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系统评价烧伤照顾者的照护体验,为指导医院、社区及居家的延续性护理提供参考。方法以"burn"、"care/caregivers/nursing/father/mother/relatives"、"needs/perceptions/exceptions/attitudes/feelings/demands/experiences"、"qualitative research"为检索词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ScienceDirect》《ProQuest》《Web of Science》《CINAHL》数据库,以"烧伤/烧伤/烧伤幼儿"、"照顾者/照护者/照料者/照护/父亲/母亲/家属"、"需求/认知/期望/态度/感受/体验"、"质性研究"为检索词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检索各数据库自建库起至2019年11月发表的有关烧伤照顾者照护体验的质性研究。在筛选提取资料后,分别采用澳大利亚乔安娜布里格斯研究所循证卫生保健中心质性研究质量评价标准和汇集性整合方法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和研究结果的荟萃整合。结果共纳入16篇文献269名照顾者。1篇纳入文献质量为A级,15篇纳入文献质量为B级。共提炼出65个研究结果,归纳总结后形成6个类别,最终合成2个整合结果:(1)照顾者在照护过程中经历沉重心理压力与负担,对家庭、社会关系以及日常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2)随着时间的推移,通过社会各界的支持以及自我调整,照顾者逐渐接受现实并积极采取各种应对措施,但仍然面临诸多疾病照护挑战。结论烧伤照顾者存在较多身心健康问题,面临诸多照护挑战。政府、医疗卫生机构和社会应高度重视该问题,完善社会支持系统和保障制度,减轻烧伤家庭相关压力,改善家庭生活质量。

  • 标签: 烧伤 照顾者 照护体验 质性研究 系统评价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作者: 杨莎 邱林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10-10
  • 出处:《中华烧伤杂志》 2021年第09期
  • 机构: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外科,国家儿童健康与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儿童发育疾病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儿科学重庆市重点实验室 400014,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烧伤整形外科,国家儿童健康与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儿童发育疾病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儿科学重庆市重点实验室 400014
  • 简介:摘要处于生长发育关键时期的儿童,受烧伤的直接或间接影响,其机体功能和生活质量都会大大降低。因此烧伤后的康复运动对烧伤的救治至关重要。抗阻训练是患者进行康复运动的方式之一。本文综述了抗阻训练对烧伤伤后康复的影响,总结了目前相关研究的优势和不足,为以后的研究提供了参考和思路,以期提高烧伤的总体预后。

  • 标签: 烧伤 儿童 康复 抗阻训练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集束化保温措施预防烧伤植皮术中低体温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8月至2020年8月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收治的烧伤植皮手术患儿13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8例。对照组围术期行常规性保温护理,观察组在围术期采取集束化保温措施实施干预。比较两组患儿术中低体温发生率,评价干预效果。结果方法观察组术中低体温发生率、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及手术医生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集束化保温措施护理干预能有效降低烧伤植皮术中低体温发生率,有利于保障患儿生命体征稳定,提高手术满意度。

  • 标签: 集束化护理 烧伤患儿 低体温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在烧伤换药疼痛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采用随机对照实验设计,选取我院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治疗的烧伤,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换药方法,实验组采用护理干预。观察指标为疼痛评分和焦虑评分。结果 实验组的疼痛评分和焦虑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护理干预 烧伤患儿 护理效果 换药 疼痛护理
  • 简介:我国危重烧伤治疗的成功率一直居于世界前列,但我们也注意到,每年的住院烧伤者特别是小儿烧伤住院患者数并没有下降趋势。小儿烧伤是小儿伤害和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烧伤康复的长期性和许多医疗保险不能覆盖高额康复费用,致患儿家庭多长期经济困难,加之烧伤后疤痕影响功能和外观。对患儿以后生活、就学、工作造成困难,对患儿造成生理和心理创伤。

  • 标签: 烧伤患儿 住院患者 流行病学分析 不同年龄 小儿烧伤 烧伤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烧伤,基于人文理念展开综合护理,观察其临床应用效果。方法:研究期:2019年1月-2021年1月,纳入50名烧伤,以入院时间先后顺序对患者进行分组,并实施不同护理方案,其中一组为对照组(n=25,常规护理),另一组为观察组(n=35,基于人文理念的综合护理),比较不同护理方案对患儿疼痛度、心理情绪的影响。结果:疼痛程度VAS评分比较,护理后观察组患者指标值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正性情绪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负性情绪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针对烧伤,基于人文理念展开综合护理,对于消除其负面心理情绪,减轻烧伤疼痛程度,改善预后作用显著,方案值得推荐。

