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9 个结果
  • 简介:"人肉搜索"既是一种独特的中国现象,也是互联网法律文明发展的必然阶段。这是在互联网技术支持下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社区"模式,在中国转型期尤其具有特殊的社会功能需求与规范发展前景。"人肉搜索"在中国的快速发展已经带来了一系列法律问题,对法律规制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对首先在中国兴起的"人肉搜索"的基本背景、成因、社会功能以及法律规制的框架性结构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以便使得这一新的网络公共生活模式能够在一个规范化的法律框架之内充分发挥其正面功能,促进中国实体的公民社会与政府结构的现代化发育。

  • 标签: 人肉搜索 网络社会 社会功能 法律 制度文明
  • 简介:由于网络空间国际规则对网络空间治理、网络资源分配和国家利益的实现均会产生深远影响,近年来各国政府和学界都对网络空间国际法给予了极大的重视。迄今为止,国内外学界对网络空间国际法的研究经历了'荒芜期''萌芽期'和'快速成长期'三个阶段。国内外学者主要围绕网络空间国际法的一般性问题、网络主权、网络战、网络犯罪、网络间谍和网络恐怖主义等多个问题展开了研究,但现有研究还存在若干薄弱之处,特别是存在'中国元素'缺失、研究方法单一和研究内容单薄等方面的问题。中国政府应当加强研究队伍建设和人才储备与培养,并通过政学结合充分发挥学者的作用。

  • 标签: 网络空间国际法 网络主权 网络战 网络犯罪
  • 简介:在制度突破和机制创新中,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现持续快速地发展,但经济犯罪也如影随形,滋生蔓延其间。作为现代市场经济的消极衍生物,经济犯罪在刑事法视野中具有特定的内涵,它在市场经济转型的重要发展阶段中呈疯狂蔓延的态势。社会主义的中国在不断调整经济制度.行政体制以及相关制度的综合作用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制度缺失和制度冲突,这为经济犯罪留下了特定的滋生和蔓延空间。经济犯罪蔓延的制度空间是一个综合因素作用的特殊场域,主要包括:不完善的经济制度.企业管理制度、行政监管制度以及司法制度等方面的子域。

  • 标签: 动因机制 制度空间 社会转型
  • 简介:<正>一、问题的提出"所谓街面犯罪,也称街头犯罪,是指发生在城市街道、车站、公共交通工具、码头、集贸市场、公园等公共场所的违法犯罪,主要包括街面抢劫、抢夺、盗窃、街面诈骗以及色情或麻醉敲诈等各种犯罪。"[1]有学者将其简化为,"街面犯罪一般系指发生在城镇街道、广场等露天公共场所的犯罪"。[2]实际上,街面犯罪并非是严格意义上的刑法学分类,而主要是从犯罪地理学或环境犯罪学的角度,基于犯罪防控需要所划分的犯罪类型;街面犯罪大致包括了在城镇街道、路段及其沿线房屋等空间环境内发生的各种常见侵财、暴力等犯罪。

  • 标签: 犯罪地理学 城市空间环境 城市犯罪 犯罪预防 犯罪类型 空间分析
  • 简介:建立海峡两岸政府采购协议(GPA)平台,是进一步推进和深化两岸合作,确保实现的有力保障。两岸正处在GPA有效合作的一个难得的“窗口期”。两岸GPA合作有着独特的优势,也存在一定的障碍,这将考验也将进一步证明两岸人民的智慧。本文为此提供了一些对策思考。

  • 标签: 《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 政府采购协议(GPA) GPA框架下的交流和协作
  • 简介:由“双重空间分割”形成的土地所有权以及与其相对立的公益之间关系建立的框架,形成了都市空间的古典型法律结构,但其本身难以回避或者会重新出现再生公地悲剧。日本1968年的城市规划法建立了“最小限度规制”原则,随着“城市型社会”和“缩小城市”的浮现,“协议模式”作为“权利模式”的补充制度,建立利害关系人之间交涉与调整的制度框架,显得越发重要。自2004年行政事件诉讼法修改以来,针对城市规划的争讼可能性正不断扩大。未来的司法判断,应更为注重程序化的作用,努力“促进利害关系人之间的协议”,并利用司法的事后性影响政策决定,再对城市规划进行重新审视。

  • 标签: 都市空间 城市规划法制 城市化社会 城市型社会 缩小城市 公地悲剧
  • 简介:网络空间并非一个超越规管的区域。劳伦斯·莱斯格认为,规管者就是代码,即塑造网络空间的各种软件和硬件。互联网正由一个自由论者的乌托邦变为一个被商业利益控制的处所。如果任其发展,互联网将变为一个完美的控制工具——不仅是受控于政府,更主要是受控于软件编程者。在莱斯格看来,解决之道在于如何将美国宪法所确立的原则"转译"或应用到虚拟空间

