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5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路胶质瘤不同人群的治疗策略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路胶质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成人组5例,儿童组6例。经额下或额底纵裂入路手术治疗10例,观察治疗1例,并进行跟踪随访,评价预后。结果手术病人中,全切除6例,部分切除4例。儿童组手术病人随访3个月~5年3个月,均未见肿瘤复发。成人组病人随访3年9个月~5年2个月,平均生存期为20个月。保守治疗1例,随访7个月,未见肿瘤增大。结论路胶质瘤是胶质瘤的特殊类型,以低级别为主,儿童预后明显优于成人。

  • 标签: 神经胶质瘤 视路 成人 儿童 入路 经额下 入路 经额底纵裂
  • 简介:目的探讨垂体卒中后功能损害的原因、临床特点及最佳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37例垂体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治疗方案和预后。结果本组经蝶寞手术27例,其中视力完全恢复17例,明显恢复7例,略恢复3例,10例术后发生垂体功能低下,其中6例需要长期激素替代疗法;经颅手术治疗10例,视力完全恢复3例,明显恢复3例,略恢复2例.视力障碍加重2例。8例术后出现垂体功能低下,其中5例需要长期激素替代治疗。结论经蝶窦手术较经颅手术对视力影响小、并发症少,尽早手术能有效逆转视力损害。

  • 标签: 垂体卒中 经蝶窦入路
  • 简介:目的探讨帕金森病(PD)患者空间障碍情况及其与相关因素的关系。方法选择自2007年4月至6月在广州6家医院门诊或住院部连续就诊并且同意参与本次调查的PD患者共107例,用复制立方体评估PD患者的空间能力,并选用Hoehn.Yahr分级、PD统一评分量表第2部分(UPDRS.II)、UPDRS-Ⅱ、UPDRS-Ⅳ、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RSD)、Fuld物体记忆测验(FOM)、言语流畅性测验(RVR)、韦氏成人智力量表积木测验(WAIS.BD)、韦氏成人量表数字广度测验(WAIS—DS)、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神经精神科问卷(NPI)、睡眠量表、Epworth嗜睡量表(ESS)、非运动并发症等量表评估PD患者的运动症状、神经精神症状、认知及日常生活能力。用Spearman相关分析分析空间能力与各相关因素的双变量相关性.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空间障碍与相关因素的关系。结果在107例PD患者中有59例(55.14%)出现空间损害。Spearman相关分析表明,空间能力与发病年龄、性别、Hoehn.Yahr分级、病程、UPDRS—Ⅱ、UPDRS-Ⅲ、FOM、RVR、WISC-BD、WAIS—DS、焦虑状态、痴呆等相关(P〈0.05)。经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Hoehn.Yahr分级及病程是空间障碍的危险因素,而RVR及WISC-BD是空间障碍的保护因素。结论PD患者空间障碍的发生可能与病情分级、病程、语言流畅性、图像识别及构造能力等有关,临床上可以通过改善患者运动症状及训练患者的语言能力、图像识别及构造能力等综合治疗来改善患者的空间能力。

  • 标签: 帕金森病 视空间障碍 认知功能 运动症状
  • 简介:目的常规的影像手段对视放射纤维束的成像、分析缺乏特异性,为了弥补常规影像检查的不足,应用弥散张量成像(DTI)和弥散张量纤维束示踪成像(DTT)研究成人放射的各向异性程度和放射纤维束的构象特征。方法对20例正常放射和24例放射区域病变的患者进行MR常规及DTI序列检查,分别测量双侧视放射区的部分各向异性(FA)值和平均扩散率(MD)值,采用弥散张量纤维束追踪软件进行放射纤维束成像。结果正常放射的FA值、MD值左右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4例肿瘤患者可见患侧视放射被破坏中断,FA值明显下降、MD值明显升高。结论DTI和DTF可清晰显示放射纤维束生理和病理的各向异性和构象特征,对提高放射病变的显示和诊断具有重要意义,为了解功能与放射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研究手段。

  • 标签: 视放射 弥散张量成像 弥散张量纤维束示踪成像
  • 简介:目的探讨重T2加权灰阶反转成像检查对大垂体腺瘤及其周围结构的显示作用。方法对15例术前有视力障碍的垂体瘤病人行重T2加权灰阶反转成像及常规T1加权成像,前者TR/TE为5800ms/259ms,后者为600ms/20ms;层厚3mm。结果重T2加权灰阶反转成像可清晰显示肿瘤与终板、前连合及前交通动脉丛的空间关系;其视神经、交叉和视束的检测率分别为93.3%、100%和86.7%,而在T1加权成像中则分别为66.7%、93.3%和66.7%,前者对视路的检测率显著性高于后者。结论重T2加权灰阶反转成像可清楚显示垂体大腺瘤与路的位置关系,有助于垂体瘤经颅手术的术前策略制定。

