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骨髓充质干细胞(MSC)是存在于骨髓中的具有高度自我更新和多相分化潜能的成体干细胞。目前已成为干细胞中研究的热点,应用到多个临床科室中,在医学各个领域都具有研究和应用价值1。本文就骨髓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功能及临床应用的最新进展做一综述。

  • 标签: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生物学功能 临床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的临床特征、病理组织学、免疫表型和预后的特点。方法对7例ALCL患者的临床特征、组织学特点、免疫表型进行分析并复习文献。结果7例ALCL中6例为系统性ALCL,1例为原发皮肤性ALCL(C-ALCL)。ALK+ALCL患者的发病年龄较ALK-ALCL年轻,CD30、ALK共同阳性时EMA的阳性表达率增高。结论ALCL具有独特的临床病理表现和免疫表型,组织病理形态与免疫表型相结合有助于提高诊断准确性、帮助鉴别诊断和预后的判断。

  • 标签: 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 免疫表型 诊断 鉴别诊断
  • 简介:充质干细胞(MSC)是具有多向分化能力的成体干细胞,在体外培养中可以被诱导分化为骨、软骨、脂肪、肌肉细胞;另外,MSC也可跨系分化为神经细胞、心肌细胞、肝脏细胞等多种其他组织细胞。Notch信号通路广泛存在于各种动物细胞中,在调节细胞分化、增殖和凋亡中发挥重要作用,它的配体和受体都是细胞膜表面蛋白,因此是介导细胞通讯的一种重要方式。现有研究表明:在MSC多条分化途径中都有Notch通路存在。本文针对Notch信号通路在MSC分化中的影响做一综述。

  • 标签: NOTCH信号通路 间充质干细胞 分化
  • 简介:牙龈固有层中存在一群充质干细胞,具有干细胞相应的生物学特性,较强的自我更新能力,表达一组充质干细胞相关的表面标志物,具有多项分化能力和免疫调节特性。其易于获取、扩增容易的特点使其在免疫相关疾病、皮肤移植、神经相关疾病以及再生治疗中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本文对这一特殊细胞群做一综述。

  • 标签: 牙龈 间充质干细胞 免疫调节 组织再生
  • 简介:摘要充质干细胞作为一种多能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而毛囊作为富含干细胞的微型器官,其来源的毛囊充质干细胞(HF-MSCs)因容易获取、不受年龄限制及伦理限制等优点,越来越多受到关注。真皮乳头(DP)和真皮鞘(DS)是毛囊的充质室,含有多种成体干细胞。在本文中,我们回顾了DP和DS中干细胞相关的既往文献,并总结归纳了毛囊充质干细胞的概念、特性和功能。

  • 标签: 毛囊 间充质干细胞
  • 简介:摘要随着细胞组织工程的研究不断深入,对干细胞在体内机制的不断了解研究,21世纪在全球多个国家药品管理局批准了干细胞制剂进入临床运用,为传统医药无法治疗和控制的疾病,提供了新的治疗途径,本文主要介绍现已广泛应用于临床的充质干细胞制剂的作用机制。

  • 标签: 间充质干细胞 作用机制
  • 简介:摘要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stemcell,MSCs)是一种来源于中胚层的成体干细胞,具有多向分化能力,如具有向骨、软骨、脂肪、肌肉、肌腱、血管内皮细胞及神经星形胶质细胞分化的潜能。并且MSC体外较易分离培养、扩增,细胞免疫原性低,易于转染并能长期表达外源基因等特点,故已成为组织工程、基因治疗和再生医学中的研究热点。目前,对MSCs的分离、纯化、培养还没有统一的方法。MSCs的分离技术和方法主要有4种贴壁法、流式细胞仪分离法、密度梯度离心法和免疫磁珠法。本研究对传统的分离方法进行一些改进,联合利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和差异贴壁法,旨在体外分离培养血管MSCs,并将其经定向分化诱导为成骨细胞、脂肪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并与骨髓MSC定向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进行比较,以观察血管来源MSC在血管内皮细胞分化及血管损伤修复中的优势,为临床血管病变性疾病的干细胞治疗提供更为合适的细胞来源。

  • 标签: 间充质干细胞(MSCs),组织工程,流式细胞仪,差速贴壁培养法,定向分化,传代培养,CD13 CD29,多向分化
  • 简介:摘要:随着细胞组织工程的研究不断深入,对干细胞在体内机制的不断了解研究, 21 世纪在全球多个国家药品管理局批准了干细胞制剂进入临床运用,为传统医药无法治疗和控制的疾病,提供了新的治疗途径,本文主要介绍现已广泛应用于临床的充质干细胞制剂的作用机制。

