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84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肺表面活性物质的实际效果进行研究。方法选择2016年2月—2017年2月间在我院治疗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共98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对照组常规基础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肺表面活性物质,将两组患者的治疗情况进行对比。结果在治愈率、并发症发生率、胸片恢复时间以及呼吸费力缓解时间方面,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加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有显著治疗效果,提高治愈率、安全性更高,在临床治疗中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肺表面活性物质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安全性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的疗效。方法选择从2016年12月至2017年12月在我院实施治疗的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90例患儿。采取肺表面活性物质(PS)治疗,对比患儿用药前和用药后2h、8h、24h以及48h肺功能的变化,在治疗前后患儿机械通气的参数。结果治疗总的有效概率是96.67%。治疗后,肺功能都出现明显的改善,使用呼吸机的参数出现明显的下降。治疗之后PIP、FiO2、PEEP同治疗之前相比降低。结论PS应用在新生儿NRDS的治疗中能够改善肺泡的充气程度以及肺功能,降低机械通气的时间,而且临床的疗效显著。

  • 标签: 肺表面活性物质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固尔苏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采用接触式培养皿和棉拭子进行手套表面细菌的检测效果。方法选择静脉药物配置中心的配置人员在配置过程中不同时间段的手套表面进行采样、培养、技术,并将医护人员分为两组,观察组实施接触式培养皿、对照组棉拭子进行手套表面细菌的检测,将两组检测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暴露时间10分钟细菌阳性率25.00%低于对照组、20分钟、30分钟细菌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同时间段菌落数与对照组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手部细菌较少情况下,实施接触式培养皿进行手套表面细菌检测具有显著效果,值得研究。

  • 标签: 接触式培养皿 棉拭子 手套表面细菌 检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乙肝疫苗接种对于婴幼儿预防乙型肝炎的作用。方法选取2015年5月—11月辖区内180名接种乙型肝炎疫苗的婴幼儿作为研究对象,观察记录婴幼儿接种疫苗后乙型肝炎表面抗体(HBsAb)阳性情况。比较接种后不良反应、不同时机(首次接种后4、12、24周)接种表面抗体的阳转率、接种后第1年、第2年、第3年后平均乙型肝炎抗体滴度。结果发生不良反应的有4名,占2.22%,不良反应在发生之后24内均自行消失;婴幼儿首次接种后4、12、24周内乙型肝炎表面抗体阳转率分别为18.89%、40.56%、93.89%,24周、12周明显大于4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接种后第1年、第2年、第3年后平均乙型肝炎抗体滴度婴幼儿接种后第1年的平均乙型肝炎抗体滴度(117.1±10.6)mU/ml,第2年的为(92.7±-8.7)mU/ml,第3年的为(49.5±6.2)mU/ml。结论接种乙肝疫苗可以有效降低了乙型肝炎在婴幼儿中的感染率。

  • 标签: 乙肝疫苗 婴幼儿 接种 乙型肝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无创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6月—2019年2月本院收治的新生儿呼吸窘迫80例,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行无创通气,观察组联合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比较干预后24h时,两组血气分析相关指标变化情况,并统计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干预后观察组PO2和pH值基本正常,且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PCO2值基本正常,且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出现的治疗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肺表面活性物质是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的有效药物。

  • 标签: 肺表面活性物质 无创通气 新生儿 呼吸窘迫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6月至2013年5月我院收治的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72例进行分析,按照治疗方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氧合指数(PaO2/FiO2)、机械通气使用率、吸氧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PaO2/FiO2均有明显提高(P<0.05),且观察组提高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机械通气使用率、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吸氧时间和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在病死率上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能够提高患儿的治愈率,缓解临床症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安全有效。

  • 标签: 肺表面活性物质 早产儿 呼吸窘迫综合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纳米银消毒凝胶对配药后的输液瓶外盖表面细菌生长的抑制效果。方法采用纳米银消毒凝胶对配药后输液瓶外盖表面实施抑菌保护,并同时与其它几种消毒液处理的结果进行对比。结果制配药后从第30min开始,随着时间的推移,被污染的输液瓶外盖数量与总菌落数均有所增加,同时细菌种类也变得更多,经鉴定前后所出现的污染菌种主要包括有G+杆菌、微球菌、类酵母样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等;比较5种不同处理方案各时间段输液瓶外盖出现的微生物污染的个数,均以采用纳米银消毒凝胶消毒保护的抑菌方案最少,与其他抑菌方案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纳米银消毒凝胶对制配药后的输液瓶外盖表面细菌生长具显著抑制效果,建议推广应用。

