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西厢定本》是明人对元人王实甫《西厢》杂剧的改编。本文试图对改编者的具体改编实践进行分析。评价其得失,对学界曾出现的有关此文献的不当评价作一些纠偏。

  • 标签: 硕人 《西厢定本》 《西厢记》改编
  • 简介:从文献学角度讲,辨别某一古籍刊本真伪的前提就是梳理各版本的形成过程、源流嬗变,考订其关系,比较其异同.《西厢》版本之多为中国古典戏曲之最,古今学者对其版本的整理与研究数不胜数.迄今为止,影响较大的包括日本学者传田章的《明刊元杂剧目录》、蒋星煜的《的文献学研究》、朱万曙的《明代戏曲评点研究》以及陈旭耀的《现存明刊综录》等,这些著作对《西厢》的版本载记、存佚问题,或鉴定辨识,或完善增补,使其研究日益深入.

  • 标签: 刊本流变 流变真伪 西厢记刊本
  • 简介: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必然揭示了一定历史时代生活情境中的人的心理状态,融入了作家的主体精神和精神追求.以及在这种精神追求下面潜藏着的某种文化模式和传统心理的暗流。元朝是一个由蒙古贵族建立的王朝.民族歧视使汉族知识分子受到极不公平的待遇,在这一特定的历史时期,元代文人的心态极其沉重。

  • 标签: 元代文人 《西厢记》 自恋情结 折射 历史时代 精神追求
  • 简介:演出时,台上精彩纷呈,台下聚精会袜演完后,演员频频谢幕,观众意犹未尽。这是2008年初由方亚芬、钱惠丽、张永梅、吴群献演《西厢》时的动人情景。

  • 标签: 《西厢记》 越剧 演出 谢幕 演员
  • 简介:昆曲《西厢》是由明代李日华在前人王实甫杂剧《西厢》及崔时佩《西厢》的基础上,创作改编而成的,在明清3百多年的戏曲舞台上长期盛演。昆曲《西厢》音乐结构是以曲牌体为主,曲牌种类繁多,来源广泛,兼收并蓄各时代之音乐成为一大特色。本文主要论述昆曲《西厢》音乐的曲牌在剧中分布、运用与演唱的特点,并探究部分曲牌来源的情况,从而了解到其音乐结构的基本面貌。

  • 标签: 昆曲《西厢记》音乐 曲牌 特点 探究
  • 简介:一英国史学家诺曼.戴维斯在其《世界史》中曾对"现代驱动人们对越来越少的事情知道得越来越多"发表了自己的揶揄:历史可以用任何放大的方式来写。可以只用一页来写全世界的历史,或者用四十卷写一只蜉蝣的生命周期。一位杰出的前辈历史学家,

  • 标签: 西厢记 校注 老夫人 戏曲理论 文化研究 鉴赏性
  • 简介:《太古传宗》与《纳书楹曲谱》都收录了元代王实甫所著《西厢》乐谱,杨荫浏先生曾谈到这两种乐谱音调完全相异,本文通过几首曲牌的对比,发现它们的音调并非完全相异,它们间也有相似、相近之处,二谱之间的脉缘关系不能简单否定。

  • 标签: 太古传宗 纳书楹曲谱 比较研究
  • 简介:王实甫笔下的"张生跳墙"纯系误会,莺莺本意是要亲自前往张生书房。围绕着解诗-跳墙作者进行了多方面的暗示性叙述,包括"西厢"、"玉人"意义所指的变化;张生对莺莺家教的认知;以及对于才子佳人私会后花园之地点和跳墙之方式的惯性思维,等等。跳墙一节在刻画张生"志诚"形象和保证莺莺性格逻辑的合理性、集中表现情理矛盾等方面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多角度的暗示性叙述,需要接受者细心体察方可悟得其中机窍,发出会心一笑。总之,"张生跳墙"是《西厢》的艺术精华之所在,也最能体现作者的独运匠心与巧妙构思。

  • 标签: 误会 暗示 跳墙 玉人 “志诚”
  • 简介:越剧《西厢》是根据元人王实甫的杂剧《西厢》改编而成,对原剧思想艺术主题的理解与把握决定了改编剧的基调。而改编剧的节奏是否紧凑、矛盾冲突是否集中、语言是否优美、结构是否严谨,是衡量改编剧成功与否的关键。本文选取新、旧两版《西厢》进行比较,探讨了两版《西厢》各自的艺术特点,两版《西厢》对王实甫《西厢》语言、剧情和塑造红娘形象等方面的改编。

  • 标签: 越剧 西厢记 剧本
  • 简介:“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元代剧作家王实甫的一曲《西厢》似古代青年男女爱情宣言的第一声呐喊,无愧于“《西厢》天下夺魁”的美誉,带着“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属”这一美好的愿望穿越了700多年的时空。当它遇上蒲剧这一古老的戏曲剧种时,更是进发出了绚烂的艺术火花。蒲腔蒲韵演西厢:碰撞彰显戏曲之美众所周知,《西厢》的故事发生在唐代河东蒲州普救寺,即今天的山西省永济市。这里,同时

  • 标签:
  • 简介:考证《金瓶梅》的作者,已随着“金学”的勃兴,成为我国古典文学研究领域中众所瞩目的课题。而在中外学人不懈地搜罗、爬梳、检校、考索等学术努力下,此项研究之资料日见丰富,线索日趋显明,《金瓶梅》的作者,仿佛要掀揭而出了。

