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2
238 个结果
  • 简介:十一届全国政协外事委认真贯彻胡锦涛同志关于进一步加强我国公共外交的指示精神,切实按照贾庆林同志关于大力推进人民政协公共外交的要求,将推动公共外交作为履职的一个新领域和工作主线,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取得显著成绩,受到全国政协领导的充分肯定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在国际上也产生了很大影响.

  • 标签: 胡锦涛同志 声音 中国 世界 公共外交 全国政协
  • 简介:我们对外文化传播,应该多讲故事,多讲中国的故事。什么是中国的故事呢?就是我们自己身边的事儿。往往故事中藏着真理,受众从中必多少有所吸收。通过讲故事来交流与互动,我们的文化就能随之走出中国

  • 标签: 讲故事 中国 文化传播
  • 简介:中国与东南亚民间外交是中国民间外交中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中国与东南亚民间外交在新世纪新阶段迎来了大发展的时期.从现状来看,中国与东南亚民间外交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同时也面临诸多严峻的挑战,为此需要不断丰富工作内容、开拓工作领域、创新工作方式以及坚持短期目标与长期效果的统一.

  • 标签: 民间外交 东南亚 中国 综合国力 短期目标 大发展
  • 简介:正在建设性参与国际体系的中国,需要智库发挥更大的公共外交作用.我国智库在组织架构、功能定位、运营模式、成果质量等方面存在不足,社会公信力和国际影响力不强.中国智库应聚焦国家现实和长远发展需求,全面加强能力建设,不断推出高质量的思想产品与创新成果,扩大国际话语权.提升公共外交能力,是“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应有之义.

  • 标签: 中国特色 公共外交 能力建设 智库 成果质量 国际体系
  • 简介:中国古人讲:“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意思是说通过推动各国人民的友好交往,对于树立良好的国家形象、促进外交工作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中国外交的政策、观念和实践日益受到国内外公众的广泛关注.公共外交这一新型外交形式,已成为中国全方位外交的重要方面.中国国家安全形象是国家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改善和正确传播我国家安全形象是我国推动公共外交的重要任务.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探讨:一是当前外界对中国国家安全形象的误解和扭曲;二是正确理解中国国家安全和军事战略的防御性;三是客观评估中国国家的安全实力.

  • 标签: 中国国家安全 国家形象 传播 外交工作 公共外交 全方位外交
  • 简介:城市外交成为近年来中国公共外交发展的亮点。2014年5月15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成立60周年纪念活动上发表重要讲话,第一次明确提出“城市外交”,要求大力开展国际友好城市工作,促进中外地方交流,推动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自此,城市外交的理念得以深化,各项制度举措得以充实,实践也更加丰富多样。总结中国城市外交的成就,对加强和改进今后的公共外交工作应有所启示。

  • 标签: 中国城市 制度实践 城市外交
  • 简介: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的“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新亚洲安全观,是20世纪50年代中国、印度等国共同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延续和发展,其内核是中国的“和”文化。在新时代维护安全需要有新观念,新安全观是在与冷战思维斗争中发展的,它应作为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之一。亚洲新安全观是对和谐世界理论的发展,也是中国和平发展的重大宣示。坚持和丰富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观是亚洲新安全观的基础。和平与发展为主题时代为实现亚洲新安全观提供了现实条件。

  • 标签: 亚洲 新安全观 中国
  • 简介:一创建'中国周边学'的机遇首先,国家从战略层面对'周边'的高度重视,为'中国周边学'的创建提供了机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近七十年来,历来重视'周边'。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中国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指导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与一批周边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期间虽受'文革'影响有所偏离,但总体上执行了与周边国家和平共处的外交战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重新确立了和平共处外交战略的指导地位,'周边'一词也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出现在中国外交和安全战略研究的文献之中。据学者研究,'周边'一词于1988年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

  • 标签: 周边外交
  • 简介:中国的体育外交活动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效果突出、影响深远,特别是被誉为“小球转动大球”的“乒乓外交”成为体育外交历史中的一段佳话.近年来,以北京奥运会为标志,中国的体育外交进入到新的层次与境界,体育外交活动不断拓展新的领域、展现新的形式、凸显新的功能,为服务于国家整体的外交战略发挥着更为积极的作用.

  • 标签: 体育外交 中国 外交活动 北京奥运会 乒乓外交 外交战略
  • 简介:中国国家形象调查报告2012”是第一份由中国研究机构发布的涉及到多国公众的大型国家形象调研报告。“中国国家形象调查报告2012”选取了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印度、马来西亚和南非6个国家的数千名受众为调查样本。调查报告有以下主要发现:70%的海外民众对中国有所了解,电视、互联网和报纸杂志是最主要的媒介;在海外民众眼中,中国是神秘而有魅力的,发展中国家民众更认可中国“和平”“中立”的外交立场;“幸福”“温顺”“理性”“神秘”是中国国民的主要特征,海外民众对中国普通民众的生活最感兴趣;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有效地展现了现代中国的形象,但受访者多表示对形象片人物相当陌生;联想、海尔等中国品牌在海外已经建立起一定知名度,但物美价廉依然是中国产品的主要优势。

