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8 个结果
  • 简介:目的以上呼吸道感染为例,通过对比雾霾期间与非雾霾期间中医证型间的差异,探索了解雾霾的中医致病特点。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试验设计方法,共收集2015年2月4日至2016年2月3日期间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急诊门诊符合入选标准的上呼吸道感染病例1003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将所选病例分别按照有无雾霾、有无空气污染,以及空气污染的不同级别进行分组,比较中医证型间的差异。结果对于上呼吸道感染病例,雾霾天与非雾霾天在证型分布上无统计学差异,空气污染与非空气污染期间证型分布无统计学差异,轻度污染、中度污染、重度污染与严重污染不同空气污染级别在证型分布上无统计学差异。结论通过分析上呼吸道感染证型分布的差异未能明确雾霾致病的特点或倾向性,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 标签: 上呼吸道感染 证型 致病特点
  • 简介: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我院近2年血培养分离出病原菌的分布情况及耐药性变迁状态。方法对我院2014年1月到2015年12月血培养及药敏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①收集送检血液标本3975份,分离出病原菌354株,血培养阳性率为8.9%。其中革兰阳性菌为201株(56.8%),革兰阴性菌为153株(43.2%);②检出率排前五的细菌有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葡萄球菌对青霉素,氧苄西林几乎完全耐药,暂时未发现耐万古霉素的葡萄球菌,肠杆菌科和铜绿假单胞对碳青霉烯类药物、头孢哌酮/舒巴坦高度敏感,耐药率均<9.68%。结论血培养分离出的病原菌种类多样,耐药率逐年上升,应重视对血培养标本中病原菌的监控,以为临床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提供明确的指导。

  • 标签: 血培养 菌群分布 耐药性
  • 简介:目的研究慢性肾小球肾炎本虚与标实证候分布及组合特点。方法采取问卷调查形式对200例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的临床信息进行采集记录,归纳各中医证候之间的分布和组合情况。观察中医证候要素分布情况,湿热证和血瘀证中医证候组合情况,对湿热证组、血瘀证组、湿热兼血瘀证组3组血白细胞计数(WBC)、血总胆固醇(CHO)、血红蛋白(HGB)、血肌酐(SCr)、尿蛋白定量等各项指标进行比较。结果200例患者出现的中医证候要素主要有湿热、气虚、血瘀、肝郁气滞、水湿、肝郁化火、阳虚、阴虚、痰浊、外风、肝肾阴虚、阴虚动风,其中本虚证候中以气虚证出现频率最高,标实证候中湿热证和血瘀证的出现频率较高。湿热证组、血瘀证组、湿热兼血瘀证组3组SCr、尿蛋白定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Cr、尿蛋白定量湿热兼血瘀证组均高于血瘀证组和湿热证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肾小球肾炎本虚证以气虚证为主,标实证以湿热证、血瘀证为主,湿热和血瘀可能通过某种协同作用加重对正气的耗伤。

  • 标签: 慢性肾小球肾炎 证候组合 本虚证 标实证
  • 简介:金黄色葡萄球菌(SA)是医院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之一,可引起化脓性关节炎、肺炎、心内膜炎、脑膜炎、蜂窝织炎、骨髓炎等疾病。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临床表现多样。其中以呼吸道、皮肤、软组织感染为主。近年来由于抗生素的广泛应用,耐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不断增加已成为日益严重的临床问题,尤其是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检出率和耐药率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并呈多重耐药。,

  • 标签: 金黄色葡萄球菌 青霉素 苯唑西林 氨苄西林 万古霉素 耐药性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的中医体质分布特点,分析其与证候之间的关联性。方法 基于特定时间内(2018年1月-2021年12月),选取本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491例,用中医体质问卷调查其中医体质,且依据王琦分型法对其体质进行分析诊断,从中剖析体质与证候之间的关系。结果 在各种病理体质当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是瘀血质,而气虚质、痰湿质、阳虚质等为其次;冠心病患者的主要证候特点为心阴亏虚证、痰阻心脉证及心血瘀阻证等。瘀血质与心阳亏虚证、痰阻心脉证、心血瘀阻证之间明显相关,气虚质相关于心阳亏虚证、心气亏虚证、心阴亏虚证,痰湿质相关于心阳亏虚证、痰阻心脉证,阳虚质相关于心阳亏虚证、心气亏虚证、寒滞心脉证,阴虚质相关于心气亏虚证、心阴亏虚证。气郁质相关于气滞心脉证。结论 冠心病患者较常见的体质类型为痰湿质、气虚质、瘀血质,且其体质类型密切相关于中医证候。