  • 标签: 纳米银凝胶 抑制 配药后的输液瓶外盖表面 细菌生长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根管内壁酸蚀处理对牙根抗折性能的影响。方法20颗近期拔除的单根第一前磨牙,根管治疗后于釉牙骨质界冠方1.5mm截冠,铸造桩核及金属全冠修复,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根管内表面酸蚀10s,对照组不作处理。所有样本处理完成后均以磷酸锌水门汀粘固。试件包埋于丙烯酸树脂块中,在电子万能实验机上进行测试。结果实验组牙根折裂强度为(2.981±0.102)kN、对照组牙根折裂强度为(2.699±0.445)kN,实验组与对照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根管内表面进行酸蚀处理可以提高桩核冠修复后牙根的抗折强度。

  • 标签: 铸造桩 抗折性能 酸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两种晶型纳米TiO2对家兔肺表面活性物质(PS)的影响。方法家兔采用一次性非暴露式气管内注入浓度为(20ml.kg-1.bw-1)的两种晶型纳米TiO2、微米TiO2后,饲养20天处死。采用家兔支气管灌洗技术,测定肺泡灌洗液的表面张力系数(α)。结论从实验结果看出两种晶型的纳米TiO2对肺表面活性物质(PS)的作用截然不同。金红石纳米TiO2有可能损害PS的形成,进而抑制PS的活性或加速其破坏,这些导致肺泡灌洗液的表面张力系数升高,从而引起肺部一些疾病的发生。

  • 标签: 纳米材料 肺表面张力 肺灌洗液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检测分析我镇8~15岁年龄组的771名中小学生接种乙肝疫苗后产生抗体的情况,找出中小学生按国家免疫规划程序接种乙肝疫苗后产生的保护性抗体维持状况及规律,提出需要再次接种疫苗的指导性意见。方法采集指尖末梢血,用乳胶法(艾博生物医药杭州有限公司生产的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检测试剂盒)进行检测。结果被检测的771名中小学生中,只有24人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抗-HBs)阳性,其余747人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抗-HBs)均为阴性,阳性率3.11%。结论我镇所属的县第三中学三至九年级中小学生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抗-HBs)阳性率较低,及时有效地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病毒感染的最佳途径。

  • 标签: 中小学生 乙肝病毒表面抗体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肺表面活性物质(PS)联合经鼻塞气道正压通气(NCPAP)对新生儿肺透明膜病的治疗效果及护理措施。方法56例新生儿肺透明膜病患儿经气管内滴入肺表面活性物质固尔苏每次100~200mg/kg。然后拔管,予NCPAP呼吸支持治疗。结果47例患儿缺氧症状很快改善,12时内血氧饱和度上升到0.90以上,治愈出院;5例好转后自动出院;其余4例患儿仍有缺氧症状改为机械通气。结论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NCPAP及能有效地治疗新生儿肺透明膜病,正确的护理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 标签: 肺表面活性物质NCPAP 肺透明膜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定量与定性方法在检测外周血乙肝病毒表面抗体的结果一致性。方法选取我院近年来进行乙肝病毒检测的患者外周血合格样本128例,对样本分别进行定量检测与定性检测,对其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以CMIA法检测结果作为参考时,定量与定性检测结果的一致性为0.52;在去除特定吸光度后两种检测结果的一致性为0.85。结论在一般情况下,定量检测表现出高灵敏度及高准确度,并且与定性检测的一致性较差;但在特定情况下,例如控制吸光度,两种检测方法则表现出高度一致性。

