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6 个结果
  • 简介:目的研究胱抑素C(CysC)清除对血液透析充分性判断的临床意义。方法将普通透析的肾病患者76例随机均分为两组,高通量透析组(37例)和普通透析组(39例)。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收集透析前后血CysC、透析液CysC、CysC清除以及血红蛋白浓度、血白蛋白浓度、血前白蛋白浓度数值。结果两组患者透析前、后血CysC、透析液CysC浓度以及CysC清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两组患者血红蛋白浓度、血白蛋白浓度、血前白蛋白浓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通量透析情况下CysC清除与患者的血红蛋白水平、血白蛋白和前白蛋白浓度显著相关(r=0.37、0.38、0.41,均P〈0.05)。结论CysC清除在高通量透析时可明显提高,并可对透析患者的预后产生影响,可作为高通量透析充分性的评价指标。

  • 标签: 血液透析 胱抑素C清除率 评价指标
  • 简介:目的调研陕西农村老年高血压的患病与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择地域内老年人进行面对面的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及血压、血糖测量,收集、录入、分析有效资料。结果陕西农村老年高血压患病为43.2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经多因素Logistics逐步回归分析,超重、高盐饮食、患有慢性病、遗传及文化程度是本组老年高血压发生的重要、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农村老年高血压不容忽视,健康教育、生活方式干预防控刻不容缓。

  • 标签: 农村 高血压 老年 危险因素
  • 简介:目的:了解高校中青年教职员工颈动脉内膜斑块检出情况及其预警意义。方法:整群选择40~69岁高校教职员工共783例,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仪检测所有对象的颈动脉内膜斑块分布情况。分三个年龄阶段40~49岁(233例),50~59岁(420例)和60~69岁(130例)分别统计各年龄段颈动脉内膜斑块检出。结果:60~69岁组颈动脉内膜斑块检出明显高于50~59岁组,40-49岁组(70.8%比56.0%比27.9%),且50-59岁组检出明显高于40-49岁组,P〈0.05或〈0.01。结论:随年龄增长中青年人群颈动脉内膜斑块检出逐渐升高。颈动脉内膜斑块有重要临床预警意义,建议在中青年人群定期开展该项检测。

  • 标签: 中年人 颈动脉 动脉硬化
  • 简介:目的通过对症状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性病变患者进行随访,观察卒中事件的复发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将182例有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首发脑梗死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记录卒中事件的发生,根据TCD收缩峰血流速度,将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分为3组:中度狭窄组(86例)、重度狭窄组(80例)、闭塞组(16例);根据头部CT、MRI检查所显示梗死灶的部位将脑梗死分为3类:皮质区域内梗死、交界区梗死和深穿支动脉梗死.在发病6个月内随访,评估卒中危险因素与卒中复发事件的相关性.结果182例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的脑梗死患者,发病6个月内病变同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内卒中复发为13.2%.不同狭窄程度患者卒中复发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7),重度狭窄患者卒中复发最高.不同梗死类型患者卒中复发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以交界区梗死患者卒中复发最高.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卒中复发事件与大脑中动脉狭窄程度、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史密切相关(P=0.0015,0.0098).结论大脑中动脉的狭窄程度、卒中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史及脑梗死类型与患者卒中的复发有关.卒中复发机制可能与脑组织低灌注以及动脉栓塞有关.

  • 标签: 大脑中动脉闭塞性病变 卒中 复发率 危险因素 脑梗死
  • 简介:目的探讨倍他乐克注射液联合西地兰对房颤快速心室伴心衰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房颤伴心衰的患者,先给以西地兰0.2mg稀释后缓慢静注,观测半小时,如心率仍〉100次/分、血压≥100/60mmHg以上的患者,予倍他乐克注射液10mg稀释后经微泵静注1小时,当心率≤60次/分、血压〈90/60mmHg时停止;微泵静注倍他乐克前、后,观察症状、体征、心率、血压、肺部啰音、元创血流动力学和BNP、ANP等指标。结果用倍他乐克后心室平均减少了23.73次/分(P〈0.01),收缩压降低5.69mmHg(P〈0.05),舒张压降低5.26mmHg(P〈0.05),使用倍他乐克前后sI、Sv、VI、SVRI、SVR、LVET有明显改变(P〈0.05),BNP、ANP无显著变化。结论倍他乐克注射液联合西地兰治疗快室房颤伴心衰是有效和安全的。