  • 标签: 间充质干细胞 作用机制
  • 简介:摘要:充质干细胞来源广泛,存在于多种组织中,如骨髓、脂肪、脐血、脐带、胎盘皮肤、牙髓、肌腱以及胎儿附属组织等,常见于研究从骨髓中分离,但骨髓中干细胞的含量较低,占骨髓有核细胞总数的0.001%-0.01%。近年来,充质干细胞越发受到医学界的重视,随着有关脐带充质干细胞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它的优势也越发的显著。脐带充质干细胞(umbilical cord mesechymal stem cells,UC-MSCs)易于从废弃的脐带组织中分离培养,相对于骨髓和脂肪来源的充质干细胞从取材上会给供者带来一定的创伤性痛苦来说,UC-MSCs的取材更为方便且成本低不涉及伦理问题,同时胎盘会对UC-MSCs形成保护屏障,阻止病毒以及病菌的污染,提高了脐带分离的成功率,保证了临床应用的安全性。

  • 标签: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 UC-MSCs
  • 简介:为了研究骨髓腔内注射(IBM)异基因充质干细胞(MSC)对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大鼠骨髓MSC重建的作用,研究供体MSC植入状态以探讨MSCs的作用机制,将雌性F344胎鼠及新生鼠外周血(FNPB)及雄性F344大鼠BrdU标记骨髓MSC共移植入经致死量^60Coγ射线预处理的雌性Wistar大鼠,其中FNPB均由IBM输注,MSC则通过IBM或尾静脉注射。观察受鼠存活状况、供体HSC植入水平及骨髓MSC恢复情况,并以PCR检测Y染色体和免疫荧光法检测受鼠骨髓MSC的来源。结果显示:两个FNPB+MSCs共移植组大鼠移植后60天均100%存活,两组比较生存率和供体HSC植入水平无统计学差异,但明显优于单纯FNPB移植组;移植后30天时各移植组受鼠骨髓MSC的增殖能力均未达正常水平,但MSC骨髓腔共移植组集落数(66.0±10.6)明显优于MSC骨髓腔和静脉共移植组及单纯FNPB移植组(P〈0.01);移植后60天时,免疫荧光法检测供体BrdU标记的MSC显示仅在少部分受体发现供、受体源性MSCs嵌合,但两个共移植组存活受鼠均检测到供体MSC来源Y染色体。结论:异基因MSC输注可促进造血干细胞移植受者骨髓MSC恢复,尤以IBM输注为佳。

  • 标签: 骨髓腔内输注移植 间充质干细胞 造血干细胞移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红素加氧酶1(HO-1)修饰的骨髓充质干细胞(BMMSCs)对缺氧/复氧(H/R)诱导的脂肪变肝细胞损伤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脂肪变大鼠肝细胞(IAR20)按照实验要求分为对照组(Ctrl)、H/R组、H/R+铁死亡抑制剂组(Fer-1)、铁死亡诱导剂组(Erastin)、H/R+BMMSCs(B)组、H/R+HO-1/BMMSCs(HB)组、H/R+HB+小干扰RNA阴性对照组(si-NC)、H/R+HB+敲降GPX4组(si-GPX4)。通过检测不同组别细胞的脂质活性氧(Lipid ROS)、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 (GPX4)、丙二醛(MDA)、谷胱甘肽(GSH)的表达评价铁死亡的严重程度。两组和多组的数据比较分别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Fer-1及H/R+B处理组Lipid ROS与MDA的表达量均低于H/R组[(1.65±0.02)、(1.85±0.04)比 (3.50±0.03),t=87.600、60.030,P<0.05;(154.50±0.84)%、(228.90±21.49)%比 (676.50±22.36)%,t=36.380、25.000,P<0.05];Fer-1及H/R+B处理组GSH水平均高于H/R组[(0.75±0.03)、(0.72±0.04)比 (0.45±0.01),t=19.400、17.060,P<0.05];H/R+HB组的Lipid ROS及MDA水平低于H/R+B组[(1.31±0.03)比 (1.85±0.04),t=19.400,P<0.05;(150.10±32.82)%比 (228.90±21.49)%,t=3.478,P<0.05],其GSH水平高于H/R+B组[(0.81±0.03)比 (0.72±0.04),t=4.981,P<0.05]。si-GPX4组的Lipid ROS与MDA表达量均高于si-NC组[(2.87±0.13)比 (1.36±0.06),t=18.100,P<0.05;(323.30±12.58)%比 (184.30±7.09)%,t=16.670,P<0.05];si-GPX4组的GPX4与GSH表达量均低于si-NC组[(0.45±0.03)比 (0.92±0.04),t=7.692,P<0.05;(0.54±0.07)比 (0.75±0.15),t=5.076,P<0.05]。结论HO-1/BMMSCs通过促进GPX4的表达抑制铁死亡以修复受损的脂肪变肝细胞

