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65 个结果
  • 简介:近些年,国内文化舞台上出现了以自然景观为背景,配合现代化技术为手段的景观歌舞。景观歌舞是伴随旅游文化发展,借助当地优势自然资源,结合文学、民俗故事、音乐、舞蹈、美术等多种艺术形式发展出来的一种全新的歌舞形式。本文以“景观歌舞”为研究对象,分别从审美形式特征、审美文化功能和对传统审美影响个方面展开论述,阐释景观歌舞“在场性”、“奇观性”、“商业性”的审美特质对传统审美的消解。文章以大众文化理论为指导,以具体个隶为依据,论证景观舞蹈所面临的巨大挑战,试图为艺术、文化、经济对接下形成的景观舞蹈,在商业和艺术平衡间寻找出路。

  • 标签: 景观歌舞 景观文化 审美形式 大众文化
  • 简介:空间和节奏作为舞蹈表现的两大元素,在舞蹈的表现中起着决定作用。通常我们说舞蹈的风格是由节奏决定的,而舞蹈的形象则由空间构成,它由空间的维构成不同的图案组合和雕塑组合来表现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作为空间的平面构图(空间运动线)可以根据不同布局表现不同审...

  • 标签: 舞蹈训练 大空间 小空间 舞蹈表现 八卦掌 运动轨迹
  • 简介:近几年,中国现代舞关注中国古典题材、古典元素、古典哲学的作品越来越明显地成为中国现代舞走向国际舞坛的品牌和文化名片,并显示出这一类现代舞作品的自身规律和时代功能。这一现象体现了中国现代舞的当代发展境遇,其中也包括令人省思的隐忧。比鉴欧美日现代舞对待东方传统文化的做法,只有厘清中国现代舞的当代文化旨归,在本文化内部反刍传统文化精髓,解决自身问题,才是无声而有力地赢得国际公信力的关键。

  • 标签: 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现代舞
  • 简介:2001后4月15—18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与河南对外文化交流协会共同在郑州举办了关于《中原文化与现代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与会代表70余人,包括奥地利、俄国、日本、韩国、中国大陆及台湾、香港地区的代表。本文是作者在大会上宣读的论文。

  • 标签: 舞蹈艺术 艺术形式 艺术风格 中国 舞蹈事业史 龙舞
  • 简介:纵观中国的传统舞蹈,历史上诸多古代舞蹈,大都已经失传或被历史湮没了。因此“中国音乐舞蹈,尤其是舞蹈,从宋朝以后逐渐衰落,原有的东西几乎大都丧失,很多已不可考。

  • 标签: 中国 古典舞 传统舞蹈 历史渊源 戏曲舞蹈 表演形式
  • 简介:莽人是一个跨境而居的人口较少族群。由于地处偏远、交通闭塞、发现较晚,其传统舞蹈保留得较为完整,并不为外界所知。经过长期田野调查,笔者发现莽人传统舞蹈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这些特征是莽人在其生存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人文环境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本文通过对莽人传统舞蹈的具体形态、莽人传统舞蹈的典型特征因子分解、莽人传统舞蹈的生态项诸因子进行分析,旨在揭示莽人传统舞蹈与其生存环境的特征,以此加深人们对莽人传统文化的认识。

  • 标签: 舞蹈生态学 莽人 传统舞蹈 生境 分析
  • 简介:本文是对朝鲜民族传统舞蹈《闲良舞》人物形象的分析研究。从其产生、流变、现状等问题入手,逐步剖析舞蹈人物形象背后所包含的传统文化信息。

  • 标签: 朝鲜民族 《闲良舞》 人物形象
  • 简介:标题上的两个词是听来的。“步加”来自戴爱莲先生。那时她来北京舞院举办学术讲座,讲的是“芭蕾”。讲完后,戴先生说自己更愿意讲民间舞并关注其间的“步加”现象——即一种舞步重复次后有一次变化,如维族舞的“步一抬”、藏族舞的“步一撩”、秧歌的“步一回”……据戴先生说,她通过对世界各地民间舞的考察,能列举70多种“步加”现象。“半拉云手”则来自刘菱舟先生。刘先生与王

  • 标签: 民俗舞蹈 民间舞 跳四方 生理机制 戏曲舞蹈 运动态势
  • 简介:在珠角不少重大活动或重大节日的文艺助兴演出中,近来正悄然进行着角色转换——以往担当主角的本省艺术团体,不是被北京、上海等地和国外的著名音乐歌舞团体所直接取代,就是京沪粤联手演绎。不少乡镇观众说:“本省歌舞团已看过多次了,我们也想尝尝‘鲜’!”

