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40 个结果
  • 简介:利用NCEP/NCAR再分析气象资料和卫星遥感资料,应用WRF模式,从热岛效应及其引发的辐合、辐散和降水变化等方面,对杭州湾地区城市群的热岛效应进行了模拟研究。根据近年杭州湾地区的地面遥感图像确定城市下垫面的范围,再结合相应的GIS数据,确定若干年后可能的城市范围;根据模拟数据计算得到月平均气候资料。结果表明,城市群扩张后,在杭州市附近出现了明显的气温高值区。夜间的城市热岛效应要比昼间明显。在杭州市附近出现不同方向的风矢量聚集,杭州市附近风向和风速改变较大。风场在城市扩张区域有较大的差值。城市热岛效应对降水量变化影响不大,但降水量有增大的趋势。

  • 标签: 热岛效应 区域气候 数值模拟 城市群
  • 简介:提出采用城区站与郊区站相对湿度的差值作为干湿岛强度指标,利用趋势分析等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了1964—2007年承德市空气湿度变化及城市化影响。结果表明:近44a承德市空气湿度呈明显增加趋势,尤以近10a最为明显,且由1988年以前的千岛特征逐渐转成了近10a的湿岛特征,以夏、秋季的湿岛效应最为明显;湿度场的明显变化主要来源于城市化影响。

  • 标签: 承德 干岛效应 湿岛效应 城市化影响
  • 简介:受云和降水影响的卫星资料在数值天气预报中的同化应用,对于进一步改善数值预报效果具有重要的作用,这部分工作的开展要求在快速辐射传输模式中能够较好地考虑各种水物质的辐射效应。使用美国卫星资料同化联合中心新近开发的快速辐射传输模式CRTM,通过中尺度数值模式WRF的预报输出提供其水物质输入,试验分析了快速辐射传输模式中水物质效应对卫星观测模拟计算的影响。在WRF模式预报水物质分布与天气系统配置合理并符合云物理基本特征的基础上,水物质辐射效应的考虑极大地改善了卫星观测模拟的效果。结合卫星各通道探测特性,进一步分析了各种水物质粒子对NOAA16AMSUA/B各通道卫星亮温模拟的影响和物理机理,定量统计了各类水物质对各卫星观测通道亮温计算偏差和水物质对各通道偏差贡献的权重大小。分析结果表明,快速辐射传输模式中水物质效应的考虑为数值天气预报中云雨区卫星资料的同化应用提供了必需的基础条件。

  • 标签: 快速辐射传输模式 CRTM 水物质 辐射效应 卫星资料同化
  • 简介:本文利用雷竹笋早出大棚栽培试验资料,针对雷竹笋早出的温度要求,分析了塑料大棚的增温效应,并提出了塑料大棚栽培中应采取的、切实可行的相应措施,为完善雷竹笋早出大棚栽培技术提供了指导。

  • 标签: 塑料大棚 雷竹笋 日变化 林地面积 日较差 日平均气温
  • 简介:利用意大利国际理论物理研究中心(ICTP)提供的2000年各月气溶胶资料(包括人类活动和生物质燃烧所产生的气溶胶),使用并行版本区域气候模式RegCM3,研究了黑碳气溶胶对中国区域气候的影响。结果表明,引入黑碳气溶胶后,冬、夏季中国大部分地区大气顶出现了正辐射强迫,其分布与垂直负荷分布基本相似。在仅考虑黑碳气溶胶的直接辐射效应时,中国大部分地区冬、夏季地面气温呈下降趋势,降温的高值区均位于中国东南部,冬季最大降温幅度约为0.9℃,夏季最大降幅约为2.4℃,夏季降温幅度明显大于冬季。相对于温度变化,黑碳气溶胶引起的降水变化较为复杂,无论是冬季还是夏季,降水量减小的区域均大于增加区。冬季降水量最大减幅约为20mm,夏季降水量最大减幅超过100mm,夏季降水量减幅明显大于冬季。冬、夏季仅西北和华南部分地区降水量有所增加。冬季中国大部分地区痕量降水和弱降水日数呈增加趋势;夏季黄河以北中国北方地区痕量降水和弱降水日数也是以增加为主。