  • 标签: 代码 网络空间 架构 规管
  • 简介:当前各类风险屡屡困扰着审判。这些风险除了司法方面的原因,还来自其他非法律因素。审判风险如何识别?从已知的多维空间开始,即,风险的起源——事实认定,包括证据确凿、证据瑕疵、证据不完整、证据有悖常理、没有证据;风险中心——法律运用,包括是否符合立法目的、法律规则空白、法律规则歧义;风险中人的因素——当事人,包括年龄、学历、职业等、性格、诚信度、各方当事人实质平等性、当事人社会境遇;风险的内环境——诉讼程序,包括法官形象能否中立、审判过快或过慢、文书说理程度、涉及争议利益相对度、法官个性;风险的外环境——无形之手等,包括说情打招呼、案外人挑唆、社会舆论等。根据已知的分析,提出风险评估指标设计的基本要求即客观性、科学性、可操作性、有效性,并提出兼受并蓄的评估方案和丝丝入扣的评估方法。

  • 标签: 审判风险 风险识别 风险评估 多维视角
  • 简介:文化治理法制化是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七十余年以来,我国台湾地区面对复杂的社会文化态势,比较注重文化空间营建,近年来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迅速,城市文化治理以及营造地区文化绩效有一定的特点。立足于横向与纵向结合,分析台湾地区在城市文化治理中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和不同文化类型的治理政策,有助于发掘其中城市文化空间治理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揭示其中“台独”势力运用城市文化空间营造潜移默化地推动“台独”的阴谋与危害。同时,通过比较,能够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以下简称《保障法》)实施中如何增强城市文化空间治理予以一定的参照和镜鉴。

  • 标签: 文化治理 城市公共文化空间 海峡两岸 文化立法
  • 简介:贸易与环境这对有史以来的矛盾,随着世界贸易自由化的迅速推进,在全球范围内呈现出日益激化的趋势。为解决全球性生态危机,各个国家对环境的管制越来越严,甚至单方面启动经济贸易政策作为实现环境目标的手段,结果往往是将单边环境措施异化为贸易保护的工具。WTO作为全球最大的多边贸易组织,是目前解决贸易与环境矛盾的主要场所。对于单边环境措施,WTO表现出有保留的许可。它原则上承认成员为满足环境政策的需要单方面采用或维持单边措施,但是坚持多边磋商与合作是解决贸易与环境冲突的首选途径,成员必须在WTO制度框架下,以不违背WTO目标和基本规则的方式实施单边环境措施,维护环境与贸易的协调发展。

  • 标签: 环境措施 WTO 上诉机构 金枪鱼案 国民待遇原则 生存空间
  • 简介:<正>这是一个"事件"的中国,在"和谐社会"的豪迈进程中,中国"事件"不断。这些"事件"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网络组织机制。我们需要先来看看网络组织公共讨论的一般机制。随着网络的普及,公共知识分子的言说空间也发生了明显的偏移——从传统等级化的学院和学术刊物走向开放、自由和平面化的"新公共空间"。由此带来的结果是,一个偶然的事件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被"包装"成一个公共事件,并逐步以某些精英为代表形成根据该事件进行加工而获得的社会与道德辩题的正反方。有关平面媒体直接与网络挂钩,促进事件的公共化并进一步在公共化的事件讨论中塑造辩论方向。这基本上会是一个无法律的空间,因为

  • 标签: 公共空间 公共知识分子 自足性 公共化 公共讨论 平面化
  • 简介:为进一步深化《关于共同开展2013--2014职务犯罪预防工作》,促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深入发展,桂林市象山区检察院、桂林橡胶机械厂检企两家积极协作,以橡胶机械厂厂中报、黑板报、反腐长廊等为阵地,开辟职务犯罪预防专栏。专栏包含剖析典型案例、检企经验交流.

  • 标签: 犯罪预防工作 专栏 协作 山区 桂林橡胶机械厂 职务犯罪预防
  • 简介:网络时代,网络空间纠纷的发生日趋频繁,而目前国际上规制网络空间纠纷的统一实体法少之又少,因此这些法律冲突的顺利解决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冲突规则的运用。本文通过分析欧美的相关判例,探讨了以最密切联系原则为代表的传统冲突规则在网络空间的应用与困境,分析了互联网带来的公法冲突对传统冲突规则的挑战,进而指出我国应在涉外网络纠纷的法律选择问题上与时俱进,寻求更为有效的解决方案。