  • 标签: 烧伤患儿 人文理念 综合护理 心理负性情绪 疼痛度
  • 简介:摘要烧伤是日常生活,生产劳动中的损伤,是由于火焰、蒸汽、热水、热油、电流、放射线、激光或强酸、强碱等化学物质作用于人体所引起的。烧伤不仅是皮肤损伤,还可以深达肌肉、骨骼,严重者可引起一系列的全身变化,如休克、感染等。烧伤者休克常为低血容量性休克,体液的丢失和有效血容量的减少是逐渐发生的,且有一定的规律性,另外由于烧伤的强烈刺激,疼痛是加重烧伤休克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烧伤治疗过程中如何使患者平稳度过休克是治疗成功的关键。而护理工作又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环。对预防烧伤休克的发生或减轻其程度,对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治疗及预后至关重要。

  • 标签: 烧伤 休克 补液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年龄段不同烧伤面积严重烧伤休克期液体复苏策略并进行疗效评价。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2015年1月—2020年6月,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235例符合入选标准的重度及以上烧伤,其中男150例、女85例,年龄3个月~12岁。入院后计划按照国内小儿烧伤休克补液公式采用电解质、胶体及水分对患儿进行补液,根据患儿精神状态、末梢循环、心率、血压、尿量等适当调整补液量及速度。统计所有患儿补液8 h与伤后第1、2个24 h实际输入和计划输入电解质量、胶体量、水分量、液体总量。根据补液8 h尿量情况,将所有患儿分为尿量≥1 mL·kg-1·h-1的尿量维持满意组(119例)和尿量<1 mL·kg-1·h-1的尿量维持不满意组(116例),计算患儿补液8 h电解质系数、胶体系数、水分系数。根据烧伤总面积,将<3岁(155例)、3~12岁(80例)年龄段患儿均分为15%~25%体表总面积(TBSA)组和>25%TBSA组,计算或统计患儿伤后第1、2个24 h电解质系数、胶体系数、水分系数、尿量,统计患儿伤后48 h体温、心率、呼吸频率、经皮动脉血氧饱和度等无创监测指标以及血细胞比容、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白蛋白、肌酐、丙氨酸转氨酶(ALT)等疗效指标水平。统计所有患儿治疗期间并发症、治愈、好转出院、自动出院及死亡情况等预后及转归指标。对数据行独立样本或配对样本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χ2检验以及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结果所有患儿补液8 h实际输入电解质量明显大于计划输入量,实际输入胶体量、水分量及液体总量均明显小于计划输入量(Z=13.094、5.096、13.256、7.742,P<0.01);伤后第1、2个24 h实际输入电解质量明显大于计划输入量,实际输入水分量与液体总量明显小于计划输入量(Z=13.288、-13.252、3.867,13.183、-13.191、10.091,P<0.01),实际输入胶体量与计划输入量相近(P>0.05)。补液8 h,与尿量维持不满意组比较,尿量维持满意组患儿电解质系数和胶体系数无明显变化(P>0.05),水分系数明显升高(Z=2.574,P<0.05)。<3岁患儿中,与>25%TBSA组比较,15%~25%TBSA组患儿伤后第1、2个24 h电解质系数、水分系数均明显升高,尿量明显降低(Z=-3.867、-6.993、-3.417,-5.396、-5.062、1.503,P<0.05或P<0.01),胶体系数无明显变化(P>0.05);伤后48 h疗效指标中的血细胞比容、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水平均明显升高,ALT水平则明显降低(Z=-2.720、-3.099、-2.063、-2.481,P<0.05或P<0.01);伤后48 h其余疗效指标及无创监测指标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3~12岁患儿中,与>25%TBSA组比较,15%~25%TBSA组患儿伤后第1、2个24 h电解质系数、水分系数均明显升高,伤后第2个24 h胶体系数明显降低(Z=-2.042、-4.884,-2.297、-3.448、-2.480,P<0.05或P<0.01),伤后第1个24 h胶体系数和伤后第1、2个24 h尿量及伤后48 h无创监测指标与疗效指标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期间共17例患儿发生并发症。235例患儿中,治愈211例,占89.79%;好转出院5例,占2.13%;自动出院16例,占6.81%;死亡3例,占1.28%。结论严重烧伤小儿早期液体复苏电解质量超出公式计算量可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3岁患儿中,特重度烧伤较重度烧伤在液体复苏时应适量增加补液量;3~12岁患儿中,特重度烧伤较重度烧伤在液体复苏时应适当增加胶体量;无创监测指标可用于监控严重烧伤血流动力学和指导其液体复苏。

