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地方社会的历史,首先屈服于明清时期士大夫的论述框架,继而埋没于近现代国家机器的改造运动,现在又服从于经济发展或旅游开发等商业需要。举国皆然,何独徽州?误解过去,就会扭曲未来。正确理解过去,才有可能把握未来。本书建设基于田野调查和

  • 标签: 婺源 商业需要 改造运动 于明 口述史料
  • 简介:中国古代的政治说穿了就是家族本位政治。这种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数千年的宗族制度,寄身于传统的农业经济体系之中、依托于农耕生产方式而存在,同时又构成了传统社会正统价值体系、政治制度的基础。对于传统社会的绝大多数中国人而言,宗族关系是人生中最主要的社会关系。一个人的生、养、病、死,生前的婚姻嫁娶、择业谋生,身后的祭葬承嗣等人生基本问题,没有谁能够脱离与宗族的关系。因此,宗法精神贯穿于中国古代及近代社会结构中,是维系社会结构的纽带,是稳定社会的压仓石,其观念全面地支配着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 标签: 中国文化 宗族观念 文化
  • 简介:在地理环境相对封闭的楠溪江流域,以血缘宗族为纽带沿江分布的古村落群,在宋代已经形成了基本的格局。发展至今,多数古村落已绵延数百年,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宗族文化。在流域宗族文化形成的同时,学术文化也迅速发展,至宋时达到高峰,出现了文化繁荣、政治显赫的时代,形成永嘉事功学派。

  • 标签: 楠溪江流域 宗族文化 学术思想 叶适 血缘关系
  • 简介:本文从梳理客家传统宗族生活形态入手,着重比较分析了改革开放后国内客家聚居地的宗族复兴情况与海外客家宗族组织的发展状况,从中探讨客家宗族的现代走向.

  • 标签: 客家宗族 现代变迁
  • 简介:作为宗族群体的凝聚方式,字辈与排行在中国古代各民族的日常称谓中有着不同程度的体现。辽代汉族因继承传统的宗族习俗,比较严格地使用字辈和排行。契丹族、渤海族和奚族均已广泛使用字辈取名,并流行以排行相称甚至取名。从辽代各主要民族的情况看,辽人取名明显带有各民族相互影响的特征,而字辈和排行习俗一方面体现出各民族日常生活的趋同性,另一方面也体现出汉族文化对其他民族的深刻影响。

  • 标签: 辽代 宗族 字辈 排行
  • 简介:二、宗族势力对我国乡村民主政治发展的制约,宗族组织在现阶段乡村社会的存在,但目前部分乡村地区宗族势力的存在对于乡村民主政治的发展却起着阻碍作用

  • 标签: 乡村民主 宗族势力乡村
  • 简介:苏贞昌,1947年7A出生于台湾省屏东县。1971年从台湾大学法律系毕业,1973年开业任律师,并加入“青商会”,后任“青商会”总会理事、台北分会长、总会副会长。1979年12月,“美丽岛事件”爆发后,苏贞昌担任姚嘉文的辩护律师,开始走上从政之路。1981年和1985年,他连续当选两届台湾省民意代表。1985年5月,苏贞昌联合党外14名省民意代表为抗议台湾当局预算不合法集体辞职。此举轰动一时,使其声名大噪。1986年9月,苏贞昌积极参与民进党创党工作,并成为第一届民进党中央常务委员兼组织部长。

  • 标签: 渊源关系 祖籍地 考证 宗族 辩护律师 民意代表
  • 简介:农村宗族势力急剧膨胀,威胁农村基层政权,危害农村社会治安,影响农村社会稳定。其原因既有历史、自然的影响,思想、文化的影响,又有农村基层政权组织弱化、农村人口素质偏低的影响。通过强化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和两个文明建设,加大打击力度来遏制农村宗族势力的急剧膨胀。