  • 标签: 倍他乐克注射液 西地兰 快室率房颤 心力衰竭
  • 简介:目的探讨择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CABG)的冠心病(CAD)患者停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后对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方法24例经冠状动脉造影(CAG)提示需行CABG术的冠心病患者,连续口服100mg肠溶阿司匹林和75mg氯吡格雷1周,观察停药后1、2、3、4、5、6、7、9天血小板聚集的变化.采用光学血小板聚集仪(LTA)测定花生四烯酸诱导的血小板聚集(PL-AA)和二磷酸腺苷诱导的血小板聚集(PL-ADP).结果停药后第1天A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抑制效应最强[(5.4±1.6)%],血小板功能在停药后第4天恢复至正常水平[(76.6±4.0)%];停药后第1天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抑制效应最强[(29.5±12.1)%],在停药后第7天恢复至正常水平[(69.7±3.5)%.结论冠心病患者口服100mg阿司匹林和75mg氯吡格雷1周,停药后A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功能第4天恢复至正常;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功能在第7天恢复至正常.

  • 标签: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血小板聚集率 花生四烯酸 二磷酸腺苷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综合护理预防尿毒症患者血液透析间心衰发生的效果评价。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7月~2013年3月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尿毒症住院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为常规护理组,观察组为综合护理组,比较两组心衰的发生、心衰患者治疗前后SDS评分的差别。结果通过不同的护理方法,观察组患者血液透析间期心衰发生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心衰患者干预后SDS评分显著少于对照组[(36.59±5.65)vs(40.58±6.32),P<0.05];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护理干预能预防、降低血液透析间期心衰的发生,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 标签: 护理干预 尿毒症 血液透析间期 心衰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对股骨折手术患者实施手术全期护理在降低压疮发生中的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我院接收行手术治疗的股骨骨折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与对照两组,各45例,观察组施予全手术期护理,对照组施予常规性护理,对两组患者压疮发生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压疮发生为6.7%,明显比对照组的26.7%低,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观察组未出现Ⅲ期与Ⅳ期压疮。结论对股骨骨折手术患者实施全手术期护理能够使压疮发生得到有效降低,进而使患者生活质量得以改善。

  • 标签: 股骨骨折 手术 全手术期护理 压疮
  • 简介:快速心律失常是诱发和加重心力衰竭的常见因素之一。对心力衰竭伴房颤快速心室的患者,快速有效地控制房颤的快速心室,保持血流动力学稳定,是治疗心力衰竭的重要环节。地尔硫革通过直接抑制钙通道,减慢房室结传导和延长房室结有效不应期而发挥控制心室作用。本文收集2004年至2007年应用地尔硫革治疗老年重度心力衰竭伴房颤快速心室的患者58例,现将用药过程中的具体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 标签: 地尔硫革 老年 心力衰竭 护理
  • 简介: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清高迁移族蛋白1(HMGB1)含量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测定23例AMI患者、33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SAP)、27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UAP)和30名健康查体者的血清HMGB1含量,并测定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结果与对照组相比,SAP组、UAP组和AMI组血清HMGB1和hs—CRP水平均显著升高(P〈0.01),而UAP组和AMI组显著高于SAP组(P〈0.01),AMI组显著高于SAP组(P〈0.01),表明冠心病患者病情越重,血清HMGB1和hs—CRP升高越明显(均P〈0.01),且UAP、SAP和AMI组血清HMGB1和hs—CRP均分别呈正相关(r=0.4532、0.3247、0.4557,均P〈0.05)。结论血清HMGB1可能参与了AMI的发生发展过程,可用于冠心病患者严重程度的判断。