  • 标签: 发展中国家 形象调查 国家形象 普通民众 形象宣传片 研究机构
  • 简介:在公共外交的“多轨道”体系中,智库所从事的第二轨道外交活动不但与政府外交相辅相成、互为补充,而且智库外交是整个公共外交体系的智力和信息中枢,是多轨外交行动主体的“舆论领袖”.中国应重点扶持一批公共外交专业智库.对于民间公共外交智库的发展,政府在市场准入政策和税收减免上给予一定的支持,推动中国智库的多样性.公共外交智库要特别加强公共属性与社会责任,要积极拓展国际影响力。

  • 标签: 公共外交 智库 中国 市场准入政策 政府外交 国际影响力
  • 简介:从世界发展潮流来看,公共外交具有全球化、社会化、网络化、战略化四个趋势.我国公共外交尽管发展很快,但仍然存在例如缺乏必要的科学论证,缺乏相应的组织协调,缺乏统筹全局的意识和能力等问题.因此,需要坚持理论研究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全面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一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全面推进中国公共外交.

  • 标签: 公共外交 中国 科学论证 组织协调 社会实践 全球化
  • 简介:中国加速崛起和美国重返亚太的双重背景下,越南的“大国平衡”战略逐渐转向以中关两国为核心的“双向制衡”战略并获越共十一大的通过。但此后主张联美制华的强硬派并没有停止与主张“双向制衡”的温和派的争论。为此,越南新领导层实施了《中国工程》来研判中国崛起对越南的影响以统一内部思想。该工程认为中国崛起不可阻挡,未来东亚极可能是中美G2格局,中国为确保复兴大局将力避对越使用武力,因而在中美之间保持平衡,使中美相互制约,同时在中国崛起前争取南海争端实现阶段性突破是越南的最佳选择。2014年的中越关系波折即是在上述背景下由越南造成的,但斗争的结果是越南重回“双向制衡”路线。

  • 标签: 中越关系 双向制衡 中国工程 981事件 反华骚乱
  • 简介:国家硬实力通常由经济和军事两部分组成,公共外交属于软实力范畴。军事公共外交则是软硬实力结合和相互影响的领域。中国在军事公共外交领域刚迈开步伐,进步很快。随着中国经济和军事实力持续增长,我们必须认真研究、积极拓展军事公共外交,为中国对外战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服务。

  • 标签: 公共外交 中国对外战略 硬实力 非战争军事行动 中国梦 核心利益
  • 简介: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与外部世界往来联系的交通要道。本文探讨了丝路交通在中东的发展,研究讨论了中国发明的养蚕缫丝技术、造纸术等传入中东的意义,揭示了丝路对不同文明相互理解、和谐共进的积极作用。

  • 标签: 丝绸之路 中东造纸术 伊利汗国
  • 简介:冷战后,中国在东南亚的国家形象成功地从“威胁者”转变为“合作者”,负责任的大国形象日益鲜明突出,但也有被国际舆论再次塑造为“挑战者”甚至“威胁者”的可能.在国际尤其是东南亚形势发生深刻变化和中国实力迅速提升的新形势下,中国应继续坚持“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外交方略,在东南亚塑造负责任的大国形象,推进“成熟的战略伙伴”形象建设.

  • 标签: 国家形象 东南亚 中国 大国形象 国际舆论 南亚形势
  • 简介:在对外传播、交流或进行公共外交过程中,最有效的内容是要用一个词来表述中国文化,那么哪个词能够胜任这一使命呢?"和主义"如何?2015年3月9日,察哈尔学会主办的察哈尔圆桌"‘和主义’与中国公共外交"在京举行。本次圆桌会议邀请了数位专家和学者,围绕"‘和主义’与中国公共外交"进行了讨论。本文根据现场速记,摘编了部分专家和学者的观点,供读者参考。

  • 标签: 公共外交 中国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 赵进军 硬实力 中国的传统
  • 简介:因为中国书法与潘基文先生结下深厚友谊的过程,虽然是学者个人的经历,但是从中可以看到个体作为文化外交践行者的效果,也可以看到中国书法与世界文化之间的紧密关系.中国传统文化在与世界当代文化的融合和互相促进上如何更实际、有效地发生,本案例很有借鉴意义.

  • 标签: 中国书法 潘基文 中国传统文化 世界文化 文化外交 当代文化
  • 简介:公共外交具有普适性、国家性和时代性三重本质属性.美国的公共外交理论与实践集中上述三性于一性,即美国性.美国性体现在道、理、法、术四个层面,这既有中国可学习的方面,也有不可效法的部分.中国可以学习和借鉴美国公共外交如何把国家意志和国际社会意志结合在一起,实现普适性,从而提出一整套“源于中国、属于世界”的核心价值观.

  • 标签: 公共外交 美国 中国 理论与实践 核心价值观 社会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