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9
371 个结果
  • 简介:本文通过笔者在第13届布拉格国际演出设计空间四年展上的亲历亲见,记录了各国策展演出的细节,并历时性联系历届布拉格四年展,从舞台美术装置、展览作为舞台、从制作舞美到发现“舞美”、共享空间四个方面对于布拉格四年展做了详细的述评。本届展览内容呈现出这样一个事实:舞台美术不再只是传统的戏剧形式达到演出目的的手段,而是目的本身;不再只是记录舞台演出的文献式展陈,而是一种思维方式。它使得舞台美术成为走向自身更完整的艺术学科。本届展览标志着四年展发生了逐步从针对戏剧专业人员到以开放姿态面向公众,从记录演出到立足展览现场的重大转变。

  • 标签: 舞台美术 共享空间 展览 空间设计
  • 简介:20世纪60年代末,英国著名的导演彼得·布鲁克发表了他的戏剧论著《空的空间》,阐述了他对戏剧本质、戏剧创作的看法和理想,引起了世界对他的关注,并对世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 标签: 空间 戏剧本质 60年代 20世纪 戏剧创作 世界
  • 简介:由克里斯托弗·诺兰执导,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主演的电影《盗梦空间》通过巧妙选取的叙事者和灵活切换的叙事角度,主次分明的人物角色及其功能的自然转化,设想大胆、详略得宜的叙事时空以及繁而有序、环环相扣的叙事结构等,使故事在梦境与现实之间不断穿梭,表现出叙事的复杂性。综合来看,影片无论是架构的设计,还是细节的选取,处处体现出创作者的巧思,这些复杂的叙事手法共同编织出一个发生在梦境迷宫中的奇特故事。

  • 标签: 《盗梦空间》 梦境 叙事策略 克里斯托弗·诺兰
  • 简介:福建素有"海滨邹鲁"之称,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尤其是福建的戏剧艺术,其历史源渊可追溯至唐宋.我省地处东南一隅,众多的方言区不仅形成了众多的地方剧种,同时也为传统剧种和传统剧目的保留提供了良好的土壤.比如有宋元南戏遗响之称的梨园戏、莆仙戏等古老剧种至今依然活跃在我省的戏剧舞台上.

  • 标签: 中国艺术研究院 戏曲研究 戏剧创作 戏剧艺术 剧本 研讨会
  • 简介:“梅派”表演构成梅兰芳艺术的基础和主体,是一个比较清晰的概念范畴,其传播和弘扬均有相对明晰的指向和目标,但梅兰芳的历史文化意义,却远不止“梅派”一词所能全部归纳。梅兰芳艺术精神是对“梅兰芳”这一文化符号更具涵盖、也更为核心和本质的概括,是诠释梅兰芳之所以为梅兰芳、“梅派”之所以为“梅派”、梅兰芳所以能够缔造京剧之崇的索解之码。而这,显然远远不局限于舞台觀餛。梅兰芳艺术精神是一个综合体,是人与艺,艺与时、与世的复合,是艺术与思想、精神的统一。护国寺街9号梅兰芳纪念馆前身为梅兰芳故居,新中国成立后梅兰芳的北京寓所。从其文化空间来看,每一平方米其实都有历史和文化的印记。就纪念馆而言,不能仅仅停留于对故居的定格和“静止化”,而应追寻这种定格与“静止化”背后的历史记忆、真实生活和故事细节,这样与拜谒参观者所形成的互动和交流应该是最为生动和有效的。

  • 标签: 梅兰芳 艺术精神 文化空间 纪念馆
  • 简介:本文基于太行山区现存明清时期民居建筑空间的形成和形制特征,分析了其形制类型和构成要素,总结了目前传统民居建筑存在现状、面临的问题与保护措施,意在加强保护乡土建筑意识,为传统民居建筑形制在现代居住建筑设计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 标签: 太行山区 民居建筑 形制特色 构成要素
  • 简介:作为最为著名的川西纪念性园林,杜甫草堂以其古朴清雅的环境、飘然脱俗的意境从众多古典园林中脱颖而出,吸引了大批学者和设计师的广泛关注。本文从正变结合、旷奥交替,疏密有致、虚实相生,巧于因借、精在体宜三方面对杜甫草堂园林的空间特征展开系统分析,以期加深广大艺术工作者对杜甫草堂及川西园林的认识和了解。

  • 标签: 杜甫草堂 园林艺术 川西园林
  • 简介: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标识导向系统对城市公共空间的影响越来越显著,它不仅能够满足大众的寻路要求,又要体现城市的形象和品位,是城市公共空间不可或缺的主体之一。同时,城市公共空间也从功能性、美观性、环保性等方面对标识导向系统提出新的要求。只有正确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确保标识导向系统能与其所在城市公共空间很好的融合到一起,才能创造更富人文气息、文化底蕴的城市空间