  • 标签: 农村 宗族势力 膨胀
  • 简介:桐城桂林方氏乃一名门望族,宗族文化根基雄厚,但经历"江南丁酉科场案"与"戴名世《南山集》案"两次重大冲击后,宗族统绪涣散中衰。方苞身处此时,且因生于金陵、长于金陵、著书授徒金陵、长眠金陵,以"宗族精英"身份在异地展开宗族重建努力:恢复"族居"与"族葬",给生人与先祖在金陵寻找"义居",为重建方氏宗族秩序赋予合法性地位;一再申述三兄弟合葬要"以义衡之""义明恩洽",树立宗族中兄弟和睦、子侄相爱的"范式";营建"教忠祠",正宗法,举义田,"祠成之日,会祀于金陵者五十有七人",桐城方氏在金陵再度中兴。相较于以往认为方苞重"礼""法"而言,方苞在宗族观上更重"义",认为"义以出礼""法以义起",因此"以义制事",以"义"来统摄宗族的"礼""法",尊祖、敬宗、收族,"义"是方氏宗族精神的核心要义。

  • 标签: 义居 义礼 义法 方苞 宗族
  • 简介:徽州宗族历来崇文重教,将教育与宗族兴衰联系起来。科举废止后,徽州宗族利用尊祖敬宗的血缘纽带,依托学田等宗族公产,发挥宗族合力,着力新式教育的办理,继续承担教化子弟的职责。在徽州宗族的推动下,徽州新式学校创设迅速,新式教育普及度极高,为地方教育转型奠定了基础。

  • 标签: 徽州宗族 新式教育 办学 学田
  • 简介:谢长廷,1946年生,台北市人,沮籍福建省东山岛铜钵村。台湾大学法律系毕业后,就读于日本京都大学,先后获法学硕士学位及博士课程结业证书。1985年,担任“党外公政会”秘书长。1986年起草民进党党纲,并成为民进党党名命名者。1986年-1996年连任六届民进党中常委。1981年-1989年,当选为台北市议会第四、五届“议员”:1989年-1996年,先后出任第一、二、三届“立法委员”。1990年筹组发起台湾“福利国连线”,1996年推选为民进党第一届民选“副总统”候选人。

  • 标签: 谢长廷 渊源关系 祖籍地 考证 宗族 台湾大学
  • 简介:钱坑在历史上曾是宗族势力强大的乡村,民风彪悍,长期拒险对抗官府。元、明、清三朝,钱坑以林姓为多,人丁兴旺,经济发展,至清中叶尤称盛族。晚清时期及以后,钱坑境内民不聊生,风光不再。20世纪90年代,钱坑宗族似有复兴的迹象。但实际上复兴的只是家族的若干形式而已,更多的是体现为一种文化共同体,体现一种乡土家族文化现象,文化上的意义远远大于社会政治组织功能及功利上的意义。

  • 标签: 钱坑 宗族历史 乡绅阶层 民风彪悍 文化意义
  • 简介:历经几千年之久的宗族势力自近代以来走入低谷,但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宗族势力在一些农村地区逐渐复兴。宗族势力对农村法治和社会的发展的影响不可忽视,尤其是对中国法治和农村现代化产生的影响有利亦有弊。如何尽可能化解这种弊端则需要从法治入手,采用以引导为主的方法,用现代性理念对宗族势力进行有益的改造,实现农村的民主化、现代化和法治化。

  • 标签: 宗族势力 复兴 原因 法治 引导
  • 简介:吴越钱氏出身农家,在唐末、五代乱世中“齐家治国”,把齐家与治国巧妙结合,组建开明的执政团队,推行“以人为本、保境安民、繁荣经济、造福地方”的治国方针与治家法度。经三代入团结军民共同奋斗,把两浙区域内的吴越国建成五代十国纷争中的唯一安乐之邦,把早先贫困落后的杭州建成百事繁庶的“地上天宫”,也把钱氏家族推上两浙望族的顶峰。