  • 标签: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脂肪变肝细胞 缺氧/复氧 铁死亡
  • 简介:目的:探讨大鼠骨髓充质干细胞对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常规分离培养大鼠的骨髓充质干细胞(MSCs)及淋巴细胞,灭活后的骨髓充质干细胞和淋巴细胞混合培养48h后,MTT法检测淋巴细胞的相对细胞数,Hoechst33258染色观察细胞核变化。结果:MTT结果显示,加入MSCs组OD值明显低于未加MSCs的对照组(p〈0.05)。Hoechst33258染色显示MSCs组淋巴细胞有核回缩及凋亡小体出现。结论:MSCs对淋巴细胞的增殖有抑制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细胞凋亡有关。

  • 标签: 间充质干细胞 淋巴细胞 细胞增殖
  • 简介:目的证实来源于胎儿肝脏的充质干细胞(FMSCs)具有向心肌细胞方向分化的潜能.方法取6~9代细胞,用不同浓度的诱导剂组合诱导细胞,分别置于不同的条件下进行培养,包括不同温度、不同氧浓度及不同培养液.结果在使用心肌分化培养液及常规培养条件下(37℃、20%O2),5-氮胞苷(50/μmol/L)、维甲酸(10-3μmol/L)、二甲基亚砜(0.8%)的联合应用,诱导了FMSCs发生向心肌方向的分化.分化细胞呈小圆形细胞,具有相互聚集并形成球样细胞团结构的趋势,同时表达结蛋白及心肌肌钙蛋白Ⅰ.结论FMSCs具有向心肌细胞分化的潜能,FMSCs发生向心肌方向的分化所需条件与来源于其他动物种属的充质干细胞的分化条件不同.

  • 标签: 间质干细胞 干细胞移植 阿扎胞苷 细胞分化 肌钙蛋白Ⅰ
  • 简介:目的探讨骨髓充质干细胞体外扩增及其向内皮细胞定向分化能力.方法无菌条件下采集兔骨髓,肝素抗凝,经淋巴细胞分层液密度梯度离心分离骨髓单个核细胞,通过贴壁培养法获得MSC,然后在内皮细胞生长环境中进行诱导分化,最后对扩增的细胞特征进行鉴定,同时初步研究其体外成血管特性.结果MSC每扩增一代,细胞数量增加5~8倍,7.65×103个原代MSCs体外扩增3代即获得1.26×108个细胞.在70%~80%融合时呈现"铺路石"样形态,细胞免疫组化证实扩增细胞表达CD31和yonWillebrandfactor(vWF),具有吞噬ac-LDL的功能,且扩增细胞在体外参与网状血管样结构形成.结论MSC扩增能力强,在体外能诱导其向内皮细胞方向分化.

  • 标签: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内皮细胞 淋巴细胞
  • 简介:背景:人脐带充质干细胞较骨髓、脂肪等来源的充质干细胞易取材、更为原始,并不受伦理、法律的限制,是中枢神经系统损伤修复最具治疗潜力的细胞来源之一。目的:探讨重组人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定向诱导人脐带充质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干细胞的潜能。方法:采用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表皮生长因子作为诱导剂,体外诱导人脐带充质干细胞;在倒置显微镜下动态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并用免疫荧光法检测人脐带充质干细胞向神经干细胞分化的情况,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诱导前后神经干细胞标记蛋白巢蛋白在mRNA水平的相对表达量。结果与结论:形态学观察经诱导后的人脐带充质干细胞呈神经干细胞球改变;免疫荧光法及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均可检测到神经干细胞标记物巢蛋白,并可进一步分化表达神经元标志蛋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微管相关蛋白2以及神经胶质细胞蛋白、神经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表皮生长因子可定向诱导人脐带充质干细胞向神经干细胞及神经元、神经胶质细胞分化。

