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6 个结果
  • 简介:2013年夏季,东北地区降雨频繁,松花、嫩江、黑龙江等江河水位暴涨,遭遇继1998年以来最为严重洪水灾害。应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利用中国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简称HJ-1卫星)和Landsat8卫星影像(HJ-1卫星影像可以弥补Landsat8卫星重访周期较长、在洪水发生期间可用影像较少的缺陷),对松花和嫩江交汇段水情进行实时监测,构建洪水监测遥感影像集;利用两种影像确定不同时相的洪水淹没范围,掌握洪水发展的过程,对淹没区的灾情进行快速评估。遥感监测结果表明,2013年6月17日至7月26日,洪水主要使主河道展宽,镇赉县局部河漫滩和低洼地被洪水淹没;7月26日至8月20日,洪水主要淹没了河漫滩和低洼地;8月20至9月8日,河流总体变化不大。截至9月8日,松花、嫩江交汇段淹没面积为1170.2km2,其中吉林省境内的淹没面积为622.58km2,黑龙江省境内的淹没面积为547.62km2;淹没的土地覆盖类型以耕地和沼泽为主,其淹没面积分别为759.58km2和348.25km2,两者面积共占总淹没面积的94.67%;居住地淹没较为严重的为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和肇源县,两县淹没面积分别为0.43km2和0.30km2,其中,杜尔伯特他拉哈镇安平村、肇源县四合村受洪灾较重。

  • 标签: 洪水 遥感 影像 监测 面向对象分类方法 中国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
  • 简介:图们下游发育珲春湿地、敬信湿地和防川湿地集中区,湿地类型包括河流、湖泡、沼泽和人工湿地等。采用遥感解译和野外调查方法,研究图们下游湿地形成的条件,结果表明,图们下游湿地形成受地质和人为条件控制,其中地质条件起决定性作用;提出控制图们下游湿地形成的主要地质条件包括沉积地层、沉积物组合和构造活动;从湿地形成条件角度,分析图们下游湿地的成因,将该湿地分为河流湿地和人工湿地2种成因类型,其中,河流湿地是古近纪以来新构造活动、特殊沉积物组合和河流改道等综合作用的结果,人工湿地是对原有湿地和河流人为改造的结果。

  • 标签: 湿地 形成 地质条件 成因 图们江下游
  • 简介:采用双指示种分析(TwoWayIndicatorsSpeciesAnalysis,TWINSPAN)和除趋势对应分析(DetrendedCorrespondenceAnalysis,DCA)方法,对位于三江平原的建三农垦分局内的湿地植物群落的数据进行群落数量分类和排序。调查的86个样地中共发现49科133属226个物种;TWINSPAN将样地划分为8种群丛,将优势物种划分为8组,分类结果可以在DCA排序图上很好地反映出来,且优势物种的分布格局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群丛的分布格局;DCA的前两个排序轴提供了23.5%的信息量,其中第一排序轴提供了14.5%的信息量,主要反映出样地水分条件的变化;样地的排序结果反映了植物群落类型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

  • 标签: 湿地植物群落 分类 排序 三江平原 建三江农垦分局
  • 简介:随着人类活动对湿地影响的加剧,人类对湿地的干扰已经成为新的研究热点。以三源区为主要研究区,通过构建人类干扰强度空间化指数,利用连续网格法,对人类干扰强度与不同时期的湿地率分布、湿地类型分布、湿地率和湿地类型年际变化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不同人类干扰强度等级内的湿地率与等级呈负相关关系,随着人类干扰强度等级的增大,湿地率明显减小。而在不同干扰等级下,对1990年、2000年和2008年湿地率变化的分析表明,人类干扰强度越大,湿地的年际变化越小。基于栅格单元对湿地的分布、变化的进一步分析同样表明,人类干扰强度越大,湿地率越小,湿地的年际变化也越小。不同类型的湿地在不同人类干扰等级间的分布差异也较大,湖泊、沼泽等在人类干扰弱的区域内所占比例较大;而河流湿地和水库、池塘等主要分布在人类干扰强度大的地区,且这些湿地类型的年际变化较小。

  • 标签: 人类干扰强度 湿地率 湿地类型 年际变化 三江源区
  • 简介:为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推进便民服务,提高工作质效,省厅驻农垦建三国土资源分局开展“互联网+农垦国土政务”试点工作。创业国土资源所作为“互联网+农垦国土政务”试点之一,首先开启设施农用地项目网上报卷工作。