  • 标签: 齐家治国 保境安民 吴越文化 地上天宫
  • 简介:<正>明清以来的福建地方教育,除了政府兴办的县学书院之外,许多乡族也往往兴设乡有族的书院学塾,培养本乡族的优秀人材,以期跻身于官僚阶层,巩固和加强本乡族的社会地位。闽北的朱氏家族,是宋代理学家和教育家朱熹的族裔,其办学之风自宋代迄民国时期皆盛,形成一套宗族共同遵守的学规,刊载于《朱氏宗谱》之中,兹摘引如下:

  • 标签: 族学 闽北 宗族 乡族 领出 邵武
  • 简介:在法治是“法律而不是人的统治”这一层面,商鞅变法后之秦国及秦朝是实现了法治的。但是这种战争模式下的法治从技术上讲并不能得到长久的维持。汉武帝之后外儒内法,借助儒家伦理和改造后的宗法文化实现对国家的治理,逐渐形成“官绅共治”的图景,使得宗族在前近代的国家治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种宗族形态经历了宗法宗族、豪强世族向普及型宗法家族的转变,实现了“家国共鸣”向“家国同构”的转型,最终在明清得到全面定型。但是在近代国家富强的总目的之下,家族主义受到国家主义和个人主义的双重打击,在共产主义的扫荡下断绝。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将成为未来国家建构与治理的新技术,宗法文化作为家庭道德与历史文化,将为现代人留下一片精神的园地。

  • 标签: 国家治理 宗族制度 近代命运 技术化 制度功能 历史作用
  • 简介:徽商崛起于明代成化、弘治年间,其后历经三百余年的辉煌,成为中国商界的奇迹。明朝中叶,社会经济有长足的进展,在我国东南部出现了许多贸易重镇。徽商除了将本地的竹、木、瓷土和生漆、茶叶等土产运销外,也以歙砚、徽墨、澄心堂纸、汪伯立笔等产品,推动了贸易的发展。那时盐的产量不高,成为最紧俏的商品。徽商经营盐业的人愈来愈多,

  • 标签: 徽商 宗族精神 徽骆驼 兴衰史 明朝中叶 社会经济
  • 简介:季姬方尊铭文中“季姬”被赏赐的二十六家“佃臣”为宗族聚落。其中,名为“丁”的“师夫”作为族长领导生产,剩余二十五家为庶民家族。铭文中显示随聚落被赏赐的牲畜数量很大,反映了此聚落从事的是耕作与畜牧相结合的农区畜牧业。

  • 标签: 季姬方尊 铭文 宗族 畜牧业
  • 简介:历史上,徽州宗族林立,自唐宋以至明清时期,徽州宗族特别繁荣,徽州成为传统中国宗族社会发展的一个典型地区。就徽州宗族研究总体状况而言,学界主要侧重于明清以降徽州宗族的研讨,而囿于文献资料,对元代徽州宗族的研究则相对较为薄弱。近日,笔者阅读到两则元代徽州宗族祖茔规约,由于元代这一类宗族历史文献以前较少发现和使用,因而这两则宗族祖茔规约的史料价值就显得比较珍贵。本文拟对之进行释读,以期有助于揭示元代徽州宗族发展的一些侧面。

  • 标签: 宗族研究 徽州 元代 规约 释读 明清时期
  • 简介:<正>清代的宗族组织是宋代以后逐渐发展起来的。遍及全国城乡,尤以南方数省为盛。宗族组织以“尊祖敬宗,联宗收族”相标榜,以血缘为纽带,以族产、族祠、族谱相维持,将同一祖宗名下的子孙联系起来,形成一种固定的血缘社会群体。这是各省宗族的共性。由于具体社会、经济、历史条件的差异,各省宗族又表现出不同的特性。本文仅对江西宗族组织所体现出来的一般特点作些探析,包括宗族的核心部分族产、族祠、族谱的结构特点及宗族组织功能的转化趋势。

  • 标签: 宗族组织 族产 清代江西 族田 族长 结构与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