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7 个结果
  • 简介:韩国生态文学发端于1960年代末期。与其它体裁相比,韩国生态文学在诗歌创作领域取得的成就最为突出。崔胜镐、郑玄宗、金芝河是韩国当代文坛备受瞩目的三位诗人,他们的诗歌蕴含了丰富而深刻的生态哲思,其思想内涵与审美特质可分别用"欲望"、"交感"、"生命"三个关键词来概括。通过逐一考察三位诗人的生态思想,比较其生态诗歌的共性与差异性,可窥见韩国当代生态诗歌的整体风貌,为我国生态文学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

  • 标签: 当代韩国诗歌 生态文学 崔胜镐 郑玄宗 金芝河
  • 简介:本文从贾宝玉的生活环境、贾宝玉的审美观、贾宝玉的性取向等角度出发,分析了贾宝玉审美观的成因和特点,最后得出他是准双性恋者的结论。

  • 标签: 石头记 贾宝玉 意淫 准双性恋
  • 简介:由于战争及政治斗争的原因,南朝许多人向北迁移,且受到北魏的礼待,同时他们也把南方的文化元素带进了北方。南朝士人的到来,对魏晋时期老庄玄学、经史之义、举止风仪的传播都产生了重要影响。不仅如此,这种南方的气韵风度,还影响到了帝王的文化修养与审美情趣。同时,北方的“丝绸之路”中断,使得南方海路开始兴盛。佛教的造像风格由海路传入南方再传入北方,极大地促进了佛教造像风格的南式化。南北朝审美文化的交流再一次证明了中华文明是在历史的交流和融合中发展完善的。

  • 标签: 南北交流 佛像造像 褒衣博带 秀骨清像
  • 简介:曹禺的剧作《雷雨》《原野》《北京人》,重点塑造了三类人物,这三类人物展现了三种生命的表达,从中可以看到曹禺先生对人类命运的忧虑与探索,以及对原始生命的热切呼唤。

  • 标签: 原始生命力 封建文明 生命的需求
  • 简介:安安,是福建晋江籍青年诗人。我曾是他的诗歌处女集第一个读者,当时我曾为其中一首题为《中华》的短诗赞叹不已,觉得他是一位很有创作灵性和创作潜力的作者。没想到他在全国诗歌走向低谷的情况下,短短几年中竟然在国内外不少有影响的刊物接二连三发表诸多有分量的力作,这的确是一个奇迹,难怪近年来他的创作现状及其作品引起了诗坛的关注和赞赏。

  • 标签: 诗歌 禅意 青年诗人 诗坛 诗作 创作
  • 简介:<正>§,从作品的沉浮和文艺理论界情况,审度观察作品的立脚点和切入问题的角度米·亚·肖洛霍夫的小说《静静的顿河》开始创作于1926年,1928年出版第一部(第一至三卷)和第二部(第四五卷),立即引起文艺理论界的关注,对作者、作品的阶级性和思想倾向等问题展开争论。第三部(第六卷)的发表经过了众所周知的一番波折,但到1932年终于出版。第四部(第七八卷)于1940年出版。从1940年评论界对这部作品趋向于作肯定性的评价。次年获斯大林

  • 标签: 肖洛霍夫 作品 思想倾向 文化 斯大林 俄罗斯
  • 简介:作为现代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在审美观念与艺术表现上,《狂人日记》充分地表现出超越既往与凡俗的审美现代性品格,具有了现代性本质特征,具备了现代文学经典作品必备的品质。

  • 标签: 审美品格的现代性 经典性
  • 简介:目前,作为一种学术的外国文学研究中普遍存在的'传记式研究模式',主要是对现存材料进行的转述和阐释,它虽然能够为读者提供一种'事实性知识',然而'事实'本身却不能决定理论的意义.因此这种模式不利于为外国文学研究领域提供一种中国视角.作者认为可以采纳'问题式研究模式',即以某种核心问题进入研究领域,进而提出理论构想.这既可弥补'传记式研究模式'的不足,也可在方法论上打破那种平面论述,使人们关注某一作家在其作品中所反映出的基本问题的同时,提供一种题域使人们得以深入下去.

