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7 个结果
  • 简介:2010年龚古尔奖得主米歇尔·韦勒别克是法国当代文坛屈指可数的大家,他的作品标新立异,充斥着对西方消费社会的挑衅和对人类普世价值的敌视。性现象的泛滥是作家文本里的一大特色,书写中的性赤裸大胆,超越了色情文学的尺度。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角度,韦勒别克在创作里将重点从性冲动对象拉回到性冲动本身,在性行为书写的本真状态里让淫秽和诗意并行不悖。人物由于年少时的性心理创伤而拒绝成长,发展出病态的心理表征。作者的书写投射的是性时代的视野,在对后现代社会的性解构中,竖起了科幻乌托邦的旗帜。

  • 标签: 韦勒别克 解构 乌托邦
  • 简介:网络文学经历近二十年的发展变迁,已经形成了当下商业化的成熟模式。而我们对于网络文学的研究却非常滞后,理论非常匮乏。网络文学是一种怎样的格局?网络文学的研究热点和前沿问题都有哪些?学院派该如何介入网络文学?网络文学的危机和发展方向又是什么?本文将逐一讨论,以求解答。

  • 标签: 网络文学 经验与想象共同体 二次元亚文化 影视改编
  • 简介:文学是一种艺术,它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通常人们在现实社会中没有办法实现的目标或者是没有寄托的感情,都可以通过文学艺术创造来体现。《奥兰多》是弗吉尼亚.伍尔夫出版于1928年的一部小说,描述了莎士比亚时代的英国贵族奥兰多获得永生,历数百年时光而青春不老的传奇故事。《奥兰多》中的时代精神及双性同体思想表现得淋漓尽致。作者弗吉尼亚.伍尔夫为了表达对离家出走的亲密女朋友的思念而创作出具有强烈梦幻色彩,同时也极具狂涨色彩的作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主要针对《奥兰多》中的时代精神和双性同体思想进行深入地探讨和分析。

  • 标签: 《奥兰多》 时代精神 双性同体 弗吉尼亚 伍尔芙
  • 简介:北宋初期最著名的词人无疑是柳永。仁宗时期,柳永以举子的身份来到都城开封,"游东都南、北二巷,作新乐府,骫骳从俗,天下咏之,遂传禁中",下面这首《看花回》正是在这个时期描写开封的作品:玉墄金阶舞舜干。朝野多欢。九衢三市风光丽,正万家、急管繁弦。凤楼临绮陌,嘉气非烟。雅俗熙熙物态妍。忍负芳年。笑筵歌席连昏昼,任旗亭、斗酒十千。赏心何处好,唯有尊前。

  • 标签:
  • 简介:是弗吉尼亚·伍尔夫创作的一部最具夸张色彩的作品,它以性别突变、跨越时空等鲜明的特征吸引了大批的读者,而蕴涵其中的社会历史感和对两性身份与创作等问题的深刻思考则更让它与一同成为女性主义研究者手中不可或缺的研究对象.本文即拟从这两方面来探讨,分析小说的现实意义,探讨伍尔夫的双性同体思想.

  • 标签: 双性同体 弗吉尼亚·伍尔夫 小说 创作 身份 夸张
  • 简介:研究一个民族的生死观为何,对观察其社会思想与精神层次有着重大意义。阿拉伯民族蒙昧时代的文学作品,也时常流露出对死亡这一人生根本问题的看法,这可以作为当时阿拉伯民族思维的一个折影,虽然历史上这个民族当时还没有将生死作为哲学问题而系统考虑。

  • 标签: 蒙昧时代 悬诗 生死观
  • 简介:如果说人类历史上作为工业革命第一批产物的印刷出版物即书本的出现大大改变了人类文化知识的传播途径,那么20世纪末数字化电脑及网络的出现则无疑又一次引起了人类文化知识传播方式的革命.本文从网络对文学创作及批评研究所产生的6大影响入手,结合具体的例证说明网络的神话离我们并不遥远,它的的确确已经正在、并将长久地影响和改变我们对文学创作及批评研究的看法及做法.为此,我国当前的外国文学研究应当积极采取对策,加快网络建设以适应网络时代外国文学研究网络化的新要求.