  • 标签: 烧伤 儿童 休克 补液疗法 疗效比较研究 无创监测 液体复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家长依从性对烧伤增生性瘢痕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2014年6月—2019年6月,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烧伤科门诊就诊的49例烧伤后增生性瘢痕患儿符合入选标准,纳入本研究。随访9个月时,根据挂号单及针对家长的依从性问卷调查结果,将患儿分为依从性佳组[34例,男21例、女13例,年龄2.0(2.0,3.5)岁]和依从性差组[15例,男6例、女9例,年龄3.0(2.0,4.0)岁]。首次就诊时和随访3、6、9个月,采用温哥华瘢痕量表(VSS)对依从性佳组患儿行瘢痕评分;首次就诊时和随访9个月,采用VSS对依从性差组患儿行瘢痕评分;首次就诊时和随访9个月,采用语言分级评分法(VRS)对2组患儿行瘢痕瘙痒评分。对数据行χ2检验、Wilcoxon秩和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首次就诊时,2组患儿瘢痕VSS色泽、血管分布、柔软度、厚度评分及总评分均相近(Z=0.834、0.026、0.837、0.076、1.074,P>0.05);随访9个月,依从性佳组患儿瘢痕VSS柔软度、厚度评分及总评分均明显低于依从性差组(Z=5.518、4.732、5.042,P<0.01)。与首次就诊时相比,依从性佳组患儿随访9个月瘢痕VSS色泽、血管分布、柔软度、厚度评分及总评分均明显降低(Z=5.241、5.273、5.214、5.245、3.451,P<0.01);依从性差组患儿随访9个月瘢痕VSS色泽、血管分布评分及总评分均明显降低(Z=3.606、3.542、3.448,P<0.01)。首次就诊时,依从性佳组患儿瘢痕瘙痒VRS评分为6.00(5.00,6.25)分,与依从性差组的(5.47±1.69)分相近(Z=0.607,P>0.05);随访9个月,依从性佳组患儿瘢痕瘙痒VRS评分为1.00(1.00,1.25)分,明显低于依从性差组的(3.27±1.71)分(Z=2.606,P<0.01)。与首次就诊时相比,依从性佳组患儿随访9个月瘢痕瘙痒VRS评分明显降低(Z=4.002,P<0.01),依从性差组患儿随访9个月瘢痕瘙痒VRS评分无明显变化(t=3.550,P>0.05)。结论在治疗方案相同的情况下,家长良好的依从性对烧伤增生性瘢痕治疗有积极影响,可降低瘢痕增生和瘙痒程度。

