和间期的气象资料,分析了北京地区最大电力负荷的变化规律,采用不同方法将气象负荷从夏季最大电力负荷中分离出来,分析北京夏季气象负荷与气温、相对湿度、降水及炎热指数、高温持续日数、炎热日数持续时间、前一气象负荷等因子之间的关系,并基于2005--2009年夏季逐日气象负荷和其主要影响因子采用逐步回归方法建立最大电力负荷的预报模型,将2010年夏季北京最大电力负荷作为预报效果的独立样本检验。结果显示:2005~2010年,北京逐日最大电力负荷具有明显的线性增长趋坍,夏季最大电力负荷具有显著的星期效应;与去掉逐年夏季最大电力负荷趋势和夏季平均最大电力负苘趋势相比,去掉全年逐日最大电力负荷变化趋势的夏季气象负荷预报模型的拟合能力更优;北京夏季气象负荷与当日气温的相关系数最高,与前一气象负荷也关系密切;利用前一相对气象负荷和当日气缘要素一周逐日分别建立预报模型的拟合和预测效果较好。

  • 标签: 北京 日最大电力负荷 气象因子 趋势分离方式 预报模型
  • 简介:1前言2010年4月2120时到4月2208时,福建北部地区发生了强降水,4月2208时~2308时暴雨区南压,呈现带状分布在漳州的北部一厦门、泉州的西北部一莆田的中部,如图1。暴雨中心位于莆田的中部,莆田过程累计雨量超过100mm的有8个站,

  • 标签: 暴雨过程分析 闽东南 北部地区 带状分布 暴雨中心 强降水
  • 简介:采用年最大值(AM)及超阈值峰量(POT)分别构建基于0.5°×0.5°网格的全国地面降水极值序列,建立基于广义极值分布(GEV)和广义帕累托分布(GPD)的降水极值统计模型,通过K-S检验评估模型拟合效果,研究全国降水极值的统计规律及其空间分布特征,提出适用于不同地区极端降水的极值分布模型与阈值选取标准,结果表明:(1)POT序列比AM序列更符合降水极值序列的要求;(2)为便于比较并提高模型拟合效果,POT序列的阈值由百分位数确定效果较好;(3)阈值方案优选结果在空间分布上与中国干湿区域的划分有很好的相关性,在湿润地区宜将第90~94百分位数作为阈值,在半湿润和半干旱地区宜将第94~97百分位数作为阈值,在干旱地区则使用第97~99百分位数较为合适。

  • 标签: 极端降水事件 广义极值分布 广义帕累托分布 K-S检验 阈值
  • 简介:利用MICAPS系统资料和台站网络系统资料对2001年6月23宁波地区4个测站出现暴雨和大暴雨过程的环境形势、物理量场、单站要素、卫星云图及多普勒雷达回波图进行了天气学诊断分析,揭示其主要环境条件特征,研究其变化规律,结合多年业务实践,利用相似的气候背景条件和物理量、要素图象特征,试图为大暴雨前0~24小时的预报提供背景依据.

  • 标签: 大暴雨 特征分析 天气过程分析 2001年 6月 MICAPS
  • 简介:1引言受高空槽前西南气流和低层切变影响,2008年3月17上午龙岩市自西向东先后出现较明显雷雨天气。长汀、连城、武平、新罗出现中到大雨,上杭、漳平出现中雨,永定阵雨。其中长汀县的四都、濯田、三洲,连城县的宣和、莒溪等乡(镇)的局部村早上7时5分至40分之间先后间歇出现短时降雹天气;

  • 标签: 强对流天气过程分析 龙岩市 雷雨天气 连城县 长汀县 低层
  • 简介:3月23是世界气象,1997年世界气象的活动主题是:“天气与城市水问题”。围绕这一主题,浙江省气象局和省气象学会于3月23在杭州市武林广场举办丁气象科技义务咨询宣传活动。邬宗汉副局长接待了浙江省电视台和浙江教育台记者的现场采访。来自省气象台、省气科所、省影视中心及杭州市自来水厂的9位专家现场回答了广大群众提出的问题,内容包括天气与水的关系、未来天气展望、天气预报的制作、天气与健康的关系等等。现场展出了9幅图片资料、散发了天气和城市水问题“3.23”世界气象专刊1000余份和气象历书600份,电脑演示了极轨气象卫星遥感监测应用成果,现场演播了电视天气预报制作等内容。