  • 标签: 网络 重塑 文学创作与批评 外国文学研究
  • 简介:自90年代初以来,英美主流媒体隔三差五发表一些反思文学现状的文章,要么声称"文学正在死亡",要么声称"文学已死"。在20世纪最后不到10年的时间内,耶鲁大学出版社就推出了三位文学研究大家以"文学之死"为主题的专著,三部书名所示的内容一目了然:

  • 标签: 文学反思 电信时代 全球化 对话 学思 大学出版社
  • 简介:虚空是当代美国女作家狄第恩一贯关注的焦点,其小说《顺其自然》揭示了处于后现代仿真语境中个人被黑洞吞没的空无状态。本文借用鲍德里亚关于内爆以及历史终结的相关理论,提出《顺其自然》利用好莱坞和拉斯维加斯作为故事发生的背景强调了后现代社会的仿真性,而小说在时空方面的挤压回应了鲍德里亚关于历史终结的推论。小说最终揭示的是,在后现代社会,主体的存在只是一种幻像,永恒的虚空才是宿命的策略。

  • 标签: 琼·狄第恩 仿真 历史 主体 虚空
  • 简介:寅恪先生这首诗作于1946年。上引诗题见于《吴宓与陈寅恪》一书。在《寅恪先生诗存》中,这首诗题为《南朝》。前者比较切实,突出诗的背景与本事;后者重在抒情咏叹,在身世感怀中隐喻对时局的忧念,比较微婉。就诗论诗,应该说,两种诗题都是可以的:第三句诗中的“青骨成神”,既是南朝的典故,也跟南京有密切的关系,都切题。

  • 标签: 诗题 本事 中隐 南朝 诗论 引诗
  • 简介:几乎所有论者在谈起甫跃辉时,都必然提及他从云南到上海的人生迁徙。云南/乡土与上海/都市成为阅读甫跃辉的一种定式。某种程度上,这确实也足以概括目前为止甫跃辉的小说创作。自2006年开始发表小说作品以来,很长一段时间里甫跃辉的笔力集中于对乡土世界的描写,虽然他从未表示要如福克纳一般在纸上建构自己的文学故乡,

  • 标签: 外部世界 甫跃辉 内在自我 困境 小说创作 小说作品
  • 简介:InStacyAlaimo'slatestfull-lengthstudy,Exposed:EnvironmentalPoliticsandPleasuresinPosthumanTimes,Alaimocontinuesherinterestsinecofeminismandmaterialecocriticismandexpandsthattoincludeposthumanism.TheauthorofanearlyimportantecofeministstudyentitledUndomesticatedGrounds(2000)(inwhichshereappraisedtheideologicaltiesbetweenwomenandtheso-callednaturalworldthatwerebeingdenigratedbyotherpoststructuralistthinkers),Alaimocatapultedtobecomeamajorforceinecocriticismandtheenvironmentalhumanitiesatlargewithhertermtranscorporeality.Nowakeywordinecocriticism,trans-corporealityfirstgainedwidespreadattentioninAlaimoandSusanHekman'seditedanthology,MaterialFeminisms(2008)andAlaimo'smonographBodilyNatures(2010).

  • 标签: Stacy Alaimo's latest FULL-LENGTH STUDY
  • 简介:文学具有白日梦性质,而媒介是人的延伸,从形式上看网络游戏将新媒介技术与文学的艺术功能融为一体,它通过在线参与、即时互动,以鲜明强烈的体验性延续了文学的梦想品质,有望成为继影视之后的“第九艺术”;然而在一个娱乐至死的时代,在这个号称绿色GDP的阳光文化产业中,游戏内容正在形成的弱肉强食、胜者为王等价值观却与文学的独立思考与公共关怀背道而驰。网络游戏以游戏人生的市民文化和虚无的后现代精神,把文学阅读的公众转化为文学消费的公众,它看上去是我们文学梦想的延伸,实质上是对文学梦想的背叛。

