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5 个结果
  • 简介:毛洋海在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3期上发表文章,宋代的祖国内地和藏区的经济关系主要是茶马经济往来。这些茶马经济关系,既有官方之间的贡赐关系,也有民间自发的商品交换。已有的研究成果,对于唐宋以来的祖国内地和藏区的茶马等经济关系,不加区分地都称之为“汉藏茶马贸易”、“茶马互市”、“贡赐贸易”等。

  • 标签: 经济关系 性质问题 藏区 内地 祖国 宋代
  • 简介:撒拉语、蒙古语同属一个语系。两个民族在历史上密切的经济、文化往来,促进了语言间的相互接触、影响。这种接触和影响的结果,就是在各自的语言中出现了相互借用的词语或有同源关系的词语。这些词语就成为撒拉族与蒙古族的历史关系和文化渗透的佐证。

  • 标签: 撒拉语 蒙古语 关系词 探析
  • 简介:河湟地区位于藏彝走廊与西北走廊交界地带,这里不同文化相互交汇,族群关系繁复多样。这一区域在族群互动中建立了独具特色的生存秩序。本文试对21世纪以来河湟地区族群关系的研究作一综述和评价。

  • 标签: 河湟地区 族群互动 生存秩序
  • 简介:随着以微博为代表的Web2.0时代社交网络的兴起,互联网深刻地影响和改变整个世界。网络社会的崛起,催生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新型社区——虚拟社区。以新浪微博为研究个案,试图分析虚拟社区的发展趋势。文章指出,从Web1.0时代到Web2.0时代,主流的虚拟社区的本质和形态也在发生变化,即从空间型虚拟社区发展到关系型虚拟社区。关系型虚拟社区是在人们通过基于信息通信技术所形成的虚拟关系网络进行互动和交流后所产生的虚拟社区。在社交网络的推动下,人类将生活在覆盖所有网民(netizens)的关系型虚拟社区之中。关系型虚拟社区日益嵌入人类的生活,人类在关系型虚拟社区中实现虚拟身份与现实身份的全面融合,形成"大社区,小世界"的格局。文章还探讨了关系型虚拟社区的特点,最后展望了互联网人类学的研究前景。

  • 标签: 社区 关系型虚拟社区 微博 网络人类学
  • 简介:三亚回族具有独特而鲜明的社会文化特点,但在以"现代化"为目标的社会发展层面,三亚回族社区与周边的社区乃至中国大陆其他地方的社区具有同质性。本文将分析国家与市场对三亚回族社会关系的影响,并考察三亚回族运用自身社会文化资源对社会关系的调适和重构,从而回应现代社会个体、群体与现代社会的关系的问题。

  • 标签: 三亚回族 非正规经济 社会关系 调适与重构
  • 简介:文章初步探讨了甘肃省民族杂居地区——临夏市的回、汉文化越界与交融现象,并结合有关族群理论和历史事实说明:文化交融现象本身就是民族关系良性运行的结果和反映,从族群“原生主义”理论的视角来看,它继而可以成为两个民族彼此认同的基础之一。

  • 标签: 甘肃 文化交融 民族关系 临夏
  • 简介:中法《北京条约》签订后,法国派其首任驻华分舰队司令卜罗德指挥镇压太平军的"华洋会剿"。在1862年的南桥之役中,卜罗德中枪身亡,成为被太平军击毙的最高级别外国将领。本文详细考察了中外不同视角下的"卜罗德之死"及其死后各方的反应,指出各方高规格祭奠卜罗德系出于各自不同目的。清方希望换取法方在镇压太平天国方面的继续合作,法方则将卜罗德视为拿破仑三世远东战略的执行者。分析卜罗德来华的具体作为和对中国政局的影响,可以深入揭示法国与清政府在"华洋会剿"中各自的利益考量和彼此间的微妙关系

  • 标签: 卜罗德 太平天国 华洋会剿 法国舰队 法兰西第二帝国
  • 简介: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所发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中的核心概念之一,“社区”是被理解为可以与“传承人”相互置换的一个概念来加以强调的,对社区在非遗保护中的参与、知情乃至引领权利的强调,体现了UNESCO力图通过文化的保护来保护普通人的权益的根本目标。每个社区都具有非均质的、多样性的特点,社区成员在传承和实践非遗项目的过程中,往往存在着“作为非遗知识保存者的实践者”同“单纯实践者”之间的不同和相互协作,他们通过不同的分工,共同促成了相关非遗项目的延续与实施。社区内部的差异性,加上不同国家文化传统、政治形态和经济条件等方面的不同,使得具体的非遗保护实践可能很难避免政府力量主导的情况,但这并不应该成为参与非遗保护的任何国家或地区忽视社区参与和引领的理由,相反,政府力量应该以一种“文化对话”的态度,尽量克服具体实践过程中强势干预的立场,最终促成非遗保护中社区主导的局面,并为普通人的全面发展作出切实的贡献。