  • 标签: 干细胞 脐带干细胞 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 表皮生长因子 诱导分化 神经干细胞
  • 简介:目的体外诱导分化骨髓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stemcells,MSCs)为胰岛样细胞,鉴定诱导细胞并检测其功能。方法取周龄大鼠骨髓细胞,进行MSC培养纯化扩增,用bFGF、EGF、条件培养液、高糖培养液、B27、地塞米松、胰岛素等培养体系诱导MSC向胰岛细胞转化。双硫腙染色鉴定胰岛样细胞;免疫细胞化学鉴定胰岛素抗原表达;Westernblot检测胰岛样细胞胰岛素的表达。结果体外诱导的MSCs由长梭形变成多角形并逐渐聚集成团。双硫腙染色细胞团成亮红色,初步表明为胰岛样细胞。诱导的细胞具有胰岛素抗原表达;Westernblot检测诱导分化为胰岛样细胞的胰岛素表达阳性。结论骨髓充质干细胞能够分化成胰岛样细胞,并具有分泌胰岛素的功能。

  • 标签: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诱导分化 胰岛样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变大细胞淋巴瘤(ALCL)的疗效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全国八家三甲医院2005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33例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的ALCL患者临床资料,评价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HSCT)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治疗ALCL的生存率、复发率和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33例接受HSCT的ALCL患者的中位发病年龄为31(12~57)岁,男23例,女10例,变性淋巴瘤激酶阳性(ALK+)和阴性(ALK-)分别为24例(72.7%)和9例(27.3%)。25例患者接受auto-HSCT(ALK+患者19例,ALK-患者6例),8例患者接受allo-HSCT(ALK+患者5例,ALK-患者3例)。移植后中位随访时间18.7(4.0~150.0)个月。移植前疾病缓解状态:完全缓解6例(均行auto-HSCT),部分缓解16例(auto-HSCT组14例,allo-HSCT组2例),复发难治11例(auto-HSCT组5例,allo-HSCT组6例)。疾病进展死亡7例,其中auto-HSCT组5例(20.0%),allo-HSCT组2例(25.0%)。移植相关死亡(TRM)5例,其中auto-HSCT组2例(8.0%),allo-HSCT组3例(37.5%)。auto-HSCT后中位无进展生存(PFS)和总生存(OS)时间均为15个月,allo-HSCT后中位PFS时间为3.7(1.0~90.0)个月,中位OS时间为4.6(1.0~90.0)个月,两组生存曲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S及PFS P值分别为0.247和0.317)。auto-HSCT和allo-HSCT组的2年OS率分别为72%和50%,5年OS率分别为36%和25%。结论ALCL化疗反应率高,有不良预后因素的情况下化疗后序贯auto-HSCT为重要治疗措施,高危患者或可从allo-HSCT中获益。

  • 标签: 间变大细胞淋巴瘤 造血干细胞移植 临床分析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细胞因子分泌活性在胎盘充质干细胞(P-MSC)、人脐带充质干细胞(UC-MSC)中的表达差异。方法:针对UC-MSC与P-MSC进行培养分析,检测干细胞表面标志物,进行染色、芯片检测,分析细胞因子分泌活性。结果:表面标志物比较,UC-MSC与P-MSC无显著差异,均具有成脂、成骨分化能力(P>0.05);干细胞表达比较,UC-MSC与P-MSC细胞因子活性相近,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P-MSC、UC-MSC内表面标志物具有较高相似度,而且均可进行成骨分化和成脂分化,两种干细胞细胞因子分泌活性无显著差异。

  • 标签: 细胞因子活性 间充质干细胞 胎盘 脐带
  • 简介:摘要充质干细胞是干细胞家族的重要成员,具有自我更新、多向分化潜能和免疫调节作用及低免疫原性等特点。有文献报告充质干细胞用于治疗银屑病获得不同程度的疗效,且有较长的疾病缓解期。本文综述充质干细胞在银屑病中的应用及相关研究进展。

  • 标签: 银屑病 间充质干细胞 治疗 复发
  • 简介:摘要目的采用组织块法从小鼠胎鼠的牙胚组织分离培养充质细胞,鉴定其细胞特性。结论成功培养小鼠胎鼠牙胚充质干细胞,体外稳定传代6代以上,有成为组织工程种子细胞的应用前景。

  • 标签: 牙胚 间充质细胞 细胞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