  • 标签: 世界气象日 浙江省 气象局 电视天气预报制作 极轨气象卫星 遥感监测
  • 简介:从天气形势、卫星云图、雷达资料及部分物理量、对流参数等方面,对江西2004年4月23的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高空南支槽、地面辐合线、850hPa西南急流和切变线,是这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强风垂直切变和不稳定是这次强对流发生的重要条件;对流云团发生在逗点云系的凹边界;强对流落区与500hPa干舌、中尺度辐合线、当天14时≥40℃的地面总温度有较好的空间对应关系.

  • 标签: 对流云团 强对流 中尺度辐合线 分析
  • 简介:运用天气图、T213物理量场、卫星云图及相关的实况资料,综合分析了2002年4月508~23时发生在江西中北部的1次罕见的雷雨大风,并伴有局地强降水和冰雹等强对流天气的过程,从而揭示了本次过程的生消成因以及在热力、动力学等方面的基本特征.

  • 标签: 雷雨大风 强对流 物理量场 分析
  • 简介:从天气形势、卫星云图、物理量等方面对2001年4月19~20大暴雨过程进行了分析,总结出这次暴雨的地面和850hPa一些特性.

  • 标签: 大暴雨 形势 分析
  • 简介:本文介绍微机自动挑选组合因子的方法。根据逐步回归的思路,在组合选点过程中,引进、对比、剔除试验交替进行,最后在有限区域点要素场内分别得到相关“最好”的“关键区”块状因子和梯度(锋区)因子。

  • 标签: 锋区 基准点 点过程 模式预报 预报模式 相关系数
  • 简介:选取热带测雨卫星(TropicalRainfallMeasuringMission,TRMM)微波成像仪(TRMMMicrowaveImager,TMI)液态水路径(liquidwaterpath,LWP)轨道像元数据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将瞬时探测以及逐月的像元数据进行点化(0.1°、0.25°、0.5°、1.0°和2.5°五种点分辨率)时,点数据的失真情况。对TMI瞬时探测的个例分析结果表明,细分辨率(0.1°、0.25°和0.5°)点能保留原始像元数据的细节;而随着网格变粗,细节受到较大的平滑。因此对于中尺度到天气尺度的天气系统分析而言,将卫星轨道数据处理到网格尺度不大于0.5°的点更合适。对逐月LWP像元资料点化处理的分析表明,细分辨率点能保留LWP空间分布细节,尽管5种分辨率下LWP的概率密度分布(probabilitydensityfunction,PDF)均相近。因此,对月尺度及以上的气候分析研究而言,点尺度大小对卫星像元数据点化的影响不显著。最后利用本实验室计算的TMI/LWP点数据与欧洲中期数值预报中心再分析资料(EuropeanCentreforMedium-rangeWeatherForecastsInterimreanalysis,ERA-Interim)和NCEP再分析资料(NCEPClimateForecastSystemReanalysis,NCEPCFSR)进行了对比,发现两种再分析资料都高估了LWP;TMI/LWP点数据与两种再分析资料LWP的多年变化趋势大致相同。

  • 标签: 热带降雨测量卫星微波成像仪 液态水路径 水平分辨率
  • 简介:1引言4月下旬玛曲地区气候出现异常,上、中旬降水偏少,气温在下旬出现了极高现象,极值温度达到23.6℃,超过历年极值,下旬平均温度为8.3℃,比历年平均高出4.6℃;4月28出现了一强对流天气的降水过程,本文就这次降水过程结合天气图、单站要素以及雷达的实况观测等,作

  • 标签: 强对流天气 降水过程 玛曲县 青藏高原 水汽压 单站要素
  • 简介:应用嵌套网格空气质量预报模式系统(NAQPMS),模拟研究了兰州市2006年12月大气污染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在复杂地形条件下,兰州城区冬季大气污染变化呈现白天高、夜晚低、峰值在中午的特点,NAQPMS较为合理地再现了这一特征。分析表明,在兰州冬季低风速的情况下,逆温出现频次的变化特征与污染的变化特征保持一致,说明逆温在冬季大气污染变化中的作用显著。

