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5年间我科完成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病例231例。其中男性162例(73.2%),女性62例(26.8%),年龄31-76(57.5±8.4)岁。全组手术均在全麻中度低温体外循环下进行。总结所有患者的术前诊断,合并症及手术方法,行统计学分析评价治疗效果,探讨可能的危险因素。结果术后患者恢复良好,症状消失,无心绞痛及心功能不全表现者174例(临床痊愈,75.3%),症状较术前减轻者52例(好转,22.5%),死亡5例(2.2%),无症状无明显改善或加重者病例。统计分析表明手术年份(P=0.000)、高血脂(P=0.041)、陈旧性心梗(P=0.000)、室壁瘤切除(P=0.005)、房颤(P=0.040)和治疗效果之间存在相关性。结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是冠状动脉病变严重患者安全有效治疗手段。

  • 标签: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冠心病 体外循环
  • 简介:摘要目的冠状动脉造影术是目前诊断冠心病最准确的方法。在进行冠状动脉造影的同时,还可以评价冠状动脉及左心室的功能情况。方法冠状动脉造影术(常简称冠脉造影或冠造)就是采用介入的方法,应用X线显影的造影剂,对冠状动脉进行检查的方法。也是冠心病确诊的手段之一医学界号称其为“金标准”!结果在治疗措施上可以确定是选择药物治疗还是外科手术治疗,还可以对冠心病患者的预后进行评价和评估。结论冠状动脉造影的术前、术中、术后护理十分重要,是确保造影安全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通过对冠状动脉造影术后的护理,减少术后合并症的发生,最大限度地提高冠状动脉造影术后的疗效。

  • 标签: 操作方法 并发症 护理对策 术后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病人术前不禁食的可行性,为医生和护士共同制定科学的术前禁食禁水方案作参考。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法,将行冠心病介入治疗手术的99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45例术前进食半流质清淡饮食,量为正常的70%~80%,术前不禁水;对照组54例术前禁食6h,禁饮4h。观察两组口渴、饥饿、血压下降、误吸的发生率。结果两组口渴、饥饿、血压下降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两组均无误吸病例。结论冠心病介入治疗术前适当进食可减少患者不良反应及术中、术后并发症,且不会增加误吸的危险。

  • 标签: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 术前禁食 术前准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螺旋CT成像在冠状动脉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6月到2014年6月我院60例诊疑冠心病患者,进行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与实施了选择性X线数字减影冠状动脉造影(DSA)进行对比。结果螺旋CT在冠状动脉在Ⅰ、Ⅱ级分支中显示率100%,与DSA完全符合,在Ⅲ级及Ⅲ级以下的分支清晰显示49例,显示率为81.67%,与DSA符合率达到82.14%。结论螺旋CT可清楚地显示冠状动脉管腔斑块,测量其狭窄程度,并具有安全可靠、无创伤等优点,对冠心病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 标签: 螺旋CT 冠心病 CTA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婴幼儿川崎病的心脏损害及冠状动脉的CT表现。方法选择3例9月至16月龄发病期婴幼儿,临床考虑川崎病,行心脏CTA检查,观察冠状动脉各支的走向、形态。结果心脏冠状动脉CTA显示,3例婴幼儿均见冠状动脉异常改变,均见受累冠状动脉呈不同程度扩张,其中1例为右侧冠状动脉全程明显扩张、腊肠样改变,另2例冠状动脉局部见瘤样扩张。结论冠状动脉CTA能发现早期川崎病的冠状动脉病变,对评估川崎病心脏损害具重要临床意义。

  • 标签: 川崎病 心脏损害 冠状动脉病变 CT表现
  • 简介:摘要经皮冠状动脉腔内血管成行术(PTCA)是一种冠心病介入治疗方法,配合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手术(CS)是目前冠心病介入治疗技术的基础,但术后抗凝药物的合理应用直接关系到手术的成败。本文总结了冠脉内支架术病人的护理体会,抗凝药物的使用方法及用药的依据,同时严密观察心律、心率、血压变化,并对手术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方法。得出结论合理有效的手术后护理是保证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成功治疗冠心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 标签: 冠状动脉狭窄 术后护理 注意事项 抗凝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64-multislicespiralcomputedtomographycoronaryangiography,64-MSCTA)的患者的护理效果。方法将我院2017年1月—2017年5月782例行64-MSCTA检查的患者进行系统性的护理干预。结果经护理干预检查的成功率为97.7%。结论对行64-MSCTA检查的患者进行系统性的护理干预,有利于改善图像的质量,同时为患者提供了安全、有效的医疗护理服务。

