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5 个结果
  • 简介:目的观察应用活性银离子抗菌液和常规护理两种不同口腔护理方法对化疗患者口腔溃疡区域的黏膜进行护理的疗效。方法将2013年1月至2013年6月江苏省肿瘤医院收治的60例化疗引起的口腔溃疡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行常规口腔护理,试验组在常规口腔护理后,使用活性银离子抗菌液进行口腔溃疡护理,每天3次。结果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36.7%,试验组治疗有效率为63.3%,试验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活性银离子抗菌液配合常规口腔护理,可以有效治疗化疗引起的口腔溃疡。

  • 标签: 化疗 化疗反应 口腔溃疡 口腔护理 活性银离子抗菌液
  • 简介:目的:观察大分割放疗用于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celllungcancer,NSCLC)的治疗效果,探讨放疗前后血清EGFR、TGF-α含量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选取本院放疗科2011年7月至2016年7月收治的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70例,分为常规分割放疗组(处方剂量为PTV60Gy/30f,单次剂量为2Gy)和大分割放疗组(处方剂量为PTV50Gy/10f,单次剂量为5Gy),疗程结束后观察两组疗效,通过放射免疫分析和酶联法测定治疗前后患者血清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和转化生长因子-α(TGF-α)的含量.结果:大分割放疗组胸部病灶治疗的有效率和稳定率分别为75.00%和85.00%,明显高于常规分割放疗组的68.00%和80.00%(P<0.05),大分割放疗组和常规分割放疗组治疗前血清EGFR、TGF-α含量分别为(24.31±4.06)μg/L、(26.30±2.16)μg/L和(24.42±4.04)μg/L、(25.96±2.24)μg/L,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EGFR、TGF-α含量分别为(12.11±3.58)μg/L、(14.13±1.72)μg/L和(14.31±3.64)μg/L、(18.25±1.65)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分割放疗在不增加不良反应的情况下较常规分割放疗有更高的局控率,可能与其降低血清EGFR、TGF-α水平有关.因此,大分割放疗有望成为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放疗剂量分割方式的新选择。

  • 标签: 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 大分割放疗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转化生长因子-Α
  • 简介:目的探讨肝癌术前不同洗肠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将120例肝细胞性肝癌患者随机分为A、B、C、D等4组,每组30例,分别采用25%硫酸镁(A组)、磷酸钠盐口服溶液(B组)、聚乙二醇电解质散(C组)和乳果糖口服溶液(D组)等4种药物口服洗肠,比较各组肠道清洁程度、肠功能恢复时间、药物口感、患者接受度和不良反应等发生情况。结果4种药物的肠道清洁程度和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C、D组药物口感和接受度显著优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患者头晕、乏力、恶心和呕吐等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痛、腹胀不良反应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4种药物在肠道清洁和术后肠功能恢复方面有较好的效果,PET-ELS和乳果糖具有口感良好、不良反应少和患者接受度高等特点,临床应用安全有效,在肝癌术前肠道准备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 标签: 肝肿瘤 肠道准备 口服洗肠 安全性 有效性
  • 简介:目的:探讨不同类型胃癌P53基因表达情况,协助进一步判断肿瘤的恶性程度。方法:用免疫组化ABC法,对不同类型胃癌进行对比检查。结果:胃肝样腺癌P53基因表达明显高于其它类型胃癌。结论:检查胃癌,尤其是胃肝样腺癌P53基因表达,给临床的治疗及判断病人预后提供了重要指标。

  • 标签: 胃癌细胞 不同类型 胃肝样腺癌 P53基因表达 肿瘤 治疗
  • 简介:目的对比分析分化型甲状腺癌不同手术方式术后主要并发症的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2004年1月至2012年1月经手术治疗的264例分化型甲状腺癌资料。结果患侧腺叶及峡部切除术77例,术后喉返神经损伤1例(占1.3%),低钙血症1例(占1.3%);患侧腺叶及峡部+对侧大部切除术137例,术后喉返神经损伤4例(占2.9%),低钙血症9例(占6.6%);甲状腺全切术50例,术后喉返神经损伤2例(占4.0%),低钙血症11例(占22.0%)。结论甲状腺全切术、患侧腺叶及峡部切除术与患侧腺叶及峡部+对侧大部切除术术后喉返神经损伤率无统计学差异;甲状腺全切术术后低钙血症发生率明显高于患侧腺叶及峡部切除术与患侧腺叶及峡部+对侧大部切除术。