  • 标签: 嵌套网格空气质量预报模式系统 兰州 日变化 逆温层
  • 简介:利用阿勒泰地区2010—2016年5—9月(暖季)21个自动站逐时降水资料,运用常规统计,采用逐时降水量及其频次和强度、不同持续时间降水4个指标对该区暖季降水变化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阿勒泰地区暖季降水总量及日数的空间分布总体上与海拔、纬度呈正相关,与一般规律不同。该区逐时降水量及其强度日变化山区呈双峰型,峰值出现在17:00—18:00和22:00(北京时,下同),其他区域及全地区呈单峰型,峰值出现在16:00—19:00。一般性降水量及其频次、逐时降水频次山麓丘陵区呈双峰型,其他区域为单峰型。强降水量主要发生在午后至旁晚。该区降水主要以短历时为主,持续1h的次数最多,持续2h的降水量最多,对总降水量的贡献也最大;持续1~3h的降水次数占总降水次数的84.1%,与我国东部地区不同。在月分布上,8、9月与暖季差异较大。该区暖季降水主要是昼雨,且以短历时降水为主,与伊犁河谷和南疆不同。

  • 标签: 阿勒泰地区 暖季降水 日变化 降水持续性
  • 简介:基于《广州市统计年鉴》2001~2012年数据估算了广州2000~2011年人为热释放的变化以及年际变化,计算中考虑了人类新陈代谢、工业、交通以及生活排放人为热。计算结果显示:4种排放源中工业12年平均达到了55%,交通达到36%,其次依次为生活排放和新陈代谢排放。总的人为热在这12年时间里大致呈现上升的趋势,从2000年的2.7×10^17J增加到2011年的4.4×10^17J,但在2006年后有小幅的下降,这主要是由于工业释放是人为热释放的主要部分,在2006年后工业能源效率有所提高以致能源消耗排放率下降造成的。变化在10:00(北京时间,下同)和14:00达到最大,并且12年间随时间的推移变化呈现出下降的趋势,主要是由于城市化进程的速度远远快于能源消耗、人口和车辆保有量增加的速度。对比WRF模式中城市模块中的人为热释放的变化系数,这些原始系数在广州使用的误差主要与广州地区和西方国家的生产生活作息时间有关。

  • 标签: 人为热估算 年变化 日变化
  • 简介:通过对1998年6月21强降水的500hPa形势演变过程、中低层形势演变特征、地面形势特征以及物理量场高值中心等因素的分析,找到了一些突发性强降水的预报着眼点.

  • 标签: 突发性 强降水 分析
  • 简介:1天气概况今年5月5中午12时左右,我省河西走廊的酒泉、嘉峪关、张掖、金昌、武威及中部偏北地区的白银、定西等地市,自西北向东南出现了大风、沙尘暴天气,平均风力6—7级,最大风力9级。15时42分首先在金昌市附近生成黑风,天昏地暗,伸手不见五指,能见度降为0m,瞬间最大风速34m/s,达12

  • 标签: 天气概况 沙尘暴天气 最大风力 最大风速 西北向 次黑
  • 简介:对2002年8月28杭州市区出现的暴雨,进行环境场分析和物理量场诊断,利用MICAPS2.0中的分析工具和T213、MM5等数值模式对中小尺度的东风带系统降水的预报结果,结合实例进行分析,为今后东向型暴雨的预报积累有效的经验.

  • 标签: 暴雨过程分析 数值模式 中小尺度预报 物理量场 环境场
  • 简介:通过对大尺度环流背景、副高强弱变化、温度场的分布以及物理量场的研究表明,影响201209号台风“苏”路径的主要因素是副高南侧东南气流为引导气流,另外双台风效应对“苏”路径作用明显;西南季风活跃提供源源不断的水汽和能量以及出现了Ekman抽吸作用,使得台风登陆后强度减弱慢,强降水维持,造成大范围的暴雨天气。

  • 标签: 台风“苏拉” 移动路径 降水 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