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分析心外系统肺炎克雷伯菌感染聚集事件处置,探讨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早期干预的有效及不足。方法对我院2013年7月肺炎克雷伯菌聚集事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及环境卫生学监测,采取全员预警、环境消毒,加强手卫生等一系列措施进行干预。结果加强控制措施后,感染聚集性事件得到有效控制,但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应进一步建立多部门参与机制并实行标准流程化管理。结论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应综合化、规范化发展。

  • 标签: 医院感染 肺炎克雷伯菌 管理措施 分析评价
  • 作者: 贺芳赵春香黄文琴高建东
  • 学科: 医药卫生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 创建时间:2019-02-12
  • 出处:《中国保健营养》 2019年第2期
  • 机构:                  (青海省乌兰县人民医院  青海乌兰 817100)   【中图分类号】R5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9)02-0087-01   【摘  要】目的:观察血小板聚集功能分析仪对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应用于脑梗死急性期患者临床药物治疗的疗效。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16年10月——2017年11月收治的脑梗死急性期患者79例,并均分为两组,其中常规组患者采取阿司匹林治疗,而联合组患者则进行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观察患者脑梗塞临床药物治疗效果及血小板聚集状况比对,并做出相关统计比较。结果:临床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治疗前相关评分及指数无较大差异,P>0.05,无统计意义,而联合组患者NIHSS评分及Barthel指数于治疗2周后与常规组比较具有明显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联合组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为91.11%,而常规组为64.44%,两组差异显著,P<0.05,有意义;联合组患者与常规组均有患者出现不良反应,但经治疗后均康复。结论: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应用于脑梗塞患者临床治疗不仅使得临床治疗更加理想,还提高了安全性,有利于患者的快速康复,值得在临床大力推广。  【
  • 简介:目的调查某院眼科病房急性出血性结膜炎聚集性事件发生的原因,为医院感染综合防控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调查2016年1—11月该院眼科病区发生的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病例,对病区开展现场流行病学及环境卫生学调查。调查2016年1—8月(督导前)和2016年9—11月(督导后)该病区医务人员的手卫生依从。并通过ATP快速荧光检测仪对该病区医务人员手、常规诊疗仪器及高频接触环境物体表面进行采样,制定集束化干预策略进行医院感染防控。结果2016年8月4日—9月17日共11例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患者,其中住院患者9例,门诊复诊患者2例;医务人员3例。仅采集到I病区2例患者眼部分泌物,经病毒学检测证实为腺病毒感染所导致。ATP检测医务人员手卫生合格率为28.57%,环境物体表面合格率为34.38%。督导前病区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率为50.00%,督导后为78.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9,P=0.03)。督导期间裂隙灯、眼压计等公用检查设备消毒措施执行率76.64%。集束化干预策略实施后,眼科病房自10月中旬后几个月未再发现出血性结膜炎感染病例。结论做好手卫生和环境清洁消毒仍是重要的感染防控手段,采取及时、可行的集束化干预策略能够有效的控制感染的暴发或流行。

  • 标签: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 医院感染 聚集性事件 集束化干预 暴发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在XX地区中手足口病(HFMD)聚集性病例相关的流行病学。方法回顾分析XX地区2017年HFMD聚集性病例的相关资料,施予流行病学调研,并找出各类影响因素。结果所有聚集疫情都产生在托幼机构中,年纪3-4周岁较易产生。病例均值12例,连续时间均值10d。在各个托幼机构中,聚集疫情的发生率比较有明显的差异,P<0.05,示范最小,民办最大;扩散情况比较有明显的差异,P<0.05,示范最小,二级最大;在患病密度中,托班最大。结论托幼机构为HFMD聚集患病的关键场合,且其大多产生在托班、小班中。尽早施予防范能够阻碍疫情有所扩散,应增强对二级托幼机构等实施防范与引导。