  • 标签: 黑碳气溶胶 直接辐射 辐射强迫 区域气候.
  • 简介:利用高密度自动观测站逐时气温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按照客观的标准选择参考站,分析2010年7月2~6日北京一次极端高温过程中城市热岛强度(IUHI)对城区地面气温时空分布的影响。此次高温过程连续5日的日最高气温均超过35.0°C,为北京站1951年以来连续5日平均最高气温的最高值。大陆暖高压控制我国大部分地区,北京处于高压脊前,西北气流下沉增温,加之气流越山引起的焚风效应,是导致此次极端高温过程发生的环流背景。但受城市热岛效应影响,最高、最低和平均气温的空间分布均出现了以城区为中心的高值区,从城区中心向郊区平均IUHI逐渐减小,最低气温IUHI较大,四环线以内5日平均IUHI达到2.93°C,四、五环线之间1.87°C,五、六环线之间1.43°C;最高气温IUHI较小,但四环线以内,四、五环线之间和五、六环线之间5日平均IUHI仍分别达到1.45°C、0.96°C和0.72°C。在7月3~6日夜间,四环内IUHI极值均在3.00°C以上,特别是7月6日凌晨达到5.50°C;白天IUHI相对较小,其中2日早晨甚至还出现了负值。城区各地带IUHI日变化规律几乎同步,具有两个相对稳定阶段和两个快速变化阶段。稳定的强IUHI阶段从21:00(北京时间,下同)持续到次日05:00,稳定的弱IUHI阶段从08:00至18:00;05:00至08:00是IUHI快速℃衰减阶段,而18:00至21:00是IUHI快速上升阶段。因此,城市热岛效应对北京城区夏季单次极端高温过程的强度及其空间分布具有显著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加重了城区特别是中心城区的高温影响。

  • 标签: 极端高温 城市热岛强度 城市化影响 自动气象站 北京城区
  • 简介:依据0—50cm土层土壤水分变化规律,分析了土壤水分变化对春小麦需水的影响,揭示了土壤水分变化与作物干旱的关系,确定了不同时段,土壤水分亏缺对作物生育影响的干旱指标,并分析了冬灌对干旱发生与产量形成的影响效应

  • 标签: 土壤水分 干旱 指标 冬灌效应
  • 简介:通过收集兰州市2010—2013年每日脑卒中发病资料,结合同一时间段的气象资料,利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分析气温与人群脑卒中发病的关联性,分析不同气温和不同滞后天数对脑卒中发病可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脑卒中发病与气象因素关系密切,气象因素与脑卒中病例数据的相关分析表明兰州市脑卒中每日发病人数与气温、气压和相对湿度均存在相关性,气温在不同滞后日与脑卒中的关联呈非线性,不同类型脑卒中与气温的关联强度存在差异。对于脑出血患者而言,低温在当天就表现出危害效应,随后发病风险不断增加,滞后2~3d时达到最大,可持续至低温发生后的第30天。脑梗塞的发病过程与脑出血存在一定差异,高温和低温均会引起发病风险增大,并且气温效应在当天就能发生,在滞后3~5d内最强。低温对女性或者19~64岁者的影响更大,而高温对≥65岁者的影响更大;低温对不同类型脑卒中发病均有影响,高温仅对缺血性脑卒中发病有影响。气温对不同年龄、性别人群的脑卒中发病影响存在差异,对不同类型的脑卒中发病影响也有所不同。气温是作为外因通过影响机体功能而致人发病的。

  • 标签: 气象因素 脑卒中 滞后效应 兰州市
  • 简介:引言茶叶是我市主要经济作物,在我市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但近几年来,由于受市场刺激,竞争愈来愈激烈。外地茶利用气候上的优势,在我市新茶未上市前乘虚而入,抢先占领市场。往往是在每年3月初,外地新茶就可以到我地上市,而本地新茶要到3月下旬才能上市,大部分新茶要到4月中下旬。由于上市迟,价格就低。为了改变这种被动局面,绍兴市越城区东陈茶场于1993年进行塑料大棚茶园试验,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 标签: 塑料大棚茶园 增温效应 经济效益 日光型 日平均气温 深翻施肥
  • 简介:水稻是我省主栽品种之一,1982年前多以30×10厘米形式栽培.这样的高密度,时因管理不当,而致水稻倒伏、发病、效益降低等矛盾产生,成为限制水稻高产栽培的主要因素.1983年后,我省推广水稻稀植栽培技术,栽培形式由30×13至30×26厘米不一.实践表明,稀植栽培改善了田间生态环境,缓解了高产水稻个体与群体间的矛盾,经济

  • 标签: 产量效应 水稻倒伏 稀植 水稻高产栽培 高产水稻 小气候特征
  • 简介:利用中尺度模式MM5,分别耦合传统的边界层参数化方案和城市冠层参数化方案,模拟了2001年冬季北京冠层大气的动力、热力特征,并和观测资料进行了对比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城市冠层参数化方案更能细致描述建筑群对城市冠层大气的动力、热力作用.由于建筑群的动力、热力作用,使北京城区的温度升高,风速减小,湍流动能增强,形成了明显的增温区、阻风区和湍能增强区,中心均位于城区高大建筑群附近,并向郊区递减.