  • 标签: 冠心病 中医体质 证候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分级与其中医证候要素的分布规律。方法采取回顾性研究方法,将412例糖尿病患者按照DR国际临床分级标准进行分级,观察患者中医证候要素分布情况,分析中医证候要素与DR分级之间的关系。比较气虚证、燥热证、血瘀证、肝虚证、阴虚证、气郁证、阳虚证、脾气虚证、痰湿证、肾虚证在DR各级之间的分布情况。结果出现较多的前10个中医证候要素为气虚证、燥热证、血瘀证、肝虚证、阴虚证、气郁证、阳虚证、脾气虚证、痰湿证、肾虚证。气虚证、燥热证、血瘀证、气郁证、脾气虚证在DR各级之间分布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虚证、阴虚证、阳虚证、痰湿证、肾虚证在DR各级之间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虚证出现频率1级低于2级、3级、4级、5级(P〈0.005)。阴虚证出现频率1级低于5级(P〈0.005)。阳虚证出现频率1级低于4级、5级(P〈0.005),3级低于4级、5级(P〈0.005)。痰湿证出现频率1级低于4级、5级(P〈0.005)。肾虚证出现频率1级低于4级、5级(P〈0.005)。结论DR患者中气虚证、燥热证、血瘀证、肝虚证、阴虚证出现较多,其中肝虚证在中晚期较重,阴虚证晚期较重,气虚证伴随疾病整个过程;气郁证、阳虚证、脾气虚证、痰湿证、肾虚证出现略少,但阳虚证、痰湿证和肾虚证晚期明显加重。

  • 标签: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相关因素 中医证候要素
  • 简介:目的探索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临床用药规律及其证素分布,为临床治疗提供帮助。方法以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为文献来源,统计2007年1月—2016年12月间符合要求的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方剂,运用SPSSStatistics20.0和SPSSModeler15.0分析其用药规律及证素分布。结果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常用药为甘草、白术、茯苓、柴胡、半夏、陈皮、枳壳、党参、白芍、厚朴。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常用药物种类为理气药、补气药、消食药、化湿药、清热药。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主要病位在胃、脾,同时涉及肝,主要的病性证素为气滞、气虚、热、阳虚、血瘀。常用的药对是柴胡和川芎、柴胡和郁金、白术和莱菔子、白术和枳实、白术和麦芽,常用的角药为柴胡—白芍和枳壳、白术—麦芽和六神曲、白术—麦芽和茯苓、白术—山楂和陈皮、柴胡—香附和白芍。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基本方为党参、茯苓、白术、甘草、枳壳、白芍、柴胡、陈皮、厚朴、半夏。结论功能性消化不良病位主要在胃、脾,同时与肝相关,病性多为气滞、气虚和热,夹有阳虚和血瘀,用药以理气、补气为主,导滞清热化湿为辅,其基本方为党参、茯苓、白术、甘草、枳壳、白芍、柴胡、陈皮、厚朴、半夏。

  • 标签: 功能性消化不良 中医药 数据分析 用药规律 证素
  • 简介:目的探讨血脂异常患者中医证候分型与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γ-谷氨酰转肽酶(GGT)的关系。方法将155例血脂异常患者根据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分为痰浊阻遏组、脾肾阳虚组、肝肾阴虚组、阴虚阳亢组、气滞血瘀组。另外收集15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观察血脂异常患者中医证候类型分布情况;比较各组TC,TG,HDL-C,LDL-C;比较各组GGT;分析血脂异常患者GGT与TC,TG,HDL-C,LDL-C的相关性。结果155例血脂异常患者中,痰浊阻遏证40例(25.8%),气滞血瘀证39例(25.2%),脾肾阳虚证36例(23.2%),肝肾阴虚证21例(13.5%),阴虚阳亢证19例(12.3%)。各组TC,TG,HDL-C,LDL-C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C痰浊阻遏组较对照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C痰浊阻遏组、气滞血瘀组较阴虚阳亢组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G痰浊阻遏组、气滞血瘀组、脾肾阳虚组、肝肾阴虚组、阴虚阳亢组较对照组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痰浊阻遏组TG最高,气滞血瘀组、脾肾阳虚组、肝肾阴虚组、阴虚阳亢组与痰浊阻遏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G气滞血瘀组较阴虚阳亢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DL-C痰浊阻遏组、气滞血瘀组、脾肾阳虚组、肝肾阴虚组、阴虚阳亢组较对照组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DL-C痰浊阻遏组、气滞血瘀组较对照组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GGT痰浊阻遏组、气滞血瘀组、脾肾阳虚组、肝肾阴虚组、阴虚阳亢组较对照组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痰浊阻遏组较脾肾阳虚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GGT与TG呈正相关(r=0.224,P〈0.05)。GGT与HDL-C呈负相关(r=-0.167,P〈0.05)。结论�

  • 标签: 血脂异常 Γ-谷氨酰转肽酶 中医证型
  • 简介:中医药法制建设工作是中医药事业的重要内容,是国家管理中医药各项事务的重要形式和手段,是卫生法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医药法制建设工作虽然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仍落后于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需要,落后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民主政治发展的需要。为进一步了解我国中医药立法的现状,本文对我国建国后1949~1996年48年间中医药立法数量的时间分布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

  • 标签: 中医药 立法数量 时间分布 统计分析 法制建设 中国
  • 简介:【摘要】根据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工作方案,按照全国中药资源普查技术规范要求,对贵州省汇川区中药材进行样地调查和栽培药用植物调查。汇川区完成样地调查43个、样方套215个,样地中含84科190属274种;汇川区栽培药用植物共计21个品种,种植面积4.8万亩。样地中药材资源和栽培药用植物调查结果表明,汇川区药用植物资源蕴藏量较大,多样性丰富,建议可适当发展当地优势药用植物进行种植。

  • 标签: 中药资源普查 汇川区 中药材 样地 栽培药用植物
  • 简介:目的:探索刺激穴位时的信号传导通路,为揭示针灸治疗耳鸣的神经机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SD成年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非穴位组、风池穴和翳风穴组,每组8只。在麻醉状态下针刺20min2,h后灌流、固定、取脑、切片;免疫组化法显示Fos阳性神经元,光学显微镜下观察,采集图像。分别计算相关核团的Fos阳性神经元的数目。结果:针刺右侧风池穴后,Fos阳性神经元特异地分布于Sp5C左外侧、右外侧;针刺右侧翳风穴后,Fos阳性神经元密集地分布于Sp5I左外侧、Sp5I左腹侧;在脑干听觉核团、RMg、ROb、DR等中缝核团亦分布有较多的Fos阳性神经元。结论:刺激风池穴和翳风穴的信号向三叉神经脊束核有主要的传递位点,并能激活脑干听觉核团和中缝核团的神经元。提示针刺风池穴和翳风穴,其传入信号可通过三叉神经系统影响听觉系统和中缝系统神经元的活动。

  • 标签: 针刺疗法 风池穴 翳风穴 三叉神经脊束核 大鼠
  • 简介:目的探讨缺血性中风痉挛性偏瘫的证候分布特点。方法5个研究中心于2014年6月至2017年6月共纳入符合标准的患者147例,给予现代康复或中医康复训练,评估入组时和入组21天时改良的Ashworth分级和证候积分,并对证候分布规律进行频数统计和关联规则分析。结果147例患者中,痉挛程度有效改善71例,无效76例。治疗前患者以痰证、血瘀证、火热为主,同时夹杂气虚证候;经康复治疗后,痉挛程度改善有效组的患者转变为气虚证和血瘀证为主要证候,证候复杂程度减少;无效组中,患者仍以痰证和血瘀证为主,且证候组合较复杂。结论痰证和血瘀证是中风病偏瘫痉挛患者的重要病证基础,贯穿痉挛始终;随痉挛程度改善,证候由痰瘀、火热、气虚等多种复杂证候组合逐渐转变为气虚血瘀为主,证候复杂程度呈现出逐渐减轻的趋势。

  • 标签: 缺血性卒中 偏瘫痉挛 证候 频数统计 关联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