  • 标签: 冠状动脉疾病 冠状动脉成像 护理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颈动脉动脉硬化与冠状动脉病变的相关性。方法选择48例非冠心病者为对照组,63例冠心病患者为实验组,均进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粥样斑块超声检测,进行比较。结果与非冠心病组比较,冠心病组IMT值及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于非冠心病组,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随着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加重,IMT明显增高,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冠状动脉病变与IMT值及斑块检出率明显相关。结论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其斑块可作为冠心病早期诊断的参考指标

  • 标签: 冠状动脉病变 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斑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桡动脉进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中桡动脉闭塞的护理体会。方法抽取80例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术病人进行分析,平均分组,参考组开展一般护理干预,实验组开展综合护理干预,对比效果。结果经过分析,实验组远远强于参考组,差异较大,具有临床对比价值。结论针对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术病人开展综合护理干预,可以提高生活质量,减低桡动脉闭塞率,增强护理满意度,促进身体康复,具有良好的临床运用价值。

  • 标签: 介入治疗手术 经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 护理干预穿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塞(AMI)后延迟经桡动脉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及支架术治疗的远期疗效。方法102例AMI患者被分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组(PCI组)和非PCI组,各51例PCI组于发病后平均13d行PCI术。随访两组患者的心脏事件发生率。结果随访期间,与非PCI组相比,PCI组患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降低(80%比27.3%,P<0.05),左室射血分数明显提高(42±6.9)%比(57.4±3.5)%,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塞后延迟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可减少患者的心脏事件发生,远期疗效显。

  • 标签: 心肌梗塞血管成形术经腔经皮冠状动脉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老年冠心病护理。方法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期间,选取我院收治的老年患者987例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冠心病患者资料为研究对象,对其护理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967例患者在经过全面、精心护理后均全部出院,平均住院时间(4.3±1.3)d,未发生不良反应。结论在对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进行护理的同时,做好围术期的护理能够进一步降低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提升手术治疗效果,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 标签: 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 治疗 冠心病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介入术后穿刺口的最佳包扎止血方法。方法将80例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术患者按手术时间顺序分为治疗组(38例)和对照组(42例),治疗组按照包扎止血方法用桡动脉止血带注气15ml、定时减压、低压力水平维持8-12h包扎;对照组按传统方法包扎止血。观察两种包扎止血方法术后手部肿胀、麻木、发绀,穿刺点渗血、血肿,桡动脉闭塞,血管迷走反射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手部肿胀、麻木、发绀和血管迷走反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Ol或P<O.05),而两组局部渗血、血肿和桡动脉闭塞等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以确定桡动脉穿刺口的包扎方法,能减少患者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

  • 标签: 冠状动脉介入术 桡动脉穿刺 包扎止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瓣膜置换联合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有效护理措施。方法通过对42例瓣膜置换联合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的护理,总结护理经验教训,提高护理质量。结果42例患者术后恢复良好,均痊愈出院。结论术前加强对患者的心肺功能训练,以及充分的心理准备是患者术后尽快恢复和痊愈的基础,术后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保持患者各主要脏器功能的稳定,有效的药物指导及观察,对患者顺利恢复极为重要。

  • 标签: 瓣膜置换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清TNF-α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用ELISA法检测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冠心病患者共101例(男62例,女39例)及其年龄、体重指数相匹配的健康体检者96例(男48例,女48例)的血清TNF-α水平。用改良的Gensini评分系数对冠状动脉病变程度进行评分。结果冠心病组血清TNF-α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随着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加重,冠心病患者血清TNF-α水平逐渐升高。Gensini积分为5的患者与积分为2的患者之间血清TNF-α水平有统计意义(P﹤0.05),积分为11的患者与积分为2的患者之间血清TNF-α水平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冠心病患者的血清TNF-α水平高于健康者,并随着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增加而升高。

  • 标签: 冠状动脉疾病 TNF-&alpha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冠状动脉成像在第二代双源CT检查中应用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6月期间,我院进行冠心病第二代炫速双源CT检查的60例患者,进行分组实验,其中实验组进行护理干预,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有效性、检查依从性及患者对护理措施的满意度。结果干预前后两组心率变化有显著差异,同时两组比较,护理干预后心率变化,差异也具有一定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检查依从性93.3%,对照组为80.0%,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检查后进行护理满意度的问卷调查,其中实验组护理满意度为96.7%,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83.3%,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冠状动脉在64层螺旋CT检查患者进行合理有效的护理干预可以提高患者检查的依从性,改善患者的心率变化及舒适度,提高检查的正确率,是一种值得临床推广的护理模式。