  • 标签: 非物质文化遗产 社区 作为非遗知识保存者的实践者 单纯实践者 文化对话
  • 简介: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关系的研究一直受到广泛关注,观点各不相同。本研究基于对南疆莎车县维吾尔族村落的实地调查,细致梳理了当地村民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现状,以及他们对两者关系的认知,最终得出结论:当地人的国家意识受两个重要因素的影响,一个是国家的宣传和教育,另一个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的国家政策。在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基本框架下,无论是宣传教育,还是落实国家政策,都充分考虑到当地人的民族身份。当地人在接受这些政策措施的过程中会增强自身的民族认同感,但这并不意味着一定会弱化国家认同。因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具体措施本身就体现了国家意志,所以当地人民族认同感的加强,实际上是对国家认同增强的体现。多民族国家的国家认同建构于人们对于自身民族认同的基础之上,二者并不冲突。

  • 标签: 维吾尔族 国家认同 民族认同 南疆
  • 简介:《家庙街清真寺重修大殿撂棚大门功德碑记》证明清真寺的修建年代不晚于道光二十九年,重新考证了清真寺居民来源和职业构成。同时,广为流传的武状元白成龙的故事反映了清代乾隆至同治时期家庙街当地回汉关系的曲折变化,折射出此次历时23年之久的修寺经过,主要是受到了成同西北回民起义的影响,导致家庙街地方回汉矛盾激化,并最终影响了清真寺的重修进程。

  • 标签: 同治十二年碑 白成龙 回汉关系 王逢韶
  • 简介:博物馆展览形式与观众认知是相互联动、互为因果的关系,观众需求是博物馆展览形式设计的重要原则之一。民族博物馆因其自身的“民族性”特征,在展览形式与观众认知关系方面有一些需要特别关注的因素。在形式设计方面应考虑观众的感觉与认知系统,观众的自然特征差异、参观心理与行为特征会影响展览形式与内容设计,观众构成、参观目的与时代变化也会促使展览形式产生新变。本文以裕固族博物馆的布展为例,就此问题做一些探讨。

  • 标签: 民族博物馆 展览形式 观众认知
  • 简介:一般认为,1952年第一次反"地方主义"运动的直接原因是中央与地方之间对土改政策的认识出现分歧,用当时的术语来说,即"土改右倾"。不过,在广东省海南区,成为运动整肃主要对象的陵水县4位县级领导人并没有被指为右倾。尽管陵水县1951年上半年第一期土改较为温和,但到了第二期、第三期土改,频频出现过"左"表现——在1951年下半年,虽然经济斗争状况不佳,但陵水县政治斗争之激烈,使人们很难将其与同情地主、和平土改联系在一起;到1952年上半年,陵水县的斗争又呈现了更为"左"倾,或者说更为"深入"与"放手"的趋势。因此,在1952年夏海南区的反"地方主义"运动中,陵水县领导人并未被指为"土改右倾"。陵水县的情况实际上是整个海南区的缩影。在海南区一级的反"地方主义"整队中,土改并不是重点议题,被指存在"土改右倾"表现者更是寥寥无几,而海南区正是此次反"地方主义"的重点地区。因此,对于土改政策分歧与反"地方主义"之间的关系,似有反思与商榷的余地。

  • 标签: 反地方主义 土地改革 中央与地方关系 右倾
  • 简介: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提出和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的召开,新疆民族关系和谐发展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在此,有必要对当前新疆民族关系现状加以分析、总结,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本文通过对新疆6县市入户调查问卷分析得出以下结论。新疆和谐民族关系的构建已取得重大成就:当前各民族族际交往意愿较强,本地居民与流入人口相互包容,民族身份平等程度较高,各族众的中华民族意识认同与对本民族意识认同协调,各族居民对过去民族关系的态度较为满意。同时,各民族之间也存在缺乏共同语言媒介、宗教信仰差异显著、族际通婚意愿低等问题,当前民族关系不容乐观。正确审视民族关系问题,需要结合民族之间接触率、文化融合程度和结构整合状况加以分析。本文基于以上结论分析提出有关促进民族关系良性发展的建议。

  • 标签: 新疆 民族关系 接触率 文化融合 结构整合
  • 简介:四川藏区是红军长征途经地域最广、聚集人数最多、停留时间最长、所处环境最艰险、最早建立少数民族革命政权的地区,红军在四川藏区期间,积极、妥善处理与藏区广大群众、上层人士的关系,汉藏民族交往进一步加强;积极帮助藏区群众建立自己的革命武装、民族自治政权,努力建构民族平等的新型政治关系;四川藏区人民群众给予红军巨大的支援和帮助,对保存红军势力、支援红军北上作出了巨大贡献。长征进一步加强了四川藏区汉藏民族的密切交往,深化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对四川藏区社会的政治、社会、血缘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 标签: 长征 汉藏民族关系 四川藏区
  • 简介:人的现代化、经济的发展与职业教育的贡献密切相关。由于现代化进程的不同阶段,对人口素质、劳动力转变的要求各不相同,职业教育也存在着阶段性的发展要求。经济转型期,人的城镇化迫切需要通过职业教育来提升农村人口素质和劳动力素质;职业教育要抓住人的城镇化机遇,提升自己在其中的贡献率,同时也促进自身的发展。

  • 标签: 经济转型期 现代化 人的城镇化 职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