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4
266 个结果
  • 简介:(2)明后期北方农村双幢串联式庙宇舞台的发展双幢串联舞台,是明清两北方农村使用最广泛的一种舞台形式。尤其是在山东,河北东北部,山西北部,它几乎成了通用的标准舞台。

  • 标签: 舞台形式 北方农村 庙宇 中国 三代 元明
  • 简介:三十年中国现代剧场艺术理论概观及其特征焦尚志所谓中国现代剧场艺术理论,是指以中国话剧剧场艺术为研究对象,能够反映现代戏剧观念与审美意识的戏剧理论。同中国话剧文学相比,中国现代剧场艺术的发展是比较迟缓与滞后的。而受剧场艺术实践制约的中国现代剧场艺术理...

  • 标签: 现代剧场 三十年代 舞台美术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 剧场艺术 理论概观
  • 简介:先说我与南曲的因缘。回忆1939年,我的上司晋江县民众教育馆之长陈家楫先生(毕业于上海大学艺术系),他是懂南曲的。记得是初秋的夜晚,他在自植的葡萄架下,弹拔着南琵琶,吟唱道:“怎般兮乐(于于于)畅……”南曲留给我的第一个印象,它是一种高雅的艺术。待到1943年,我到晋江渔村蚶江当小学教员,我在村里的“闲间”中,见到渔民们在业余时间摆开“四管全”,低垂着眼帘,在那里“剔(玩)弦管”。那种悠然自得的神态,留给我很深的印象,我由此又发现南曲是一种通俗的艺术。接着,我深一步想到,泉州城乡的南曲居然把“高雅”与“通俗”统一起来了,结合

  • 标签: 南曲 乐种 泉州 湘灵 功臣 音乐
  • 简介:2015年6月30日、7月1日两天,上海歌剧院第六《江姐》剧组迎来了它难忘而激动的重要时刻。这是2009年之后,歌剧院遴选和培养第六江姐以来,首次在公众面前的正式亮相。从上世纪90年起,每逢建党纪念日,歌剧院都会上演《江姐》。如今,在党的94岁生日之际,在剧组新老演员的共同努力下,歌剧院《江姐》终于再次树立在上海大剧院的舞台上,以此为党庆生献上厚礼,也为期盼良久的观众们再度送上这部动人心魄、感人至深的红色经典佳作。1961年,作家罗广斌、杨益言根据重庆地下党员的事迹。

  • 标签: 《江姐》 上海歌剧院 上海大剧院 杨益言 红色经典 罗广斌
  • 简介:论九十年英国小剧场的生命力孙建秋英国戏剧事业的繁荣,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和历史源渊。1576年伦敦建造成第一座剧院以后,不到廿万人的伦敦就有廿多个剧团,英国人对戏剧有着浓厚的兴趣,看戏被视为一种高雅的享受。历史上曾出现过数次戏剧繁荣时期。但从文艺复兴...

  • 标签: 小剧场 观众 九十年代 英国戏剧 戏剧演出 审美心理距离
  • 简介:20世纪80年,人们再次开始思考,音乐创作要用什么样的形式在新时期展现,是继续用传统的技法创作出数量更多的音乐作品,还是探索音乐创作的新路。在探索音乐创作现代化时,如何让人们接受现代音乐是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以钢琴为例,钢琴音乐创作与中国音乐文化相结合,如何扎根于中国焕发出生机,是思考研究的一个对象。

  • 标签: 20世纪 80年代 钢琴 中西 音乐技法 融合
  • 简介:2010年10月11日,“绿水青山带笑颜”纪念黄梅戏表演艺术家王少舫诞辰90周年艺术品鉴会在安徽省电台演播大厅举行。来自上海、江苏等全国各地的300多名黄梅戏爱好者济济一堂,共同追忆王少舫卓越的艺术人生。中共安徽省委宣传部长臧世凯为纪念活动送来了祝贺花篮,并说:“王少舫同严凤英一样,是德艺双馨的人民艺术家.是成就斐然的一黄梅戏宗师。”

  • 标签: 王少舫 黄梅戏 第一人 表演艺术家 董永 三代
  • 简介:桃李斗艳的阳春三月,我怀着崇敬之情,拜访了誉满黄梅、艺涉鄂赣皖边的采茶戏名旦乐柯记先生。他虽年愈古稀,退休多年,其音容笑貌、动人的眼神,仍能给人一种“哈气成香雾,一笑百媚生”之感。难怪老一辈黄梅戏迷们说他是“天生的‘七仙女’,地设的‘祝英台’、‘余秀英’”。

