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称戏曲中搬演鬼故事的剧目为“鬼戏”,是近半个世纪以来的事情。这类剧目,自从被如此划分以后,曾在较长的时间里从舞台上消失,评论者也寂寞了,于是,“鬼戏”在那段时间里,好象成了戏曲中的一个敏感而又特殊的分子。但毕竟它仍然是戏曲的一部分。戏曲属于艺术,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形式,反映着一定的社会形态。在戏曲研究中,本着继承传统,发扬传统的精神,我们既不能割断历史也不应回避历史,怎样立脚于现在,正确地回顾过去,想来颇有必要。拙文不揣浅薄,就有关“鬼戏”的两个问题试加论说。

  • 标签: 割断历史 海神庙 活捉王魁 折天柱 高帝纪 目连戏
  • 简介:梅兰芳历经50余年的舞台生活,将多种艺术领域的创作思想融于京剧艺术的舞台表演之中,使得旦行的表演艺术臻于尽善尽美的境界,形成了自身独具风格、博大精深的表演流派,被誉为20世纪最杰出的戏剧表演艺术家之一。其实不仅于此,梅兰芳也曾师从王梦白、陈师曾、齐白石等人,潜心于书画的创作与鉴赏,而堪称一位具有专业水准的书画家。同时,他在诗文、雕塑、电影等方面也有所钻研或实践。

  • 标签: 艺术观念 梅兰芳 表演艺术家 述论 舞台表演 创作思想
  • 简介:舞蹈交响诗《游戏》是德彪西创作生涯中最后一部大型管弦乐作品,亦是其毕生所追求的“一种灵活的几乎无法写下来”之音乐创作观念的完美诠释。通过对《游戏》中音高、音色、织体等诸多音乐元素的剖析,试图总结《游戏》的创作观念与技法,并及结构观念产生的根源与创作技法的演变,进而探究德彪西艺术风格之演变。

  • 标签: 《游戏》 德彪西艺术风格 创作观念 演变
  • 简介:<正>现代意义上的音乐表演,即以城市为中心,以音乐厅和歌剧院为主要舞台,并由专门从事表演的职业音乐家进行的音乐表演;在西方大体上是从17世纪中叶萌芽,到19世纪下半叶趋于成熟,而在20世纪呈现出空前繁荣的局面的。现代音乐表演的产生和发展,是由下述几个基本条件造成的。第一,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产生了广大的第三等级,特别是市民阶层,随着经济和社会地位的提高,他们也要求有自己的音乐生活和娱乐场所,过去那种把音乐

  • 标签: 音乐表演美学观念 音乐生活 音乐厅 歌剧院 音乐家 现代意义
  • 简介:音乐观念是人们在社会化过程中承袭下来的,是在特定的社会文化里耳濡目染形成的。在音乐教育中,音乐观念决定了音乐教育的理念、内容和形式,而音乐教育又有意识地影响着音乐观念的形成。当音乐的价值观建立在审美功能基础上时,音乐教育则成为审美教育的主要途径,但是这一观念不一定体现在所有的民族社会文化中,这点可从笔者前些年在非洲生活并考察音乐教育的经历中得到体证。

  • 标签: 音乐教育 音乐观念 文化语境 非洲 人本性 原本性
  • 简介:本文提出中国古代音乐论即中国古代艺术论的观点,认为中国古代乐论中的"和观念",是中国礼乐文化中最核心的范畴之一。如何承继古代乐论中的"和观念",理解"和观念"在构建和谐文化中的当代意义,对和谐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 标签: 古代乐论 “和观念” 乐与礼 和与同 乐(yue)与乐(le)
  • 简介:音乐雅、俗观念的更新与交融●刘峥“雅”、“俗”是个古老的艺术评价用语,在从古至今的艺术发展历史进程中,始终贯穿着“雅”、“俗”之争。“雅”、“俗”关系之所以长期争论不休,主要是因为“雅”、“俗”概念的价值取向的不同而造成的。其中,评价主体的社会地位、...

  • 标签: “雅” 通俗音乐 中国音乐文化 音乐创作 西方音乐 严肃音乐
  • 简介:大多数的文学作品都包含伦理观念,有学者认为:"在某种意义上说,文学的产生最初完全是为了伦理和道德的目的。文学与艺术美的欣赏并不是文学艺术的主要目的,而是为其道德目的服务的。……也就是说,文学是因为人类伦理及道德情感或观念表达的需要而产生的。"

  • 标签: 宋元戏曲 婚姻伦理观念 民俗解读 道德观
  • 简介:音乐院校开办师范系、科,对大多数院校来讲,是近十年的事。虽然1981年由文化部转发了教育部《关于高等师范院校艺术专业教学大钢(草案)》,但是如何办出具有“师范”特色的师范系,仍是我们多年来不断探索、实践,并进行改革的一个带有根本性的战略问题。

  • 标签: 高师钢琴教学 音乐院校 配弹 师范专业 普通音乐教育 师范院校
  • 简介:本文从欣氏调性观念的基础、对传统调性的评论、欣氏调性观念的特点和欣氏调性观念中的传统因素等四个方面,分析欣德米特调性观念的特性以及与传统调性理论的关系,认为欣氏是新调性理论的创建者,寓传统于创新之中。