  • 标签: 国土资源所 互联网+ 农垦 政务 分局 三江
  • 简介:草原鼠洞的识别定位可以为鼠害的监测、预测和防治等提供科学参考,因此,如何快速且准确地识别草地鼠洞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选取玛多县典型区作为研究区,利用可见光波段无人机影像,研究并建立了面向对象的模板匹配法和支持向量机法的草地鼠洞自动识别方法。模板匹配法是在多尺度分割的影像中选取不同种类的鼠洞对象并生成匹配模板,接着进行目标检测并产生初始结果,最后构建光谱、几何和纹理特征库对检测结果进行筛选。支持向量机法首先采集鼠洞训练样本并优化分类特征空间,然后采用支持向量机分类器监督分类得到鼠洞识别结果。对2种方法的识别结果进行精度评价与分析表明:2种方法的总体精度均较高,适用于三源区草原鼠洞的精准识别。基于面向对象的模板匹配法比支持向量机法的总体识别精度整体高1%,错分误差低3%,识别效果较好。

  • 标签: 鼠洞 无人机 面向对象 模板匹配 支持向量机
  • 简介:“10·11”金沙白格滑坡—堰塞湖灾害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李克强总理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应急管理部会同自然资源部、水利部等部门全力协助指导地方抓紧救灾减灾,妥善做好群众转移和避险安置工作,科学制定方案。全力排除堰塞湖险情,同时全面排查周边地质灾害隐患,加强监测预警,防止发生次生灾害,确保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 标签: 地质灾害隐患 自然资源系统 堰塞湖 金沙江 排查 滑坡
  • 简介:花(Thaliadealbata)是近年来在湿地造景中应用较广泛的外来水生植物。为探究该种植物是否对其他植物生长产生影响,采用种子萌发法,测定了再花不同部位浸提液对3种敏感植物萝卜(Raphanussativus)、白菜(Brassicachinensis)和黄瓜(Cucumissativus)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再花各个部位浸提液对3种植物种子的萌发率、根长、芽长、鲜质量和干质量都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尤其是高浓度(50mg/mL)浸提液,对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有显著的抑制作用(p〈0.01)。再花叶片浸提液浓度为50mg/mL时,对萝卜、黄瓜和白菜种子萌发的抑制率分别为39.51%、10.53%和85.19%;根状茎浸提液浓度为50mg/mL时,对萝卜、黄瓜和白菜幼根长度的抑制率分别为87.4%、71.23%和91.7%,对幼芽长度的抑制率分别为51.21%、45.71%和69.66%。再花各个部位都有化感物质分布,根状茎浸提液的化感作用最强,其他部位依次为根、叶柄和叶片。

  • 标签: 再力花 化感作用 种子萌发率 幼苗生长
  • 简介:于2015年10月10-12日,在挠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恢复湿地和天然湿地中,采集水样,在实验室中测定了水质指标。将研究区水质指标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各类水域的标准进行对比;采用相关分析方法,分析恢复湿地与天然湿地水质指标间的关系,对比二者的水质。研究结果表明,恢复湿地植物群落特征与天然湿地相似,但是,恢复湿地水体中的硝态氮含量、总氮含量、总磷含量、化学需氧量和五日生化需氧量符合或劣于Ⅴ类水域标准,3种聚类方法的分析结果都显示恢复湿地与天然湿地的水质差异明显,恢复湿地与天然湿地水体中的总氮含量、总磷含量、硝态氮含量和五日生化需氧量显著相关(n=8,p〈0.01),说明由于长期开垦,使滞留于恢复湿地土壤中的氮、磷等物质进入恢复湿地水体中,使恢复湿地水质变差,并且随着水的流动向周围湿地扩散。

  • 标签: 水质 恢复湿地 挠力河流域
  • 简介:黑龙江省自然资源厅驻农垦建三国土资源分局围绕“践行新思想,探索新方式,展现新作为、实现新目标”这一主题,统筹调度机关和基层国土所认真开展解放思想推动高质量发展大讨论活动,结合当前重点、难点、热点工作,努力查找问题、明晰差距、提出建议、强化效能,奋力营造全局上下群策群、干事创业的氛围,深入推进各项工作的开展落实。