  • 标签: 分析 手足口病 调查 聚集性病例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抗血小板聚集药在缺血性脑卒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4年5月-2015年10月我院提倡长期应用抗血小板聚集药在缺血性脑卒中86例患者(定位A组)的临床资料,将其疗效与去年同期同数量(定位B组)未提倡长期应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相比。结果A组患者中出现意识障碍者1例,心源性脑栓塞者0例,延髓麻痹者0例,复发率为10.5%(9例),B组患者中出现意识障碍者3例,心源性脑栓塞者1例,延髓麻痹者1例,复发率为24.4%(21例),A组明显优于B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抗血小板聚集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抗血小板聚集药 缺血性脑卒中 临床疗效
  • 简介:回顾分析2014年3月至2015年4月,北京大学首钢医院经冠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70例,其中分低龄组36例,高龄组34例,均予双联抗血小板治疗。采用血栓弹力图测定血小板抑制率,记录糖化血红蛋白(HbA1c),心肌梗死发生率等疗效及其预后。应用SPSS15.0软件,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earson法检验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行多因素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显示,高龄组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acid,AA)抑制率(44.41±3.43)%,低龄组AA抑制率(43.86±3.6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65,P=0.948)。高龄组二磷酸腺苷(adenosinediphosphate,ADP)抑制率(39.53±16.97)%,低于低龄组ADP抑制率(59.92±21.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25,P〈0.01)。两组间HbA1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101,P=0.001),且与ADP抑制率呈负相关(r2=0.333,P〈0.05)。高龄组心肌梗死11例(32.35%),低龄组4例(11.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86,P=0.042)。随访期间,两组首发心肌梗死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34,P=0.01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bA1c是老年患者氯吡格雷抵抗的独立危险因素。高龄患者氯吡格雷抵抗的发生率较高,与高龄患者血糖控制不佳相关,不良心血管事件再次发生风险较高。

  • 标签: 老年人 冠心病 血栓弹力图 血小板抑制率 氯吡格雷抵抗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自2016年5月-2017年5月期间收治的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均为30例,其中对照组接受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接受氯吡格雷+阿司匹林,观察两组临床效果。结果经治疗后,两组第一时相、第二时相血小板聚集率均有所降低,且观察组降低程度比对照组明显(P<0.05);观察组最大血小板聚集时间比对照组的延长(P<0.05)。观察组、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83.33%、60.00%,(P<0.05)。结论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佳,有效抑制血小板聚集,稳定患者血液流变学,值得推广。

  • 标签: 急性脑梗死 氯吡格雷 阿司匹林 抗血小板聚
  • 简介:目的对比替格瑞洛与氯吡格雷对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行经皮冠脉内支架植入术(PercutaneouscoronaryinterventionPCI)治疗患者血小板聚集率、CRP及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joradversecardiaceventsMACE)差异.方法72例NSTEMI患者被随机分为替格瑞洛组与氯吡格雷组.在行PCI术前,替格瑞洛组和氯吡格雷组分别口服负荷剂量的替格瑞洛及氯吡格雷,然后行PCI治疗,术后继续口服维持剂量的替格瑞洛及氯吡格雷.测定两组PCI术前和术后2h、24h及7d时血小板聚集率,观察两组30d内MACE及出血事件的发生率.结果两组PCI术后2h、24h及7d血小板聚集率较术前均明显下降,与氯吡格雷组比较,替格瑞洛组术后各时间点血小板聚集率下降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0d内MACE(包括心源性猝死、非致死性急性再梗、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发生率替格瑞洛组低于氯吡格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期间替格瑞洛组与氯吡格雷组出血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P〉0.05).结论NSTEMI患者行急诊PCI术应用替格瑞洛抗血小板治疗,能明显抑制血小板聚集和冠脉内炎症,显著降低30d内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且不增加出血风险.

  • 标签: 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替格瑞洛 氯吡格雷 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 血小板聚集率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血小板粘附试验与血小板聚集试验在检验肝硬化患者中的作用。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来我院就诊的肝硬化患者63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采用上海通用机电技术研究所研制的TYXN-96多功能血液凝聚仪,日本东亚公司生产的kx-21N血细胞分析仪及与其配套的溶血素、清洗液和稀释液,LBY-F5血小板粘附仪。结果两组相比,PAdT、PAgT均显著下降(P<0.01),其测定值的均值分别为26.0%和23.4%,而正常对照组分别为52.1%和51.3%。A级同B级、C级比较,PAdT、PAgT均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0.01),B级同C级比较两者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对肝硬化患者血小板数量检查的同时应对其功能作常规检查。这对防止可能出现的出血、指导治疗及其预后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也可作为肝功能损害程度评估的一项参考指标。