  • 标签: 歌舞团 艺术团体 演出 观众 舞台 音乐
  • 简介:约瑟夫·侯希尔先生是美国传统舞蹈文化保护中心的执行总监和艺术总监。该中心总部位于美国芝加哥,是一个非盈利性的民间组织。这个组织成立于1999年,在过去的十余年里,主要在喜马拉雅地区与当地的古代舞蹈以及濒临绝迹的舞蹈形式的从业者一起合作,工作对象是亚洲的古代舞蹈和一些相对而言较小的舞蹈文化体系,在拉达克①、巴基斯坦、尼泊尔、不丹、日本和斯里兰卡等地开展保护性工作。该中心与博物馆有着密切的合作,推出了一系列高水平的亚洲艺术展览。本文根据其在北京舞蹈学院所进行的演讲与专访整理而成,从亚洲传统舞蹈保护及舞蹈与博物馆结合等方面,为大家提供新的视角。

  • 标签: 亚洲传统舞蹈 博物馆 舞蹈文化
  • 简介:本文采取了用同一模式对不同研究对象进行条理性归纳和解读性互证的方法,求取对于东亚古典舞蹈发展规律的学术性表述,并将东亚舞蹈圈从理论上放置到当下全球化的话语环境之中进行定位,为今后进一步开展对于东亚、亚洲、世界舞蹈文化的研究工作,预设了一个契机。为了全面彻底地研究中国古典舞,我日本和韩国作为两面镜子,把视角由从内向外,改为从外向内或者说自上而下。通过对于中、日、韩古典舞蹈之发展模式、审美标准、运行机制、艺术素养、舞蹈势态、史学方法这六切入点,对中日韩国古典舞蹈进行了多方位,多视角,多层次,多交叉的纵向爬梳与横向比较论述。

  • 标签: 古典舞 发展模式 审美标准 运作机制 艺术素养
  • 简介:在高校舞蹈教育中,提出建立舞蹈人文基础、舞蹈批判基础、舞蹈技能与美育基础。重点分析个基础和个基础之间的关系,以求通过个基础的建立,帮助学生将知识融会贯通于舞蹈艺术实践中,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让学生认识舞蹈,理解舞蹈,正确地评判舞蹈。

  • 标签: 舞蹈 人文基础 批判基础 舞蹈技能与美育基础
  • 简介:本文以胶州秧歌“道弯”为切入点,首先分析民间、课堂、舞台个不同文化空间的胶州秧歌“道弯”的形态特征,从中透视各自的审美特质;其次分析胶州秧歌“道弯”从民间到舞台的审美嬗变的原因;最后分析审美嬗变过程所折射出的个不同层次的审美诉求。笔者在结论部分指出,“道弯”经过编导和演员们的多次诠释,已经超越了原生胶州秧歌的美学范畴,成为代表汉族女性舞蹈的审美形态的典范之一。

  • 标签: 胶州秧歌 “三道弯” 民间 课堂 舞台 审美
  • 简介:“身韵”是中国古典舞学科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978年北京舞蹈学校升格为大学后,业内人士反思过去只找到了传统舞蹈之形貌,并未找到贯穿数千年之久的中国古典舞蹈之神韵,鉴于此,20世纪80年代诞生的“中国古典舞身韵”是李正一教授和唐满城教授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深究细研、集思广益而逐步完善起来的一项重要科研成果,并屡次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励。本文以唐满城先生早年编创的身韵“八组合”为主要观测点,举一反地从教学规律出发寻找身韵的共性与个性及传统组合的深厚底蕴,并“取事立人”谨以此文纪念著名舞蹈教育家唐满城先生辞世十周年。

  • 标签: 唐满城 中国古典舞 身韵 “八大组合”
  • 简介:2018年10月12日晚,由北京舞蹈学院主办,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民族舞蹈文化研究基地、北京市海淀区文化委员会承办的第二届“一带一路”民族传统舞蹈展演在北京舞蹈学院舞蹈剧场成功举办。展演中的12个剧目以及此次展演所征集的珍贵舞蹈资料均进入民族舞蹈文化研究基地“中国民族舞蹈学术资源库”。中央电视台、《中国文化报》等媒体对此次展演活动进行了报道。民族舞蹈文化研究基地承续“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以舞蹈艺术架起民心相通的桥梁。

  • 标签: 民族舞蹈 展演活动 传统舞蹈 一带一路 《中国文化报》 北京舞蹈学院
  • 简介:美国芭蕾舞剧院的首席舞者赫曼·科内约、波丽娜·塞米诺娃和驻团编导阿列克谢·罗曼斯基在近日公布的2014年班诺瓦舞蹈奖中皆榜上有名。其中,现任ABT首席的阿根廷芭蕾舞演员科内约凭借对舞剧《希尔维亚》中的阿曼达、《暴风雨》中的卡利班和《第九交响曲》的领舞角色的成功塑造以及在玛莎·克拉克之作《谢利》中的优秀表现而获得了“最佳男舞者”的称号。

  • 标签: 舞蹈 《第九交响曲》 《暴风雨》 芭蕾舞 阿根廷 克拉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