  • 标签: 调性观念 调性关系 根源音 调性中心 音序I 调性功能
  • 简介:'乐府'概念自战国以降从音乐机构转而文体范畴,经历不断丰富波折的演绎过程,具体至元明清时期的戏曲文体发展,却又出现不同层面的错位论辩,诸如有概念指称的借用、音乐体制的重合、文学创作的互用以及批评鉴赏的标尺等,都无不折射出元明清文人戏曲文体观念的嬗变。可以说,以'乐府'视角切入关注戏曲文体的审视,从而窥见古代文体演绎的交互现象,进而探

  • 标签: 乐府戏曲 戏曲文体 文体观念
  • 简介:本文从中国古代色彩观的发展流变角度,论述了中国传统戏曲舞台色彩观念之渊源。传统戏曲舞台色彩(包括人物造型色彩和景物造型色彩)观念主要体现在人物造型色彩(包括戏衣和面部化妆两部分)方面,尤其是人物的戏衣色彩表现的最充分。认为传统戏曲舞台色彩观念主要受儒家色彩观影响,民间色彩影响次之,兼受道、佛两家色彩观影响,又最终根源于五行体系中的五色说。

  • 标签: 传统戏曲 舞台色彩观念 儒家色彩观 五色说 道家色彩观 佛家色彩观
  • 简介:本文从律学出发,上篇探讨了历史上关于音列、调式、调性、和声学等音乐现象和理论的成型、发展与变迁历程;下篇又结合欣德米特调性观念,对欣氏核心理论(音序I)进行修正,试图在此基础上为学界关于"和谐"观、"调"观念的外延、内涵及调关系的远近找到更科学的理论辨析依据。

  • 标签: 律学 调式音阶 “和谐”观 调性和声 欣德米特 调关系
  • 简介:目前,由于时代背景的不同、教育目标的变化以及教育手段的不断提高,高校音乐专业在声乐教学方面,存在着许多问题。本文就声乐教学的现状缺失和声乐教育转变的必要性,阐述了声乐教育转变的具体措施,来促进声乐教学改革。

  • 标签: 声乐教学 观念转变 改革措施
  • 简介:引言宫音音主观念,在我国可谓由来已久。其居位之尊、影响之大,不仅立足于我国传统律学思维的经纬之交,乐学领域中的音阶、宫调理论乃至具体音调的形态表述,亦无不染着宫音这尊千手观音之印迹。尽管有关论说林林总总、角度各异,但真正将宫音推至中国乐

  • 标签: 五度相生律 宫音音主观念 乐律学 五音 音级 音程
  • 简介:生态哲学美学秉承后现代精神,具有反中心主义的特点,强调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开放性、多元互动、动态平衡、同生共荣,它与中国的“和”的精神相通;“和/生态”是多元音乐文化观念的思想基础,并体现其核心精神。“多元文化”本身具有多样性释义,它们也都对多元音乐文化观念起支持作用。

  • 标签: 全球化 生态哲学 环境美学 多元文化 动态平衡
  • 简介:<正>中国新时期流行音乐的发韧,首先可以从施光南、王酪、王立平及张丕基、谷建芬等人的作品算起。这一时期的主要倾向是反“高、强、硬、响”的文革音乐观,恢复了文革前革命抒情歌曲的创作传统,并带有强烈的时代气息。施光南的歌曲创作以《打起手鼓唱起歌》为标志,在文革中就形成了重视节奏作用、重视民族音乐因素的大众化歌曲风格。这一风格,在

  • 标签: 流行音乐 美学观念 施光南 抒情歌曲 音乐因素 歌曲创作
  • 简介:“节奏”,在中国民族音乐,是“节制音乐的进行”的意思。文章述说的是(唐)宋时“拍板”以“节奏”中的一些最基本的情形。“拍板为‘乐句’,言‘句乐’也”,意思是“按文句分音乐(为乐句)”,即“板拍句乐”。“板拍句乐”首先是“均拍”。“均”即“韵”,“均拍”是(大)韵处的“板拍”。“均拍”在的字出口之后──歌者“停声待拍”,拍板者在歌者“声尽而下”板拍。“停声待拍”时出现的“空”休止处即“眼”。拍板拍于眼即为“拍眼”。大韵(大住)处的“均拍”及句断(大顿)处的“板拍”为“官拍”,故慢曲为十六官拍。韵段内的小韵(小住)及文句摊破后出现的句断处的板拍为“艳拍”。

  • 标签: 节奏 拍板 乐句 均拍 停声待拍 拍眼
  • 简介:斯克里亚宾晚期音乐的创作观念与手法都极为复杂。在选择调式音阶时,他既使用传统大小调和半音化的自然音阶体系,也使用“八音音阶”、“全音音阶”和“斯克里亚宾音阶”这样的人工音阶体系,使音乐获得了更为丰富的音响。

  • 标签: 斯克里亚宾 半音阶 八音音阶 全音音阶 “斯克里亚宾音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