  • 标签: 分化型甲状腺癌 喉返神经损伤 低钙血症 术后并发症
  • 简介:目的探讨不同Ki-67表达情况下,乳腺癌术后不同辅助化疗方案及辅助化疗后接受不同内分泌药物治疗的远期疗效。方法收集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694例乳腺癌患者,术后均接受蒽环类或蒽环类序贯紫杉类方案化疗;再选取其中ER阳性且绝经的261例患者,均接受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SERM)或芳香化酶抑制剂(AI)内分泌治疗。对Ki-67不同表达情况下,不同辅助化疗方案及辅助化疗后不同内分泌药物治疗与无病生存期(DFS)和总生存期(OS)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1)527例Ki-67阳性乳腺癌患者的中位DFS和OS分别为37.0个月和38.0个月,其中蒽环类方案组和序贯紫杉类方案组的中位DFS分别为36.5个月和38.0个月(P=0.046),OS分别为38.0个月和39.0个月(P=0.045);167例Ki-67阴性患者的中位DFS和OS分别为49.4个月和51.5个月,蒽环类方案组和序贯紫杉类方案组的中位DFS和O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Ki-67和ER表达的4种组合中,仅Ki-67+ER-表达组蒽环类方案与序贯紫杉类方案的中位DFS(30.5个月们.35.9个月,P=0.030)和中位OS(39.2个月伽.42.1个月,P=0.160)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261例ER阳性且绝经的患者中,200例Ki.67阳性者的中位DFS和OS分别为38.0个月和39.0个月,另外61例Ki-67阴性患者的中位DFS和OS分别为52.0个月和53.3个月;无论Ki-67阳性或阴性表达,接受SERM或AI治疗患者的DFS和OS均无显著差异。结论在Ki-67阳性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中,蒽环类序贯紫杉类方案疗效优于蒽环类方案。在ER阳性接受内分泌治疗的绝经患者中,SERM和AI在不同Ki石7表达者中的疗效相当。

  • 标签: 乳腺癌 KI-67 生物标志物 化学治疗 内分泌治疗
  • 简介:目的:比较空肠造瘘管与鼻空肠营养管在腹腔镜辅助全胃切除术后患者行肠内营养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6月至2016年3月本院收治的腹腔镜辅助全胃切除术后拟行肠内营养治疗的112例患者,根据肠内营养途径的不同分为试验组(空肠造瘘管组55例)和对照组(鼻空肠营养管组57例),比较两者的手术时间、术后恢复情况、营养状况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试验组的手术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21.4±4.38)分钟vs.(4.70±1.30)分钟,t=27.55,P<0.01];肛门恢复排气时间、排便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术后1周的血红蛋白、淋巴细胞、血清白蛋白均无明显差异(均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中穿刺口疼痛、鼻咽部不适、导管堵塞、肺部感染、导管移位均有显著性差异(均P<0.05)。结论在腹腔镜辅助全胃切除术后患者中经空肠造瘘管给予肠内营养治疗与经鼻空肠营养管途径相比,术后恢复较快,且不易堵塞、移位及造成误吸,适用于早期并需要较长时间进行肠内营养支持的胃癌术后患者。

  • 标签: 全胃切除术 空肠造瘘管 鼻空肠管 肠内营养
  • 简介:目的探讨不同工作年限放疗技师在老年Ⅲ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调强放疗中的作用。方法收集2015年8月至2017年8月160例老年Ⅲ期NSCLC患者,按放疗技师的工作年限随机分为〈5年组(n=80)和≥5年组(n=80)。两组患者均接受同步放化疗,放疗剂量60~70Gy/30~35f,每周5次;化疗药物包括紫杉醇、多西他赛、培美曲塞、吉西他滨、顺铂、卡铂等。结果〈5年组获完全缓解(CR)8例(10.0%)、部分缓解(PR)48例(60.0%)、稳定(SD)16例(20.0%)、进展(PD)8例(10.0%),有效率(RR)为70.0%。≥5年组获CR8例(10.0%)、PR68例(85.0%)、SD4例(5.0%),RR为95.0%。两组R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年组的摆位误差为(7.0±2.43)mm,≥5年组为(5.0±1.23)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年组生活质量的改善稳定率为80.0%,≥5年组为9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5年组比较,≥5年组在放射治疗期间的毒副反应较少,但两组3级以上白细胞减少和急性及远期放射性肺炎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接受工作年限≥5年放疗技师操作的Ⅲ期NSCLC患者的近期疗效更好,生活质量改善更明显。