  • 标签: 国土资源管理工作 质量 三江 创新 自然资源 黑龙江省
  • 简介:鹤类属大型涉禽,由于数量稀少,均被列为国家级重点保护鸟类.于1999~2001年在黑龙江省挠河国家级保护区的长林岛和雁窝岛分别设立9个和8个固定观测点,对丹顶鹤(Grusjaponensis)和白枕鹤(Grusvipio)种群数量动态进行连续监测.长林岛、雁窝岛各年度同期(月)鹤类种群数量统计表明,长林岛、雁窝岛丹顶鹤年度间同期种群数量间的相关性不显著,而白枕鹤年度间同期的种群数量密切相关,且两地不同年度同期白枕鹤种群总数的相关性尤为显著,这说明丹顶鹤生活史各阶段有不同的生境需求,保护区不能提供丹顶鹤需求的全部生境类型;而白枕鹤生活史各阶段选择的生境单一,领域较为固定;对不同年度鹤类数量的统计分析看出,丹顶鹤与白枕鹤对于水域、湿草甸、沼泽生境连续3年表现出一致的选择,年度间各类生境鹤类数量的相关性显著,说明近年鹤类种群动态变化与气候因素无关;对本区不同年度各固定监测点鹤类数量动态的回归分析表明,长林岛每年同期各监测点的丹顶鹤与白枕鹤数量回归显著,说明丹顶鹤与白枕鹤同域分布,但有季节差异,而雁窝岛各监测点年度间的鹤类数量回归不显著,这显然是人为干扰造成的.调查证明影响本区鹤类数量分布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人为干扰和火灾.

  • 标签: 丹顶鹤 白枕鹤 种群动态 生境选择 挠力河自然保护区
  • 简介:基于EOS/MODIS卫星2000-2005年的MOD17A3数据集,分析21世纪初三江平原沼泽湿地植被净初级生产(NPP)时间变化和空间分异特征及其与气候因子(气温和降水)的关系,并采用空间分析方法,分析道路、河流、居民点等因子对沼泽湿地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三江平原沼泽湿地生产(C)的变化范围为92.2-675g/(m^2·a),平均值为374.2g/(m^2·a)。沼泽湿地生产力主要受三江平原综合水热条件控制,其与气温和降水显著复相关,复相关系数为0.49(n=6,P〈0.05)。低生产沼泽湿地主要分布在三江平原西、北部地区,高生产沼泽湿地主要分布在东、南部地区。河流在0-8km的范围内对三江平原沼泽湿地生产有一定促进作用,但影响不显著。居民点扩建,道路修筑等人类活动影响沼泽湿地分布,并导致沼泽湿地生产下降,其有效影响范围分别是0-6km区域和0-8km区域。

  • 标签: 三江平原 净初级生产力 沼泽湿地 空间分析 影响因素
  • 简介:在调查挠河流域龙头桥水库的设计参数和运行方式的基础上,利用宝清和菜咀子两个水文站实测的水位和流量等观测数据,研究了龙头桥水库建设与运行对坝址下游(宝清水文站和菜咀子水文站之间)湿地的水文过程影响.龙头桥水库对坝址下游湿地水文过程的影响主要为:①使湿地径流量季节性变化幅度减小;②使河流湿地冰封期连底冻现象发生频率增加,特别是从1999年开始,出现了4月份河流连底冻现象,并且1999~2006年期间12月份河流连底冻现象的发生频率高达87.5%;③减少了进入湿地的径流总量;④使河流湿地的地表水位下降;⑤减少了河流湿地的地下水补充量;⑥水库对湿地水文过程影响带来了一些负面生态效应,如进入湿地的营养物质减少,湿地生物的越冬环境受到破坏等.建议在每年4月、9~12月期间,龙头桥水库增加向下游的放水量,并保证水流流量不小于3m3/s;减少挠河流域上游水田种植面积,将水库在灌溉和发电方面的功能主要转换为防洪和下游湿地生态水量调节.

  • 标签: 水文过程 生态效应 龙头桥水库 挠力河流域 湿地
  • 简介:依据黑龙江省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11个村屯310户的问卷调查数据,采用Logistic模型对影响农户参与湿地旅游意愿的影响因子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农户参与湿地旅游的意愿受内、外部综合因素影响,户主年龄、对旅游的认知程度、拥有投资资金的量、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当地收入、农户参与的可行性、旅游资源情况和当地政府态度是主要的影响因素。针对农户最关心的问题和主要影响因子,提出了考虑农户的经济利益、建立完善的社区参与管理模式、科学规划等促进农户参与湿地旅游措施。

  • 标签: 农户参与 湿地旅游 三江自然保护区
  • 简介:9月25日,对于黑龙江省建三垦区人民来说是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这一天,习近平总书记到东北视察的首站便来到这个我国重要商品粮基地——“中国绿色米都”。一个月过去了,总书记来时那片一望无际的金色稻田已收割入仓。总书记的谆谆教诲依然在三大地回荡。“要坚持绿色、可持续发展,不能竭泽而渔,坚持用养结合,综合施策,确保黑土地不减少,不退化”“要把中国人的饭碗端在自己手中,并且要装我们自己的粮食”。

  • 标签: 商品粮基地 黑龙江省 中国人 黑土地 三江 垦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