  • 标签: 城市冠层 动力效应 热力效应 建筑群
  • 简介:去年10月,我局在遂川召开全区县市气象局长会议,推广“遂川模式”.尔后,各县市局普遍实行了风险承包责任制,半年来运行良好,效益明显.截止6月底,基本业务质量稳中有进,绝大多数项目稳定达标,气象科技有偿服务进帐收入比去年同期增加14.43万元;综合经营纯收入比去年同期增加7.14万多元.

  • 标签: 承包责任制 正负效应 综合经营 业务质量 气象科技 有偿服务
  • 简介:利用威海市1965-2013年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和1977-2012年经济社会统计资料,采用城郊气温对比、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典型滨海城市威海的城市热岛效应特征及其与城市化进程的关系.结果表明:1)近50a威海城市热岛强度阶段性变化明显,20世纪90年代以前呈现缓慢上升趋势,从90年代开始上升日益显著,平均上升速率为0.13℃/(10a);2)城市热岛强度季节变化明显,春、夏季热岛效应较为显著,上升速率分别为0.02和0.18℃/(10a)秋、冬季由于受海洋影响出现冷岛效应,但是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2010年之后冬季也由“冷岛”转变为“热岛”3)城市化对威海市城区增温的贡献率达到36.4%,城市发展指标与城市热岛强度均有较好的正相关关系,其中市区人口规模、经济发展、住宅建设相关性显著,相关系数分别为0.76、0.73和0.44.

  • 标签: 城市热岛效应 城市化进程 相关分析 滨海型城市
  • 简介:温带气旋是影响我国天气气候变化的重要系统,对东亚区域气旋活动及其气候效应的研究有助于加深东亚地区天气气候变化机理的认识。本文回顾了东亚气旋的识别方法、变化规律及气候效应的研究,主要进展如下:(1)1990年代以后,自动识别方法逐步替代了人工识别,各类算法对天气尺度气旋表达较好,但对多中心结构的温带气旋以及中小尺度气旋的识别和追踪能力还有待提高;(2)东亚气旋的尺度、性质、路径具有明显的多样性,气旋活动过程中的性质转变以及多尺度相互作用等方面近年来受到明显重视;(3)东亚气旋活动与区域气候异常以及伴随的强降水、大风等灾害性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有密切联系,气旋区的识别和追踪有助于定量研究气旋演变与极端天气事件之间的局地联系。

  • 标签: 温带气旋 自动识别 灾害性天气
  • 简介:利用在线耦合的大气化学模式WRF-ChemV3.6(WeatherResearchForecastingModelwithChemistryVersion3.6)及环境、气象观测数据,在完成大气化学方案优选的基础上,研究了华北地区一次重霾污染过程(2013年2月15-17日)对气象条件的反馈作用。重点关注一次颗粒物、无机气态成分和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的人为排放对PM2.5(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等于2.5μm的颗粒物,即细颗粒物)生成的贡献,探讨了由此引发的气象条件的变化。模拟结果显示,上述3种人为源的综合排放对华北地区PM2.5浓度的平均贡献率为91.27%,其中对北京、秦皇岛和沧州的贡献率分别达96.9%、95.9%和97.2%。这使区域地面太阳向下短波辐射降低近15.99%,区域平均地面辐射强迫达-26.51Wm^-2,由此导致地面温度下降0.14°C(3.68%),逆温增强,垂直温度梯度(?T/?z)升高0.026Kkm^-1,边界层高度降低18.92m(8.77%),平均风速减少约0.014ms^-1(0.35%),相对湿度绝对值升高0.51%,地面平均气压降低0.86Pa。对于15-17日污染过程,人为源综合排放的气溶胶对短波辐射的影响在天气过程中占主导地位,对边界层高度的影响较大,但不起主导作用,对温度、风速、相对湿度、气压的作用则远小于天气系统本身。挥发性有机污染物(VolatileOrganicCompounds,VOCs)作为二次有机气溶胶(SecondaryOrganicAerosol,SOA)的前体物,其人为排放对SOA浓度的贡献率约为99.6%。同时,VOCs通过调整大气反应活性促进无机气态成分向无机盐转化,它对硫酸盐和硝酸盐浓度的贡献达50%以上。然而,VOCs对整个PM2.5浓度的贡献不及各种源综合贡献的1/4。人为排放的VOCs对气象场的反馈与综合排放的作用基本一致,但对地面气压的影响VOCs排放时以热力因子为主,而人为源综合排放时以动力因子为主。上述结果暗示,灰霾污染过程所引发的气象条件向不利于污染物扩散方向