  • 标签: 非小细胞肺癌 放疗技师 老年 调强放疗
  • 简介:目的:顺铂(PDD)是原发性肝癌的基本化疗药物之一,但是毒性显著,应用明显受限;如今多种新型铂类药物已经陆续上市,因此,本研究拟观察和比较不同的铂类药物在体外实验中对于肝癌细胞株HepG2、SMMC-7721和Bel-7402的抑制作用,为临床上选择恰当的铂类药物治疗肝癌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MTT法检测加入不同铂类药物后对于肝癌细胞的抑制作用,观察给药前、后肝癌细胞的形态学变化,计算半数抑制浓度,绘制肝癌细胞生长曲线。流式细胞术分析给药后细胞周期的变化。结果:给予铂类药物后肝癌细胞生长减慢,胞浆内颗粒增多;随着给药时间延长,对肝癌细胞的抑制作用逐渐增强。对于肝癌细胞的抑制作用,PDD和奥沙利铂(OXA)强于洛铂(LBP)、奈达铂(NDP)和卡铂(CBP)。流式细胞术分析不同铂类药物对细胞周期的影响趋于一致。结论:在体外研究中,铂类药物对于肝癌细胞具有抑制作用,PDD仍为基本用药,而OXA具有明显的优势,可推荐在临床上用于治疗原发性肝癌。

  • 标签: 肝癌细胞株 顺铂 奥沙利铂 洛铂 奈达铂 卡铂
  • 简介:目的:比较通过弧形骨钻与直骨钻注入骨水泥在骨质疏松模型中分布,评价弧形骨钻治疗骨质疏松骨折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0个新鲜小牛胸腰椎椎体标本(T10~L5)通过乙二胺四乙酸二钠(EDTA-Na2)脱钙法建立骨质疏松椎体模型。采用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例,实验组采用弧形骨钻,对照组采用临床常用直骨钻。在透视下分别进行椎弓根穿刺,分别记录骨钻尖端越过椎体中线的数量及骨钻尖端至椎体中线距离,然后在透视下行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vertebroplasty,PVP),记录骨水泥分布情况及骨水泥渗漏率。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骨钻尖端越过椎体中线的椎体数分别是18个和7个;弧形骨钻与直骨钻尖端至椎体中线距离分别为(4.5±0.6)mm和(1.1±1.5)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弧形骨钻组与直骨钻组骨水泥注入量分别为(5.5±1.4)ml和(4.1±1.1)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弧形骨钻组与直骨钻组骨水泥分布达到或过中线分别是19例与11例,骨水泥渗漏数分别为4例与9例。结论实验证明弹性弧形骨钻可以改变穿刺通道的方向,且能引导骨水泥的分布,实现单侧穿刺骨水泥椎体两侧都能均衡分布的目的。

  • 标签: 脊柱 骨质疏松性骨折 动物实验 骨水泥成形术 骨钻
  • 简介:目的探讨乳腺癌不同分子亚型与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对127例乳腺癌患者进行分子分型,并对其腋窝淋巴结转移状态进行分析。结果127例中LuminalA型50例,8例淋巴结转移,转移率为16.0%;LuminalB1型28例,16例淋巴结转移,转移率为57.1%;LuminalB2型15例,3例淋巴结转移,转移率为20.0%;HER-2过表达型25例,7例淋巴结转移,转移率为28.0%;Basal-like型9例,6例淋巴结转移,转移率为66.7%。结果显示,不同分子分型乳腺癌的腋窝淋巴结转移阳性率差异显著。结论根据乳腺癌的分子分型可以间接了解患者腋窝淋巴结的转移情况,或对腋窝淋巴结清扫术指征的制定提供帮助。

  • 标签: 乳腺癌 分子亚型 腋窝淋巴结 淋巴结转移率 相关性分析
  • 简介:目的:观察不同年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接受吉西他滨与顺铂联合化疗时,有效率及毒副反应的差异。方法:观察我院49例接受吉西他滨与顺铂联合化疗方案的NSCLC患者,根据年龄分为≥70岁组和〈70岁组,对两组患者疗效进行比较。结果:49例患者均可进行临床评价,≥70岁组和〈70岁组的临床有效率分别为42.9%和40.0%;毒副反应血小板减少、恶心呕吐、乏力发生率分别为21.4%、14.3%、14.3%和11.4%、5.7%、0。结论:一般情况较好的高龄(≥70)NSCLC患者可以接受吉西他滨与顺铂联合化疗方案。