  • 标签: 重T2加权灰阶反转成像 垂体肿瘤 视神经 视通路
  • 简介:目的探讨弥漫性轴索损伤(DAD后不同时间点行亚低温治疗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桂林市全州县人民医院院神经外科自2006年1月至2010年1月收治的48例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伤后有无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局部亚低温辅助治疗分为亚低温治疗组(n=23)和对照组(n=25),前者按治疗时间又分为伤后8h内亚低温治疗组(n=9)和伤后8h后亚低温治疗组(n=14),治疗6个月后对患者行GOS评定,分析患者的预后.结果3组患者年龄、性别比例、治疗前颅内压、GCS评分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接受不同治疗后3组患者预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671,P=0.036),由平均秩次判断,预后最好的为伤后8h内亚低温治疗组,其次为伤后8h后亚低温治疗组和对照组.结论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伤后早期(8h内)进行局部亚低温辅助治疗有助于脑功能的恢复,提高预后.

  • 标签: 弥漫性轴索损伤 亚低温 预后
  • 简介:目的:观察产后不同时间实施乳房配合穴位按摩对乳汁分泌与母乳喂养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7月至2016年2月150例产妇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A、B、C三组,三组分别自产后2h、12h、24h实施乳房配合穴位按摩,比较三组产后血清泌乳素水平、首次泌乳时间、产后48h泌乳量充足者比例、产后48h乳房胀痛发生率及产后30d母乳喂养成功率。结果:产后48h、72h三组产妇血清泌乳素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产妇产后首次泌乳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48h母乳充足者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30d母乳喂养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产妇产后48hⅢ度乳房胀痛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后2h较12h、24h给予乳房配合穴位按摩更能促进产妇早泌乳、多泌乳,降低乳房胀痛发生率。

  • 标签: 乳房配合穴位按摩 干预时间 血清泌乳素 泌乳 母乳喂养
  • 简介:目的研究不同时间窗低分子量肝素(LMWH)治疗急性脑梗死对脑电图(EEG)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的影响.方法50例发病12h内的急性脑梗死病人,随机分为治疗A组和对照A组各25例;60例发病12~18h,随机分为治疗B组和对照B组各30例.以上各组均予以丹参注射液20ml+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ivdrip,qd.治疗组加用低分子量肝素4100U皮下注射,q12h.4组疗程均10d.治疗前后均测定患者EEG和BAEP等.结果治疗前,治疗A组、对照A组、治疗B组和对照B组EEG异常率分别为60%、56%、57%和53%,BAEP异常率分别为72%、68%、77%和73%;各组无明显差异,治疗后异常EEG改善率分别为87%、36%、59%和31%,BAEP异常率分别为32%、60%、53%和63%.结论低分子量肝素能有效治疗急性脑梗死,改善患者脑功能,尽早应用效果尤为明显.

  • 标签: 脑梗死 低分子量肝素 治疗 脑电图 听觉诱发电位 BAEP
  • 简介:目的探讨经蝶切除垂体腺瘤术后早期继发急性功能恶化的原因,并提出防治措施。方法分析经蝶手术切除垂体腺瘤术后11例早期继发急性功能恶化病例的临床资料。本组均为1999年以前的病例。病人均在术后3d内继发急性功能恶化,根据功能恶化的原因,再次行经颅手术5例,经蝶手术1例,脑室外引流1例,保守治疗4例。结果治疗后功能恢复良好6例,3例视神经损伤者、1例鞍内填塞过紧者及1例鞍内血肿者恢复欠佳。结论术后早期继发急性功能恶化的原因是在视神经和交叉受到垂体腺瘤压迫而导致血运变差的基础上,与继发鞍内血肿、手术时直接损伤、急性交叉缺血、鞍内填塞过紧等因素有关。该并发症可以避免。一旦出现,应尽早明确病因,予以相应处理。

  • 标签: 垂体肿瘤 经蝶手术 手术后并发症 视觉障碍
  • 简介:目的:探讨术前不同时间口服磷酸钠盐溶液进行肠道准备时对患者夜间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7月至2015年10月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收治的选择术前需要肠道准备的择期手术患者3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80例,均用磷酸钠盐口服溶液45mL加温开水250mL后服用,进行肠道准备,观察组术前1d16:00服用;对照组术前1d19:00服用。应用国际上常用的Athens失眠量表评价2组患者手术前晚睡眠质量情况。结果:观察组Athen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当晚夜间睡眠时间≥6.5h的人数达96.1%,对照组为3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术前1d6:00口服磷酸钠盐口服溶液进行肠道准备为最佳的肠道准备时间。既保证肠道清洁质量,同时保证睡眠质量。