  • 标签: 冠状动脉成像 第二代炫速双源CT 护理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及稳定型心绞痛(SA)患者外周血γ干扰素(INF-γ)、白介素-2(IL-2)、白介素-4(IL-4)、白介素-10(IL-10)的水平介入治疗前后的变化。方法将患者分为2组,其中ACS组35例,SA组28例。分别采用ELISA方法检测患者冠脉介入治疗前后外周血INF-γ、IL-2、IL-4、IL-10的浓度。比较ACS、SA患者介入治疗前后INF-γ、IL-2、IL-4、IL-10水平变化。结果①ACS组患者介入治疗前INF-γ、IL-2水平高于SA组(P<0.05);IL-4、IL-10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②ACS和SA患者介入治疗前后INF-γ、IL-2水平有显著差异(P<0.05),变化值在ACS组高于SA组。而IL-4、IL-10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Th的漂移与冠脉介入治疗有关。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在冠心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取本院2014年1月—2014年12月期间本院心内科收治的冠心病疑似或诊断患者278例,所有患者均采用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方法进行检查,并在检查前后2周内对其进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CAG),采用目测直径法对冠脉狭窄程度进行判断,并采用CAG检查结果作为冠心病的诊断标准,对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对50%以上冠状动脉狭窄检查的诊断符合率、阴性预测值、阳性预测值、特异度及敏感度。结果本次研究中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扫描方法对于中度及中度以上冠状动脉狭窄的诊断敏感度为89.66%,诊断特异度为97.56%,其阴性预测值为98.30%,阳性预测值为85.71%,诊断符合率为96.45%。结论64排螺旋CT扫描可作为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替代对冠状动脉狭窄进行有效诊断,在进行扫描前,应合理把握患者的适应症,已获得准确的扫描结果。

  • 标签: 冠心病诊断 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双源CT(冠状动脉血管造影在诊断冠状动脉解剖变异中的应用价值。提高临床手术指导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10月至2012年12月间行双源CT检查的4000例受检者的影像资料,发现冠状动脉先天变异者为350例,其中男性240例,女性110例,年龄20-77岁,平均年龄48岁,通过最大密度投影(MIP)、曲面重建(CPR)、容积再现(VR)等后处理技术,主要观察冠状动脉主要分支的起源、走行与分布。结果350例冠状动脉解剖变异包括左右冠脉主干起源变异165例,其中右冠状动脉高位开口60例、左冠状动脉高位开口40例、左回旋支与左前降支双开口20例、副冠状动脉10例、右冠状动脉起自左冠状动脉窦30例,右冠状动脉开口于左前降支5例;右冠状动脉发育不良21例;左冠脉主干、前降支、右冠脉动脉畸形并畸形血管多发动脉瘤1例;右冠脉扩张并左室瘘一例,冠状动脉瘘20例起源于右冠状动脉者18例,起源于左冠状动脉主干和(或)前降支10例,左冠状动脉起自肺动脉并左冠状动脉、锁骨下动脉、胸廓内动脉及降主动脉—肺动静脉瘘一例,起源于左右冠状动脉、支气管动脉及左侧胸廓内动复杂动静脉瘘1例,心肌桥—壁冠状动脉152例。结论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对冠状动脉解剖变异的诊断准确率较高,准确评价冠状动脉正常及变异改变,清晰显示变异血管分支细节,是一种可靠的无创性检查方法。

  • 标签: 双源CT 冠状动脉变异 X线计算机 血管造影术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电解质紊乱情况。方法收集我院2010年3月至2014年8月期间经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116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手术前后的血清钾、钠、氯离子浓度变化情况进行观察分析。结果与手术前比较,患者手术后血钾、钠离子浓度出现了明显的变化(P<0.05),本组患者中有28例出现低钾血症,无一例低钠血症出现。手术前有46名患者血钾水平为3.5mmol/L~4.0mmol/L,平均(3.75±0.14)mmol/L,手术后有24名患者出现低钾血症,有70名患者血钾水平在4.0mmol/L以上的,手术后有4名患者出现低钾血症,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容易出现电解质紊乱,应积极对患者实施电解质检测。

  • 标签: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 电解质絮乱 电解质检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瘘的超声心动图诊断表现。方法对2010年1月~2014年10月收治的冠状动脉瘘患者10例进行超声心动图诊断表现分析。结果10例患者中右冠状动脉右室瘘4例,左室瘘1例,右房瘘3例,左冠状动脉左房瘘1例,左室瘘1例。结论超声心动图已成为冠状动脉瘘重要的诊断方法,大多数病例能明确的显示瘘管行程及引流出口,对少数难以显示而又高度怀疑的患者,需经食管超声或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来确定诊断。

  • 标签: ? 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 冠状动脉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