  • 标签: 烧伤 瘢痕 儿童 家长依从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强脉冲光与二氧化碳激光序贯治疗烧伤早期增生性瘢痕的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及自身前后对照方法。2016年1月—2018年12月,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收治145例符合入选标准的烧伤后早期增生性瘢痕患儿,其中男82例、女63例,年龄1~12[3(2,6)]岁。患儿均首先采用强脉冲光治疗(无麻醉/静脉-吸入复合麻醉),间隔1个月治疗1次;至瘢痕充血程度减轻时改行二氧化碳激光治疗(表面麻醉/静脉-吸入复合麻醉),间隔3个月治疗1次,共治疗3次。首次强脉冲光治疗前(以下称首次治疗前)及末次二氧化碳激光治疗后3个月(以下称末次治疗后),采用温哥华瘢痕量表(VSS)行瘢痕评分,采用Antera 3D®相机测量瘢痕充血程度(以血红蛋白水平表示)。统计本组患儿强脉冲光治疗次数,强脉冲光和二氧化碳激光单次治疗时间、采用的麻醉方式及静脉-吸入复合麻醉时间。末次治疗后,采用李克特量表标准评定医患双方疗效满意度。记录治疗期间患儿的不良反应。对数据行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本组患儿末次治疗后的瘢痕VSS评分中的色泽、血管分布、厚度、柔软度评分及总分均明显低于首次治疗前(Z=-6.05、-10.34、-9.84、-9.28、-10.43,P<0.01)。本组患儿末次治疗后瘢痕血红蛋白水平为1.86±0.24,明显低于首次治疗前的2.27±0.32(t=17.65,P<0.01)。本组患儿共行强脉冲光治疗411次,每人(2.8±0.6)次,单次治疗时间35(20,45)s,无麻醉治疗392次(95.38%)、静脉-吸入复合麻醉治疗19次(4.62%),静脉-吸入复合麻醉时间6(5,8)min;二氧化碳激光单次治疗时间5(3,10)min,表面麻醉治疗364次(83.68%)、静脉-吸入复合麻醉治疗71次(16.32%),静脉-吸入复合麻醉时间10(8,15)min。末次治疗后,医方和患方的疗效满意度评分分别为(4.3±0.7)、(3.8±1.0)分。5例患儿强脉冲光治疗后发生水疱,水疱液引流后自然愈合;1例患儿二氧化碳激光治疗后皮肤局部发生感染,皮肤红肿伴脓性渗出物,经皮肤消毒+外用莫匹罗星软膏后好转。所有患儿均无炎症性色素沉着、瘢痕增生加重、红疹等皮肤不良反应或麻醉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应用强脉冲光与二氧化碳激光序贯治疗烧伤早期增生性瘢痕可明显改善瘢痕外观和质地,医患双方满意度较高,不良反应少。

  • 标签: 儿童 瘢痕 激光疗法 强脉冲光 二氧化碳激光
  • 简介:目的:探讨医务社工专项模式与驻点模式对烧伤家属的影响。方法:将85例患儿家属按医务社会工作服务模式分为专项模式组20例和驻点模式组65例,比较两组护理干预效果。结果:两组医患关系总体认知评分、对医务人员人文素质满意度、住院期间医疗信息支持满意度、住院期间医疗专业服务满意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医务社工驻点模式比专项模式更能提高医院优质护理服务的水平,提高烧伤家属对医院服务的满意度,有利于改善医患关系。

  • 标签: 医务社会 专项模式 驻点模式 护理满意度
  • 作者: 向琳璐,曾红*
  • 学科: 医药卫生 > 护理学
  • 创建时间:2023-06-23
  • 出处:《临床护理研究》2023年第11期
  • 机构: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湖北武汉430000
  • 简介:目的:分析自我效能干预在手部烧伤瘢痕整形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病例数在2020年1月~2022年1月期间入选,共56例,均为烧伤,入选者随机抽签均分,一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即对照组,一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自我效能干预,即研究组。比较两组干预效果。结果:研究组医学应对问卷(MCMQ)评分高于对照组,相比有差异,P<0.05,护理后,研究组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评分高于对照组,儿童焦虑自评量表(SCARED)评分低于对照组,比有差异,P<0.05,烧伤健康量表(BSHS-A)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自我效能干预能有效改善烧伤的负面情绪,提升其健康状况。

  • 标签: 手部烧伤;患儿;瘢痕整形术;自我效能;应对方式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优质护理在烧伤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及对其换药疼痛的影响。方法:2020.03-2021.03来院就诊烧伤取样58例,抽签分组,行常规护理(n=29,对照组)和优质护理(n=29,研究组),观察患儿疼痛度、家属满意度变化,对比总有效率。结果:研究组96.55%总有效率比79.31%的对照组高,P<0.05。结论:优质护理不仅可缓解患儿换药疼痛,还可提升家属满意率,值得借鉴。

  • 标签: 有效率 换药疼痛 护理方法
  • 简介:摘要目的为了进一步提高大批烧伤者的护理质量。方法回顾我院2008年4月至2010年9月4次救治大批烧伤病员22例临床资料。结果治愈20例,死亡2例。结论在成批烧伤者的救治中,充足的人力资源、合理分工、尽快液体复苏、预防呼吸道梗死是关键,严密观察病情、实施心电监护、严格的消毒隔离、预防感染、营养支持是重点。

  • 标签: 烧伤 抢救 护理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