  • 标签: 外国文学 传记式研究 中国 艺术生命 民族精神
  • 简介:通过"诗性功能"这一概念,俄罗斯形式论学派首次将"功能"这一方法论范畴从语言学成功地引入文学学。受其启发,布拉格学派的扬·穆卡若夫斯基提出了"审美功能"的概念,从而进一步将文学的功能研究从语言层拓展至审美层。比较"诗性功能"与"审美功能"这对概念,我们不难发现它们之间存在诸多差别,这些差别归根结蒂根源于两派文学功能观的不同。

  • 标签: 诗性功能 审美功能 布拉格学派 扬·穆卡若夫斯基
  • 简介:陈宝琛是同光体闽派的代表,存诗七百余首,于近代诗坛非常有影响。他的诗歌题材广泛,有歌哭之调,亦有沉静之音,均呈现出一种大家气象。在陈宝琛的诗歌中,占比重较大的是歌哭之调,而歌哭之调中又属哀挽诗作最为动人。陈宝琛的衷挽诗作以衰障朋友为主题的居多,均为情感真挚、感慨深沉之作,具有穿透时空的生命与感染

  • 标签: 陈宝琛 衷挽 真诚
  • 简介:"九叶诗派"的女诗人陈敬容与郑敏都善于将西方现代主义诗歌艺术经验与中国诗歌传统、中国的社会现实和自己独特的人生体验混合熔铸,但两人诗作风格迥异,陈诗是情感丰富的流动的音乐,郑诗则更像富蕴哲理的凝定的雕像。

  • 标签: 主观客体化 客观主体化 诗歌结构
  • 简介:文中对《壮族麽经布洛陀影印译注》这一壮族文化经典中的追求内盈的生态审美意识具体内涵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指出在《麽经布洛陀》里的壮族先民们认为,人作为物质存在的生命体,是应当有物质的欲望的,也只有满足了这基本的物质欲望,人类才得以进一步的发展。同时,壮族先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人的物质欲望是不能过度膨胀的,人们对物质欲望的追求必须要保持一定的度的,进而向内祈求人自身精神生活的丰富性。这种注重内在精神生命胜于外在物质生命的生态审美意识,更多地体现在壮族人们对审美意识人生的崇尚与偏好上,从自发无意识地探索与解释大自然的奥秘,到主动加以适应和调整自己与大自然环境的关系,再到自觉摸索与总结稻作生产规律知识,最后创建自成体系的稻作文明。由外而内,轻外在物质而重内在精神生命的状态,这就是《麽经布洛陀》里所展现的壮族先民一种内盈的生态审美意识。

  • 标签: 壮族 麽经 布洛陀 内盈 生态审美意识
  • 简介:文章通过对《壮族麽经布洛陀影印译注》这一壮族文化经典中的崇尚和谐社会的生态审美意识具体内涵的详细分析,指出在《麽经布洛陀》里,壮族先民们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认识,是独特而又充满了生态审美意识的。而在《麽经布洛陀》里,壮族先民们主要是通过道德伦理来营造和谐社会,主张家庭成员之间要尊老爱幼,晚辈要孝敬长辈,要懂得感恩;人与人之间要互敬互爱,互相帮助,和睦相处;社会则要建立有序有效的管理制度,以此来保障社会成员能获得良好的生存与发展空间机会,以及保证社会的正常运转。

  • 标签: 壮族 麽经 布洛陀 和谐
  • 简介:文章通过对《壮族麽经布洛陀影印译注》这一壮族文化经典中的敬畏自然的生态审美意识在壮族文化形态中的流传与影响分析,特别是在壮族民间文化的流传与影响的具体考察,提出在当下的生态文明建设中应当大胆借鉴壮族经典中的敬畏自然的生态审美意识、人和其他动植物一样各有其存在的生命价值意义、人类必须敬畏大自然这个人类和其他生物的母体、人类必须善待大自然中的所有成员。只有走坚定的自然之子的道路才是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所在。

  • 标签: 敬畏自然 流传 影响 自然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