  • 标签: 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1 心肌梗死 高敏C-反应蛋白
  • 简介:超重和肥胖是高血压和其他心血管疾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之一[1],也正日益成为疾病预防控制中的研究热点.为进一步了解我市人群中超重和肥胖的发生及对人群高血压水平、高血压患病的影响,我们于2001年以体重指数(BMl)和腰围(WC)作为衡量人体肥胖程度的常用指标,对绍兴市不同地区的居民进行了"不同体重指数人群的血压均值及高血压患病的调查,现报告如下:

  • 标签: 绍兴市 体重指数 血压均值 高血压 患病率 心血管疾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品管圈在降低外来器械包装环节质量缺陷发生的应用。方法由7人组成品管圈,分析外来器械包装流程最易发生缺陷的环节,找出原因,制定相应措施。结果开展品管圈后外来器械的包装缺陷由原来的平均1.1次下降至0.44次,目标达成为88%。结论将品管圈运用在降低外来器械包装环节质量缺陷发生上取得较满意的效果,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对提高外来器械包装质量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 标签: 品管圈 外来器械 包装 应用
  • 简介:目的探讨肾小球滤过(glomerularfiltrationrate,GFR)下降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方法选择7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GFR水平分为GFR下降组136例[估算GFR<60ml/(min·173m2)]和GFR正常组584例,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阻力指数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比较2组CIMT、阻力指数和双侧颈动脉斑块的发生,并探讨该人群CIMT与GFR下降及其他各种血管危险因素的相关性.结果与GFR正常组患者比较,GFR下降组患者的CIMT更厚[(0.91±0.19)mmvs(0.84±0.16mm)],阻力指数大(0.78±0.05vs0.73±0.08),颈动脉斑块的发生高(85.29%vs63.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CIMT与年龄、收缩压、TC、LDL-C、空腹血糖、糖尿病史呈正相关(P<0.05,P<0.01),与估算GFR呈负相关(r=-0.292,P=0.000),年龄、收缩压、LDL-C、糖尿病史是CIMT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P<0.01),校正上述危险因素后,估算GFR水平与CIMT的相关性不显著(P=0.089).结论GFR下降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高,GFR下降可能与其他血管危险因素共同作用加剧了CIMT增厚,而GFR与CIMT无独立相关性.

  • 标签: 脑梗死 肾小球滤过率 颈动脉疾病 动脉粥样硬化 超声检查 多普勒 彩色 危险因素
  • 简介:目的:探讨静脉应用不同剂量地尔硫卓治疗快速心房纤颤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100例快速心房纤颤(排除预激综合征合并房颤)患者,设对照组(18例),研究组按地尔硫卓0.05mg/kg(20例)、0.15mg/kg(22例)、0.25mg/kg(22例)、0.35mg/kg(18例)四种不同剂量于3min内静脉注射,观察用药时、后患者心率、血压、心电图及临床症状。结果:不同剂量地尔硫卓对快速心房纤颤作用随剂量增加而增大,以0.25mg/kg显效率最大(90.9%),较0.05mg/kg组、0.15mg/kg组显著(P分别〈0.01.〈0.05),且起效时间短,临床症状明显改善(P〈0.01);血压随剂量增加而逐渐下降。未发生严重副作用,无一例发生房室传导阻滞和窦性停搏。结论:静脉注射地尔硫卓可以迅速控制心房纤颤的心室,疗效以0.25mk/kg为最佳,安全可靠。

  • 标签: 地尔硫卓 心房颤动 治疗结果
  • 简介:《美国医学会杂志》(JournalofAmericanMedicalAssociation)2013年1月2日发布了美国研究者对全国心血管数据注册心律转复除颤器(ICD)信息(NCDR-ICD),结果显示真实世界中置入ICD患者的生存和两个大型一级预防临床试验(MADIT2和SCD-HeFT)的结果相似[JAMA,2013,309(1):55-62]。

