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8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利用已建立的基于动作捕捉的面部运动三维动态定量分析系统(3-DASFM)定量分析正常人面部运动,比较面部对称性,为进一步客观评估面瘫患者面肌功能提供参考。方法无偿招募28名志愿者。标记观察点,利用基于动作捕捉的面部运动三维动态定量分析系统进行面部的静态及动态采集、重建及分析。比较受试者面部静态及动态双侧差异。结果面部存在不对称性,虽然所纳入的受试者均为右利手,但统计结果未发现面部运动的优势侧,同一个体面部不同区域活动优势侧并不一致。静态指标中除双侧鼻小柱-鼻翼距离存在统计学差异外,其余面部静态指标无显著性差异。动态测量呲牙动作时,左右口角最大移动距离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左侧移动距离较右侧平均多1.23mm。余指标未发现统计学差异。结论证实面部不对称性普遍存在,人群中不存在面部运动半侧优势。

  • 标签: 对称性 三维 面部
  • 简介:摘要:对于环氧烷而言,是一种在当下合成领域当中十分重要的中间体,目前已经广泛应用在了药物和工业化学品的合成领域。在本文的分析中,就主要基于烯烃不对称环氧化在药物合成中具体应用,进行详细的分析,以此为相关领域的工作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不对称双眼皮整形修复术的护理方案。方法:选择60例不对称双眼皮患者随机划分为两组,均实施整形修复术,一组实施常规护理,一组实施全面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护理满意度。结果:满意度调查结果对比,观察组在舒适度、美观度、护理服务质量等方面的满意度明显更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明显(P

  • 标签: 不对称双眼皮 整形修补术 护理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不对称双眼皮整形修复术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2月至2017年12月期间在我院行不对称双眼皮整形修复术的30例患者,采取小切口融合去脂与埋线术进行治疗,设为观察组。回顾性分析同期在我院行不对称双眼皮整形修复术的3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采取切开法,设为对照组。对比临床疗效。结果对比两组患者的美容治疗满意度,观察组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观察组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小切口去脂和连续埋线并用的重睑成形术实施不对称双眼皮整形手术的临床效果比较佳,愈合时间比较短,美容效果比较好。

  • 标签: 不对称 双眼皮 整形修复术
  • 简介:摘要:目的:对不对称双眼皮采用整形修复术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19年2月—2021年2月我院诊治的796例不对称双眼皮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398例采用常规治疗方式,治疗组398例采用整形修复术进行治疗。结果:术后伤口痊愈时间治疗组(7.08±2.67d)短于对照组的(10.79±2.99d),差异显著(P

  • 标签: 不对称双眼皮 整形修复术 临床治疗效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发育性不对称乳房的分型和治疗策略。方法2005年1月至2019年6月,北京协和医院整形外科收治发育性不对称乳房成年女性患者203例,年龄18~46(31±8)岁。按照临床表现不同分为3型,分别用不同的手术方法进行治疗。通过术后并发症、患者满意度等指标评估手术效果。结果203例发育性不对称乳房畸形患者中Ⅰ型86例,占42.36%;Ⅱ型63例,占31.03%;Ⅲ型54例,占26.60%。术后随访161例,占79.3%;平均随访9个月。发生背阔肌肌瓣腋下切口愈合不良1例,血清肿2例,BakerⅠ级包膜挛缩5例,BakerⅡ级包膜挛缩2例,自体脂肪注射隆乳后局部小结节形成1例。患者手术效果评价满意129例,占80.1%;良好24例,占14.9%;一般满意6例,占3.7%;不满意2例,占1.2%。结论发育性不对称乳房畸形的临床表现多样,3型分类法可较好地指导手术治疗。个性化的美学设计是取得良好手术效果的关键。

  • 标签: 乳房 美学 发育性不对称乳房 分类 手术
  • 简介:摘要面部不对称在人群中较为常见,严重的面部不对称导致颜面部形态异常的同时危害其生理功能。其中以面中下部畸形变异为主,当前针对面中下部不对称畸形矫正的外科治疗手段繁多,但未成体系。该文通过回顾性分析其病因分类、评估方法以及外科治疗手段,以期针对面中下部不对称畸形提供系统性的颅颌面外科治疗策略。

