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6 个结果
  • 简介:海上有自喷能力的油田采用多管分采是成熟的技术.南海西部W10-3油田1986年应用双管分采分注开发以来,收到明显的效果.但是,海上油气田生产安全环保要求严格.油井管柱上控制工具较多,施工操作复杂,有一定的难度.通过对W10-3井修井时双管隔器遇卡的典型处理实例,介绍双管隔器遇卡后的处理方法.并提出几点建议.

  • 标签: 双管封隔器 遇卡处理 海上油气田 施工
  • 简介:在研究泥岩盖层气性的形成条件及演化特征的基础上,对3种类型泥岩盖层的气性演化阶段进行了划分:既无生气能力又无异常孔隙流体压力的泥岩盖层,其演化不存在阶段,仅有毛细管封闭;具生烃能力但不具异常孔隙流体压力的泥岩盖层,其演化可分为毛细管封闭和毛细管+压力封闭两个阶段;既具生烃能力又具异常孔隙流体压力的泥岩盖层,其演化可分为毛细管封闭、压力封闭+毛细管封闭+抑制封闭和毛细管封闭+替代封闭3个阶段.研究泥岩盖层气性演化阶段,可以正确评价泥岩盖层的气能力及其有效.以松辽盆地三肇凹陷青山口组和泉头组一、二段两套泥岩盖层为例,讨论了泥岩盖层气性演化阶段的划分及其意义.

  • 标签: 泥岩盖层 封气性 演化阶段 研究意义 毛细管封闭 压力封闭
  • 简介:本文在研究盖层封闭油气机理的基础上,分析了欠压实泥岩在盖油气中的作用。欠压实泥岩具有压力封闭油气的能力,既可以封闭呈游离相运移的油气,又可以封闭呈水溶相运移的油气。当泥岩为生烃岩时,欠压实泥岩具有较强的烃浓度封闭能力,可完全封闭呈扩散相运移的天然气。即使欠压实泥岩中有断裂,因已存在孔隙流体异常压力也会使断层具封闭。因此,欠压实泥岩是封闭油气最有利的封闭盖层。

  • 标签: 欠压实泥岩 封盖油气 作用 孔隙流体异常压力 压力封闭 烃浓度封闭
  • 简介:经过研究岩石解仪(以ROCK-EVAL5为例)测定出的解参数与原油密度之间的关系,建立了快速预测含油岩石等样品中原油密度的方法。在钻井过程中或试油之前,利用解法预测储层的含油丰度、原油物性是很有意义的,对后期固井、试油等工程的合理实施有重要意义。

  • 标签: 热解法 快速预测 原油密度 热解参数
  • 简介:选择解气相色谱中的特定化合物nC7(正庚烷、烯烃)、nC8(正辛烷、烯烃)和甲苯,并计算相应的参数nC7+8/甲苯×2和甲苯/nC7,确定三类生油岩的划分界限为:Ⅰ型,nC7+8/,甲苯×2>3.25,甲苯/nC7<0.25;Ⅱ型,nC7+8/甲苯×2=1.10~3.25,甲苯/nC7=0.5~0.8;Ⅲ型,nC7+8/甲苯×2<1.10,甲苯/nC7>0.8。近百块次样品经过与元素分析、Rock-Eval分析结果对比,并实际应用于划分珠江口盆地生油岩类型,证实方法简便易行。

  • 标签: 应用 热解气相色谱参数 判别 生油岩 类型 甲苯/nC7
  • 简介:南海北部大陆架西区平均热流值61.89mW/m~2,具有被动大陆边缘的特征.该区各盆地热流值变化在61.71—62.18mW/m~2之间,基本上处于相同的背景中。这种性质与演化史有关。自古新世以来。本区经历了多次事件以及随后的沉降.晚期的事件影响最大,使边缘盆地逐步达到相同的状态并对烃源岩的演化有重要影响.镜质体反射率与今温度密切相关以及呈现的各种扭曲现象均是晚期作用的表现。

  • 标签: 南海北部 大陆架西区 油气生成 热演化史 今热流 镜质反射率
  • 简介:莺歌海盆地中中新统梅山组地层是盆地的主要烃源岩,它在盆地沉积中心的厚度达2000米。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特征说明该地层有机质丰度高,且完全成熟;它处在深,、封闭、含水和高压系统中。这种系统有利于烃类的生成、保存和运移,并且形成独特的模式——石油的深成因和水相运移。