  • 标签: WRF-Chem模式 华北地区 灰霾 挥发性有机污染物(VOCs) 反馈作用
  • 简介:城市通风廊道能增加城市空气流通能力,缓解城市热岛,为了定量评估城市通风廊道的气象效应,本文采用区域边界层化学模式(RBLM-Chem),利用杭州市高分辨率地表类型、城市建筑等资料,开展了杭州市通风廊道影响的模拟研究,模式水平分辨率为250m。本文针对冬季和夏季两个典型个例进行数值模拟和敏感性试验,夏季个例时间为2013年8月12日,盛行南风,风向顺着通风廊道;冬季个例时间为2014年1月28日,盛行东风,风向垂直于通风廊道。主要结论如下:城市绿色通风廊道有增加风速、降低气温、提高湿度的作用,与没有通风廊道的情况相比,夏季风顺着廊道方向时,廊道区域风速平均增加可达1.4m/s,廊道区域内60m高度风速平均增加可达1m/s。而冬季风垂直于廊道时,廊道区域风速增加较小,仅有0.5m/s左右。通风廊道夏季降温幅度平均可达2.7℃,冬季降温幅度较小,仅有0.6℃左右。通风廊道对气象场的影响随风向向下游延伸,夏季在通风廊道下游250m处,风速增加、气温下降、相对湿度增加最大值分别为1.5m/s、2.9℃、3.1%,即使在通风廊道下游1500m处,最大降温仍有1.2℃。

  • 标签: 杭州 城市气候 城市通风廊道 RBLM-Chem模式
  • 简介:利用2008年南京市23个自动气象观测站气温资料,分析南京市城市热岛效应的空间分布及其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南京市的热岛中心主要分布在人口和建筑物密集的鼓楼、白下区和建邺区,下关、江宁和浦口等城区气温较低;2008年南京市平均城市热岛强度为1.6℃,四季热岛强度呈秋季、春季、冬季和夏季依次减弱;南京市城市热岛效应对城市居民生活影响较大。南京市热岛效应的逐渐增强,将导致夏季空调使用量的增加,增加能耗对创建低碳城市、建设和谐城市生活产生消极影响。

  • 标签: 热岛强度 热岛效应 气温 南京
  • 简介:利用兰州大学半干旱区气候与环境观测站(SOCAL)的微脉冲激光雷达(MPL)2008年4月30日至5月2日观测资料,对晴朗天气、浮沉天气及扬沙天气过程中气溶胶垂直分布的连续变化、物理机制进行了对比分析与探讨。结果表明MPL很好地反映出不同天气过程中大气气溶胶廓线的日变化特征:受人类活动影响,天气晴朗时,早晨9时开始在0—2km范围出现气溶胶聚集区,持续至15时,气溶胶平均消光系数〈0.20km-1;受沙尘输送影响,浮尘天气时,气溶胶聚集区高度范围为1—2km,高层气溶胶富集区高度范围为5—7km,气溶胶平均消光系数0.38km-1;扬沙天气时,气溶胶聚集区高度范围为0—1km,浓度远大于浮尘天气,但高层气溶胶浓度较小且分布较均匀,气溶胶平均消光系数〉0.50km-1。

  • 标签: MPL 气溶胶 沙尘天气 垂直分布
  • 简介:项目启动会于2006年11月13日在北京召开。许小峰副局长在会上指出,该项目集中了我国气溶胶各领域研究的精兵强将,有着深厚的研究基础和创新能力。项目首席科学家张小曳研究员做了项目总体情况报告,介绍了研究意义、总体目标、关键科学问题、主要研究内容、总体研究方案、项目主要学术骨干等诸多方面内容。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是该项目的主持单位。本项目要实现以下3方面的科学目标:(1)取得对中国大气气溶胶特性、分布和变化的准确与系统的科学认识;

  • 标签: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大气气溶胶 基础研究 气候效应 计划项目 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