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干扰(interferonIFN)具有广谱抗病毒作用,但不能杀灭已经受到感染细胞内的病毒。因此,想通过IFN来彻底治愈慢性病毒性疾病如慢性乙型肝炎或丙型肝炎是不现实的;想通过加大剂量和延长疗程的治疗计划也应该慎重。

  • 标签: 干扰素 病毒 病毒性疾病 病毒性肝炎
  • 简介:干扰的分类问题,很多人存在错误和混淆不清的概念,我在此澄清一下。最早干扰分为Ⅰ型与Ⅱ型,后来发现Ⅰ型中又有两种成分,虽然它们共有干扰受体成分,但二者的免疫原性完全不同,于是将Ⅰ型又分为α及β两类,前者曾称白细胞干扰,后者曾叫成纤维细胞干扰。而将Ⅱ型则定为γ类,故干扰分为三大类即α、β、γ。干扰过去简写为IF,后改为IFN,故三大类干扰简写为IFN-α、β、γ。

  • 标签: 干扰素 成纤维细胞 基因工程 免疫原性
  • 简介:摘要: 现如今,我国医学科技发展十分迅速, 干扰 (IFN) 根据来源分为 IFN-α 、 IFN-β 及 IFN-γ ,根据抗原性不同可相应分为不同亚型。 IFN 的临床应用广泛,在皮肤科主要用于治疗病毒性皮肤病、皮肤肿瘤、特应性皮炎及瘢痕疙瘩等。该文对其在皮肤科的应用及相关的作用机制、禁忌 症 及不良反应作一综述。

  • 标签: IFN 皮肤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重组人干扰阴道栓与干扰肌注联合使用治疗宫颈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110例宫颈高危型HPV感染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65例采用重组人干扰α1b注射液肌肉注射+人干扰α2β阴道栓治疗。对照组45例不给予治疗。3个月后复查两组HPV感染情况。结果治疗3个月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1.5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3.33%,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重组人干扰阴道栓与肌肉注射联合使用治疗宫颈高危型HPV感染疗效显著,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HPV感染 重组人干扰素阴道栓 重组人干扰素肌注
  • 简介:酒精性肝硬变(AC)常伴有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系统功能改变,干扰(IFN)和可溶性干扰受体(sIFNR)是免疫细胞的重要调理。为了进一步弄清IFN和sIFNR与AC之间的关系,我们用ELISA法检测了32例AC患者和10例正常人血清IFN和sIFNR水平。结果发现AC组α-IFN,γ-IFN和sIFNR的血清浓度明显高于正常人(P值分别<0.01,<0.05和<0.05),但其变化与疾病的严重程度无相关性。这些结果提示AC患者存在血清α-IFN、γ-IFN和sIFNR的改变。

  • 标签: 酒精性肝硬变 干扰素 可溶性干扰素受体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聚乙二醇干扰(PEG-IFN)α-2a与普通干扰(IFN)α-2b治疗慢性丙型肝炎(CHC)的临床疗效。方法106例CHC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IFNα-2b和PEG-IFNα-2a,联合应用利巴韦林治疗,疗程72周,随访24周。主要观察病毒学应答和生化学应答以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PEG-IFNα-2a组治疗结束时病毒学应答(ETVR)和持续应答(SVR)高于IFNα-2b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73.68%、65.78%和65.74%、58.82%,P>0.05);IFNα-2b与PEG-IFNα-2a不良反应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PEG-IFNα-2a对CHC患者的疗效优于IFNα-2b,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标签: 肝炎 丙型 慢性 聚乙二醇干扰素&alpha -2a 干扰素&alpha -2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α-干扰栓治疗宫颈糜烂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2例宫颈糜烂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6例,分别加用α-干扰栓患儿给予常规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各项指标(包括创面愈合、阴道流液持续和手术部位结痂脱落时间)均优于对照组,治愈率(63.9%)和治疗总有效率(97.2%)均高于对照组(55.6%、88.9%),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α-干扰栓治疗宫颈糜烂有助于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临床疗效,值得在临床上加以推广。