  • 标签: 莺歌海盆地 梅山组 石油 深热成因 水相运移
  • 简介:利用镜质体反射率(R0)资料反演史是否存在多解取决于所采用的热流演化模型,采用目前常用的线性或指数模型,用R0作为检验标准,通过地史与史的联合模拟,能够对持续沉降升温的含油气盆地的史进行反演,R0不仅与温度及受热时间有关,而且与地层压力和镜质体的类型等因素有关,用TTI-R0法恢复烃源岩演化,应当进行校正和氢指数校正,文中提出了具体校正方法。

  • 标签: TTI-R0法 热史恢复 镜质体反射率 含油气盆地 烃源岩
  • 简介:系统研究渤西海域两口井沙三段至东下段27块泥岩样品芳烃馏份的显微荧光光谱特征,以红/绿值Q(I650/I500)和λmax值作为判别生油岩演化的参数。研究结果表明,渤西海域中部东下段底部至沙三段生油岩进入生油门限,并处于低成熟阶段;东南部地区东下段底部及下伏地层进入生油门限,东下段底部至沙三段顶部生油岩处于低成熟阶段,大部分沙三段生油岩处于成熟阶段。

  • 标签: 芳烃显微荧光光谱 热演化特征 渤西海域 第三系 生油岩评价 生油门限
  • 简介:在探索盆地油气成藏规律的研究中,要系统地研究储层流体系列(天然气、原油、沥青及水中有机质)含有油气生成、运移聚集、演化与氧化、破坏与保存等储多方面信息的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和赋存特征。当将它们与形成上述特征的地质背景(包括构造史、埋藏史、沉积成岩史、孔隙发育史、油气史)动态地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时,发现油气的聚集和保存具有明显的时间和有效,并进而可以获得盆地油气有效成藏期及有效成藏组合的有用信息,从而为现实的油气勘探服务。

  • 标签: 油气聚集 时间性 有效性 油气保存 储层流体系列 有机地化特征
  • 简介:应用测井资料研究沉积相,首先要准确地确定单井的岩剖面.为此,设计了一种自动确定岩的技术CLLOG.它是以常规测井资料和关键层的岩心资料建立各种岩模式,用来对未取心的井段(或井)进行岩判别,绘制出完整而连续的岩剖面,进而确定粒度和岩组合;参考主成份分析曲线及自动分层结果,并结合高分辨率地层倾角测井解释沉积构造,可大致划分亚相.以A区2井为实例,阐述了该技术使用结果,并结合高分辨地层倾角测井沉积构造的解释,进行了沉积亚相的划分和分析.

  • 标签: 应用 测井资料 自动确定 岩性 新技术 油气勘探
  • 简介:在球坐标系统中,球内一点受到挤压力时,在其前方会产生一个向上的分量。俯冲板块前方所产生的向上分力破坏了岩石圈的重力均衡和相均衡,引起地幔底辟和岩石圈下部熔蚀,使地壳减薄,在俯冲板块的持续作用下,上述作用反复进行,最终地壳被拱裂张开,形成洋壳化边缘海盆地。俯冲作用所产生的张应力可用公式Fui=(h-hi)fsinαcos(β-ωi)θi(1-n)^pij计算。由俯冲产生的张应力的分布范围可宽达1000-2000km以上。

  • 标签: 球坐标系统 俯冲挤压 弧后拉张 边缘海盆地 形成机制
  • 简介:针对涠洲12-1油田北块断层非常复杂,又属陆相沉积,油层薄,砂体物性横向非均质强等问题,文中总结出了一套适于复杂岩油藏勘探与开发的地震技术工作流程,并在涠洲12-1油田北块进行了应用.结果表明,应用三维可视化技术、属性分析技术和方差体技术可以有效解决本区的断层解释问题以及沉积模式及油藏类型等问题;在资料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应用全三维解释技术、正演模拟技术和三维地质建模技术可以对含油砂体的空间几何形态进行精细雕刻,预测储层砂体物性的横向变化,并以三维可视化技术为依托获得储层砂体的有效孔隙体积,从而为本区勘探方向的选择、开发储量的计算以及ODP方案的制定奠定了基础.

  • 标签: 地震技术 复杂岩性油藏 油气勘探 油气开发 应用 涠洲12-1油田北块
  • 简介:濮城油田东区沙二段下亚段储层沉积微相主要有河道、河道间、前缘席状砂及远砂坝等类型.探讨了沉积微相对储层微观、层内、层间及平面非均质控制作用,并在此基础上,以油藏动态资料为依据,分析了油层水淹情况、吸水和产液状况以及剩余油的分布状况.沉积微相控制储层的非均质和油水运动规律;前缘席状砂、河道间及远砂坝等沉积区剩余油相对富集,是今后调整挖潜的主要对象.

  • 标签: 濮城油田东区沙二段下亚段 沉积微相 储层非均质性 剩余油分布 调整挖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