  • 标签: 临床试验 一级预防 生存率 ICD 《美国医学会杂志》 世界
  • 简介:目的:观察美托洛尔联合地高辛对永久性房颤(AF)伴心力衰竭(CHF)患者心室及运动耐量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心血管内科门诊及住院AF合并CHF患者共78例,随机分为两组:地高辛组(A组)39例,地高辛联合美托洛尔组(B组)39例。入选病人常规使用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肠溶阿斯匹林(或华法令)和地高辛治疗.待病人无液体潴留,体重恒定后.B组加美托洛尔。两组病人在药物达到治疗剂量后,再予维持剂量并观察12周。两组均于人选时及治疗第12周末记录心室,测12导联心电图,24h动态心电图(Holter)。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6min步行试验(6MWT).评价心功能。结果:(1)Hoher检测显示A组最小、平均心室和B组最小、平均和最大心室在治疗后均显著降低(P均〈0.01),B组治疗后最大、平均心室均较A组显著降低(P〈0.01);(2)两组病人的LVEF和6MWT治疗后均显著增加(P〈0.01),B组治疗后较A组显著增加(P〈0.01)。无不能耐受治疗和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适当剂量的美托洛尔联合地高辛能控制永久性AF伴CHF患者的心室,显著改善其心室功能,而且安全。

  • 标签: 心房颤动 心力衰竭 充血性 美托洛尔 心率 心室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系统口腔护理干预与牙周病患者口腔保健知识认知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2月112例在本院就诊的牙周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6例。对照组给予口腔科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系统口腔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口腔保健知识认知、口腔健康相关生活质量量表(OHIIP-14)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在口腔卫生、牙周病预防、饮食习惯改变及遵医行为方面的认知均明显高于对照组(x2=3.896~5.657,P<0.05);随访3个月,观察组独立能力减弱、心理不适、身体机能不适、疼痛与不适、总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t=3.421~6.545,P<0.05)。结论系统口腔护理干预能提高牙周病患者口腔保健知识认知,改善患者口腔健康相关生活质量。

  • 标签: 口腔护理 牙周病 口腔保健 认知率
  • 简介:目的判断改良急诊脑出血分级量表(mEDICH)能否准确预测自发性脑出血(SICH)患者30d的病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神经内科急诊收治的SICH患者128例的临床资料,分为存活组86例,死亡组42例,同时采集2组mEDICH评分的各项资料以及发病后30d病死,绘制ROC曲线,评估mEDICH分值对30d病死的预测价值。结果存活组口服抗血小板药物比例低于死亡组(10.5%vs26.2%,P=0.021),mEDICH评分0~3分比例高于死亡组(84.9%vs26.2%,P=0.000),4~8分比例低于死亡组(15.1%vs73.8%,P=0.000)。mEDICH最佳界值为3.5分时,敏感性73.8%,特异性84.9%,ROC曲线下面积0.846(95%CI:0.771~0.921,P=0.000)。结论mEDICH可以较准确地预测SICH患者30d病死,mEDICH评分〉3分时病死明显增加。

  • 标签: 脑出血 死亡率 格拉斯哥昏迷量表 血肿 ROC曲线
  • 简介:目的调查北京市城乡≥55岁人群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病及患病特点.方法2009年,采用按类分层、分段、随机、整群、等距的抽样方法,抽取北京市宣武区(城区)、大兴区(近郊)、怀柔区(远郊)≥55岁人群作为调查对象,共2466人,其中男1142人,女1324人.分析TIA的患病,并比较不同地区、年龄、性别患病的差异.结果①2466人中,TIA患者86例,患病为3.5%(标化后为3.7%).②远郊、近郊、城区TIA患病分别为5.6%、3.7%、2.7%(标化后为6.2%、3.9%、2.7%,P=0.004).人群TIA患病为乡村高于城区(4.7%比2.7%),P=0.009;远郊高于近郊,P=0.067.③女性TIA患病略高于男性(3.8%比3.6%),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④随着年龄增长,总体人群TIA患病逐渐降低,≥55岁最高(5.0%),≥85岁最低(2.2%);不同年龄段女性的TIA患病与总体人群患病变化趋势基本相同,而男性与总体患病变化趋势不相符.结论北京市城乡≥55岁人群TIA患病为城区低于乡村,近郊低于远郊.TIA总体患病随着年龄增长而降低.男女患病差异不明显.

  • 标签: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患病率 人群调查 横断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