  • 标签: 磷酸钠盐溶液 肠道准备 手术前 睡眠质量
  • 简介:目的研究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在判断高血压性壳核出血辐射(OR)损伤中的作用。方法纳入36例经保守治疗的高血压性壳核出血病人作为脑出血组,并选取30例健康成人(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均行DTI检查,重建双侧OR,将OR损伤类型分为Ⅰ、Ⅱ、Ⅲ型,测定OR-FA值、OR-ADC值,并对检测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对照组左、右两侧ORFA值、OR-AD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出血组病侧与健侧OR-FA值、OR-ADC值差异显著(P〈0.05),病侧OR明显受损;血肿体积与病侧OR-FA值、OR-ADC值均不相关(P〉0.05)。脑出血组OR损伤Ⅰ、Ⅱ、Ⅲ型分别为10、12、14例,3种损伤类型间OR-FA值、OR-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发病3~5d时比较,3个月后复查OR-FA值明显升高,OR-ADC值明显下降(P〈0.05),病人OR损伤情况明显改善。结论高血压性壳核出血OR损伤率高,血肿体积与OR损伤程度无关,DTI可观察血肿与OR三维关系,判断OR受损程度,对评估病人视野缺损有重要价值。

  • 标签: 颅内出血 高血压性 壳核 视辐射 扩散张量成像 视野缺损
  • 简介: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支架术后患者院外服药依从性的变化趋势及不同时期依从性的影响因素分析。方法: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对首次发作急性心肌梗死并行支架植入术的患者126例进行术后1年的服药依从性跟踪调查。共对患者进行4次电话回访,即术后3、6、9、12个月。调查工具包括:患者的一般资料、服药依从性问卷、社会支持评定量表、Charlson合并症指数评分表等。结果:急性心肌梗死支架术后患者的院外服药依从性水平较低,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呈明显下降趋势。不同时期影响患者依从性的因素中正向影响因素有社会支持、年龄、教育程度;负向影响因素有Charlson合并症指数、住址等。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支架术后患者的服药依从性情况不容乐观,应根据不同时期依从性的影响因素进行有针对性的干预,从而提高支架术后患者的服药依从性。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冠脉内支架植入术 服药依从性 社会支持
  • 简介:目的利用持续腰蛛网膜下腔引流可以排除炎性脑脊液,又可以定时向蛛网膜下腔注药,治疗颅内感染及预防室管膜炎、脑室炎的发生.同时又可以持续降低颅内压,预防脑积水发生.方法在全身抗菌素治疗同时们采用持续腰蛛膜下腔引流成功治疗的80例颅内感染及术后皮肤切口瘘的患者,获得良好效果.行腰大池持续引流每日1~2次直接经导管术端用含庆大霉素8万U的脑脊液稀释液缓慢置换注入蛛网膜下腔.或者每日1次注入0.5g不稀释的氯霉素注射液[1],连用3日,每日复查CSF.结果以上病例采用本方法,颅内感染46例全部治愈.检查CSF,白细胞数<10个/L切口瘘34例,切口全部愈合.复查平扫及强化CT均未发现室管膜炎、脑膜炎影像.其中2例脑室轻度扩大,其余均未发现脑室明显扩大.结论采用腰蛛网膜下腔持续引流,可以排除炎性脑脊液,重新产生新的无菌性脑脊液,置换出炎性脑脊液,炎症消退,同时注入抗菌素,抑制细菌生长,提高免疫力,能够控制颅内感染,预防室管膜炎、脑室炎的发生,致热原消除,高烧也减退.

  • 标签: 持续腰蛛网膜下腔引流 注药 治疗 颅内感染 术后 皮肤切口瘘
  • 简介:目的:研究替米沙坦不同时间用药治疗非杓型高血压患者的疗效差异及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上海市宝山区顾村菊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收治的非杓型高血压患者140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70例。观察组接受替米沙坦20:00用药,对照组70例替米沙坦8:00用药,比较2组患者疗效及睡眠质量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收缩压、舒张压与对照组患者比较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有58例患者由非杓型高血压转变为杓型高血压,血压类型转变率82.9%,明显高于对照组(62.9%)且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观察组和对照组PSQI评分分别为(7.78±2.34)分、(7.43±2.16)分,治疗后分别为(4.15±1.22)分、(7.36±2.15)分,观察组患者PSQI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替米沙坦20:00用药相较于8:00用药,其对非杓型高血压患者的降血压效果更加显著,同时也提高患者的睡眠质量,更有助非杓型高血压患者转变为杓型高血压,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替米沙坦 非杓型高血压 不同时间 转化率 睡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