  • 标签: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 吉西他滨 顺铂 化疗
  • 简介:目的:比较分析放疗同期多西紫杉醇、顺铂方案化疗与顺铂、5-氟尿嘧啶方案化疗的疗效及毒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6月-2008年6月期间,42例放疗同期化疗的食管癌病例,临床分期Ⅱ-Ⅲ期。均为CT定位,常规分割,三维适形放疗,总剂量60-68Gy。均于放疗第1、28天联合化疗,根据同期化疗方案的不同分为两组:22例联合多西紫杉醇加顺铂方案,为TP组;20例联合顺铂加氟尿嘧啶方案,为DF组。结果:所有患者均随访至2010年12月,随访率100%。两组有效率:TP组81.8%、DF组75.0%(P〉0.05)。1、2年局部控制率:TP组86.4%、63.6%;DF组80.0%、60.0%(P〉0.05)。1、2年生存率:TP组81.8%、59.1%;DF组80%、50%(P〉0.05)。急性毒副反应,白细胞减少发生率TP组明显高于DF组;胃肠道反应发生率TP组明显低于DF组。结论:适形放疗同步多西紫杉醇、顺铂方案化疗治疗食管癌较顺铂、氟尿嘧啶方案可提高有效率、局部控制率和生存率。骨髓抑制发生率较高,但经积极治疗后可耐受,能够继续完成治疗。

  • 标签: 食管癌 放疗 化疗 多西紫杉醇 预后 毒副反应
  • 简介:目的直肠癌新辅助治疗后临床完全缓解患者不同处理措施预后效果的Meta分析目的以Meta分析评价针对新辅助治疗后达临床完全缓解的直肠癌患者行根治性手术、局部切除以及非手术临床观察的效果,为临床决策提供临床依据。方法以“rectalcancer”、“rectaladenocarcinoma”、“rectalneoplasms”、“neoadjuvanttherapy”、“preoperativetherapy”、“radiochemotherapy”、“radiotherapy”、“clinicalcompleteresponse”、“completepathologicalresponse”为主题词,在PubMed上收集有关直肠癌临床完全缓解患者进行根治性手术、局部切除和非手术治疗临床观察的公开发表的英文文献。纳入局部切除与根治性手术预后情况对比文献5篇,非手术临床观察与局部切除对比文献5篇。经两名研究者独立提取相关数据资料后进行Meta分析,用定性方法比较各预后指标在非手术组与根治性手术组、局切组与根治性手术组间的差异。利用Begg秩相关法评价发表偏倚。结果定性分析结果显示,与根治性手术组相比,非手术治疗临床观察组局部复发RR=5.33,95%CI为1.64-17.36,总复发RR=2.37,95%CI为1.15-4.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远处转移率(RR=0.87,95%CI:0.16-41.11)及3-5年总生存率(RR=0.89,95%CI:0.66-1.21)无统计学差异。与根治性手术组相比,局部切除组局部复发率(RR=1.25,95%CI:0.64-2.44)、远处转移率(RR=0.55,95%CI:0.27-1.10)及总复发率(RR=0.77,95%CI:0.49-1.22)均无统计学差异,且5年总生存率局部切除组界值性高于根治性手术组(P〈0.05)。结论直肠癌新辅助治疗后达临床完全缓解患者行非手术观察的局部复发率、总复发率高于根治性手术,但远处转移、长期生存与根治性手术相比无显著差异。局部切除术的局部复发率、远处转移率与根治性手术相比无显著差异,行局部切除者术�

  • 标签: 直肠癌 临床完全缓解 新辅助治疗 根治性手术 局部切除 非手术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强阿片类药物对不同胃肠功能状况的晚期中-重度癌痛患者的镇痛效果。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102例晚期中-重度癌痛患者,根据原发肿瘤发病部位,分为消化系统癌症组(46例)和非消化系统癌症组(56例)。再根据胃肠功能状态的不同,进一步分为排便间隔≤3天组和〉3天组。所有患者均使用强阿片类药物进行镇痛治疗,比较两组在癌痛严重程度、癌痛类型、日均消耗吗啡当量、癌痛控制状况以及癌痛缓解度上的差异。结果消化系统癌症组和非消化系统癌症组疼痛控制总有效率分别为93.48%(43/46)和91.07%(51/56),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消化系统癌症组中排便间隔〉3天(69.57%vs.37.50%,P〈0.01)和使用芬太尼透皮贴剂(63.04%vs.23.21%,P〈0.01)的患者比例明显高于非消化系统癌症组,但其躯体痛患者比例低于非消化系统癌症组(50.0%vs.87.5%,P〈0.01)。两组在重度疼痛患者比例、内脏痛、神经病理性疼痛和日均吗啡当量上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上述两组患者中排便间隔时间≤3天组的重度疼痛患者比例与排便间隔时间〉3天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排便间隔≤3天组疼痛控制总有效率均显著高于排便间隔〉3天组(均P〈0.01),排便间隔≤3天组日均吗啡当量均显著低于排便间隔〉3天患者(均P〈0.01)。两者中排便间隔〉3天组比较,重度疼痛、疼痛控制总有效率和日均吗啡当量均无显著性差异(均P〉0.05)。结论晚期中-重度癌痛患者口服阿片类药物或使用芬太尼透皮贴剂可获得较好的疼痛控制效果,排便间隔时间〉3天与镇痛效果呈负相关,消化系统癌症和排便间隔〉3天的患者适宜接受芬太尼透皮贴剂作为主要维持用药。

  • 标签: 强阿片类 癌症 癌痛 胃肠道功能
  • 简介:目的比较乳腺癌乳房切除术后两种不同即刻再造方法的并发症和患者的生存情况.方法选取女性乳腺癌患者128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带蒂横行腹直肌肌皮瓣组(腹直肌组)和带蒂横行背阔肌肌皮瓣组(背阔肌组),每组各64例.对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骨转移、全身多处转移、局部复发及死亡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腹直肌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局部复发率均低于背阔肌组(P〈0.05);两组患者的骨转移率、全身多处软组织转移率和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腺癌乳房切除术后带蒂横行腹直肌肌皮瓣即刻乳房重建术较背阔肌临床效果好.

  • 标签: 乳房切除 并发症 腹直肌肌皮瓣 背阔肌肌皮瓣
  • 简介:目的比较肺癌化疗中不同时间应用国产rhG-CSF,防治白细胞减少的疗效。方法治疗组(A组)化疗后48h起,应用rhG-CSF75μg/d;对照组(B组)化疗后白细胞下降<3.0×10^9/L,开始应用rhG-CSF75μg/d。结果A、B两组病例由于使用rhG-CSF时间不同,WBC降低为最低值的持续时间不一样,A组为2~7d,B组为5~14d,用rhG-CSF的平均剂量和平均持续天数分别为675μg、1125μg和7~9d、12~14d。表明治疗组白细胞下降程度低,持续时间短,rhG-CSF用量少。结论化疗后48h起应用rhG-CSF疗效较好,能保证化疗顺利进行。

  • 标签: 肺癌 化疗 RHG-CSF 治疗 白细胞减少 肿瘤
  • 简介:目的研究不同能量密度激光作用于姜黄素对人胃癌MGC-803的光动力学杀伤作用.方法5μmol/L姜黄素与胃癌MGC-803细胞共同培养后,分别用不同能量密度9.6J/cm2、19.4J/cm2、40.2J/cm2的波长为405nm的激光照射,用MTT法检测胃癌MGC-803细胞株的增殖抑制率,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的凋亡率及细胞线粒体膜电位、细胞内活性氧(ROS)及Ca2+的变化.结果随着激光剂量增大,细胞的抑制率及凋亡率呈上升趋势.能量密度为40.2J/cm2的激光照射后,细胞株的增殖抑制率和凋亡率达到最大,分别达(44.93±3.61)%和(26.58±2.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激光剂量增大,细胞内线粒体膜电位显著降低,细胞内活性氧和Ca2+显著增加,能量密度增加为40.2J/cm2时,细胞内线粒体膜电位降低至(66.2±5.8)%,细胞内活性氧升高至(115.7±5.8)%,细胞内Ca2+升高至(104.6+5.6)%,与其它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405nm的激光照射,姜黄素对胃癌MGC-803细胞有杀伤作用,在一定范围内呈剂量依赖关系.

