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6 个结果
  • 简介:《娱乐至死》是一本对现实和当今生存状态很有意义的书。波兹曼用独特的视角解读了公众话语正在以一种娱乐化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文章从“媒介即隐喻”、“娱乐时代的到来”、赫胥黎的警告及其启示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同时针对当今社会文化娱乐化现象进行了深度解读。

  • 标签: 娱乐至死 媒介 赫胥黎
  • 简介:省级卫视的品牌竞争发展思路在2011年尤为鲜明。电视剧作为重要资源和收视增长点,是构建品牌内容定位的重要方面。而各个省级卫视在目前的体制和地域经济文化的局限下,为争夺有限的市场资源,难免出现暑期档翻拍剧扎堆等内容同质化的问题。翻拍剧只是在目前阶段出现的现象,而不是构筑省级卫视品牌的主打方面和持续因素。省级卫视需要结合品牌资源特色,形成更明确的内容定位,才会在未来有更精彩的呈现。

  • 标签: 翻拍 品牌 内容定位 省级卫视
  • 简介:社交媒体时代,假新闻的概念所指、生产方式及社会影响,均与大众传播时代表现出本质的不同,最重要的原因在于新旧媒介作为技术座架的差异。研究将假新闻放置在人类交流的视野中,探究其与社交媒体的关系,并从主体性、主体间性与人机关系三个维度展开批判,得出如下结论:认知心理层面,假新闻通过一系列文本话语策略对公众实施'远距离操纵',撩拨社会情绪,刺激态度分化以瓦解理性共识;生产关系层面,假新闻规模产业剥削数字劳工,加深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商品化;人机交互层面,机器不仅成为交流过程中的普遍中介,而且自身也成为参与者。机器人假新闻将前两种隐喻的消极后果推进到极致的同时,也造成人类主体性地位的陨落与主体间关系的迷失。社交媒体作为一项技术,为人类敞开的是一个爱欲扩张、事实退场、信息商品化加剧、虚拟与现实生活混淆的世界,其致命弱点在于无法保证沟通与互动的真实性。而它遮蔽的恰是被传播研究长期忽视的'身体'问题。因此,研究认为'重拾交谈'可以视为抵抗假新闻对日常生活干扰的一种途径。

  • 标签: 假新闻 社交媒体 主体性 主体间性 人机关系
  • 简介:一本杂志的成功,“应是由内在的丰厚底蕴与外在的完美形态相结合而成的高智力产品”^[1]。好的内容是杂志成功的基石,杂志的外在形态——封面设计、版式设计、字体、色彩、图片等各个环节、各种层次的包装同样非常重要。一个好杂志的品位离不开精良的包装,刊物独特的封面、优雅的版式等等细节都能体现刊物的性格。笔者拟以《三联生活周刊》(以下简称《三联》)为例,研究现代杂志内页插图的意义。

  • 标签: 《三联生活周刊》 杂志 文化现象 文化背景 解读 视觉
  • 简介:新闻策划现象是我国新闻实践中一道独具特色的景观,这种现象的产生有其深厚而独特的思想文化基础。本文对新闻策划现象思想文化的独特性进行了探讨,结合新闻策划学理合法性的深入研究,试提出一条丰富和扩展新闻理念、具有探索前景和实际意义的学术路径。

  • 标签: 新闻策划 思想文化基础 思想文化独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