  • 标签: 网络空间 传统冲突规则 最密切联系原则 公法冲突 单边主义
  • 简介:“刘涌案”曾经在中国法律界甚至更大的社会范围引起很大的轰动与反响。围绕着“刘涌案”审理与判决所出现的各种问题,法律界以及社会大众等群体间产生了不同的认识与主张,从而在社会空间中产生了一系列事件。本文首先通过对“刘涌案”事件中不同群体对该案的看法及所依知识的分析,概括描述了该事件呈现出的各种刑事诉讼法律知识的存在状态。然后,对这些知识在建立程序规则以解决事件冲突中体现出的特点与相互间的结构关系进行了分析,进而阐述了该案程序规则所依据的知识理论在事件发展中展现出逻辑与系谱。接着,由“刘涌案”事件引申,对更大范围的中国法治现代化中的诉讼法律知识型的品格、结构进行了分析。最后,反思了对现今知识型条件下的刑事诉讼理论构建及制度建设中出现的问题,特别提出了中国问题和中国经验的重要性。

  • 标签: “刘涌案”事件 知识型与系谱 中国问题
  • 简介:法制现代化的范畴能力是指其反映现实、评价现实、规范现实与指引现实的能力。法制现代化具有较强的范畴能力,但是由于其不尽适当的时间维度、与西方中心主义的过分纠缠、与对立范畴的复杂关系以及宏大叙事的色彩,使这种能力有着一定的改善空间。提升法制现代化的范畴能力,应强调其内部的合理化这个要素,从宏观思辨转向微观论证,以个案的合理性分析来实现具体正义。

  • 标签: 法制现代化 范畴能力 西方中心主义 合理化
  • 简介:对于清代习惯是否被赋予法律效力从而在司法中作为裁判依据的问题,学界见解差异甚大。关于习惯在清代司法中是否具有法律效力的争论,实际上忽视了中国清代习惯的法律效力在"化外"与"化内"的空间差异。对"化外"的民众,清政府在制度上确曾明确赋予、认可某些习惯法律效力。对"化内"之地,清政府往往以移风易俗的姿态,对民间习惯或习俗持否定性态度。清政府赋予"化外"之地的习惯以法律效力,是其维护"化外"稳定治理的权宜策略。国家法典总是存在向"化外"扩张并顺势压缩习惯法律效力的空间。相关研究结论上的偏差,在于其受"内地中心主义"制约,并影响了当今法律史的研究。

  • 标签: 清代 习惯 化内 化外 空间
  • 简介:网络空间中培训黑客技术的行为,具有巨大的社会危害性,由此导致计算机犯罪趋于成为低门槛、低龄化、产业化的普通犯罪,故而作为一种根源性行为的培训黑客技术行为,应当加以格外的关注。但是,无论是依据现行刑事立法还是传统刑法理论,都难以全面评价和制裁培训黑客技术的行为。本文认为,刑事立法上对于培训黑客技术行为加以评价的核心,是行为性质从“传授”向“传播”的转变,也是行为核心从“犯罪方法”向“‘双刃剑’技术”的转变;在此基础上,应当全面思索刑法干预的提前化和视角转换问题,从而增设新罪名,兼顾化地实现对于“技术传播”行为的保护和对于“技术滥用”行为的制裁。

  • 标签: 网络犯罪 黑客学校 黑客技术培训 技术中立原则 立法完善
  • 简介:本文讨论了在网络社会中发生的一起名誉侵权案件,在简要介绍本案案情和原被告争论的焦点之后,作者指出了传统的名誉侵权理论在适用于该案时将遭遇的"困境",其原因在于网名会对法律的适用产生一定的干扰。本文对案件的关键性要素——网名的设定、变动规则进行了探讨,指出了现有的司法实践漠视了网络社会的独立性意义,对网络中的名誉权问题认识出现了误区,呼吁司法机关和立法者合理估计网络社会中的"社会评价"。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和对法院判决的评述,最后得出的结论是:网络社会的重要性应当被重估,唯有如此才能使得理论和实践真正回应我们身边正在发生的社会变迁。

  • 标签: 网名 名誉侵权 虚拟社区
  • 简介:围绕网络虚拟财产权的争议因《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草案)》(以下简称《民法总则(草案)》)的物权化定位而日益炽烈。在正反双方穷尽传统民法资源而无法达成共识之后,法律经济学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在法律经济学看来,形式上'物债二分'背后是效果上的'物债一元'。物权和债权与其说是本质上的非此即彼,毋宁是界权成本上的高低多寡。在制度成本最小化的进路下,网络虚拟财产权的物权定位成本比债权定位的成本更低,配置效率更高,从而成为我国立法的更优选择。

  • 标签: 虚拟财产 物债二分 配置效率 制度成本
  • 简介:中国大陆于2007年3月16日由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决议通过《物权法》,并自同年10月1日起施行。在《物权法》起草之初即有部分学者着眼于现代社会现象,参照世界各国对于物权的界定及种类,对传统物权法所规定的物权项目或原则有着不同的主张,例如“物权法定主义”的存废。台湾地区于2010年2月3日公布增订“民法物权篇”有关区分地上权的第841之1至之6条文,承认土地上下一定空间范围内设定地上权之必要,明显受到中国大陆《物权法》中第136条空间权立法之影响。

  • 标签: 空间权 地上权 物权法定主义 空间地上权 大众捷运法 人民防空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