  • 标签: 宫颈糜烂 干扰素栓 糜烂程度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肆虐全球,造成大面积流行和人员死亡。其病原体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感染机体后,机体快速动员固有免疫反应并产生Ⅰ型干扰(IFN-Ⅰ),IFN-Ⅰ在病程早期病毒清除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主要阐述了病毒感染后机体的固有免疫识别以及病毒与IFN-Ⅰ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助于深入了解病毒的致病机制,为临床早期抗病毒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 标签: 2019新型冠状病毒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Ⅰ型干扰素 固有免疫 免疫逃避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分析Ⅰ型干扰病患儿的临床特点,为其早识别、早诊断提供线索。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1年9月北京协和医院儿科就诊的20例及深圳市儿童医院风湿免疫科就诊的5例基因确诊的Ⅰ型干扰病患儿的临床资料,对其基因数据、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25例患儿中男12例、女13例。发病年龄1日龄~11岁。其中21例(84%)在3岁前起病。Aicardi-Goutières综合征(AGS)14例(3例AGS1型、1例AGS2型、4例AGS3型、1例AGS6型、5例AGS7型)、腺苷脱氨酶2缺陷(DADA2)6例、干扰基因刺激蛋白相关婴儿期起病的血管炎(SAVI)3例、脊椎软骨发育异常伴免疫调节异常(SPENCD)2例。共18例(72%)患儿神经系统受累,其中16例(64%)表现为颅内钙化、11例(44%)为肌张力异常、10例(40%)为脑白质病变、6例(24%)为癫痫、5例(20%)脑萎缩及5例(20%)脑卒中。15例(60%)患儿皮肤受累,其中8例(32%)为冻疮样皮疹,4例(16%)为网状青斑、3例(12%)为红斑,结节性红斑及雷诺现象各有2例(8%)。12例(48%)自身免疫抗体阳性,10例(40%)生长发育落后,8例(32%)肺间质病变,7例(28%)甲状腺功能异常。1例(4%)患儿11岁死亡。结论Ⅰ型干扰病可累及全身多个脏器,具有全身炎症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特点。3岁前起病、神经系统症状(脑血管事件、颅内钙化、脑白质病变、脑萎缩)、皮疹(冻疮样皮疹、网状青斑、红斑)、自身免疫抗体阳性、发育落后、肺间质病变、甲状腺功能异常等特点对Ⅰ型干扰病有提示意义。

  • 标签: 遗传性自身炎症性疾病 干扰素Ⅰ型 儿童
  • 作者: 丘敏枝 叶枫 钟佳成 杨蓬 陈荣昌 陈善泽 王凌伟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22年第11期
  • 机构:深圳市人民医院健康管理科 南方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暨南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深圳518020,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广州呼吸疾病研究院 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广州510000,深圳市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深圳市呼吸疾病研究所 南方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暨南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 深圳市呼吸疾病重点实验室,深圳518020
  • 简介:摘要抗γ干扰(IFN-γ)自身抗体免疫缺陷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疾病,患者后天(通常是成人期)产生抗IFN-γ自身抗体,抑制了体内的IFN-γ,引起严重的Thl细胞免疫反应缺陷,出现严重或播散性的机会性感染。本文报道1例抗IFN-γ自身抗体阳性家系,首诊患者以多发淋巴结肿大、抗IFN-γ自身抗体阳性、STAT1-PI10升高、播散性马尔尼菲篮状菌和诺卡菌感染为主要特征,患者儿子、女儿的抗IFN-γ自身抗体均为阳性,确诊后给予利妥昔单抗治疗,病情明显改善,未再使用抗生治疗。

  • 标签:
  • 简介:摘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肆虐全球,造成大面积流行和人员死亡。其病原体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感染机体后,机体快速动员固有免疫反应并产生Ⅰ型干扰(IFN-Ⅰ),IFN-Ⅰ在病程早期病毒清除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主要阐述了病毒感染后机体的固有免疫识别以及病毒与IFN-Ⅰ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助于深入了解病毒的致病机制,为临床早期抗病毒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 标签: 2019新型冠状病毒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Ⅰ型干扰素 固有免疫 免疫逃避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干扰治疗手足口病的疗效,探讨小儿手足口病临床有效的治疗方案。方法对2011年5月住我科40例确诊手足口病并使用“重组干扰-α1b”治疗的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40例患儿中,男,24例,女,16例,年龄9月-10岁,平均年龄2.7岁,其中合并脑炎32例,普通型8例,40例患儿均治愈出院,治愈率100%。结论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起病急,进展快,重组干扰-α1b治疗该病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 标签: 干扰素 手足口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干扰辅助治疗抽动障碍(TD)的临床疗效和细胞免疫功能。方法将40例患儿按病例编号分为常规组和干扰组各20例。常规组采用氟哌啶醇、泰必利及安定类药物治疗;干扰组予氟哌啶醇加α2-1b干扰(每次100万U,隔天1次)治疗,共观察8周,并设20例健康儿童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免疫功能。比较实验前后的临床疗效免疫功能变化。结果TD患儿成本免疫功能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治疗8周末,干扰组(10例)外周血T淋巴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活性较实验前有明显改善,治疗有效率为90%,明显高于常规组。结论细胞免疫功能紊乱可能与TD有关。干扰组辅助治疗TD,疗效肯定。