  • 标签: 余秀英 一笑百媚 甩发 铁笼山 郑公塔 艺术之花
  • 简介:1990年后的美国如同其他国家一样,至为显著的成就之一就是举办各种性质的戏剧节。把许多在地理上和文化上相距甚远的剧团聚集起来百花齐放,这种方式确实比那些经典传世却又孤芳自赏的形式更具有吸引力。戏剧节提供人们一个良好机会,在非常简约的时间段内一览无余地欣赏各种戏剧演出,尽管这些演剧在他们自己的家乡几乎俯拾即是,但人们必须支付昂贵旅行费用,才有可能获得观赏的机会。事实上,这种观赏戏剧的机会往往稍纵即逝,人们若欲观赏慕名已久的演出,只需要果敢地参与戏剧节活动即可。诸如此类的戏剧节都有一个传统的主题,在这里艺术家们可以分享新的戏剧观念,观众们也可以接触到各式各样的表演方法。但随着艺术家们追求一种只着重于视觉刺激的戏剧节风格,人们已逐渐担心泛滥成灾的戏剧节,终将导致戏剧艺术多元的匮乏与失调。

  • 标签: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 戏剧节 美国 戏剧演出 艺术家 百花齐放
  • 简介:中国的话剧与电影在20世纪30年发生了前所未有的交集与碰撞。在双向互动中,电影的发展产生了重要转折,即从缺乏现代意识,落后于时代和大众的纯商业产品,转型为具有启蒙精神和现实主义品格的新兴艺术;而话剧在影响电影创作的同时也得到了观念、方法、技巧上的反哺,两种艺术样式从此开始了紧密的同步的发展。

  • 标签: 话剧 电影 左翼戏剧 软硬电影之争 观念互动
  • 简介:“湛湛青天不可欺,是非善恶人尽知……”,一腔苍凉激越的“拨子”,佐以款式有致的步履,随着乐曲的由徐转疾,霎时貂翅款摆,白髯翻飞,一组组繁复悠美的身段伴着歌吟,把剧中人徐策急于上朝奏本除奸,替忠良昭雪沉冤的迫切愿望,抒发得淋漓尽致,这就是陈少云在《徐策跑城》中的精彩表

  • 标签: 麒派 陈少云 高格 湛湛青天 徐策跑城 朝奏
  • 简介:1960年"新台光""柏华"与"牡丹桂"三个台湾歌仔戏班受邀到星马巡回商演,为"义发""东南亚""凯旋""罗盘"与"星洲凤凰唱片"等新加坡唱片公司所看中,剧团成员被邀请在当地録制唱片并发行销售。这些在"星国留声"的唱片,因并未在台湾发售,俨然成为当时台湾歌仔戏与新加坡交流的珍贵信史,也是"流落"在海外的台湾歌仔戏文物。本文以此"特定时空场域"録制的歌仔戏唱片,作为重返历史现场的线索,结合史料爬梳、报刊检索、文物考证、口述访谈与田野采録等研究策略,考察梳理"新台光""柏华"与"牡丹桂"等剧团出国的邀约模式与成员组成,在新马的演出性质与表演场域,展演形态与剧艺形态,管窥剧团在新加坡録制唱片的因缘、唱片剧目与音乐特色及电台传播等面向,初步建构台湾歌仔戏的星马演出印记,填补台湾歌仔戏半世纪之遥的海外传播史页缝隙。

  • 标签: 台湾 歌仔戏 戏曲唱片 新加坡 马来西亚
  • 简介:本文从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规划理念、目标方向理念、教学内容理念、教学方法理念、教学评价理念这五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论述,不仅仅让学生熟练掌握声乐知识和歌唱技能,并且让学生体会到音乐的内涵,从而理解音乐的快乐,用歌声去表达内心对音乐的感受,为从事学前教育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 标签: 高专学前教育 声乐课程 体系构建
  • 简介:牧坤简历:京剧表演艺术家,一级演员、导演,中国京剧艺术节优秀导演奖、文华导演奖、"五个一工程奖"优秀导演奖获得者,被国务院授予特殊贡献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现任国家京剧院艺术指导委员会副主任。

  • 标签: 京剧院 导演 京剧表演艺术家 牧歌 政府特殊津贴 中国京剧
  • 简介:1637年,从空前成功的《熙德》到轰动文坛的论战,短短几个月,名满巴黎的乃依沦为理论家眼中只擅修辞,却不识创作奥义的文字工匠。这次淬炼真正开启了乃依的古典主义悲剧探索期。《西拿》问世后所获的一致认可,宣告这次古典实验的成功。乃依从古罗马哲学家塞内卡《论宽仁》一文中一个看似超越常理的典故出发,在17世纪的“法礼”框架内进行情节设置和角色塑造,最终成就了这出既忠于自身美学选择,又符合古典法则的理想悲剧。

  • 标签: 高乃依 《西拿》 塞内卡 奥古斯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