  • 标签: 肝硬化 血小板功能 血小板粘附试验 血小板聚集试验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联用不同血小板药物对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方法入选2014年-2015年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并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107人,随机分为四组1)AC组阿司匹林0.3g联合氯匹格雷300mg;2)AG组阿司匹林0.3g联合替格瑞洛180mg;3)ACTF组阿司匹林0.3g、氯匹格雷300mg联合替罗非班;4)AGTF组阿司匹林0.3g、替格瑞洛180mg联合替罗非班。分别于服药前、服药后2小时、服药后24小时、服药后7天测血浆二磷酸腺苷(ADP浓度)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随后使用药物常规剂量,观察7天内出血发生率。结果1)ACTF组、AGTF组在服药后2小时、7天时血小板聚集率分别较AC组、ATG组明显降低;2)服药2小时,AG组、AGTF组患者血小板聚集率分别较AC组、ACTF组减低;3)服药后次日清晨及服药后第7天,AC组和ATG组、ATGTF组和ACTF组间没有统计学差异;4)ACTF组、ATGTF组,7天内出血率较AC组、ATG组高;5)AG组、AGTF组,7天内出血风险分别较AC组、ATG组略高。结论在急性心肌梗死急诊PCI前,使用替格瑞类联合其余抗血小板比氯吡格雷起效快。在出血风险小的患者,尽量联合替罗非班抗血小板治疗,可以更好降低血小板聚集率。

  • 标签: 抗血小板药物 急性心肌梗死 替格瑞洛 替罗非班 氯吡格雷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替格瑞洛对PCI(经皮冠脉介入术)术复查氯吡格雷抵抗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方法选2021年3月至2022年3月在我院进行PCI手术后复查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02例作为对象,将102例患者按照术后复查抗凝药物的不同将其分为A组与B组,每组51例。A组使用氯吡格雷药物进行抗凝,B组使用替格瑞洛药物实施抗凝,比较两组药物的临床效果。结果分别在患者术前、手术后一周与术后三个月对其抽血测定,术前,两组患者在血小板聚集率与P选择素指标水平比较,两者之间的差异并没有统计意义(P>0.05)。在术后一周、术后三个月,B组患者术后血小板的聚集率与P选择素要显著低于氯吡格雷组(P<0.05)。而在血栓素A2方面进行对比,术前、术后一周与术后三个月分别复查,两组之间没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针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氯吡格雷抵抗患者采用替格瑞洛代替氯吡格雷,可以改善氯吡格雷抵抗,从而对血小板的聚集进行抑制。

  • 标签: 替格瑞洛 PCI术 氯吡格雷 血小板聚集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湖南省部分农村地区中老年人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聚集情况。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于 2016 年抽取湖南省 5 个市共 328 个村 40-80岁常住居民,男性 58596(约 39%),女性 91829(约 61%); 对其进行体格检查、问卷调查、实验室检查等医学统计调查工作。明确其姓名、年龄等基本信息,确定其疾病史、家族史等情况。并对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和讨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当 P小于 0.05时,认为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具有危险因素聚集的人群占总研究人群的 48.7%(男性 :43.1%,女性 :51.6%),男、女性心血管危险因素聚集的比例不同,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女性大于男性。男、女性心血管危险因素聚集程度的分布不同,男性研究对象中不存在所研究危险因素的人群占 25%,而女性为 1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结论:湖南农村地区成年人群心血管主要危险因素超重与肥胖、高血压、Ⅱ型糖尿病、血脂异常的暴露率都较高,且有不断上升发展的趋势,农村地区可以通过有效控制降低心血管疾病主要危险因素的暴露率,从而达到减少心血管疾病发病的目的。

  • 标签: 中老年人 心血管疾病 危险因素 聚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浪漫性爱似乎总离不开美酒。杯盏交错,光影闪烁中,内心的欲望之火渐渐燃起,对方也变得更加朦胧迷人。不过,近日“美国学联盟”指出,对于来说,酒是把双刃剑-既能助也能败。中国学会会员、婚恋咨询专家李惠丽表示,小酌可以怡情助。首先,适量的酒精能帮助双方降低焦虑,让男性变得自信,让女性抛开羞涩,大胆调情。

  • 标签: 美酒 中国性学会 低焦虑
  • 简介:1、病例摘要

  • 标签:
  • 简介:【摘要】非酒精脂肪肝病(NAFLD)是一种与胰岛素抵抗和遗传易感密切相关的代谢应激肝脏损伤,其病理学改变与酒精肝病相似,但患者无过量饮酒史,疾病谱包括非酒精单纯脂肪肝 、非酒精脂肪性肝炎及其相关肝硬化和肝细胞癌。非酒精脂肪肝病是21世纪全球重要的公共健康问题之一,亦是我国愈来愈重视的慢性肝病问题。

  • 标签: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