  • 标签: 定量检测 定性检测 外周血乙肝病毒表面抗体 一致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人工全膝表面置换术在晚期骨性关节炎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对我院2011年3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例晚期骨性关节炎病历进行分析。结果对32例晚期骨性关节炎患者采用人工全膝表面置换术,手术后的优良率达到87.5%。结论使用人工全膝表面置换术治疗关节炎能够有效的改善患膝的疼痛、膝盖的屈伸范围以及行走活动能力。手术的效果比较显著,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 标签: 人工全膝表面置换术 晚期骨性关节炎 临床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运用酶联免疫法与胶体金法检测乙肝表面抗原各自优缺点。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1日~2015年9月31日采集的1791份血样标本作为研究对象,分别运用酶联免疫法与胶体金法对这些标本实施了乙肝表面抗原检测,最后将两种检测方法其特点以及检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运用酶联免疫法检测结果为呈阳性的血样标本有166份,占总样本数的9.27%。运用胶体金法检测结果为呈阳性的血样标本有159份,占总样本数的8.88%。经统计学分析,对于乙肝表面抗原的检测运用酶联免疫法明显敏感性高于胶体金法。结论根据两法检测结果,在进行现场初筛的场合建议使用胶体金法;在医疗机构中,应选择敏感度较高的酶联免疫法进行乙肝表面抗原筛选实验。

  • 标签: 乙肝表面抗原 酶联免疫法 胶体金法 灵敏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恩替卡韦对预防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的肺结核患者抗结核药肝损害的作用。方法以我院自2009年3月~2013年3月在我院住院或门诊就诊的56例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的肺结核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8例,同时予以2HRZE/4HR方案抗结核及常规护肝治疗,比较2组病例在抗结核治疗过程中出现肝功能损害的发生率,发生时间,损伤程度,并将所得数据作统计学处理。结果治疗组肝损发生率低(25.0%),出现时间晚(48.3±49.4)d,程度轻,恢复快(10.8±8.7)d。结论恩替卡韦能有效预防抗结核药物对HBVDNA阳性肺结核患者的肝功能损害。

  • 标签: 恩替卡韦 肺结核 乙肝携带者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科学有效的方法减轻膝关节表面置换患者术后肢体肿胀程度,加速患者康复速度。方法对我科2014年7至2015年1月95例行膝关节表面置换患者术后肢体肿胀情况进行分析,针对所分析原因,进行循证,在现有的护理措施基础上,采用集束化管理策略实施循证理论支持下的集束化护理干预。将我科自2015年2月至2015年8月95例行膝关节表面置换患者作为对照组,实施集束化护理干预患者术后第3天和术后第7天,取患者术肢髌骨上10m、髌中与胫骨结节下10cm三个部位肢体周径增加值进行比较。结果行膝关节表面置换患者术后肢体髌骨上10m与胫骨结节下10cm两个部位,P值<0.05,具有统计学差异。髌中,P值>0.05,无统计学差异。结论由骨科医师、康复师、护士组成的团队,实现多学科合作,将减轻TKA术后肢体肿胀中的患者及家属宣教,物理治疗措施,康复锻炼方法、疼痛管理等多种护理措施形成“集束”。集束化管理策略可以将多项措施整合以发挥最大效应,有效减轻了膝关节表面置换患者术后肢体肿胀程度,加速康复速度。

  • 标签: 集束化策略 膝关节表面置换术 肢体肿胀 减轻程度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盆底表面肌电分析研究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后早期盆底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2017年1月—4月我院产后门诊6~8周复查的产妇60例,按分娩方式分为剖宫产组30例和阴道分娩组30例,采用盆底表面肌电分析和生物反馈训练系统A2进行标准Glazen评估。结果剖宫产分娩组产妇产后盆底肌力较阴道分娩组强,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剖宫产分娩组产妇产后阴道活动前,后静息电位较阴道分娩组高,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综合分没有明显差距,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阴道分娩产妇产后早期盆底肌力较剖宫产产妇强,但是阴道活动前后静息电位较剖宫产产妇低,故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后早期盆底的影响不同,但综合分没有明显差距,说明不同的分娩方式对盆底都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只是侧重点不同,这为我们在今后的产后早期盆底康复方面提供了一定的科学参考。

  • 标签: 盆底表面肌电分析 不同分娩方式 产后早期盆底
  • 简介:摘要目的早期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固尔苏)预防早产儿肺透明膜病的观察和护理方法。方法将65例在本院新生儿科住院治疗的早产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8例患儿未使用固尔苏,观察组27例患儿尽早使用固尔苏预防早产儿肺透明膜病的发生。结果观察组患儿在使用固尔苏后其发生肺透明膜病,呼吸机使用率和死亡率均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产儿应尽早使用固尔苏,可有效地降低早产儿肺透明膜病的发生率,降低早产儿的死亡率。

  • 标签: 早产儿肺透明膜病 固尔苏 肺表面活性物质