  • 标签: 网络游戏 文学 第九艺术 梦想 价值观
  • 简介:诗歌和技术是在海德格尔的后期思想中被反复讨论的两个主题:技术在现代世界居于危险的统治地位,而诗歌包含着从这一危险当中获救的可能性。未来主义运动的领袖马里内蒂就诗歌与技术的关系则给出了不同的理解,认为这两者服从于同一种不断提高自身的意志,即对速度的追求。在海德格尔开启的问题里对马里内蒂有关语言和抒情的理论进行批判性的诠释,或许能让我们对诗歌在现代技术的统治下究竟处于何种状况进行一番别样的思考。

  • 标签: 诗歌 技术 速度 海德格尔 马里内蒂
  • 简介:2014年3月16日,格非《相遇》、《博尔赫斯的面孔》新书发布会在北京字里行间德胜门店召开。在《新京报》书评周刊吴永熹主持下,阿乙、冯唐、格非与到场的读者一起,进行了一场关于文学与时代的"头脑风暴"。本文系由现场实录摘编而成。

  • 标签: 格非 冯唐 迷舟 新京报 博尔赫斯 欧米茄
  • 简介:读完《手术》(《名作欣赏》2004年第9期),许多人可能会心存疑惑:这篇名为《手术》的小说,究竟意在记录唐晓南左乳良性纤维腺瘤的切除手术,还是要讲述她的婚恋故事?这显然是被作者有意交织在一起的两个事件。它们之间有无关联?若有,又是怎样的关系?读者难得其解,而作者不仅不施以援手,

  • 标签: 小说 盛可以 婚恋故事 作者 讲述 时代
  • 简介:约翰·厄普代克因擅长描写白人中产阶级生活而被称为社会历史变迁的准确记录者。然而,他的后"9·11"小说《恐怖分子》却一改其一贯的创作内容、主题和风格,通过描写18岁中学生艾哈迈德由一名单纯美国青年转变成狂热恐怖分子的过程,揭示恐怖主义源于不同的社会环境、不同的宗教信仰及人性善恶的冲突。所有这些冲突皆可归结为后"9·11"时代的文明冲突。

  • 标签: 约翰·厄普代克 《恐怖分子》 后“9·11”时代 文明冲突
  • 简介:本文从宋元话本《白娘子永镇雷峰塔》、清代戏曲《雷峰塔传奇》、近代剧本《白蛇传》三个不同时代的文本着手,分析了许仙形象的演变,认为这一人物在不同的时代分别表现为平庸鲁莽的普通人、机智果敢的绝情汉、幡然悔悟的觉醒者三种不同的形象,而这种形象的背后,是时代精神和文化环境的变革。

  • 标签: 白蛇传 许仙 绝情汉 觉醒者
  • 简介:本文从“文化”概念的基本内涵出发,探究歌德小说《威廉·麦斯特的漫游时代》中“漫游”和“迁移”对于小说的文本结构意义,透视其社会文化功能,挖掘老年歌德在社会转型时期以文学方式对人的生活和生产方式转变的必要性所进行的思考,探寻这些思考的基本脉络以及蕴藏其中的文化观和价值观。分析表明,在以“漫游”和“迁徙”为主导的文化思考中,歌德追求的不是二元对立,而是以“断念”为基础的互补和综合;展现的不是唯一性,而是多样性。他在指出新时代带来的危机的同时,尝试建构机遇和可能,并用独特的艺术形式,勾画出了一个文学乌托邦。

  • 标签: 歌德 《威廉·麦斯特的漫游时代》 漫游 迁移 断念
  • 简介:大江健三郎在他后期作品的创作中,系统地表述了一种新的文化救赎的思想,即要在一个无神时代里,寻求灵魂的自我拯救.其具体表现为,他后期创作的中心已经从原先的"残疾儿"主题转变为"灵魂"主题;他形象地描绘出"无神时代"的基本特征,即一个"上帝缺席"的时代、一个"众神喧哗"的时代、一个可能诞生"新人"的时代;他详尽地阐明了实现灵魂的"自我拯救"的方法,即观念上具备自觉的"危机"意识、并积极地采取"回归"的行动,以促使"新人"的到来.

  • 标签: 自我拯救 大江健三郎 文化救赎思想 日本 文学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