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建立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葫芦蛾药材中7种微量元素的含量。方法:采用干法消解和以浓硝酸:高氯酸(4∶1)为消解剂的湿法消解两种方法处理葫芦蛾药材,利用空气-乙炔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葫芦蛾药材中Cu、Zn、Mn、Fe、Ca、Mg、Na7种微量元素的含量。结果:实验结果表明干法消解测定值低于湿法消解的测定值。葫芦蛾药材中微量元素含量从高到低为Mg〉Ca〉Zn〉Fe〉Cu〉Na〉Mn。含量测定方法的回收率为99.44%~102.22%;RSD值为1.18%~2.25%。结论:该实验建立的测定方法简便、准确、稳定性好,其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开发利用葫芦蛾药材资源及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 标签: 葫芦蛾 微量元素 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性食管炎(RE)是一种常见的难治性胃食管反病,中医治疗本病有较好的临床效果。本篇综述主要从病因病机、辨证分型治疗、专方治疗、基本方加减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中医特色治疗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

  • 标签: 反流性食管炎 中医研究 综述
  • 简介:符思教授为中日友好医院中医消化科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消化病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老年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擅长运用中医辨证论治治疗消化系统疾病。

  • 标签: 反流性食管炎 经验 符思
  • 简介:目的:评价胃食管反病中医辨证论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16例胃食管反病患者以2∶1比例随机分为中药组144例和西药组72例。中药组给予中医辨证治疗,西药组给予奥美拉唑治疗,疗程均为8周。评价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内镜下食管黏膜炎症改善疗效。结果:中药组和西药组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分别为94.20%和72.46%,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药组和西药组胃镜下食管黏膜炎症改善疗效的总有效率分别为51.14%和50.0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辨证论治胃食管反病具有较好的疗效,可有效缓解患者的症状,在改善内镜下食管黏膜炎症方面亦具有一定的作用。

  • 标签: 胃食管反流病 辨证论治 临床疗效
  • 简介:目的探讨中药熏洗联合经辅助前内侧入口残端定位单解剖重建前交叉韧带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2012年6月-2015年6月本科室采用中药熏洗联合关节镜下经辅助前内侧入口残端定位单解剖重建前交叉韧带的患者43例。术前、术后采用Lysholm评分和IKDC评分对膝关节的功能进行评估。结果术后1年随访,膝关节主动屈伸活动恢复好,膝关节Lysholm评分和IKDC较术前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结论针对前交叉韧带断裂患者采用关节镜下经辅助前内侧入口残端定位单解剖重建联合术后中药熏洗治疗,疗效显著,值得借鉴。

  • 标签: 前交叉韧带 关节镜 单束重建 中药熏洗疗法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并研究胃食管反病在中医内科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我院在 2018年 6月 -2019年 6月期间接收并诊治的 112例胃食管反病患者作为本次研究主体,并分为对照组( 56例)和观察组( 56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西医治疗,而观察组则给予中医内科治疗。对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进行比较观察。结果: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 96.4%)显著高于对照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 78.6%),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标签: 胃食管反流病 中医内科治疗 效果
  • 简介:目的:观察温胆汤治疗胆汁反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予温胆汤,对照组30例予吗丁啉、法莫替丁胶囊口服,2组疗程均为4周。结果:治疗组显效、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结论:温胆汤治疗胆汁反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显著。

  • 标签: 胆汁反流性胃炎 温胆汤
  • 简介:中医认为胃食管反病与湿、热二邪有关。笔者经多年临床总结,运用甘淡和胃法加减,遵循胃宜降则和的法则,甘以养胃生津,淡以利湿去热,对于治疗胃食管反病的吐酸、嘈杂等症,疗效颇高。本文通过一临床病例,简述甘淡和胃法的临床应用指征及方法。

  • 标签: 甘淡和胃 胃食管反流 吐酸 嘈杂
  • 简介:目的研究咽喉反发病与中医体质类型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反流体征指数量表(RFS)及反症状指数量表(RSI)对2016年3月—2017年3月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东直门医院耳鼻喉科诊断为咽喉反的患者进行筛选,最终纳入120例作为观察组进行问卷调查,填写统一的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自测表(中华中医药学会标准),与120例健康对照组进行对比,观察咽喉反患者体质类型的分布规律。结果咽喉反患者体质类型出现频次分布特点为:气虚质(21.35%)〉痰湿质(20.22%)〉阴虚质(13.20%)〉阳虚质(12.92%)〉气郁质(11.52%)〉湿热质(9.55%)〉特禀质(4.49%)〉血瘀质(3.93%)〉平和质(2.81%)。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咽喉反的发病与中医体质具有相关性,以气虚质和痰湿质为主。

  • 标签: 咽喉反流 中医体质 分布情况 相关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医治疗胃食管反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将2015年1月~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60例胃食管反病患者随机分为中医组和西医组,每组各30例,中医组给予中药煎剂半夏泻心汤加味治疗,西医组给予口服奥美拉唑肠溶片治疗,治疗两个疗程后进行疗效对比。结果经过两个疗程治疗后,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积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中医组治疗后临床症状积分低于西医组,中医治疗效果优于西医,P<0.05。结论中医使用半夏泻心汤加味治疗胃食管反病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胃食管反流病 中医 奥美拉唑 疗效
  • 简介:目的:观察针药并用治疗反性食管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反性食管炎患者随机分为4组.针药组30例,采用针刺结合中药治疗;中药组30例,口服中药治疗;针刺组30例,采用针刺治疗:西药组30例,口服奥美拉唑肠溶胶囊治疗.四组均治疗60d为1个疗程,治疗前及治疗1个疗程后检测患者血浆胃泌素和胃动素,并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治疗前各组患者血浆胃泌素和胃动素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各组患者血浆胃泌素和胃动素水平明显升高(P〈0.01):针药组血浆胃泌素和胃动素水平明显高于西药组和中药组(P〈0.05).结论:针药并用可显著提高反性食管炎患者血浆胃泌素和胃动素水平,调节胃-食管运动,增加下食管括约肌压力,防止食物反.

  • 标签: 针刺疗法 针药并用 食管炎 消化性 胃泌素 胃动素
  • 简介:目的:验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吐酸病”(胃食管反病)协作组诊疗方案的临床疗效,为进一步优化该诊疗方案奠定基础。方法:160例胃食管反病患者按3:1比例随机分成中药组(n=120)和西药组(n=40)。中药组患者按协作组诊疗方案进行辨证分型治疗,西药组给予奥美拉唑治疗,疗程均为8周。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胃镜下食管黏膜炎症改善情况。结果:临床总有效率中药组为94.17%,西药组为82.05%,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胃镜下食管黏膜炎症改善总有效率中药组为55.79%,西药组为56.67%,两组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吐酸病”协作组诊疗方案治疗胃食管反病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作为该病中医诊断、治疗的规范,供临床医师参考、借鉴。

  • 标签: 胃食管反流病 诊疗方案 辨证分型 中医药疗法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中医方式治疗胆汁反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该类患者(120例)进行分组治疗,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中医治疗旋覆代赭汤加减治疗)和对照组(西医治疗组)各6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痊愈48例,有效10例,总有效率96.7%;对照组痊愈30例,有效19例,总有效率81.7%。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显著(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均未发现有明显不良发现情况。结论中医治疗胆汁反性胃炎效果理想,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胃炎 中医治疗 胆汁反流性 旋覆代赭汤 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