  • 标签: 儿童 抽动障碍 干扰素 细胞免疫功能
  • 简介:1957年,英国国立医学研究所的Isancs和Lindenman在研究病毒的干扰现象时发现一种可溶性物质,进一步研究表明这一物质能够抑制多种病毒在细胞内的繁殖,于是命名为干扰(interfern,IFN)。IFN是在干扰诱导作用下,由细胞的基因控制产生的,具有抗病毒、抗肿瘤、调节免疫反应等一系列作用的高活性、多功能的糖蛋白。在干扰抑制肿瘤的作用中,抑制骨肉瘤的作用是最有成效的。骨肉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恶性骨肿瘤,具有较强的局部侵袭及远处转移的能力。这一特性不但增加了病灶手术切除的难度,而且由于患者出现早期、多发转移而丧失了手术治疗的时机。最近Todesco等在临床应用α干扰治疗骨肉瘤患者取得了令人鼓舞的疗效。他们总结认为干扰对肿瘤切除术后残余灶的复发转移具有较好的防治作用。Jia等发现干扰可以提高体外培养的骨肉瘤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提高治疗效果。楼国良等也发现重组干扰对肿瘤有明显的抑制作用。Strande等报道用人白细胞IFN治疗骨肉瘤,治疗组的逐年肺转移率和死亡率都非常显著低于对照组。现将国内外对干扰抑制骨肉瘤的机制的研究简介如下。

  • 标签: 干扰素治疗 骨肉瘤细胞 可溶性物质 调节免疫反应 远处转移 手术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LEEP术联合干扰栓治疗宫颈糜烂的疗效、愈合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在月经干净后7天行LEEP手术,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术前术后加用干扰栓抗病毒治疗,术后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应用干扰栓抗病毒治疗后,可以显著缩短创面愈合时间(p〈0.001)、阴道流液持续时间(p〈0.001)、术处结痂脱落时间(p〈0.02);增加第12周创面治愈率(p〈0.05),减少并发症发生情况(p〈0.05)。结论LEEP术联用干扰栓可以显著减少患者术后痊愈时间,此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高频电刀行宫颈环行电切术 宫颈糜烂 干扰素栓
  • 简介:因为价格昂贵,干扰市场始终不温不火,年销量一直保持在5亿~6亿元之间,而国外市场上干扰早在十几年前即已突破20亿美元。在经历了漫长的”寒冬季节”之后,干扰终于在临床治疗SARS中大显身手,尤其以α-2b型干扰为原料加工成的鼻喷雾剂和ω干扰等新产品在临床治疗中疗效突出。这一新用途使干扰顿时身价倍增,并受到国内医学界的青昧。

  • 标签: 国外市场 干扰素 国内 稳定成长期 临床治疗 SARS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采用干扰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干扰受体(interferon-α receptor,IFNAR)、干扰刺激基因因子3( interferon-stimulated gene factor 3,ISGF3)、双链RNA依赖蛋白激酶(double-stranded RNA-activated protein kinase,PKR)、核糖核酸酶L(ribonuclease L,RNase L)的表达水平。方法纳入2014年7月至2017年6月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科收治的41例CHB初治患者,18例给予聚乙二醇干扰α-2b治疗,23例患者给予普通干扰治疗。采用反转录荧光聚合酶链反应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治疗前,治疗4、8、12、24周时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中IFNAR1、IFNAR2、ISGF3、PKR、RNase L的mRNA和蛋白质表达水平。比较治疗有效组和无效组患者上述指标的表达水平。统计学分析采用t检验。结果治疗24周时,25例患者治疗有效,16例治疗无效。治疗4周时,有效组患者PBMC中IFNAR1、IFNAR2和PKR的mRNA表达水平分别为0.748±0.129、1.169±0.125和1.047±0.091,分别高于无效组患者的0.591±0.021、0.689±0.059和0.791±0.0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304、16.482、-5.346,均P<0.01);有效组患者PBMC中ISGF3和RNase L的mRNA表达水平分别为0.739±0.159和0.780±0.140,无效组患者分别为0.690±0.035和0.733±0.12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160、-1.443,均P>0.05)。基线,治疗8、12和24周时,有效组患者PBMC中IFNAR1、IFNAR2、ISGF3、PKR和RNase L的mRNA表达水平均高于无效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基线,治疗4、8、12和24周时,有效组患者PBMC中IFNAR1、IFNAR2、ISGF3、PKR和RNase L的蛋白质表达水平均高于无效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采用干扰治疗后,CHB患者PBMC中IFNAR1、IFNAR2、ISGF3、PKR和RNase L的mRNA和蛋白质表达水平均可升高,其中IFNAR2和PKR在治疗早期(4周)即明显升高。

  • 标签: 乙型肝炎,慢性 α干扰素 抗病毒治疗应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