  • 标签: 《金瓶梅》 《西厢记》 作者 李开先 描写 古典文学研究
  • 简介: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的《》是'临川四梦'之一。故事写主人公淳于棼酒后梦入蚂蚁国,历经荣华富贵,但最后权势皆尽,被遣逐回家。醒来方知是南柯一梦,最终彻悟,立地成佛。以梦幻写人生,是一部讽世之作。1982年在江西纪念汤显祖逝世366周年时,我排演了石凌鹤的改译本《》,用弋阳腔谱唱,这是汤剧《

  • 标签: 南柯记 弋阳 淳于棼 导演札记 临川四梦 腔谱
  • 简介:<正>一、进侗乡白云象瀑布一般从天际滚泻而下,悬挂在山崖,浓雾从漫山遍野的杉树林里蒸腾升起。侗族的村村寨寨就隐没在这微茫无尽的山峰、丛林和雾霭之中。汽车从贵阳出发,在大山里跑了三天,翻过险峻的雷公山,终于驶入连绵黔桂湘三

  • 标签: 艺术价值 认识价值 侗族大歌 侗族音乐 女英雄 节奏
  • 简介:《韩朋十义》,明初改本戏文,演韩朋拒黄巢而罹难,男女十人仗义救之,故名。《徐氏家藏书目》著录,未题撰者。《远山堂曲品》标作《韩朋》,注日“即《十义》”,列入“杂”。《祁氏读书楼目录》、《鸣野山房书目》亦著录。《重订曲海目》、《曲录》均误人清佚名目。《曲海总目提要》称为“明时旧本,不知何人所作”。日本《泊载书目》有《新刊韩朋十义》一本,称“明武夷景山乐天安云宾考释”。现存明万历十四年(1586)新安余氏自新斋刻本,凡二卷,题’《韩朋十义》;明万历间金陵富春堂刻本,《古本戏曲丛刊》初集据以影印,题《新刊音注出像韩朋十义》。《曲海总目提要》叙其事日:“古有韩朋,又名韩凭,世所传青陵台事,夫妇化为蝶者,即其人也。剧以韩、李夫妇笃于义烈,宁死不忍离析,故借用其名耳。黄巢、李存孝,亦不过随意点入,非必其时其事也。”《远山堂曲品》评云:“李、郑救韩朋父子,程婴、公孙之后,千古一人而已,惜传之尚未尽致。中唯《父子相认》一出,弋优演之,能令观者出涕。”可见为弋阳腔的本子。

  • 标签: 《远山堂曲品》 南戏 总目提要 弋阳腔 著录 刻本
  • 简介:1933年2月的一个深夜,一辆辆满载着木箱的手推车从当年专供皇帝出入的紫禁城的大门底下鱼贯而出,穿过天安门广场,来到前门火车站。紧接着,木箱被装上了两列火车。随着汽笛的一声长呜,火车缓缓驶出了北京城。

  • 标签: 国宝 故宫 博物馆 艺术魅力
  • 简介:《荆钗》,《词叙录》“宋元旧篇”著录,作《王十朋荆钗》。《荆钗》宋元旧本已佚,明刊本以影钞明嘉靖姑苏叶氏刻本《新刻原本王状元荆钗》(简称“影钞本”)较为接近原貌,又有明万历间金陵世德堂刻本《新刊重订出相附释标注节义荆钗》(简称“世德堂本”),其“夹白繁多、曲白混唱、插入北曲,应是余姚腔改本”①,汲古阁《六十种曲》本《绣刻荆钗定本》(简称“《六十种曲》本”)等明刊本则离元本较远。

  • 标签: 青阳腔 考论 《南词叙录》 明刊本 王十朋 简称
  • 简介:资料显示,明初,音在南洋华侨中,已有一定影响;近三四百年来,更成为东南亚普遍演唱的音乐。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新加坡“云庐”是研究音的主要社团,拥有琵琶高手丁子汇、洞萧高手叶宏清、张孙滚等人。由于演出水平很高,经常产生轰动效应,吸引众多听众。弦友们以此筹款援助中国抗日战争,引起日本人的嫉恨,向英国殖民当局提出“抗议”,英国殖民政府屈服于日本压力,收回“云庐”准证。于是,弦友们于1940年另组湘灵音乐社。

  • 标签: 湘灵 音乐 乡情 华夏 新加坡 东南亚
  • 简介:诸宫调不同于大曲和早期赚词,它基本上是叙事的,有环境有情节有人物,与当时的小说、讲史相类似,只是音乐性更强罢了。从纵向来看,诸宫调继承了变文的传统,

  • 标签: 《董西厢》 叙事 说唱 诸宫调 音乐性 人物
  • 简介:由于元杂剧舞台样式早已消失,我们无法在昆曲舞台上看到有北曲魁首之称的王实甫《西厢》(又称"北西厢")真容,常见的则是被称为"点金成铁"的"西厢"。2008年11月北方昆曲剧院采用"杂剧昆唱"的形式,首次成功地将"北西厢"以最接近原本的样式搬上昆曲舞台,并于2009年6月在苏州举办的第四届中国昆剧艺术节上获得优秀剧目奖。

  • 标签: 元杂剧 昆曲 王实甫《西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