  • 标签: 胃癌 姜黄素 光动力学治疗
  • 简介:目的分析比较经皮椎间孔镜(transforaminalendoscopicspinesystem,TESSYS)技术与显微镜辅助下治疗不同类型腰椎间盘突出近期临床疗效及优缺点。方法2010年6月至2013年12月,我科采用TESSYS下经皮侧后路腰椎间孔神经根松解和减压术(TESSYS组)和显微镜辅助下后路椎管及间盘内减压术(显微镜组)治疗189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其中男103例,女86例,年龄26~82岁,平均52.1岁;中央型42例,旁正中型85例,外侧型14例,极外侧型5例,椎间孔型43例;TESSYS组120例,显微镜组69例。比较两组术前、术后3周、3个月、6个月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scale,VAS),术后6个月随访时采用MacNab标准评价疗效。结果TESSYS组平均手术操作时间(85±15)min,平均卧床时间(8±2)h,手术后平均住院时间(3.9±1.2)天;显微镜组平均手术操作时间(123±14)min,平均卧床时间(2.3±0.5)天,手术后平均住院时间(6.8±1.5)天。172例(91.0%)获得随访,TESSYS组109例(90.8%),显微镜手术组63例(91.3%)。随访6~10个月,平均7.5个月。TESSYS组术前VAS评分(8.9±1.8)分,术后3周(1.8±0.5)分,术后3个月(1.0±0.3)分,术后6个月(0.8±0.2)分;显微镜组术前VAS评分(8.5±2.2)分,术后3周(1.4±0.3)分,术后3个月(1.1±0.4)分,术后6个月(0.6±0.2)分。两组在手术时间、卧床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VAS评分术前、术后3周、3个月、6个月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周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MacNab标准,术后6个月时随访TESSYS组优良率84.4%,显微镜手术组88.9%。两组均无永久性神经根损伤和硬脊膜囊撕裂等并发症。结论与显微镜手术相比,经TESSYS技术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伴椎间孔狭窄症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近期疗效可靠。在外侧及极外侧�

  • 标签: 外科手术 微创性 内窥镜 腰椎 椎间盘移位 对比研究
  • 简介:目的:评价三种不同尺寸的不规则45S5生物玻璃颗粒对骨缺损的修复效果。方法24只成年新西兰大白兔,根据植入材料的不同随机数表法分为4组,每组6只12侧。A组植入90~300μm的材料;B组植入300~500μm的材料;C组植入500~720μm的材料;D组为空白对照组。双侧股骨髁部制造直径0.6cm,深1.2cm的缺损。于术后第6周和12周取材,通过大体观察、X线片、组织病理学VG染色来评价不同尺寸不规则生物活性玻璃颗粒的骨缺损修复能力和降解性能。结果所有实验兔造模成功,24只均于手术2~4h内苏醒,活动良好;二便无异常;对外界刺激灵敏;伤口愈合情况好,均为I期愈合;无炎症反应;均未见软组织异常;膝关节腔内无明显积液,滑膜光滑平整,未发现漏出的材料颗粒;股骨髁周围未发现多余的骨破坏,未见异常炎性纤维包块。成骨能力:(1)术后6周,A、B、C组可见新骨生成且向材料内部生长,D组基本没有新骨形成,可见肉芽组织形成;术后12周,A、B、C组成骨量显著增多,大部分骨缺损愈合,可见成熟的骨小梁塑形。(2)Lane-SandhuX射线评分:术后6周,A、B、C三组评分(4.827±0.277)分、(5.128±0.448)分、(7.104±0.477)分均高于D组(0.831±0.081)分(P<0.05),且C组评分高于A、B组(P<0.0001),而A组评分与B组相差不大(P=0.193);术后12周,A、B、C各组的评分(8.011±0.159)分、(8.023±0.197)分、(10.974±0.106)分均较术后6周明显增高(P<0.0001),A、B、C三组评分仍高于D组(1.397±0.262)分(P<0.05),C组高于A、B组(P<0.0001),A组评分与B组仍相差不大(P=0.805)。(3)组织学观察成骨能力结果:术后6周,新生骨量所占切片的百分比,A、B、C三组(10.837±0.856)%、(10.762±1.008)%、(17.399±0.515)%均大于D组(1.048±0.127)%�

  • 标签: 生物相容性材料 玻璃 修复外科手术 骨缺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