  • 标签: 标识导向系统 城市公共空间 功能性 美观性 环保性
  • 简介:20世纪末至今,文学的“空间叙事”逐渐得到国内学者的关注,并成为文学研究和叙事学研究的一大热点。文章认为,爱伦·坡的《厄舍府之倒塌》就是一篇典型的空间叙事作品。文章借用相关空间理论和空间叙事研究成果,从三方面解读了“空间叙事”在该小说中的体现及其意义:其一,空间的“前景化”;其二,空间与人物的契合;其三,空间的“主题性”。从空间叙事的角度分析,我们发现,这篇经典恐怖小说的情节具有合理性,因为叙事的重心和小说的意义主要来自空间建构,即来自空间描绘的细节真实,而非情节的真实性。

  • 标签: 《厄舍府之倒塌》 空间叙事 空间前景化 空间主题性
  • 简介:梅新林、葛永海在《中国社会科学》(2008.2)上刊登同题文章,文章认为,经典“代读”是当今大众传媒时代高雅文化传播的一个重要现象,是大众传媒与学者群体携手合作、一同满足大众群体精神文化需求的时代产物。文章从五个层面作了理论阐述。文章首先提出经典“代读”这一概念(当一些学者走出书斋、走向荧屏,向电视机前的大众群体广泛传播其经典阅读的心得与体会,受众群体则藉此获得对经典的认知和理解,而这些学者则以学术权威的身份,担当了经典“代读”者的角色。),探讨了它的缘起与走向,肯定了其价值存在的合理性,

  • 标签: 知识空间 文化缺失 《中国社会科学》 大众传媒 受众群体 精神文化需求
  • 简介:2012年1月5日,由北京市电气设计情报网主办、北京达尼利华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达尼利华”)协办的“大空间建声与电声设计研讨会”在京举办。来自北京多家设计院代表、集成商及用户等百余人参会。

  • 标签: 电声 空间 电气设计 北京市 科技发展 情报网
  • 简介:2010年9月28日,由上海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和灯光实验室联合主办的“创造自由的照明空间”专家座谈会,在我院佛西楼举行。此次座谈会召开的时间适值灯光专家金长烈教授八十寿辰。与会专家学者从自身的工作实践出发,围绕金长烈教授提出的“创造自由的照明空间”的理念,就“当代舞台灯光的发展、国际舞台灯光最新发展趋势以及舞台灯光教学”等多方面的问题,进行了富有建设性的讨论。

  • 标签: 专家座谈会 空间 照明 自由 舞台灯光 上海戏剧学院
  • 简介:文化与城市发展和旅游开发有着密切的关系,文化资源的开发在其中的作用日益突出。世界上有许多著名的文化名城,并没有首都或中心城市的显要地位,但是仍然利用自己某些特有的因素来塑造一个整体的城市文化形象,拓展出一个独具特色的品牌。浙江绍兴既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又是中国江南著名的水乡,水是绍兴的文化灵魂之一。本文尝试从绍兴城市水文化资源的形成来探索一个城市背后的集体记忆,以及由此形成的城市文化精神和社会认同。然后,试述这种城市文化和社会认同,如何在现代的文化旅游产业中发挥作用,建立绍兴特有的文化形像和品牌。

  • 标签: 文化空间 文化资源 水文化旅游
  • 简介:本文就张同先生水彩作品简述了水彩画在中国的地位、发展与水彩画特性,探讨了张同先生作品中对自然的观察体悟与其绘画语言中诗性意境的空间再造之独特。

  • 标签: 张同 水彩画 诗性意境
  • 简介:清末民初,看灯影戏成为成都市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市民可以在戏园、茶楼、会馆、寺庙以及大街上看灯影戏的表演。这些资料记载在文献典籍中,也在李劫人的小说中。从今天成都市民的灯影话语里,我们也能感受昔日灯影戏的辉煌。

  • 标签: 成都灯影戏 市民话语 清末民初 消费空间
  • 简介:在媒介文化占据主流地位的大众传播时代,传统曲艺的审美空间被挤压、变形,面临被消解的窘境。传统曲艺必须与时俱进,改革艺术表现形式,挖掘新的主题内容,创新艺术传播方式,并克服大众文化带来的负效应,建构适应时代发展的良性机制,才能在媒介文化大浪潮中占得一席之地。

  • 标签: 媒介文化 传统曲艺 审美空间 消解 重构
  • 简介:经济全球化时代,由于都市的不断扩张,城市与乡村之间的界线朝向乡村靠拢。台湾的都市发展也不再像“亚洲四小龙”时期那样充满生机,能够提供更多的资源来促使人们往城市移动、生存。在台湾“后新电影”剧情中受挫、离开城市的主角们始终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他们面对着城市扩张的状态,不得不以“失败者”的面目重返故乡,进而试图探寻重新认识故乡和都市的方式。在空间和叙事的表现上,“后新电影”逐步地尝试重构城乡关系,以及劳动者、居民与地方空间的社会关系,在这一层次上正视迫使电影中主角离开城市返回家乡的原因以及主角返乡后的后续发展,同时对影片中大量出现的地方空间所兹含的目标及意义进行自我阐释。

  • 标签: 台湾“后新电影” 劳动空间 城乡空间 认同空间
  • 简介:研讨观演建筑观众厅平面形式和空间尺度,具体研究观众厅平面面积、平面形式、剖面高度、剖面形式、人均容积、座距与排距等,介绍国外已建成著名观众厅及国内部分新建观众厅数据。

  • 标签: 观众厅 空间尺寸 平面形式 剖面高度 人均容积 座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