  • 标签: 面部不对称 个性化治疗 正颌外科 外科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CT上表现为双侧基底核对称低密度的各种疾病,以加深对该CT表现的认识。方法搜集26例,其中肝豆状核变性10例,EB病毒性脑炎9例,一氧化碳中毒7例。均行CT平扫。结果26例均表现为双侧基底核(壳核、苍白球和尾状核)对称性低密度,其中1对、2对或3对核团同时受累。结论CT上表现为双侧基底核对称性低密度的疾病很多,其中肝豆状核变性、EB病毒性脑炎和一氧化碳中毒具有一定CT特征。了解具有以上CT表现的疾病范畴对于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基底核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 简介:目的:探讨半侧颜面短小患者颏部不对称畸形的治疗方法。方法自2010年8月到2015年9月,对14例半侧颜面短小患者进行术前影像学测量和术前设计,采用颏部水平截骨的方法,对偏斜的颏部予以矫正。结果患者均一期愈合,外形满意,术后均有不同程度下唇麻木,1~6个月内均自行恢复。结论正确的手术方法选择、精确的手术设计,可有效改善半侧颜面短小导致的颏部不对称畸形。

  • 标签: 半侧颜面短小 颏整形术 不对称畸形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对称双眼皮患者实施整形修复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03月至2013年06月期间,科室不对称双眼皮整形患者40例,实施小切口整形修复手术,切除多余眶隔脂肪,并实施部分埋线微创重睑修复。结果40例患者手术全部成功,患者双眼皮达到对称效果,所有患者满意。结论针对双眼皮不对称患者实施小切口微创重睑修复手术可以在短期内取得良好的整形效果,操作简单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整形修复 不对称双眼皮 微创重睑
  • 简介:摘要双侧对称性桥臂、大脑脚梗死为极其罕见的后循环梗死。本文分析了1例合并双侧对称性桥臂和大脑脚梗死的患者,并回顾文献,通过详细的病史资料及影像检查等明确病因。

  • 标签: 脑梗塞 脑桥 中脑被盖
  • 简介:摘要目的关于不对称双眼皮整形修复术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观察与探讨方法从2015年5月-2016年5月入院的病例中选取和75例不对称双眼皮整形修复术进行分析,将75例不对称双眼皮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甲组采用小切口的融合去脂及埋线术治疗,乙组采用传统的整形修复术。观察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在满意率、手术时间、伤口愈合时间和出血量上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甲组效果远远好于乙组。两组都没有出现不良反应,恢复较好。结论小切口的融合去脂及埋线术治疗比传统的整形手术效果好,并且治疗后更持久,安全性高,操作简单值得临床应用。

  • 标签: 不对称 双眼皮 整形修复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多发对称性脂肪瘤(MSL)临床主要表现为体表可见的大量脂肪组织弥散对称堆积在颈部、枕部、肩背部,并可沿颈部肌肉间隙向深部延续弥漫分布。本例MSL患者有嗜酒史,术后组织病理见较大而成熟的脂肪细胞,细胞分化良好,出院后随诊效果满意。

  • 标签: 多发对称性脂肪瘤 随诊 细胞分化
  • 简介:目的:建立“不对称指数”结合体积差的评估模式,并用于验证既往面部不对称患者的手术效果。方法选取面部不对称患者30例行激光扫描,在扫描所得图像上建立坐标系,并选取标志点,计算出各标志点面部不对称指数(AI);并利用镜面翻转技术计算体积差。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并得出最终结论。结果面部不对称患者术后各个标志点的AI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体积差亦明显改善,提示治疗效果良好。结论AI结合体积差的评估模式,能精确、直观、全面地评估面部不对称患者的手术效果,为手术方案的改进提供了可靠的参数。

  • 标签: 面部不对称 数字化评估 不对称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